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5 位作者 吴仕筠 肖小芹 曾少华 余俊龙 戴橄 罗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室内繁殖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的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章保新 简明 +2 位作者 袁桔华 李丹 张祖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目的分析近年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处置军队暴发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1999年6月—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军队腺病毒流行及暴发疫情文献,对疫情的病毒分型、暴发时间(... 目的分析近年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处置军队暴发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1999年6月—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军队腺病毒流行及暴发疫情文献,对疫情的病毒分型、暴发时间(包括年份和月份)、地区分布、人群结构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国军队腺病毒暴发疫情有效文献44篇,包含疫情46起,共有感染病例8710例。引发疫情的腺病毒型别包括3型(1起)、5型(2起)、7型(19起)、11型(1起)、55型(16起)和未分型(7起);其中7型和55型分别占疫情的41.3%(19起)和34.8%(16起);感染例数分别占49.5%(4312例)和35.9%(3129例)。1、2月和12月这三个月暴发的疫情占总疫情的76.1%(35起),感染例数占91.8%(7999例);发病人群主要以新兵或学兵为主,占全部人群的89.2%(2504/2807);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咽痛和咽部充血等;7型和55型腺病毒感染最常见,且易出现重症化倾向。结论中国军队腺病毒感染以7型和55型最常见,在新兵或学兵集训的冬春季节,应加强腺病毒感染防控工作,防止出现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暴发 感染 军队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何鑫 汪世平 +3 位作者 周云飞 黄成铭 闾丘思嘉 宁水兵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目的利用金硫共价键成功构建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的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并分析宿主体内抗体的消长变化。方法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溶液,与表面带有巯基基团的ITO玻片以金硫共价键组装成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 目的利用金硫共价键成功构建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的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并分析宿主体内抗体的消长变化。方法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溶液,与表面带有巯基基团的ITO玻片以金硫共价键组装成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胺盐酸盐(PAH)修饰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表面,并结合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26-28kDa单链抗体(SIEA26-28kDaSjscFv),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周期兔血清循环抗原。结果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分别与1~8周的感染血清反应,并设立阴性血清对照组;结果显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值分别呈现出17nm,52nm,28nm,11nm,13nm,23nm,45nm,43nm的位移,阴性对照组未出现位移;同时,根据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对不同感染周期血清反应后的位移变化推断抗体在宿主体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结论通过对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证明其能够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的移动来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循环抗原;同时,对抗原抗体在宿主内的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高特异性、灵敏度为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抗原抗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循环抗原 金纳米棒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虫种特异性线粒体基因序列鉴定2例疑似曼氏裂头蚴感染无虫病理标本 被引量:3
4
作者 兰智华 粟占三 +3 位作者 贺美 张祖萍 胡勉娟 曾庆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3-75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1)基因特异性序列鉴定临床无虫病理标本中裂头蚴感染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免疫曼氏裂头蚴的兔血清检测病理切片中裂头蚴的抗原,有2例呈阳性,疑似裂头蚴感染的无虫病例,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目的探讨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1)基因特异性序列鉴定临床无虫病理标本中裂头蚴感染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免疫曼氏裂头蚴的兔血清检测病理切片中裂头蚴的抗原,有2例呈阳性,疑似裂头蚴感染的无虫病例,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核酸,用曼氏裂头蚴线粒体CO1基因特异性序列的两对引物作扩增。结果经PCR 2次扩增后得到目的序列,电泳条带出现在预期的位置。2例病理标本扩增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基因片断序列比对,引物F650/R800扩增条带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7%,引物F965/R1120扩增条带符合率均为100%。结论用裂头蚴线粒体CO1特异性基因引物作重复PCR扩增,对鉴定无虫病理标本曼氏裂头蚴感染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裂头蚴病 病理诊断 虫种鉴定 基因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SIEA66-68kDa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5
作者 姜孝新 汪世平 +5 位作者 刘雪琴 李庆华 刘明社 何卓 彭先楚 徐绍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66-68kDa(SIEA66-68kDa)的动物免疫保护力,并对其作为天然分子疫苗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电泳切胶、电洗脱、超滤离心等技术,分离纯化SIEA66-68kDa天然分子抗原,免疫小鼠,待其产生抗体后进...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66-68kDa(SIEA66-68kDa)的动物免疫保护力,并对其作为天然分子疫苗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电泳切胶、电洗脱、超滤离心等技术,分离纯化SIEA66-68kDa天然分子抗原,免疫小鼠,待其产生抗体后进行尾蚴攻击感染(40尾/只),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SIEA66-68kDa天然蛋白质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其减虫率为41.70%,每克肝脏减卵率为51.23%,雌虫子宫减卵率为29.30%,每克大肠减卵率为59.26%,每克粪便减卵率为45.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EA66-68kDa天然分子抗原具有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候选分子疫苗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66-68kDa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闾丘思嘉 周云飞 汪世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9-1244,共6页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毛蚴入侵钉螺、胞蚴的发育、尾蚴的成熟与逸出和血吸虫寄生对钉螺的影响4个方面对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揭示钉螺与血...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毛蚴入侵钉螺、胞蚴的发育、尾蚴的成熟与逸出和血吸虫寄生对钉螺的影响4个方面对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揭示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关系提供文献数据。但是,血吸虫与钉螺的寄生关系较为复杂,二者共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钉螺 毛蚴 胞蚴 尾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极重症钩虫感染1例
7
作者 马玲辉 Dibo Nouhoum +7 位作者 王婉妮 张志珊 侯循亚 喻鑫玲 邓维成 管洁 黄帅钦 吴翔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822,共9页
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钩虫的感染率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重症感染的患者已极其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检验科通过形态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了1例极重症钩虫感染的患者。该患者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钩蚴培养法可见大量... 随着我国卫生条件的改善,钩虫的感染率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重症感染的患者已极其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检验科通过形态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了1例极重症钩虫感染的患者。该患者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钩蚴培养法可见大量虫卵,从其虫卵和幼虫形态学上判断为钩虫,改良加藤法计数虫卵为每克粪便60840个,属于极重度感染状态;同时还提取了粪便中虫卵的DNA,采用半巢式RT-PCR对其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为美洲钩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虫 虫种鉴定 极重症感染 半巢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包虫病1例
8
作者 李静 邓双亚 蒋立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3-828,共6页
包虫病主要在中国西北部的农牧地区流行,在湖南省十分少见。现报告1例在湖南省的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11岁男性,因发现腹部肿块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根据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患者被初步诊断为“腹腔内肿物”和“脾囊... 包虫病主要在中国西北部的农牧地区流行,在湖南省十分少见。现报告1例在湖南省的包虫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11岁男性,因发现腹部肿块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根据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患者被初步诊断为“腹腔内肿物”和“脾囊肿”,随后行腹腔巨大占位切除术及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棘球蚴的角皮层和生发层,并见原头蚴,符合包虫病的特征。血清学检查也发现特异性抗包虫IgG抗体阳性。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其吡喹酮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 包虫病 棘球蚴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