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与中南大学神经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蔡艳 李芳 +1 位作者 熊鲲 吴晓英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09-111,共3页
通过对北京大学与中南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探寻两所高校之间的差别。结果显示两所高校神经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培养目标,北京大学课程设置较中南大学更加全面合理,尤其在学术道德、实验技能... 通过对北京大学与中南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探寻两所高校之间的差别。结果显示两所高校神经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培养目标,北京大学课程设置较中南大学更加全面合理,尤其在学术道德、实验技能、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优于中南大学,建议中南大学新设或加强部分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中南大学 神经生物学 硕士研究生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K3及其生物学功能
2
作者 王咪 熊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6,共8页
核糖体S6激酶3(RSK3)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RSK3属于90ku的RSK家族,可通过促蛋白磷酸化作用在Ras-MAPK和PI3K-mTOR下游通路中作为重要的一级效应分子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存活和分化等多方面的调控.... 核糖体S6激酶3(RSK3)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RSK3属于90ku的RSK家族,可通过促蛋白磷酸化作用在Ras-MAPK和PI3K-mTOR下游通路中作为重要的一级效应分子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存活和分化等多方面的调控.简述RSK3的结构、表达、细胞中的调控机制与功能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S6激酶3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磷酸肌醇依赖的蛋白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康复医学”领域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熊鲲 丰干钧 +6 位作者 王琳琳 李庆淑 向川 刘晓东 冯勇 薛丽香 闫章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30-933,共4页
康复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十分重视对康复医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2009年9月成立医学科学部以来,专门设立一... 康复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十分重视对康复医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2009年9月成立医学科学部以来,专门设立一级代码H17管理康复医学领域的项目受理和资助.现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规定:康复医学主要资助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以及临床康复评价、治疗的科学问题研究.医学科学部自2010年开始正式受理康复医学(H17)各类基金项目申请,至2014年的5年里,共受理各类项目申请1028项,资助179项.本文就2010-2014年度科学基金康复医学领域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康复医学 项目申请 资助 医学基础研究 医学科学 运动系统 医学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污染物对神经系统损害及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范洁琳 徐丽伟 +2 位作者 王慧 江汉臣 熊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40,共7页
神经系统与生物体其他系统联系密切,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干扰幼年或成年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损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汞、铅和铝等金属污染物对神... 神经系统与生物体其他系统联系密切,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干扰幼年或成年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其损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汞、铅和铝等金属污染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着重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阐述了金属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毒性机制 金属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万炜 刘政海 +2 位作者 伍校琼 王晓晟 罗学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 目的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 mm或6.0 mm处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血供。结果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在视神经鞘内始终与视神经干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部到眼球后极的距离为(5.784±0.054)mm;距离眼球后极6.0 mm处鞘内视神经横断组大鼠视网膜单位面积血管数目高于其他部位横断组。结论在制备视神经损伤SD大鼠模型时,损伤视神经应在鞘内进行,损伤部位距眼球后极6.0 mm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视网膜中央动脉 明胶墨汁 乳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BDNF及其受体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招兰 曹文宇 +5 位作者 王雪琴 段娟 王洪涛 张娟 李芳 李昌琪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小鼠模型中枢神经系统中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及其受体(Sortilin)的表达变化。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上、下背部左右两侧及左、右侧尾根部分2次予以MOG35...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小鼠模型中枢神经系统中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及其受体(Sortilin)的表达变化。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上、下背部左右两侧及左、右侧尾根部分2次予以MOG35-55抗原多肽进行免疫,建立EAE模型。