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拉环素与厄他培南对比治疗中国成人复杂性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作者 吕晓菊 陈刚 +2 位作者 刘双海 李小荣 张忠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6,共8页
目的评估依拉环素在患有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的中国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IAI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拉环素(1.0mg/kg每12小时1次)或厄他培南(1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5~14 d。分... 目的评估依拉环素在患有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的中国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IAI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拉环素(1.0mg/kg每12小时1次)或厄他培南(1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5~14 d。分析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点的主要与次要疗效,评估改良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临床可评估(CE)人群和微生物学可评估(ME)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微生物疗效。分析比较两治疗组不同人群不同评价时间点的临床治愈率,计算基线病原菌阳性者微生物清除率。分析不良事件及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144例至少接受过一剂研究药物的cIAI患者被纳入MITT人群,首剂用药后25~31天[疗效判断(TOC)访视时],依拉环素和厄他培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7.8%(56/72)和90.3%(65/72)。在剔除<72h给药周期的受试者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6%(56/67)和90.3%(65/72)。依拉环素组临床治愈率在TOC访视时的CE和ME人群分别为91.1%(51/56)和83.3%(25/30),厄他培南组分别为95.3%(61/64)和90.9%(30/33)。在TOC访视时,针对ME人群2种主要基线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依拉环素组和厄他培南组对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达到91.3%(21/23)和96.2%(25/26);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为4/5和3/3。依拉环素组与厄他培南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75.0%对70.8%,绝大部分为轻、中度。依拉环素与药物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部位静脉炎(9.7%,7/72)和输液部位疼痛(8.3%,6/72)。结论与厄他培南相似,依拉环素治疗cIAI具有良好的临床与微生物学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腹腔感染 依拉环素 厄他培南 Ⅲ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仿真协同教学平台设计
2
作者 李伟民 李芹 +2 位作者 田卫红 朱红伟 高文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4,183,共7页
为缓解医学实训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手术为例,基于协同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了新型智慧手术教学平台。构建与真实手术场景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设计手术训练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多人协同模拟手术的操作训练等以... 为缓解医学实训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手术为例,基于协同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了新型智慧手术教学平台。构建与真实手术场景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设计手术训练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多人协同模拟手术的操作训练等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沉浸式空间。为进一步验证其学习效果,基于训练体验和表现开展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和模式能有效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训练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智慧医教 探究式学习 认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管捆扎构建小鼠胰腺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彭程 涂广平 李志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841-1847,共7页
目的:将胰管捆扎构建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和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模型与单纯雨蛙素构建的模型的成模效果进行对比。方法:胰管捆扎术后48 h腹腔注射雨蛙素1次(50μg/kg),术后3 d取材为AP模型,术后21 d取... 目的:将胰管捆扎构建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和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模型与单纯雨蛙素构建的模型的成模效果进行对比。方法:胰管捆扎术后48 h腹腔注射雨蛙素1次(50μg/kg),术后3 d取材为AP模型,术后21 d取材为CP模型。雨蛙素AP模型通过连续腹腔注射7次雨蛙素(50μg·kg^(-1)·h^(-1))构建,首次注射后24 h取材;雨蛙素CP模型在每周第1、3、6天注射,每天注射6次(50μg·kg^(-1)·h^(-1)),共6周,末次注射后5 d取材。H&E染色用于检测胰腺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染色用于检测炎症介质和纤维化标志物,Masson染色用于检测胰腺纤维化。结果:与雨蛙素AP模型相比,胰管捆扎AP模型损伤评分更高、炎症介质IL-6、TNF-α表达更高;与雨蛙素CP模型相比,胰管捆扎CP模型中胰腺腺泡细胞缺失程度更重,纤维化占比更大,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TGF表达更高。结论:与雨蛙素胰腺炎模型相比,胰管捆扎构建的小鼠AP模型具有更重的胰腺损伤,而其构建的CP模型具有更明显的胰腺腺泡缺失和纤维化,总体上,其时间和金钱成本低于雨蛙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雨蛙素 捆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宏武 黄湘俊 +1 位作者 黄飞舟 刘浔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10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3组,40例行内镜套扎术(套扎组),35例行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开腹组),30...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10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3组,40例行内镜套扎术(套扎组),35例行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开腹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组),分析3组术前1d及术后1,3,7d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变化,比较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奇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再出血率等相关资料。结果:联合组与开腹组术后第1天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开腹组及套扎组在治疗前后奇静脉血流量及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再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断流联合食管静脉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能减少奇静脉血流量等优点,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腹腔镜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谱 被引量:3
