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识别——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艳鸽 陈新宇 +1 位作者 韩征 傅邦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29-3738,共10页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不易清晰识别,因而难以尽早预防。为解决此问题,依据相关规范从地质、自然和技术三个方面梳理风险要素,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流程建立风险要素多层网络结构框架,结合专家经验和蒙特卡洛模拟确定...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不易清晰识别,因而难以尽早预防。为解决此问题,依据相关规范从地质、自然和技术三个方面梳理风险要素,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流程建立风险要素多层网络结构框架,结合专家经验和蒙特卡洛模拟确定网络节点风险值和连边权重,构建风险要素多层网络关系模型,随后引入复杂网络理论,通过中心性指标获取风险要素节点重要度,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获取节点综合重要度,并采取节点移除策略识别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最后依托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进行实例验证,识别出节点综合重要度前30%的节点是该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风险中的关键要素,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山区铁路隧道 工程质量 勘察设计施工 多层复杂网络 风险要素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约束钢纤维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发兴 邓亦南 吴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建立钢纤维混凝土(SFRC)三轴塑性-损伤模型(CDP),采用普通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构建方法,对已有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提出适用于不同钢纤维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 为建立钢纤维混凝土(SFRC)三轴塑性-损伤模型(CDP),采用普通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构建方法,对已有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提出适用于不同钢纤维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受压峰值应变与受拉峰值应变的统一计算公式以及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和卸载刚度表达式。根据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推荐了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及其他参数,提出约束钢纤维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结果表明,在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简支梁静力加载、短柱轴压加载以及悬臂柱低周反复加载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中,所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力学性能 塑性-损伤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约束构造剪力键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受力性能研究
3
作者 戚菁菁 叶一宁 +3 位作者 蒋丽忠 吕伟荣 卢倍嵘 吴记东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针对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在长期风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问题,提出一种带约束构造剪力键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环,基础砼利用带约束构造剪力键优异的抗剪刚度和抗劈裂性能,解决基础的嵌固刚度强韧性不足、风电机组塔筒基础耐久性不... 针对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在长期风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问题,提出一种带约束构造剪力键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环,基础砼利用带约束构造剪力键优异的抗剪刚度和抗劈裂性能,解决基础的嵌固刚度强韧性不足、风电机组塔筒基础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对传统栓钉基础环、穿孔钢筋剪力键基础环以及3组不同埋深的带约束构造剪力键基础环进行缩尺模型试验以及有限元模拟,揭示带约束构造剪力键插筒式风电机组基础的传力机制和损伤破坏机理,分析带约束构造剪力键在风电机组基础中的抗剪性能。结果表明,带约束构造剪力键具有更强的钢筒-砼基础界面刚度优势以及显著传力扩散优势,能更有效地连接钢制基础环与混凝土基础共同工作,充分发挥混凝土与钢筋的材料优点,有效提高砼基础的嵌固刚度及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剪切强度 组合结构 界面受剪 新型剪力键 嵌固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塑性体积率的地下厂房初次支护时机
4
作者 杨峰 贾朝军 +3 位作者 戴梁 雷明锋 施成华 张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为解决大型地下厂房分层开挖过程中,最佳初次支护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隧道全断面开挖过程的横向变形特征,引入塑性体积率描述围岩开挖后发生塑性变形部分体积与开挖部分围岩总体积之比。根据不同应力释放率下隧道横断面位移释放率... 为解决大型地下厂房分层开挖过程中,最佳初次支护时机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隧道全断面开挖过程的横向变形特征,引入塑性体积率描述围岩开挖后发生塑性变形部分体积与开挖部分围岩总体积之比。根据不同应力释放率下隧道横断面位移释放率与纵向收敛变形曲线(LDP)特征,以位移释放率为纽带,提出了基于塑性体积率的地下厂房施工分层开挖过程初次支护时机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塑性体积率描述的围岩变形演化规律更直观,突破了基于位移释放率方法中位移演化临界状态难找及无法应用于地下厂房分层开挖不同层初次支护时机确定的难题。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主厂房二维和三维开挖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塑性体积率的支护时机确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可为大型地下工程分层开挖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初次支护时机 塑性体积率 分层开挖 位移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
5