EAE组又分为发病前期(9 d)、发病初期(17 d)、发病高峰期(25 d)和发病缓解期(32 d)四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ro-BDNF及Sortilin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变化。结果:pro-BDNF在EAE模型小鼠的皮质、胼胝体、海马、脊髓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第9 d、第17 d出现下降,在发病高峰期即第25 d表达增加,在发病缓解期即第32 d时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Sortilin在EAE模型小鼠的皮质、胼胝体、海马、脊髓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第9 d出现下降,在发病高峰期即第25 d表达增加,其他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ro-BDNF与Sortilin在EAE小鼠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其病情密切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参与EAE病理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再生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裴媛媛 曾志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34,共3页
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周围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从转录水平调节雪旺细胞 (SCs)表型 ;可以促进SCs增殖 ,促进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的基因表达并抑制ECM的降解 ,阻止或减少肌肉萎缩 ,诱导再生轴突... 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周围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从转录水平调节雪旺细胞 (SCs)表型 ;可以促进SCs增殖 ,促进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纤粘连蛋白的基因表达并抑制ECM的降解 ,阻止或减少肌肉萎缩 ,诱导再生轴突准确地生长在TGF β1所形成的SCs基膜管内 ,从而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TGF β1是双向调节因子 ,过多的TGF β1引起神经束内、束间广泛的瘢痕形成神经瘤 ,不利于神经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雪旺细胞 周围神经 再生作用 SCS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南色林和鲁拉西酮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郑琪 刘帮杉 +3 位作者 徐抒音 廖梅 张燕 李凌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6-480,共5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障碍。认知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疾病康复、社会功能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来研究表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布南色林和鲁拉西酮具有独特的受体作用机制...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障碍。认知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疾病康复、社会功能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来研究表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布南色林和鲁拉西酮具有独特的受体作用机制,有望使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更好的改善。笔者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机制入手,综述布南色林和鲁拉西酮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介绍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布南色林 鲁拉西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场景性恐惧记忆再激活过程中海马HDAC2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娟 黄伏连 +7 位作者 钟小林 胡招兰 王洪涛 张文娟 乔小青 黄艳青 李芳 李昌琪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场景性恐惧记忆再激活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大鼠进行不可逃避的电击刺激与中性刺激(训练环境)联结匹配训练,建立大鼠场景性恐惧条件化模型,之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场景性恐惧记忆再激活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大鼠进行不可逃避的电击刺激与中性刺激(训练环境)联结匹配训练,建立大鼠场景性恐惧条件化模型,之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恐惧记忆唤起后30 min、2 h、6 h、24 h组和不进行恐惧记忆唤起的no-recall组)和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处理方式但没有足底电击的刺激)大鼠海马中HDAC2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场景性恐惧记忆唤起后30 min与24 h,HDAC2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时间点及no-recall组HDAC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场景性恐惧记忆唤起后30 min与24 h,HDAC2在大鼠海马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此变化可能与恐惧记忆产生的相关行为(恐惧记忆的消退行为、焦虑行为等)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D HDAC2 场景性恐惧记忆再激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宝林 伍校琼 +5 位作者 罗明英 朱武 叶峰 刘丽华 关莹露 蔡维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传代培养并用CD31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0.1 mmol/L L-NAME组、1.0 mmol/L L-NAME...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传代培养并用CD31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0.1 mmol/L L-NAME组、1.0 mmol/L L-NAME组,运用MTT比色法检测L-NAME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或Western blot检测实验各组HUVEC细胞的eNOS、V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以观察L-NAME对HUVEC的eNOS蛋白、VE-cadherin蛋白的影响。