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4篇文章
< 1 2 2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146,共1页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经过50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学科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的科研与教学实体,并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拥有教职工295余人,其中教授5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经过50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学科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的科研与教学实体,并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拥有教职工295余人,其中教授5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各类在册学生4200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载铁路工程结构"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实验室、"先进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安全科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实验室 科技创新平台 交通运输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硕士研究生 湖南省高校 结构工程 工程结构 重载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建造系统脆弱性研究综述
2
作者 王辉 李优 +3 位作者 李瑚均 陈辉华 程建华 张建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2-2943,共12页
现有工程建造风险主要考虑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少有结合系统脆弱性开展研究。脆弱性作为系统固有属性,在外界干扰下表现出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风险管控过程,但尚未有学者对土木工程建造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科学评... 现有工程建造风险主要考虑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少有结合系统脆弱性开展研究。脆弱性作为系统固有属性,在外界干扰下表现出的不利影响严重制约风险管控过程,但尚未有学者对土木工程建造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科学评述。通过主题检索和学科分类,共筛选出103篇英文文献和96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统计了发表时间和期刊分布,归纳了研究热点和作者-机构合作情况;从脆弱性概念内涵、分析框架与评价过程等方面评述了土木工程建造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发现:土木工程建造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常用脆弱性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脆弱性递次演化分析框架、脆弱性-风险分析框架和灾害-脆弱性分析框架;脆弱性评价对象主要聚焦于施工安全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识别和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涵盖人-机-环-管框架、脆弱性特征维度框架和外部环境-项目参与方-项目特征框架。未来,可借鉴其他学科领域成熟的脆弱性理论成果,结合土木工程建造系统的特点,构建清晰准确的脆弱性概念与分析框架、探索科学适用的指标体系、深化实际应用与拓展研究。研究系统性梳理了土木工程建造系统脆弱性的研究现状,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土木工程建造系统 分析框架 评价指标与方法 后续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耀庄 王晓光 余志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8-151,共4页
结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实践,阐述了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质量保证等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心提出的"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筑的... 结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实践,阐述了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质量保证等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心提出的"一体化、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筑的"模块式、开放型"实验教学平台、创建的"三位一体四结合"实验教学模式,提出的"三段六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等可为国家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基于改进经验小波变换的土木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被引量:19
4
作者 万熹 黄天立 陈华鹏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针对经验小波变换(EWT)识别噪声信号模态参数时,由于傅里叶频谱易受噪声影响而频带划分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urg算法的自回归功率谱替代傅里叶频谱的信号频带划分技术,结合随机减量技术和基于Hilbert变换的单分量模态参数识别方... 针对经验小波变换(EWT)识别噪声信号模态参数时,由于傅里叶频谱易受噪声影响而频带划分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urg算法的自回归功率谱替代傅里叶频谱的信号频带划分技术,结合随机减量技术和基于Hilbert变换的单分量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提出了环境激励下基于改进经验小波变换的土木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典型模拟信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Benchmark数值模型以及台风激励下香港汀九斜拉桥的模态参数识别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回归功率谱的信号频带划分技术,可更准确地估计信号频带边界,隔离噪声;基于改进EWT方法识别的结构模态参数更准确,精度高于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且能有效地识别环境激励下实际土木工程结构的低阶自振频率和阻尼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土木工程结构 斜拉桥 经验小波变换 BENCHMAR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ATEL-ISM-BN的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预警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青娥 荆浩飞 +1 位作者 郭珍旭 王朝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5-1327,共13页
