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和应力模式对闪长岩试件受压激发电流的影响
1
作者 吴立新 徐友友 +2 位作者 孙立成 汪子庆 毛文飞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13-2626,共14页
岩石受压激发电流(pressure-stimulated rock current,PSRC)变化是岩体破裂观测与地壳灾变感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缺乏岩石含水状态与加载模式对PSRC变化特征的影响探究与机理辨析.本文以粒度相对均匀的闪长岩为实验对象,特别制备了方柱... 岩石受压激发电流(pressure-stimulated rock current,PSRC)变化是岩体破裂观测与地壳灾变感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缺乏岩石含水状态与加载模式对PSRC变化特征的影响探究与机理辨析.本文以粒度相对均匀的闪长岩为实验对象,特别制备了方柱-锥体闪长岩试件,采用高精度静电计与声发射探测仪,同步观测单、双轴局部加载破裂过程中充分干燥、自然干燥和充分饱水试件的受压端与非受压端之间PSRC及声发射变化,并分析其特征差异,辨析其内在机理.研究揭示:(1)全部试件受力中后期均呈现PSRC显著增长,包括毛刺型、持续增大型和瞬时台阶型,其增幅受含水状态和加载模式综合影响;(2)岩石临失稳前,PSRC均呈现剧烈脉冲式振荡特征,其中单、双轴模式下充分饱水试件的峰值PSRC分别是充分干燥试件的1.3倍和7.1倍,而自然干燥试件的峰值PSRC受加载模式影响不大;(3)自然干燥试件中的微量孔隙水对正空穴电荷传递有损耗作用,而充分饱水试件的流体电动势效应对PSRC变化影响显著,闪长岩所含石英矿物对PSRC的贡献可以忽略.本文揭示的岩石临失稳前PSRC剧变现象、峰值差异及内在机理,对于发展岩体灾变监测预警新技术和构造地震孕震区遥感识别新方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受压激发电流 含水状态 加载模式 过氧缺陷 灾变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压载破裂闪长岩激发电流变化特征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友友 吴立新 +2 位作者 毛文飞 孙立成 卢菁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4-1016,共13页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与岩石微破裂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其变化特征与机理是岩石破裂观测与岩体灾变研究的基础.但是,岩石局部加载破裂过程中的PSRC变化研究欠缺.本文以矿物晶体及粒度相对均匀的地壳典型火成岩-闪长岩为例,制作方柱-锥...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与岩石微破裂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其变化特征与机理是岩石破裂观测与岩体灾变研究的基础.但是,岩石局部加载破裂过程中的PSRC变化研究欠缺.本文以矿物晶体及粒度相对均匀的地壳典型火成岩-闪长岩为例,制作方柱-锥体闪长岩试件,采用高精度电流测量仪与声发射探测仪,同步观测岩石试件单轴局部压载至破裂过程中受压端与非受压端之间的PSRC变化,并与声发射信号进行比对分析,探究其与应力、微破裂发育的内在联系.实验揭示了闪长岩PSRC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即前期呈低值稳定波动,达峰值应力约86.5%时PSRC出现台阶式上升,幅值为nA级;在峰值应力前1 s内出现幅值达100 nA的急剧振荡式脉冲,并持续波动至岩石破裂失稳.分析认为:闪长岩PSRC的两次显著性变化受加载应力水平、矿物晶体/颗粒强度及微破裂发育进程协同控制,导致岩石体积膨胀点之后不同强度的矿物晶体位错丛集与正空穴电荷激活雪崩,形成两次PSRC叠加效应.本研究对于工程岩体破裂监测、区域地应力场变化监测分析及地震短临监测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 微破裂 矿物晶体/颗粒 过氧键 应力闭锁 遥感-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亚热带干旱遥感分析——以鄂渝地区为例
3
作者 张治梅 雷馨雨 吴立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针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炎热多雨、地形复杂的自然特征以及植被绿度饱和对干旱遥感监测的限制,采用改进的多光谱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特征空间,构建优化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Optimized Temperature Vegetation D... 针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炎热多雨、地形复杂的自然特征以及植被绿度饱和对干旱遥感监测的限制,采用改进的多光谱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特征空间,构建优化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Optimized 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OTVDI),并以长江中游鄂渝地区为例,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和LST产品计算OTVDI,分析鄂渝地区2000—2023年干旱演化特征,同时结合海拔与地表覆盖数据探讨该区干旱的时空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OTVDI在鄂渝地区的干旱识别精度为79.6%,显著优于经典TVDI(63.4%);②鄂渝地区春、秋季干旱分别呈现显著减弱和先增强后显著减弱的变化趋势,而夏、冬季干旱变化较平稳;③中部山地因植被优化和地形效应长期较湿润,而东西部低丘与城市聚集区因植被脆弱和人类活动剧烈更易出现干旱现象,沿江平原的水稻种植和灌溉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被干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植被干旱 遥感分析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优化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倾角分段变化的玛多地震发震断层构造应力场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立新 卢菁琛 +5 位作者 毛文飞 胡俊 周子龙 李志伟 齐源 姚汝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4-3857,共14页