作者 王超 邹金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 为探究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需建立相关理论预测模型。考虑地层土体损失率和收敛模式的影响,以圆形隧道为例,通过引入等效土体损失参数,以求得隧道收敛后的实际埋深,改进经典二维Peck模型。综合考虑隧道轴心连线与水平面夹角α、双线隧道半径(r_(1),r_(2))和隧道轴心间距D等3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的现场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预测模型的工程适用性,并对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用于解决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任意布置方式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且满足20%的工程精度要求;地表沉降曲线从“V”形至“W”形间变化的临界参数值[α,r_(2)/r_(1),D/H']为[60°,2.0,1.0],可据此初步判断地表沉降曲线形状并检验地表沉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类似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地表沉降变形预测及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平行盾构隧道 布置方式 地表沉降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EMD-LightGBM模型的地铁隧道盾构姿态预测方法
6
作者 冷伍明 吴卓霖 +3 位作者 袁立刚 梁琳 刘涛墨 岳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针对地铁隧道盾构姿态难以控制的问题,以长春某隧道工程为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构建了一个融合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的盾构姿态预测模型(EMD-L... 针对地铁隧道盾构姿态难以控制的问题,以长春某隧道工程为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构建了一个融合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的盾构姿态预测模型(EMD-LightGBM)。首先,通过特征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原始数据集特征。然后,利用EMD技术将数据分解为多个平稳子序列,并组成新数据集。最后,通过该新数据集拟合训练EMD-LightGBM来实现盾构姿态的预测,并且比较了该模型与单纯的LightGBM及融合EMD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预测效果。通过预测精度和预测稳定性两种评价体系来验证EMD-LightGBM模型的优良性能。结果表明:与LightGBM和EMD-BPNN相比,EMD-LightGBM在盾构姿态偏差预测折线图中的表现最佳,其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E MA)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E RMS)最大分别为2.89 mm和4.13 mm,决定系数R 2最小值为0.95;同时,EMD-LightGBM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E MA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E MS)的95%置信区间最大值分别为3.5 mm与25.6 mm 2,结合其预测值的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E A)和平方误差(square error,E S)的良好频数分布,都说明了EMD-LightGBM在预测盾构姿态时的高精度和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盾构姿态控制提供一种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盾构 姿态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轻量级梯度提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固化轻质红砂岩渣土的机理及强度特性
7
作者 温树杰 徐昌宜 +2 位作者 黄翔 黄英豪 傅鹤林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4,共7页
为实现红砂岩渣土在工程中低碳循环利用的目标,提出了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制备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方法,开展了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固化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发泡聚苯乙烯(EPS)质量掺量和胶结液浓度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 为实现红砂岩渣土在工程中低碳循环利用的目标,提出了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制备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方法,开展了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固化机理的研究,分析了发泡聚苯乙烯(EPS)质量掺量和胶结液浓度对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压缩破坏特征,从强度分析与破坏特征两方面验证了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的胶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轻质红砂岩固化土中的CaCO_(3)晶体在EPS颗粒上沉积较少,在土颗粒间形成的大范围胶结起到支撑轻质红砂岩固化土强度的主要作用;当EPS颗粒质量掺量为0.375%、胶结液浓度为1.5 mol/L时,轻质红砂岩固化土重度为14.3 kN/m^(3),抗压强度达到0.76 MPa,满足泡沫轻质土工程规范;EPS质量掺量的增加使轻质红砂岩固化土破坏特征从剪切破坏转化为鼓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沉淀(MICP) 发泡聚苯乙烯(EPS) 强度 破坏特征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铁路场景语义分割的改进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
8
