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康美华 许毅 +4 位作者 邹润梅 吴礼嘉 林萍 李芳 王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等患者2 994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 目的:探讨单中心中国人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头晕、晕厥等患者2 994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检查,年龄2.00~78.00(19.07±14.78)岁,男1 406例,女1 588例。符合OHT者745例,分为成人组(≥18岁,247例)和儿童组(〈18岁,498例),分析OHT出现率、OHT类型及HUTT后3 min血压增加量的年龄与性别差异。结果:1)OHT出现率为24.88%(745/2 994),男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5.75% vs 24.12%,χ2=1.058,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出现率高(27.05% vs 23.83%,χ2=4.125,P〈0.05);745例OHT患者中52例(6.98%)表现为直立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sOHT合并dOHT),16例(2.15%)为单纯直立性高收缩压(sOHT),677例(90.87%)为单纯直立性高舒张压(dOHT)。成人组单纯sOHT出现率、sOHT合并dOHT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儿童组(分别为1.11% vs 0.29%,χ2=7.965,P〈0.01;2.88% vs 1.24%,χ2=9.849,P〈0.01);成人组单纯dOHT出现率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3.56% vs 22.20%,χ2=0.668,P〉0.05);sOHT合并dOHT与单纯dOHT在不同性别组中出现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男:1.71% vs 1.76%,χ2=0.014,P〉0.05;女:23.68% vs 21.66%,χ2=1.742,P〉0.05);但儿童中dOHT出现率男性高于女性(24.53% vs 19.74%,χ2=6.933,P〈0.05)。2)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sOHT合并dOHT收缩压增加量[(25.62±4.96) mmHg vs (23.54±5.83) mmHg,t=1.385,P〉0.05]、dOHT舒张压增加量[(13.46±3.49) mmHg vs (13.23±3.22) mmHg, t=0.84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sOHT收缩压增加量[(25.44±4.96) mmHg vs (23.68±5.35 ) mmHg,t=1.411,P〉0.05]及dOHT舒张压增加量[(14.09±4.28) mmHg vs (13.05±3.82) mmHg,t=1.887,P〉0.05]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OHT出现率成人高于儿童,以dOHT多见,儿童以男性多见。在sOHT合并dOHT与单纯dOHT中,直立后3 min血压增加量成人与儿童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性高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倾斜试验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气发作儿童的12导联心电图P波、T波及ST段振幅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文华 王成 +6 位作者 邹润梅 刘丽萍 吴礼嘉 罗雪梅 李芳 廖冬磊 蔡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屏气发作儿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T波及ST段振幅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脏专科门诊就诊、明确诊断为屏气发作的儿童29例(研究组),年龄3个月~6(1.82±1.27)岁,男24例,女5例... 目的:探讨屏气发作儿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T波及ST段振幅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脏专科门诊就诊、明确诊断为屏气发作的儿童29例(研究组),年龄3个月~6(1.82±1.27)岁,男24例,女5例。按性别及年龄匹配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广东中山博爱医用电子仪器厂的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对受检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描记,比较两组儿童心电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5导联P波振幅降低[(44.10±23.98)vs(58.30±21.19)μV,P〈0.05];V6导联T波振幅增高[(423.80±122.60)vs(350.00±105.73)μV,P〈0.05];ST段振幅在Ⅱ导联增高[(84.80±39.97)vs(57.30±38.77)μV,P〈0.05],a VR导联负向增大[(–77.60±37.41)vs(–51.00±33.46)μV,P〈0.05],a VL导联增高[(35.20±28.24)vs(17.7±33.9)μV,P〈0.05],V5导联增高[(111.00±59.36)vs(69.00±36.33)μV,P〈0.05],V6导联增高[(79.3±45.51)vs(51.3±33.19)μV,P〈0.05]。结论:屏气发作儿童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ST段振幅变化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气发作 儿童 心电描记术 ST段 T波 P波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甘拓域 吴礼嘉 +6 位作者 邹润梅 林萍 李芳 杨红 刘平 龚晓辉 王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7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心悸患儿142例,年龄3~18(10.12±2.88)岁,其中男63例,女79...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心悸与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7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心悸患儿142例,年龄3~18(10.12±2.88)岁,其中男63例,女79例。经询问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心脏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药物影响等。所有患儿行HUTT检查。结果:142例心悸患儿中HUTT阳性79例(55.6%),阴性63例(44.4%)。HUTT阳性组年龄为5~16(10.72±2.59)岁,高于HUTT阴性组的3~18(9.37±3.07)岁(t=2.843,P<0.05)。HUTT阳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3:46,HUTT阴性组男女人数之比为30: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0.05)。HUTT阳性患儿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38例(48.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36例(45.6%),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5例(6.3%),未见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高血压等类型。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心悸儿童,超过半数是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引起,及时进行HUTT能为明确病因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直立倾斜试验 儿童 不明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导性晕厥发作的昼夜节律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廖冬磊 许毅 +7 位作者 吴礼嘉 邹润梅 罗雪梅 李芳 林萍 王秀英 谢振武 王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发作的昼夜节律。方法:选择2013-12至2015-04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NMS患者411例,其中青少年(<18岁)患者262例(63.7%),男性165例,女性246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20.95±...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发作的昼夜节律。方法:选择2013-12至2015-04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NMS患者411例,其中青少年(<18岁)患者262例(63.7%),男性165例,女性246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20.95±15.20)岁。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n=281)和HUTT阴性组(n=130),详细询问患者或监护人既往晕厥发作的次数及每次发作的时间段(将1天分为4个时间段:上午06:00 am^12:00 am,下午12:00 am^18:00 pm,晚上18:00 pm^24:00 pm,夜间00:00 am^06:00 am)。结果:(1)一般资料:411例患者中晕厥发作总次数1 085次。HUTT阳性组晕厥总次数753次;HUTT阴性组晕厥总次数332次。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年龄低于HUTT阴性组(P<0.05);(2)各时间段晕厥发作频次差异:全部患者的晕厥多发生在06:00 am^12:00 am,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阳性患者的晕厥发作主要在06:00 am^12:00 am,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UTT阴性组晕厥发作亦多见于06:00 am^12:00 am,但与其他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与HUTT阴性组的各时间段晕厥发作频次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组中,不同反应类型(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除外)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晕厥发作次数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年龄差异:6:00 am^12:00 am发生晕厥男性多于女性,18:00 pm^24:00 pm发生晕厥男性少于女性(P<0.05);年龄越小,6:00 am^12:00 am发生晕厥频次越多;年龄越大,00:00 am^06:00 am发生晕厥频次越多(P<0.001)。结论:晕厥发作存在昼夜节律。晕厥发作主要发生在6:00 am^12:00 am,晕厥在一天4个时间段内的发作频次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昼夜节律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