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肾移植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万齐全 肖雪飞 +1 位作者 叶启发 周建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4-927,共4页
目的:评价影响伴有血流感染的肝、肾移植患者生存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03例肝、肾移植患者发生的138次血流感染,评估导致肝、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人... 目的:评价影响伴有血流感染的肝、肾移植患者生存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03例肝、肾移植患者发生的138次血流感染,评估导致肝、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人选患者年龄12~66(42.3±12.7)岁。绝大多数为院内感染(78.6%),血流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为39.8%(41/103)。单变量分析显示以下变量能预测血流感染相关的死亡:腹腔内或胆道感染(P=0.003),混合感染(P〈0.001),肝移植(P〈0.001),血小板计数〈50000/mm3(P〈0.001),感染性休克(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S0000/mm3(P=0.002)和感染性休克(P〈0.001)是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伴有血流感染的肝、肾移植患者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下降和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预防肝、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肝移植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强度对术后的体液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宁 李卫 张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DSA检测,并将受者分为DSA阳性组(n=20)与DSA阴性组(n=68)。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参照Banff 2005标准对移植肾病理形态进行评估分级,并观察移植肾的情况。结果:DSA阳性组与阴性组AMR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5%,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AMR受者最高DSA的荧光指数中值(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非AMR受者差异明显(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肾移植术后受者发展为AMR的最高MFI阈值为7909.5。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回复的发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前检测DSA水平,可以预测AMR的发生风险和移植肾功能状态。最高DSA值的MFI截点(7909.5)能够预测AMR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艾亮 张盛 +2 位作者 王强 李夏 成柯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7-772,共6页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一系列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也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超过70%的PTLD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有关,EBV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也是儿童器官移植术后的主要恶性肿瘤。EBV相关性PTLD在儿童实体器官移植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由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但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在EBV相关性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开发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指导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实体器官移植EBV相关性PTLD的发生情况及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开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 器官移植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 B细胞淋巴瘤 生物标志物 免疫抑制 病毒载量 微小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relation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leep parameters with fatigue and de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4
作者 LIU Min XIE Jianfei +5 位作者 SUN Qian ZHOU Yi LIU Lifang ZHOU Xin LIU Jia WU Xiaoxia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9-1289,共11页
Objective:Sleep quality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fatigue and depression.Although subjective assessment tools like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nd the Richards-Campb... Objective:Sleep quality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fatigue and depression.Although subjective assessment tools like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nd the Richards-Campbell Sleep Questionnaire(RCSQ)are widely used to evaluate sleep quality,there is a lack of studies utilizing polysomnography for objective evaluation.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fatigue,and depression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using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thods,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Methods: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veniently sampled 50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from a transplant center in a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August 2018 and March 2020.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leep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RCQS and polysomnography,respectively.The Fatigue Severity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fatigue,and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depression levels.Results:A lower proportion of rapid eye movement(REM)sleep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atigue.Additionally,higher wake time percentages and poorer sleep q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reater depression severity.Conclusion:This study underscores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effectively managing sleep quality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addressing their fatigue and depression symptoms.These findings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EP FATIGUE DEPRESSIO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SYC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丁波泥 钱立元 +2 位作者 赵于军 吴唯 陈学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2-789,共8页
目的:对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维普、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并采用... 目的:对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维普、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和会议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是否有差异的相关证据。结果: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3 0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清扫淋巴结数和肿瘤复发率上与传统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比传统开放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传统开放手术少(P<0.05)。结论: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替代传统开放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腔镜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肌胞联合E7(44-62)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抗子宫颈癌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宇琨 邱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对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影响。方法 NK92细胞分别给予培养液(C组)或聚肌胞(聚肌胞组)或聚肌胞联合E7(44-62)(联合组)刺激;检测刺激前后的NK92细胞的Toll样受体3、TNF-α和INF-γm... 目的探讨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对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的影响。方法 NK92细胞分别给予培养液(C组)或聚肌胞(聚肌胞组)或聚肌胞联合E7(44-62)(联合组)刺激;检测刺激前后的NK92细胞的Toll样受体3、TNF-α和INF-γmRNA水平以及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结果刺激1 h后,联合组的Toll样受体3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聚肌胞组;刺激1 h后,联合组的TNF-αmRNA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聚肌胞组(P均<0.01);联合组的INF-γmRNA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聚肌胞组(P均<0.05);刺激24 h后,联合组NK92细胞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组和聚肌胞组(P均<0.01)。结论聚肌胞联合E7(44-62)通过提高NK92细胞的Toll样受体3表达,同时增加TNF-α和INF-γ基因的水平,从而增强抗肿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聚肌胞 早基因7 子宫颈癌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肌胞联合E7(44-62)对宫颈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7
作者 黄宇琨 邱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265-1267,1272,共4页
目的:探讨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正常对照组(C组)、宫颈癌组和癌前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期,CIN组)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分别给予聚肌胞或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检测刺激... 目的:探讨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正常对照组(C组)、宫颈癌组和癌前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期,CIN组)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分别给予聚肌胞或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检测刺激前后的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反应以及CD11c^+/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1)宫颈癌组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0.12+0.007)%显著低于C组(1.13+0.056)%和CIN组(0.25+0.012)%,P均<0.01;CIN组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宫颈癌组(P<0.05)。2)与聚肌胞比较,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能够显著提高C组、CIN组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反应(P均<0.01)。C组树突状细胞对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的增殖反应显著高于宫颈癌组和CIN组(P均<0.01)。3)宫颈癌组树突状细胞的CD11c^+/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和CIN组(P<0.01,<0.05),C组CD11c^+/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组(P<0.05)。4)与聚肌胞比较,聚肌胞联合E7(44-62)刺激能够显著提高C组、CIN组和宫颈癌患者外周血的树突状细胞的CD11c^+/CD86^+的表达水平,P值分别<0.01,<0.05,<0.05。结论:聚肌胞联合E7(44-62)通过提高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功能,同时促进其活化反应,从而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聚肌胞 早基因 子宫颈癌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