作者 王卫东 刘延 +3 位作者 邱实 刘贤华 魏晓 王劲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针对目前在铁路场景语义分割中存在的数据获取成本高、分割精度低、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铁路场景语义分割方法.首先利用高分辨率的无人机采集铁路场景的多视角图像,并通过结构运动恢复与基于面片... 针对目前在铁路场景语义分割中存在的数据获取成本高、分割精度低、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铁路场景语义分割方法.首先利用高分辨率的无人机采集铁路场景的多视角图像,并通过结构运动恢复与基于面片的多视角立体视觉算法生成铁路场景的三维点云;然后在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空间注意力模块,增强网络结构的分割精度与泛化性;最后通过改进后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对预处理后的铁路场景点云完成高精度的语义分割.实验阶段采用的铁路场景包括桥梁段、路基段与联络线,共计11个区域.以平均交并比为评价指标,与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PointNet++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图像点云训练的改进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对于铁路场景语义分割具有更高的精度,与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PointNet++相比,分割精度分别提高3.3个百分点与6.0个百分点,且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点云语义分割 无人机点云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磨剂影响矿物浮选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白鹏飞 杨聪仁 +5 位作者 马昆林 丁亚蓉 詹启贤 孟庆胤 陈荣健 范佳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2,共7页
磨矿-浮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体系,矿粒的表面性质和矿浆性质直接决定了矿物浮选的效果。为了提高磨矿效率、节能降耗,常在磨矿过程中添加具有助磨效果的化学试剂,但是助磨剂的掺入改变了矿物的表面性质和矿浆性质,对后续的浮选... 磨矿-浮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体系,矿粒的表面性质和矿浆性质直接决定了矿物浮选的效果。为了提高磨矿效率、节能降耗,常在磨矿过程中添加具有助磨效果的化学试剂,但是助磨剂的掺入改变了矿物的表面性质和矿浆性质,对后续的浮选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助磨剂会对矿物的粒度、表面性质(晶体结构、表面形貌、表面电位和表面能等)和矿浆性质(黏度和pH值等)产生重要影响;从浮选动力学的角度来讲,助磨剂对上述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导致矿粒在气泡表面上的碰撞与粘附概率发生变化,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已有文献资料,梳理了助磨剂影响矿物浮选和浮选动力学的主要作用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助磨剂在磨矿中的应用和浮选工艺的改进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助磨剂 浮选动力学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智能选线案例库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利辉 郑洪 +6 位作者 李伟 钟晶 高华 贾兴利 徐振廷 陈宇 张发如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针对智能选线设计领域存在的样本案例库不足、选线知识未形成结构化数据、案例数据综合利用率偏低以及案例库构建方法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聚焦陆路交通典型选线案例库(涵盖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法,系统梳理并精选了覆盖... 针对智能选线设计领域存在的样本案例库不足、选线知识未形成结构化数据、案例数据综合利用率偏低以及案例库构建方法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聚焦陆路交通典型选线案例库(涵盖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法,系统梳理并精选了覆盖全类别、全阶段、全环境的陆路交通选线设计典型案例数据,总计上万公里。案例库中的案例以选线知识点为单元进行组织,并与案例控制因素相对应,对影响选线的控制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全面分类整理,构建了由控制因素库、设计方法库、设计成果库组成的选线案例库整体架构;定制了各类控制因素、设计成果、设计方法的数据结构、编码和存储组织方式;建立了交叉索引以实现三种数据的紧密关联。此外,还研发了选线控制因素、设计方法、设计成果的快速、自动采集系统,实现了案例库信息的快速数字化。这些工作为智能选线研究中选线知识的机器学习回路构建、知识牵引与仿生进化协同驱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智能选线 案例库构建 选线知识点 控制因素 交叉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作用下旋叶型风屏障对车桥系统的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陈之 刘昊天 +2 位作者 何旭辉 邹云峰 黄永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6,220,共11页
为保障复杂风环境下高速列车桥上行车安全,以典型简支箱梁与CRH380A列车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上部为导风叶片,下部为不透风屏障所组成的新型旋叶型风屏障。在通过风洞试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与... 为保障复杂风环境下高速列车桥上行车安全,以典型简支箱梁与CRH380A列车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上部为导风叶片,下部为不透风屏障所组成的新型旋叶型风屏障。在通过风洞试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与底部高度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及流场的影响,并揭示了风屏障参数对车桥气动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对车桥气动系数影响显著,其中阻力系数及弯矩系数的变化趋势在列车与桥梁之间呈现相反的特点,而两者的升力系数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叶片旋转方向对风屏障与列车间漩涡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相比逆时针旋转,叶片顺时针旋转时屏障后方流场更平稳,产生的漩涡数量、面积及流速均更小。风屏障底部高度在旋转角度较大时(|α| ≥30°),能明显减小列车的阻力与弯矩系数,且其变化主要影响列车与屏障之间的流场结构。在适当的旋转角度下,旋叶型风屏障相较于栅栏型风屏障能较大幅度地降低桥梁阻力系数与列车的弯矩系数,其中桥梁阻力与列车弯矩降幅最大可达17.8%和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风 旋叶型风屏障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洞试验 车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路基可持续材料加固效果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牛晓宇 周志健 +3 位作者 朱荣贵 张涛 贾羽 王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09-4316,共8页