结果 95%以上传代后的细胞为CD31免疫阳性细胞。MTT比色法结果显示,随着L-NAME的浓度增加,HUVEC的细胞活力值逐渐减弱。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HUVEC中eNOS的表达减弱(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HUVEC中VE-cadherin的表达增强(P<0.01),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L-NAME能抑制HUVEC的eNOS表达和细胞活性,并影响细胞粘附连接的主要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硝基-L-精氨酸甲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钙粘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组织库建设的意义与国内外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超 包爱民 严小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7-550,共4页
人脑组织库收集死后和活检的人体神经组织材料、采集捐献者生前疾病和生活信息,支撑对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的观察与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人脑组织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以临床列队为重点的大规模脑库,推动了对人脑形态与功能、发育... 人脑组织库收集死后和活检的人体神经组织材料、采集捐献者生前疾病和生活信息,支撑对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的观察与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人脑组织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以临床列队为重点的大规模脑库,推动了对人脑形态与功能、发育与老化及许多神经精神疾患疾病机制的探索,正在逐步揭示人脑正常活动机制并引领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向。我国人脑组织库建设尚待推动。本文介绍人脑组织库建设的意义及国外人脑组织库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对我国人脑组织库建设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组织库 神经精神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琴 段娟 +2 位作者 李芳 毕方方 张建一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6-700,共5页
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人体第五大生命特征。一方面,疼痛可以作为一种警戒信号,提示机体可能发生组织损伤,继而引发机体一系列防御反应,是生命的重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若疼痛长期... 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人体第五大生命特征。一方面,疼痛可以作为一种警戒信号,提示机体可能发生组织损伤,继而引发机体一系列防御反应,是生命的重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若疼痛长期持续便对机体构成难以忍受的折磨,无论是躯体感觉还是精神状态,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表观遗传学是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逆、可遗传性修饰,这种修饰可以改变基因活性,调控基因表达,影响个体发育和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R1和GABA_A受体的α_1及α_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的定位分布
13
作者 伍校琼 蔡维君 +1 位作者 李昌琪 罗学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0,共4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 Nissl染色探讨了 NMDAR1及 GABAA受体α1 和α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皮质及小脑核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 ,NMDAR1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 Purkinje细胞胞质和分子层的树突 ,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篮细胞以及颗粒细胞层... 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 Nissl染色探讨了 NMDAR1及 GABAA受体α1 和α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皮质及小脑核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 ,NMDAR1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 Purkinje细胞胞质和分子层的树突 ,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篮细胞以及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和胶质细胞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 ,小脑核的神经元胞质和部分突起着色明显。 GABAA受体的α1 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 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 ,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胶质细胞呈弱阳性 ,小脑核的神经元阳性反应明显。GABAA 受体的α3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 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 ,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篮细胞着色明显 ,胶质细胞呈免疫反应弱阳性 ,小脑核神经元及纤维着色明显。在 Purkinje细胞层 NMDAR1、GABAA受体α1 及α3亚单位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别占 Purkinje细胞总数的 80 % ,61% ,88%。结论 :NMDAR1、GABAA受体的α1 及α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具有广泛的分布。这些受体在介导小脑的复杂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小脑 NMDARl GABAA 受体 神经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诱导激酶抑制剂HG-9-91-01对小鼠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4
作者 王雪琴 王双 崔艳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93-1803,共11页