5
作者 孙传政 黄飞舟 +2 位作者 严文广 刘怀政 汪长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1-748,共8页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表达谱特征。方法:采用lncRNA-m RNA基因芯片检测单纯性胆囊结石伴或不伴NAFLD患者的肝组织样本,获得lncRNA差异性表达谱。进一步使用生...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表达谱特征。方法:采用lncRNA-m RNA基因芯片检测单纯性胆囊结石伴或不伴NAFLD患者的肝组织样本,获得lncRNA差异性表达谱。进一步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予以分析。结果:与正常样本相比,NAFLD肝样本内共有1 735个lncRNAs和1 485个mRNAs异常表达,其中535个lncRNAs和760个mRNAs上调,1 200个lncRNAs和725个mRNAs下调。结论:与正常肝组织相比,NAFLD组织中lncRNA表达谱明显异常,这些lncRNAs可能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表达谱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婷 冯丽 +2 位作者 李田 高峰 张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1-578,共8页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患者53例,依据门静脉系统CT对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性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通畅组39例和闭塞组14例。比...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患者53例,依据门静脉系统CT对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性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通畅组39例和闭塞组14例。比较两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血栓形成情况、血流方向等超声指标,分析预测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通畅组比较,闭塞组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等超声指标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切除术 脾肾静脉分流术 超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适配体AS1411的液态内核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和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征 丁劲松 +2 位作者 罗声娟 王培琦 梁琪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0-618,共9页
目的:探讨制备核酸适配体AS411靶向液态内核的纳米超声造影剂的方法,评价该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体外显影能力和寻靶能力。方法:将自合成的膜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PLGA-PEG-COOH)和全氟辛溴烷(perfluoroctylbromide,PFOB)... 目的:探讨制备核酸适配体AS411靶向液态内核的纳米超声造影剂的方法,评价该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体外显影能力和寻靶能力。方法:将自合成的膜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PLGA-PEG-COOH)和全氟辛溴烷(perfluoroctylbromide,PFOB),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液态内核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然后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催化法将AS1411连接到NP表面,制成靶向液态内核的纳米颗粒(NP-AS1411)。用透射电镜检查NP-AS1411的形态。比较NP-AS1411和NP的大小、表面电荷、包封率、生物相容性、体外显影能力和稳定性。用凝胶电泳检查AS1411是否连于NP表面。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NP-AS1411的靶向能力。结果:NP-AS1411在电镜下呈壳-核结构,直径为(245.4±16.5)nm,大于NP的直径(P=0.05)。NP-AS1411和NP在表面电荷和包封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25.0 mg/m L)NP-AS1411与MCF-7细胞孵育24 h后,细胞的活力(89%)和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4)。NP-AS1411体外相对灰阶值为86.1±6.7,明显高于脱气去离子水(P<0.05),与和NP的体外相对灰阶值相当(P>0.05)。常温保存24 h后,NP-AS1411的相对灰阶值为80.1±9.2,与24 h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AS1411的大小在放置24 h后也无明显变化(P>0.05)。凝胶电泳证实当NP和AS1411的摩尔比为40:1时,连接到NP的AS1411最多。MCF-7细胞分别与载有荧光香豆素6的NP-AS1411,NP孵育后,NP-AS1411在荧光显微镜下能够产生更强的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证实NP和NP-AS1411与MCF-7细胞均有结合,但是NP-AS1411和MCF-7细胞结合后产生的荧光更强烈。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和EDC/NHS催化法可以成功制备适配体靶向液态内核纳米超声造影剂。该靶向液态内核纳米超声造影剂的体外显影能力好,也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纳米颗粒 靶向 AS14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人羊膜上皮细胞横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罗宏武 黄湘俊 +1 位作者 黄飞舟 刘浔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31,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评价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地塞米松(Dex),HGF,IGF等细胞因子联合诱导hAECs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诱导周期为2周,诱导过程中采用RT-PCR鉴定albumin(ALB),CYP1A1,CYP1A2,IGF...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评价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地塞米松(Dex),HGF,IGF等细胞因子联合诱导hAECs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诱导周期为2周,诱导过程中采用RT-PCR鉴定albumin(ALB),CYP1A1,CYP1A2,IGFR,c-met等肝细胞相关关键功能基因及HNF3,HNF4和C/EBPa 3种转录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集落细胞表面标记ALB,AFP和CK18的时程变化。