为改善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造成路面开裂等工程质量问题,采用碱激发可持续材料工业固废高炉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GGBS)对湿陷性黄土进行改良,探讨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基本物理性质、力学特征、渗透性和湿陷... 为改善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造成路面开裂等工程质量问题,采用碱激发可持续材料工业固废高炉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GGBS)对湿陷性黄土进行改良,探讨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基本物理性质、力学特征、渗透性和湿陷性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结构上阐述固化剂改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固化土最优含水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最大干密度则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10%掺量下最大干密度最优;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力学强度影响显著,强度随掺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20%掺量可提升至2.3 MPa,而6%固化剂掺量C_(BR)可提升至8.3%;渗透系数随固化剂掺量的增大而减少,10%固化剂掺量可将渗透系数降低至10~(-7)m/s量级以下。湿陷系数随固化剂掺量增大而减少,固化剂掺量达6%时,固化土变为非湿陷性土,综合性能表明,10%掺量为路用需求的最优掺量;微观形貌上,固化剂改变了黄土颗粒的接触方式,黄土颗粒由点-面接触形式转化为面-面接触,孔隙尺寸由中孔隙和大孔隙向中孔隙转化,并且数量减少,大孔隙被填充,与重塑黄土相比,10%掺量固化土中,大孔隙和中孔隙分别从33.0%和31.5%减少至3.9%和14.8%,分别减少了29.1%和16.7%,其孔隙分布分形维数由1.12减小为0.96。通过碱激发GGBS固化湿陷性黄土,改良了黄土的湿陷性,其性能具有较好的路用前景,研究结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固化处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可持续材料 改良固化 路用特性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框架桥的变形与动力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新辉 赖咸根 +2 位作者 刘维正 卢世德 卢细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2,共7页
[目的]目前,对于下穿盾构与上部车辆-轨道结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为确保新建地铁盾构施工和既有线路运行安全,有必要分析地铁盾构下穿施工扰动,以及列车荷载对既有结构的变形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方法]结合长沙地铁6号线盾构... [目的]目前,对于下穿盾构与上部车辆-轨道结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为确保新建地铁盾构施工和既有线路运行安全,有必要分析地铁盾构下穿施工扰动,以及列车荷载对既有结构的变形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方法]结合长沙地铁6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京广铁路框架桥工程,建立盾构下穿铁路框架桥的开挖子模型和车辆-轨道动力耦合子模型,采用数值软件进行联合仿真,针对盾构开挖进程、注浆压力、土仓压力、地层加固、列车速度等不同工况,研究地层、框架桥、轨道结构的变形,并总结车辆-轨道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结果及结论]盾构左线先行开挖导致的轨道最大沉降约为3.0 mm,右线开挖后最大沉降发生位置向左右线中心处偏移,最大沉降达5.4 mm,先行盾构引起的轨道沉降略大于后行开挖的沉降;车体的振动加速度和轮轨作用力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轮轨垂向力受列车速度的影响大于轮轨横向力受列车速度的影响;振动位移、车体振动加速度、轮轨作用力及脱轨系数均随盾构开挖的不断推进逐渐增大,但增大幅度不大。与未采取措施开挖时相比,提高注浆压力、提高土仓压力和采取地层加固措施后,钢轨垂向振动位移分别减小了14.7%、11.5%、44.1%。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地层加固措施,以保证盾构顺利施工和铁路正常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 铁路框架桥 下穿 变形 动力响应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梁动力冲击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倩 覃亮 +1 位作者 王宁波 户东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9-216,共8页
移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冲击问题与桥梁设计、运营维护密切关联,涉及桥梁结构建造经济性与服役安全性。当前的众多研究主要聚焦车辆过桥的动力放大,而单个车辆过桥行为的动力放大系数往往并不等同于桥梁设计阶段采用的动载系数。论文基于车-... 移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冲击问题与桥梁设计、运营维护密切关联,涉及桥梁结构建造经济性与服役安全性。当前的众多研究主要聚焦车辆过桥的动力放大,而单个车辆过桥行为的动力放大系数往往并不等同于桥梁设计阶段采用的动载系数。论文基于车-桥-墩耦合系统模型动力响应数值仿真计算,给出桥梁动力冲击系数(bridge impact factor,BIF)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针对某高墩大跨梁桥,开展BIF计算和影响因素研究,分析限行速度、路面平整度等对BIF的影响。结果表明:BIF是与桥梁状态相关的固有特征参数,和桥梁的容许荷载、限行速度、路面平顺性等因素密切相关;BIF随着限行速度增大而增大,但当限行速度超过最不利速度时,BIF则保持不变;路面不平度对BIF有更显著的影响,随着路面不平度的增加,BIF进一步放大;当桥面发生恶化时,可以实施桥面铺装修复或限速限载来确保BIF在允许范围内。该研究揭示了桥梁BIF取值及衍化规律,可为同类型桥梁设计及运维管理提供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墩桥梁 动力冲击系数 车辆过桥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流速横向分布特征与防治工程结构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林荣 韩征 +1 位作者 苏志满 吴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15-3720,3728,共7页
以往研究表明,泥石流流速在沟道横断面上分布不均,但目前尚无理论依据,国内现行相关规范暂时建议在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槽等防治工程设计时,流速、荷载按均布考虑,这与实际的受荷情况有所差别,从而导致防治工程局部稳定性偏小,极易发生... 以往研究表明,泥石流流速在沟道横断面上分布不均,但目前尚无理论依据,国内现行相关规范暂时建议在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槽等防治工程设计时,流速、荷载按均布考虑,这与实际的受荷情况有所差别,从而导致防治工程局部稳定性偏小,极易发生工程失效。为此,基于冲淤平衡原理、流体均质假设及沟道横断面形状的合理简化,结合雨洪修正法与形态断面法相关原理,演绎了沟道横断面任意位置流速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获取了泥石流流速的横向分布的非线性特征。通过四川省地震灾区理县甲司口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实例分析,发现横向上泥石流的中泓线流速与两侧流速相差达到300%。