目的: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病理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盐诱导激酶(salt-induced kinase,SIK)是调节代谢、免疫、炎症反应等的重要分子,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SIK... 目的: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病理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盐诱导激酶(salt-induced kinase,SIK)是调节代谢、免疫、炎症反应等的重要分子,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SIK在脓毒症小鼠海马中的表达,以及SIK抑制剂HG-9-91-01在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首先,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脓毒症模型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组小鼠以8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LPS,Con组小鼠予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在注射后1、3、6 d取小鼠海马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K1、SIK2、SIK3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Con组、LPS组、SIK抑制剂组(HG组)。LPS组和HG组注射LPS构建脓毒症模型,HG组在注射LPS后的第3~6天以1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HG-9-91-01,LPS组注射等体积溶媒。在注射LPS后的第7~11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以评估3组小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检测后取3组小鼠的海马组织,采用qPCR检测炎症因子和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CD68、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MDA receptor,NR)亚型、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调控的转录共激活因子1(CREB-regulated transcription coactivator 1,CRTC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dentate gyrus,DG)Iba-1阳性细胞的表达,并进行Sholl分析。结果:与Con组比较,LPS组小鼠海马组织SIK1、SIK2、SIK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与Con组比较,LPS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运动速度下降(均P<0.05);与LPS组相比,HG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均P<0.05)。与Con组比较,LPS组海马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iNOS、CD68的mRNA表达均上调,而II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CD206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mRNA表达均下调;与LPS组比较,HG组TNF-α、IL-1β、IL-6、iNOS的mRNA表达均下调,而CD206和Arg-1的mRNA表达均上调(均P<0.05)。与Con组比较,LPS组海马组织iNOS、CD68、Iba-1的蛋白质表达均上调;与LPS组比较,HG组iNOS、CD68、Iba-1的蛋白质表达均下调(均P<0.05)。与Con组比较,LPS组海马组织CA1、CA3、DG区Iba-1阳性细胞数量均增加;与LPS组比较,HG组CA1、CA3、DG区Iba-1阳性细胞数量均减少(均P<0.05)。Sholl分析结果显示:距离小胶质细胞胞体8~38μm半径范围内,LPS组小胶质细胞突起与同心圆的交点较Con组明显减少(均P<0.05);在距离小胶质细胞胞体14~20μm半径范围内,HG组小胶质细胞突起与同心圆的交点较LPS组明显增多(均P<0.05)。与Con组比较,LPS组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R亚型NR1、NR2A、NR2B及IGF-1的蛋白质表达下调,磷酸化的CRTC1(phosphorylatedCRTC1,p-CRTC1)的蛋白质表达上调;与LPS组比较,HG组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R1、NR2A、NR2B及IGF-1的蛋白质表达上调,p-CRTC1的蛋白质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脓毒症小鼠海马组织SIK表达上调,SIK抑制剂HG-9-91-01可改善小鼠脓毒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RTC1/IGF-1通路,抑制神经炎症,增强突触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认知功能障碍 盐诱导激酶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调控的转录共激活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HG-9-91-01 神经炎症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青春期高脂饮食小鼠认知行为和海马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邹广菁 苏靖之 +3 位作者 张玉洁 李芳 李昌琪 孟新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2-900,共9页
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青春期高脂饮食小鼠认知行为和海马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adenosine triphosphate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7,ABCA7)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3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高脂饮... 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青春期高脂饮食小鼠认知行为和海马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adenosine triphosphate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7,ABCA7)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3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高脂饮食(HFD)组和高脂+丰富环境(HFD+EE)组,每组10只。Con组给予普通饲料,HFD组给予高脂饲料,HFD+EE组给予高脂饲料和丰富环境处理。10周后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活动度,新旧物体识别和Y迷宫检测小鼠认知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ABCA7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定量RT-PCR(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ABCA7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3组小鼠总运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旧物体识别实验中,HFD组的辨别指数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D+EE组的辨别指数高于H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Y迷宫实验中,3组小鼠在Y迷宫中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9)。