结果:诱导2周后hAECs表达ALB,CYP1A1,CYP1A2,c-met等肝细胞功能基因及HNF3,HNF4,C/EBPa,HNF1等转录因子,且功能基因随诱导天数的增加其表达逐渐增强;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发现:诱导第6天时,hAECs主要表达AFP+,为(15.1±2.1)%;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第10天时hAECs表达AFP+/ALB+,为(6.5±1.4)%;而诱导第14天时,hAECs基本上只表达ALB+,为(13.9±2.3)%。诱导第10天时的hAECs开始表达ALB+/CK18+;为(2.5±1.4)%;诱导第14天时,细胞依然表达ALB+/CK18+,且这种双阳性的细胞量有明显增加,为(18.9±3.1)%;同时CK18+细胞数并没有明显减少,诱导第10天时,CK18+细胞数为(16.1±1.2)%;诱导第14天时,CK18+细胞数为(21.3±4.6)%。提示诱导过程中的hAECs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结论:体外诱导的hAECs具有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上皮细胞 肝细胞样细胞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41对小鼠肝癌细胞合成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调控作用
9
作者 朱红伟 李霞 +3 位作者 李志强 余灿 黄利华 余枭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1-667,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41(miR-141)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l-6分为miR-141拟似物转染组、miR-141拟似物转染对照组、miR-141抑制剂转... 目的:探讨微小RNA-141(miR-141)对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l-6分为miR-141拟似物转染组、miR-141拟似物转染对照组、miR-141抑制剂转染组、miR-141抑制剂转染对照组。分别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miR-141转染hepal-6细胞。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141和HMGB1 mRNA表达,然后用Western印迹检测HMGB1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41对靶基因HMGB1的调控作用。结果:与相应对照组比较,miR-141拟似物转染组中miR-141表达水平上调,而miR-141抑制剂转染组中miR-141表达水平下调。同时,与相应对照组比较,miR-141拟似物转染组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miR-141抑制剂转染组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表明miR-141能够作用于HMGB1基因的3'-UTR。结论:miR-141可以作用于HMGB1基因的3'-UTR,在转录后水平可上调HMGB1蛋白的表达,HMGB1可能是miR-141直接调控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微小RNA-141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24通过调控ATG14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自噬和增殖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梓丹 黄为 +1 位作者 和君建 冯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2-1021,共10页
目的研究miR-424通过调控ATG14表达影响自噬和肝癌细胞增殖。方法收集肝癌患者因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中miR-424-5p,ATG14的表达。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Huh-7、MHCC97H、HCCLM3和人... 目的研究miR-424通过调控ATG14表达影响自噬和肝癌细胞增殖。方法收集肝癌患者因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中miR-424-5p,ATG14的表达。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Huh-7、MHCC97H、HCCLM3和人正常肝细胞LO2,qRT-PCR法检测上述各细胞系的miR-424-5p表达,选取表达量较高的Huh-7和表达量较低的HCCLM3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Huh-7细胞实验分组(n=3):干扰miR-424-5p表达阴性对照组(in-NC组),干扰miR-424-5p表达组(in-miR-424-5p组);HCCLM3细胞实验分组(n=3):过表达miR-424-5p组(mi-miR-424-5p组),另设过表达miR-424-5p阴性对照组(mi-NC组);过表达miR-424-5p阴性对照+过表达ATG14阴性对照组(mi-NC+NC组);过表达miR-424-5p阴性对照+过表达ATG14组(mi-NC+ATG14组);过表达miR-424-5p+过表达ATG14阴性对照组(mi-miR-424-5p+NC组);过表达miR-424-5p+过表达ATG14组(mi-miR-424-5p+ATG14组)。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验证各组miR-424-5p和ATG14的转染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ATG14和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424-5p和ATG14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ATG14高表达,miR-424-5p低表达。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424-5p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P<0.05);干扰miR-424-5p表达及过表达ATG14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P<0.05);miR-424可能通过靶向ATG14发挥抑癌的作用。干扰miR-424-5p表达及过表达ATG14均能提高肝癌细胞自噬体标志蛋白LC3-ΙΙ/LC3-Ι、Beclin1的表达水平(P<0.05),降低自噬受体蛋白P62的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miR-424-5p则降低肝癌细胞自噬体标志蛋白LC3-ΙΙ/LC3-Ι、Beclin1的表达水平(P<0.05),提高自噬受体蛋白P62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miR-424调控ATG14表达影响自噬,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iR-424-5p ATG14 自噬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4通过影响TLR/MyD88通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侵袭 被引量:5
11