2021年M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 2021年M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断层的三维精细模型,并顾及GNSS速度场、采用黏弹性本构关系、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江错断层面上的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江错断层面西段末端浅部区域(<10 km)、中段深部区域(>10 km)以及东段末端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积累速率和等效应力要显著大于其他区域,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存在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意味着高水平的应力积累是诱发玛多主震及余震发育的主要原因.同时,地表沿江错断层分布的高应力区与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基本一致,表明玛多地震对地表高应力区产生的扰动是导致地表破裂的原因.而在震源深度(17 km)水平面内,江错断层东段末端应力集中区的空间范围远大于该处已发余震的分布范围,暗示玛多地震序列并不会使得江错断裂东段积累的构造应力全部释放;结合模拟揭示的江错断裂断层面上应力扩展趋势,推测巴颜喀拉块体东南区域可能是未来发震的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构造应力演化 有限元模拟 库仑破裂应力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anDEM-X影像和ICESat-2高程数据获取南极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卓 李佳 +5 位作者 张翔 郭磊 刘艳阳 徐浩栋 顾云杨 陈重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72,73-76,共5页
高精度DEM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一。德国空间局发布的TanDEM-X双站干涉影像对不仅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而且具有零时间基线,不受时间去相关、大气变化及地面目标形变的影响。本文基于TanDEM-X双站干涉影像对和迭代差分In... 高精度DEM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一。德国空间局发布的TanDEM-X双站干涉影像对不仅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而且具有零时间基线,不受时间去相关、大气变化及地面目标形变的影响。本文基于TanDEM-X双站干涉影像对和迭代差分InSAR技术获取南极高分辨率DEM;然后利用南极ICESat-2高程数据和最小二乘平差方法改正DEM产品的系统性偏移误差,提高DEM产品的绝对精度。真实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获取分辨率优于5 m、绝对精度优于2 m的南极D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数字高程模型 TanDEM-X 差分干涉 ICESa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分类模型的芦山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齐荣 苗则朗 +2 位作者 陈帅 李珂 蒲明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提高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从多模态数据融合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芦山地震为例,从多源数据中提取15种滑坡影响因子,将这些影响因子按4种不同类型的模态数据进行融合;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利用多模态分类模... 为提高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从多模态数据融合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芦山地震为例,从多源数据中提取15种滑坡影响因子,将这些影响因子按4种不同类型的模态数据进行融合;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利用多模态分类模型评价地震滑坡易发性,并与逻辑回归模型比较;最后分别采用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区划滑坡灾害点密度2种精度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多模态分类模型的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其评价结果的曲线下面积、高易发区-极高易发区的滑坡灾害点密度分别为0.86、2.24个/km^(2),均优于逻辑回归模型,表明该模型在区域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从数据融合角度为提高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精度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评价 精度 多模态分类模型 影响因子 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岩土体强度参数的简化纽马克位移法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帅 苗则朗 吴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2-527,共16页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可为震后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纽马克位移法可不依赖同震滑坡编目快速评估同震滑坡危险性。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是该方法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其赋值过于单一,难以反映复杂地质背景下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可为震后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纽马克位移法可不依赖同震滑坡编目快速评估同震滑坡危险性。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是该方法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其赋值过于单一,难以反映复杂地质背景下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选择距断层距离、高程和距水系距离作为影响岩体强度的评价指标并建立岩体强度评价模型,获得区域岩体强度修正系数,进而修正传统方法的临界加速度。结合震后的即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简化纽马克位移法计算边坡累积位移,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并以汶川M_(W)7.9地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划分的地震滑坡危险区与同震滑坡分布更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危险性 纽马克位移法 临界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累积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