HFD组进出新异臂的次数百分比远低于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FD+EE组小鼠进出新异臂的次数百分比较HFD组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3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胞质中可见ABCA7阳性表达,且HFD组海马组织中ABCA7的表达低于Con组(CA1:P<0.01,CA3:P=0.06),而HFD+EE组海马组织中ABCA7的表达高于HFD组(CA1:P=0.23,CA3: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BCA7蛋白质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HFD+EE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BCA7蛋白质水平与HFD组相比有升高趋势(P=0.06)。HFD组小鼠海马中ABCA7 mRNA水平与Con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HFD+EE组小鼠海马中ABCA7 mRNA水平与HFD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春期高脂饮食能引起小鼠认知功能受损以及海马ABCA7表达下调,而丰富环境干预对这些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 丰富环境 青春期 认知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盘高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璐 邢浩然 +4 位作者 陈晶晶 晏萍 王旭 李娜 熊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5-358,共4页
椎间盘退变为人体自然老化过程,其原因为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水分丧失,致弹性、抗压功能降低,最终椎间盘高度改变,结构完整性丧失[1]。即使在无症状人群,老化椎间盘也通常表现出和年轻、健康的椎间盘明显的差异。椎间盘退变中的系列级联... 椎间盘退变为人体自然老化过程,其原因为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水分丧失,致弹性、抗压功能降低,最终椎间盘高度改变,结构完整性丧失[1]。即使在无症状人群,老化椎间盘也通常表现出和年轻、健康的椎间盘明显的差异。椎间盘退变中的系列级联反应常引起慢性疼痛、腰椎骨折等一系列临床问题。椎间盘退变可引发椎间盘高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高度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骨折 蛋白多糖 关节突关节面 后缘高度 椎弓 终板 退变椎间盘 级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改善孕期应激子代大鼠异常行为和海马损伤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中俊 张斌 +4 位作者 廖礼彬 陈杰 郑儒平 蔡得阳 黄菊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目的:在怀孕期间孕妇极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发育。目前针对孕妇在孕期的应激反应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菌对孕期应激子代异常行为和海马损伤的作用。方法:将SD孕鼠分为对照组、应激组、益生菌... 目的:在怀孕期间孕妇极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发育。目前针对孕妇在孕期的应激反应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菌对孕期应激子代异常行为和海马损伤的作用。方法:将SD孕鼠分为对照组、应激组、益生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应激组在母鼠怀孕第15~20天进行束缚应激;益生菌组在母鼠怀孕第15~20天进行束缚应激的同时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子代继续给予益生菌饲喂直至生后60 d(P60)。子代大鼠在出生后60~70 d完成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Barnes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采用尼氏染色反映海马神经元受损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的表达,以反映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ELISA检测血浆TNF-α、IL-1β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应激组子代大鼠在旷场中央区滞留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益生菌组在旷场中央区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应激组(P<0.05)。应激组子代大鼠在开放臂停留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益生菌组子代大鼠在开放臂停留的时间长于应激组,且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多于应激组(均P<0.05)。应激组子代大鼠的对新、旧物体的分辨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益生菌组子代大鼠对新、旧物体的分辨比明显高于应激组(P<0.05)。应激组子代大鼠的犯错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子代大鼠的犯错次数明显少于应激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应激组子代大鼠CA1、CA3及DG区尼氏体数量均明显减少(均P<0.001),海马DG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数量明显增加(P<0.01),外周血TNF-α、IL-1β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Bcl-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ax及caspase-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01);与应激组相比,益生菌组子代大鼠CA1、CA3及DG区尼氏体数量均明显增加(P<0.001,P<0.01,P<0.05),海马DG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外周血TNF-α、IL-1β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Bcl-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Bax及caspase-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均P<0.001)。结论:益生菌干预可以部分改善孕期应激子代大鼠的焦虑及认知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神经元的数量、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和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应激 小胶质细胞 益生菌 认知功能 凋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绿卷柏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对痴呆小鼠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艾卫敏 金坤 +4 位作者 汤姆 赵天舒 黄忠甫 邹振兴 邓小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75-383,共9页