据此对拦砂坝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坝体稳定性系数约20%,节约了工程造价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流速 荷载 横向分布 拦砂坝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孟钧 刘慧 +1 位作者 张镇森 陆洋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以及访谈等方式,认为工程需求、组织、资源、制度是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的4个协同要素,构建由合作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组成的协同机制模型,并论证通过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够提升重大建设... 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以及访谈等方式,认为工程需求、组织、资源、制度是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的4个协同要素,构建由合作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组成的协同机制模型,并论证通过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够提升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本研究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对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制定行业技术创新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建设工程 技术创新网络 协同要素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林荣 陈舒阳 曹禄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42-2650,共9页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工程易损性 桥隧工程 结构损毁 功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弯矩-转角曲线计算方法
18
作者 黄志 龚莉 +2 位作者 蒋丽忠 周旺保 戚菁菁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提出了基于极限弯矩、初始转动刚度的四折线弯矩-转角模型。对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三种节点连接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弯矩-转角曲线。基于钢结...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提出了基于极限弯矩、初始转动刚度的四折线弯矩-转角模型。对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三种节点连接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弯矩-转角曲线。基于钢结构设计标准,提出了适用于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极限弯矩计算方法;基于组件法建立了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得到节点的极限弯矩与初始转动刚度值,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误差较小,吻合良好。基于极限弯矩、初始转动刚度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四折线弯矩-转角模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适用性。该研究建立的四折线模型简单、精确且表达直观,可为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组合箱梁节点结构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 节点 组件法 弯矩-转角模型 极限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振骨料对混凝土超材料原胞带隙范围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陈俊豪 陈国东 +2 位作者 曾晓辉 龙广成 谢友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4-2486,共13页
本文建立了混凝土超材料原胞有限元模型,探讨了谐振骨料的形状、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材料组成等设计参数对原胞带隙特性及调控规律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评估与讨论,提出了谐振骨料的设计原则。结果表明:谐振骨料的形状... 本文建立了混凝土超材料原胞有限元模型,探讨了谐振骨料的形状、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材料组成等设计参数对原胞带隙特性及调控规律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评估与讨论,提出了谐振骨料的设计原则。结果表明:谐振骨料的形状和放置方向均对混凝土超材料原胞的带隙范围有显著影响,建议采用球形作为混凝土超材料原胞的谐振骨料形状;仅通过调整包裹层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无法同时获得低频带隙和宽带隙,设计原则应侧重于通过降低包裹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来获得低频带隙,再通过调整散射体密度和谐振骨料几何参数来实现更宽的带隙范围;对于100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包裹层材料推荐选用聚氨酯泡沫,散射体材料则选用铅;此外,还需通过增大包裹层厚度使混凝土超材料原胞产生低频带隙,增大谐振骨料的填充率使其产生宽带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超材料 原胞 谐振骨料 带隙 设计参数 设计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洞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引水隧洞爆破开挖安全控制研究
20
作者 韩文抢 王熙辰 +2 位作者 夏裕栋 张学民 阳军生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5,共8页
针对华蓥山公路隧道双洞近距离下穿既有高顶山电站引水隧洞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萨道夫斯基公式,提出了超前小导洞加扩挖的开挖方法和钻爆设计参数,与台阶法进行比选;通过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别分析了超前小导洞加扩挖、台... 针对华蓥山公路隧道双洞近距离下穿既有高顶山电站引水隧洞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萨道夫斯基公式,提出了超前小导洞加扩挖的开挖方法和钻爆设计参数,与台阶法进行比选;通过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别分析了超前小导洞加扩挖、台阶法开挖工况下爆破振动对引水隧洞结构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前小导洞加扩挖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爆破振速。通过现场爆破振动监测验证了实施效果,保证了华蓥山隧道双洞下穿既有引水隧洞结构和运营的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下穿引水隧洞 爆破设计 振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