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小流量供给下的自生增压过程建模
1
作者 熊宇 鲁寨军 甘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8-1638,共11页
为研究二氧化碳小流量供给下的自生增压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干度表征液相二氧化碳气化率的非热平衡自生增压数学模型。建立二氧化碳自生增压供给试验平台,进行3次不同初始条件的二氧化碳小流量供给试验,并将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 为研究二氧化碳小流量供给下的自生增压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干度表征液相二氧化碳气化率的非热平衡自生增压数学模型。建立二氧化碳自生增压供给试验平台,进行3次不同初始条件的二氧化碳小流量供给试验,并将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二氧化碳初始温度(278.15~308.15 K)和充注密度(800~1000 kg/m^(3))对液相二氧化碳有效供给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与温度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建模过程中,应考虑储箱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热交换,而液相二氧化碳与气相二氧化碳之间的热流量较小,在建模时可以忽略;较高的二氧化碳初始温度和较低的充注密度会导致在二氧化碳供给过程中产生较大气化质量,降低有效供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小流量供给 自生增压 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射流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2
作者 赵雅甜 何凯 +2 位作者 赵泓越 范时源 刘宏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65-2476,共12页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其准临界点附近剧烈变化的物性参数对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不同湍流模型与数值格式对超临界压力流体射流冷却的预测精度。通过与N_(2)射流进行对比,验证超临界压力的CO_(2)冷却性能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在冷却过程中,会因温度跨越临界点致使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急剧上升,从而在芯片表面附近形成大的比热容层,增强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的冷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冷却 传热特性 超临界压力流体 二氧化碳 物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侧滑角下车地间距对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董天韵 王家斌 钟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采用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探讨在60°侧滑角条件下,车地间距减小对简化列车流场与气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并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减小车地间距能使列车迎风侧气流在... 采用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探讨在60°侧滑角条件下,车地间距减小对简化列车流场与气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并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减小车地间距能使列车迎风侧气流在表面分流位置增高,车底分离泡尺度减小,车顶分离涡对车体影响距离增加,背风侧分离涡V1强度增加;车地间距变化对车体不同位置表面压力影响存在差异;车地间距减小主要减小了尾部正阻力系数,而对头部负阻力系数影响较小,导致整体负阻力绝对值随车地间距减小而增加。在本文工况内,随车地间距减小,横向力最大增加7.6%;升力随车地间距减小而减小,减小幅度最大为31.4%。在横向力和升力的综合作用下,模型整体倾覆力矩在车地间距[h0,h1]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车地间距从h1减小到h2则导致倾覆力矩增大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地间距效应 高速列车 气动特性 数值模拟 横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 mm型CO_(2)致裂器内部参数对致裂器做功能力影响
4
作者 鲁寨军 王志富 +3 位作者 姚术健 钟睦 史湘石 陈斐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6,共9页
为快速获得液态CO_(2)致裂器内部参数对致裂器做功能力的影响特征,优化提高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设计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快速评估试验装置。使用煤矿用38 mm型致裂器进行4水平3因素的9组正交试验,分析... 为快速获得液态CO_(2)致裂器内部参数对致裂器做功能力的影响特征,优化提高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设计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快速评估试验装置。使用煤矿用38 mm型致裂器进行4水平3因素的9组正交试验,分析液态CO_(2)致裂器发热管内部装药量、主管内液态CO_(2)填充量、泄能片厚度以及泄能头释放口径对于致裂器做功能力的影响主次顺序;进一步对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固定变量试验,分析最重要影响因素对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煤矿用38 mm型CO_(2)致裂器,泄能片厚度对于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的影响最大,发热管内部装药量次之,主管内液态CO_(2)填充量及泄能头释放口径影响最弱;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随着泄能片的厚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泄能片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液态CO_(2)致裂器做功能力增幅不够明显,达到一定厚度泄能片不会破裂,当38 mm型致裂器内部参数设置为CO_(2)质量0.33 kg、释放口径18 mm、装药量60 g、泄能片厚度2.0 mm时致裂器做功能力对应三硝基甲苯(TNT)当量为0.202 kg,相对当前工地使用参数做功能力提升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致裂器 内部参数 做功能力 液态CO_(2)填充量 发热管内部装药量 泄能片厚度 泄能头释放口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营 杜志鹏 +11 位作者 陈赶超 王诗平 侯海量 李晓彬 张攀 张伦平 孔祥韶 李海涛 郭君 姚术健 王志凯 殷彩玉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0,共58页
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是支撑海军空间立体化作战的主要装备和移动平台,随着战斗部毁伤威力和制导精度的日益提高,加之毁伤载荷的多元化,其生存环境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因而开展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炸载荷下舰艇... 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是支撑海军空间立体化作战的主要装备和移动平台,随着战斗部毁伤威力和制导精度的日益提高,加之毁伤载荷的多元化,其生存环境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因而开展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炸载荷下舰艇结构的毁伤与防护是一个涉及爆炸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性问题,仍存在诸多难题有待研究。针对其中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在舰艇爆炸载荷特性、毁伤响应机制及其防护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述,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舰艇高效毁伤与防护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艇结构 爆炸载荷 毁伤机理 防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冲击下抗事故包装箱冲击保护设计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史湘石 余国景 +3 位作者 郑权 孙洪吉 王延靖 姚术健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8-114,共7页
目的旨在探讨抗事故包装箱在低速冲击条件下的冲击保护设计,以提高其对内部物品的保护能力,确保在跌落或碰撞事件中的安全性。方法利用落锤冲击试验复现低速冲击环境,对3种不同缓冲层设计的冲击保护装置进行了细致的试验分析,评估并对... 目的旨在探讨抗事故包装箱在低速冲击条件下的冲击保护设计,以提高其对内部物品的保护能力,确保在跌落或碰撞事件中的安全性。方法利用落锤冲击试验复现低速冲击环境,对3种不同缓冲层设计的冲击保护装置进行了细致的试验分析,评估并对比了它们在防护性能上的表现。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的24组试验中,采用双层组合抗冲击设计的液固耦合冲击保护装置,以其卓越的性能达到了99.50%的冲击防护效率,突显了其在防护性能上的显著优势。同时,改变落锤的下落高度以及内部填充非牛顿流体的黏度,对冲击防护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成功验证了缓冲层设计对提高抗事故包装箱抗冲击性能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设计冲击保护装置,可以有效提升包装箱的抗冲击能力,为高风险物品的安全运输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事故包装箱 冲击保护设计 缓冲层 落锤冲击试验 非牛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