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微生物在类风湿关节炎机制中的作用及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金萍 桂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肠道微生物参与RA的发病,并且在调控RA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肠道微生物和RA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影响RA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肠道微生物参与RA的发病,并且在调控RA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肠道微生物和RA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影响RA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疾病(CVD)是RA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肠道微生物的调控或许可以为降低RA患者心血管风险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风险 肠道微生物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全阻断对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钟狂飚 李维 +2 位作者 桂明 龙智 何乐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9-853,共5页
目的:探寻雄激素全阻断(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治疗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达到最大改善的时间,为其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对并发下尿路症状的45例PCa患者... 目的:探寻雄激素全阻断(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治疗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达到最大改善的时间,为其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对并发下尿路症状的45例PCa患者进行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分别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前、雄激素全阻断3,6,9个月及以后的随访中观察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最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分析两者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前、雄激素全阻断3,6,9个月及以后的阶段中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前列腺体积的变化,分析雄激素全阻断对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45例患者雄激素全阻断前和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后患者IPSS,Q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和6个月相比,IPSS,Q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在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9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激素全阻断能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主要表现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后的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雄激素全阻断 下尿路症状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最大尿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叶猗 刘欣 +3 位作者 刘锐 申琳 李卓颖 杨作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6-994,共9页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是一种多基因复杂性疾病。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有很强的促炎作用,能参与各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川...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是一种多基因复杂性疾病。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有很强的促炎作用,能参与各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川崎病患者(川崎病组)和1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2组人群基因多态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结果: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在川崎病组中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5%、17.5%、0,对照组中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5%、22.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4,P=0.023);川崎病组与对照组的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25%、8.75%和83.75%、1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13)。川崎病组中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的GG、G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8.46%、11.54%,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23%、5.77%,川崎病组中无冠状动脉损伤患者的GG、G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8.72%、21.28%,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36%、10.64%。川崎病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与无冠脉损伤的患者比较,rs3819025的GG、G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A等位基因比无A等位基因的儿童患川崎病的风险高2.023倍(χ^(2)=6.171,P=0.013;OR=2.023,95%CI 1.151~3.557)。结论:IL-17A基因rs381902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发病存在关联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川崎病发病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IL-17A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与MCP-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雨茜 张浩 +1 位作者 张双 孙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的表达以及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关系。方法共计纳入中南湘雅三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SLE患者60例和募集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方法(QRT-P...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的表达以及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关系。方法共计纳入中南湘雅三医院肾脏风湿科住院SLE患者60例和募集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方法(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VDR m RNA和MCP-1 mRNA,Western blot检测VDR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MCP-1水平,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们发现SLE患者PBMC的VDR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组低于非活动组(P<0.05);SLE患者PBMC的MCP-1mRNA及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 VDR mRNA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17,P=0.001);VDR mRNA与MCP-1 mRNA、VDR蛋白与血清MCP-1浓度分别呈负相关(r=-0.554,P=0.000;r=-0.400,P=0.028)。结论本研究表明SLE患者PBMC的VDR表达下调与SLE疾病活动度成负相关,且可通过影响MCP-1的表达在SLE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MCP-1 疾病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