目的:研究深绿卷柏总黄酮(SLJB⁃HT)的提取及其对痴呆小鼠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回流、大孔树脂柱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制备了深绿卷柏总黄酮部位,经改良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构建D⁃半乳糖(D⁃gal)和氯化铝(AlCl_(3)... 目的:研究深绿卷柏总黄酮(SLJB⁃HT)的提取及其对痴呆小鼠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溶剂回流、大孔树脂柱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制备了深绿卷柏总黄酮部位,经改良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构建D⁃半乳糖(D⁃gal)和氯化铝(AlCl_(3))诱导痴呆小鼠模型,将8周龄昆明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痴呆模型组(D⁃gal,120 mg/kg,i.p+AlCl_(3),10 mg/kg,i.g,D⁃gal+Al)和处理组(SLJB⁃HT,80 mg/kg,i.g+D⁃gal+AlCl_(3))。模型组和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 mg/kg),AlCl_(3)(10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双蒸水灌胃,每天一次。从第4周开始处理组小鼠每天SLJB⁃HT混悬液(80 mg/kg)灌胃,其余两组双蒸水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利用旷场实验检测动物焦虑样行为,新物体识别和Y迷宫实验检测其识别记忆以及空间记忆能力。结果:(1)深绿卷柏总黄酮中的黄酮含量为43.3%(433 mg/g)。(2)D⁃gal和AlCl_(3)联合给药(D⁃gal+Al)可以诱导痴呆小鼠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旷场中间区的活动减少,而处理组(SLJB⁃HT)小鼠在旷场中间区的活动则明显多于痴呆小鼠,且处理组小鼠在旷场中间区移动距离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模型组小鼠(P<0.05),表明处理组小鼠的焦虑程度较低。(3)与对照组和处理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与旧物体的互动更多。小鼠在新奇臂中的时间百分比(%),模型组的新异臂探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但与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与处理组的交替正确率均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处理组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明显升高,探索行为正确率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SLJB⁃HT可以减轻痴呆小鼠模型脑的记忆和认知缺陷,并降低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绿卷柏 总黄酮 痴呆模型 行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胶质瘢痕形成的研究
19
作者 杨振宇 曾吉玲 +3 位作者 马千权 张立芹 罗学港 范春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2只随机取4只作为假手术组;余48只行脊髓半横断(右侧)损伤,并随机分为两大组:罗格列酮组和溶媒对照组。罗格列酮组...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2只随机取4只作为假手术组;余48只行脊髓半横断(右侧)损伤,并随机分为两大组:罗格列酮组和溶媒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在术后5 min、6 h、24 h均以2.5 mg/kg剂量腹腔注射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溶媒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溶剂。分别在术后1、3、7、14、21和28 d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PAR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经Image-Pro Plus 6.0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后行方差分析。结果:罗格列酮组在7、14、21、28 d BBB评分均显著高于溶媒对照组。脊髓损伤后PPARγ、MMP-9、p-EGFR及GFAP表达均增高,罗格列酮组PPARγ在3、7和14 d较溶媒对照组水平较高,其峰值出现在第3 d;MMP-9和p-EGFR较溶媒对照组在3、7和14 d明显减少,其峰值出现在第7 d;GFAP随时间增加而增长,14 d基本达高峰,从第3 d开始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PARγ可能通过抑制MMP-9,下调p-EGFR及GFAP表达水平,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PPARΓ MMP-9 p—EGFR GFAP 胶质瘢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Q-1损伤小鼠遥远线索性恐惧消退过程中前扣带回皮质区的结构可塑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伏连 段琼 +3 位作者 张文娟 周诗芬 李芳 李昌琪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ET)蛋白抑制剂JQ-1对小鼠遥远线索性恐惧消退过程中前扣带回皮质(ACC)区神经结构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两组:JQ-1组和溶媒组。对小鼠进行5次声音和足底电击配对训练,建立线索性恐惧条件化模...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ET)蛋白抑制剂JQ-1对小鼠遥远线索性恐惧消退过程中前扣带回皮质(ACC)区神经结构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两组:JQ-1组和溶媒组。对小鼠进行5次声音和足底电击配对训练,建立线索性恐惧条件化模型。恐惧条件化前连续5 d进行JQ-1或溶媒的注射,每天1次,共5次。恐惧条件化后14 d进行消退训练,消退训练后3 h取材,通过高尔基染色方法观察树突分支数和树突棘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ACC区突触变化。结果:在行为训练阶段,JQ-1组和溶媒组小鼠获得同等程度的恐惧条件化,且在遥远恐惧消退训练阶段无明显行为学差异。遥远恐惧消退训练后3 h取材,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JQ-1组小鼠ACC区锥体神经元顶树突分支数明显少于溶媒组(P<0.05);顶树突树突棘密度明显低于溶媒组(P<0.05)。透射电镜方法结果显示,与溶媒组相比,JQ-1组小鼠ACC区突触密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恐惧条件化前注射JQ-1使ACC区参与遥远恐惧消退的神经元结构可塑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Q-1 BET蛋白 恐惧消退 神经可塑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