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云林 周祥 +5 位作者 张红 戴如春 罗湘杭 伍西羽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1-1567,共7页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变化对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632名健康中老年女性(年龄40~89岁),测定空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I型胶原C-末端肽(s CTX)和N-末端肽(s NTX),以及腰椎和近端股...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变化对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632名健康中老年女性(年龄40~89岁),测定空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I型胶原C-末端肽(s CTX)和N-末端肽(s NTX),以及腰椎和近端股骨骨密度(BMD),并分析这些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检测的各种骨转换指标与腰椎、股骨颈和髋部BMD呈显著负相关(r=-0.238^-0.528,P均=0.000)。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后,血清BAP、OC和s CTX与腰椎和股骨颈BMD的偏相关系数仍然有显著性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这些骨转换指标对腰椎BMD是一个有意义的负性决定因素,大约可以解释腰椎BMD 7.6%~27.9%的变异性。各种骨转换指标水平最高的四分位组(Q4)与最低的组(Q1)比较,腰椎、股骨颈和髋部的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显著增加4.6~15倍(OR=4.6~15,95%CI:2.6~30),3.2~13倍(OR=3.2~13,95%CI:1.5~36)和3.0~13倍(OR=3.0~13,95%CI:1.3~44)。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提示骨转换指标水平变化是中老年女性BMD的重要决定因素,骨形成指标和/或骨吸收指标水平增加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指标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风险 中老年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年龄相关的股骨颈几何参数参考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云林 汤梦露 +3 位作者 周祥 伍西羽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1-756,共6页
目的调查女性人群年龄相关的股骨颈几何参数(FNGPs)和建立FNGPs参考数据库。方法女性健康志愿者5478名(年龄10~91岁),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FNGPs,包括股骨颈外周直径(OD)、横截面积(CSA)、皮质厚度(CT)、内皮质直径(ED)、抗曲比率(... 目的调查女性人群年龄相关的股骨颈几何参数(FNGPs)和建立FNGPs参考数据库。方法女性健康志愿者5478名(年龄10~91岁),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FNGPs,包括股骨颈外周直径(OD)、横截面积(CSA)、皮质厚度(CT)、内皮质直径(ED)、抗曲比率(BR)、截面系数(SM)、截面转动惯量(CSMI)和抗压强度指数(CSI),并分析其随年龄的变化关系。结果各种FNGPs随年龄的分布趋势均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拟合曲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R2=0.047~0.344,均P=0.000),但它们的散点分布趋势随指标而不同,其中CSA、CT、SM、CSMI和CSI在35岁之前随年龄而增加,之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只有BR约在40岁之后则随年龄而快速增加。调整年龄之后,身高、体重和BMI与股骨颈OD、CSA、CT、ED、SM和CSM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43~0.546,均P=0.002~0.000),BR和CSI则与身高、体重和BMI呈负相关关系(r=-0.057至-0.387,均P=0.0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女性人群FNGPs参考数据库,将为临床评价和预测女性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可靠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人群 骨密度 股骨颈几何参数 参考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