作者 易青松 柳久久 +3 位作者 艾热夏提·库尔班 李竞 罗宏武 孙吉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5-770,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miR-144基因过表达对肝癌SMMC-7721细胞侵袭及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免疫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系SMMC-7721,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细胞miR-144基因表达差异,将SMMC-7721... 目的探讨miR-144基因过表达对肝癌SMMC-7721细胞侵袭及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免疫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系SMMC-7721,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细胞miR-144基因表达差异,将SMMC-7721细胞分为空白组、miR-144 NC组、miR-144 mimics组,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qRT-PCR法检测转染后各组miR-144基因表达情况,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各组SMMC-7721细胞存活情况,通过Transwell法检测各组SMMC-7721细胞侵袭情况,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TLR/MyD88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观察添加40μmol/L MyD88抑制剂TJ-M2010-2组对SMMC-7721细胞TLR/MyD88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MMC-7721组miR-144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miR-144 NC组相比,miR-144 mimics组miR-144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miR-144 NC组相比,miR-144 mimics组转染48、72、96 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miR-144 NC组相比,miR-144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MMP-2、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miR-144 NC组相比,miR-144 mimics组、TJ-M2010-2组Toll样受体4(TLR4)、MyD88、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miR-144 mimics组与TJ-M2010-2组TLR4、MyD88、p-NF-κB/NF-κB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4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TLR/MyD88通路转导降低SMMC-7721细胞存活、抑制SMMC-7721细胞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MC-7721细胞 miR-144 存活 侵袭 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以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平 邓琛 +3 位作者 朱肖 罗爱静 丁四清 杨金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自然临产阴道分娩病种,验证此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共抽取9家医院862例自然临产阴道分娩患者,分为临床路径组(n=496)和对照组(n=366)。临床路径组根据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流... 目的: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自然临产阴道分娩病种,验证此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共抽取9家医院862例自然临产阴道分娩患者,分为临床路径组(n=496)和对照组(n=366)。临床路径组根据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流程进行诊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诊疗,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临床路径组住院天数、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15个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体现了实施临床路径的优越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等级(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不同性质(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临床路径组综合评分均高于对应等级和性质的对照组,且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组综合评分(Ci=0.7967)高于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组(Ci=0.2033),综合医院临床路径组(Ci=0.8948)高于专科医院临床路径组(Ci=0.1052)。结论: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将各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量化,进行医院之间的比较,为临床路径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效果评价 体系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单个及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
13
作者 刘雪莲 陈盔 +2 位作者 王雅琴 王建刚 汪长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766-776,共11页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泛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系统研究”中队列人群的基线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共4个血管区域斑块的检测。RC等于总胆固醇减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和。根据RC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Quartile 1~4组。比较Quartile 1~4组单个血管区域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以及多个血管区域(≥2个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C与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为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LDL⁃C/RC的协调性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39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169例(61.29%),年龄为(51.94±9.22)岁。Quartile 1组至Quartile 4组的单个血管区域(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呈增加的趋势;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也依次递增。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RC分类变量的Quartile 1组为参照,Quartile 3组和4组与单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RC为连续变量时,RC水平升高增加了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加的风险(均P<0.05)。RC水平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明显相关,与Quartile 1组相比,Quartile 4组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1.015倍[比值比(odd ratio,OR)=2.01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69~2.433];RC每增加1 mmol/L,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0.160倍(OR=1.160,95%CI 1.073~1.271)。此外,按照LDL⁃C/RC的协调性分组,以低LDL⁃C/低RC组为参照,低LDL⁃C/高RC组也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呈显著正相关(OR=1.576,95%CI 1.220~2.036)。结论:高RC水平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即使在LDL-C正常的人群亦表现出独立相关性,提示临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管理时需关注RC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