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DEMATEL-ISM-BN系统地剖析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基于扎根理论,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 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基于DEMATEL-ISM-BN系统地剖析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基于扎根理论,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流程,识别出21项风险因素并将其归纳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资源风险、效益风险。其次应用DEMATEL法辨析以上风险因素的属性、重要性及其相互影响程度,并通过ISM构建一个6级3阶的有向递接模型,以揭示风险因素间的作用路径。然后将ISM模型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应用三角模糊数和DUOWA算子思想计算根节点先验概率,引入Noisy-orgate模型确定条件概率表,应用贝叶斯网络因果推理方法预测风险发生概率,利用逆向推理、敏感性分析和最大致因链分析等功能实现对风险事件发生诱因的实时诊断。最后选取典型案例并对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自膨胀吸能吸波抗岩爆支护技术尚未达到试验段试验标准,其中成果转化组织网络不健全、知识产权机制不健全为导致该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结果将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风险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为相关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建设工程 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 风险预警 DEMATEL-ISM-BN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边坡桩板-加筋支护结构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林宇亮 张震 +3 位作者 周应华 赵飞 何红忠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771-3782,共12页
膨胀土是工程中难以处治的特殊土。为解决桩板-加筋支护结构处治膨胀土边坡应用上组合布置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湖北当阳4970铁路专用线的膨胀土滑坡整治工程开展现场试验。以桩板结构为下部结构、柔性加筋为上部结构对膨胀土边坡进行组... 膨胀土是工程中难以处治的特殊土。为解决桩板-加筋支护结构处治膨胀土边坡应用上组合布置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湖北当阳4970铁路专用线的膨胀土滑坡整治工程开展现场试验。以桩板结构为下部结构、柔性加筋为上部结构对膨胀土边坡进行组合支护。试验中对组合支护结构的土体含水率、水平土压力、竖向土压力、筋材应变、板后侧向压力、水平膨胀力、桩身弯矩等开展长期现场测试与分析。结合筋材应变分布情况,研究加筋土边坡的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分布,并将实测潜在滑动面与根据加筋土挡墙理论方法确定的滑动面进行对比。采用降雨前、后的侧向压力之差确定桩板墙的水平膨胀力,并将实测水平膨胀力与已有方法计算的水平膨胀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边坡含水率受外部降雨影响明显,降雨量等级对桩板墙后填土含水率影响明显;加筋土边坡竖向土压力总体小于理论计算值,部分区域受竖向膨胀力的影响出现实测竖向压力大于理论值的现象。监测中筋材所受拉力均小于抗拉强度,实测潜在滑动面远离坡面,加筋土边坡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桩板墙侧向压力沿深度呈单峰值分布,墙后水平膨胀力沿深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抗滑桩实测弯矩约为极限弯矩的15.1%,桩板-加筋组合结构处于安全服役状态,推荐采用桩板-加筋组合支护技术处治膨胀土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桩板墙 加筋土边坡 组合结构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制下的工程质量监管演化博弈研究
7
作者 王青娥 潘阿敏 彭仙淼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9,共8页
针对当前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概念模糊、政府监管政策与执行脱节导致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难以有效落实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首要责任制具体内涵要求和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内在运行机理。首先,分析工程质量监管现状,结合南沙至中山高速... 针对当前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概念模糊、政府监管政策与执行脱节导致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难以有效落实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首要责任制具体内涵要求和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内在运行机理。首先,分析工程质量监管现状,结合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监理改革试点明晰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内涵。其次,构建“政府-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再次,利用MATLAB仿真分析,发现投入成本降低、声誉损失增加及奖惩力度加大会促使各方积极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本研究揭示了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制下各主体间质量管理行为相互影响的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监管对策,为有效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 工程质量监管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区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知识图谱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健 陈雍君 +3 位作者 邱实 卢睿 蔡超勋 石越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196,共10页
极端气候环境和活跃的地理地质条件导致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灾变趋势不明以及关键影响因素评估困难。提出建立知识图谱来演绎与分析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的方法,从因果视角通过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复杂地区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知... 极端气候环境和活跃的地理地质条件导致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灾变趋势不明以及关键影响因素评估困难。提出建立知识图谱来演绎与分析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的方法,从因果视角通过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复杂地区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知识图谱,揭示风险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运用网络密度、卡茨中心性指标对知识图谱进行整体性分析与风险排序;构建基于改进Floyd-Warshall算法的多源最长路径计算模型,用于求解有向-无环-无权网络的风险致因链;以复杂地区铁路“四电”接触网工程建设风险为例进行论证。该方法的分析结果为复杂地区铁路工程建设风险预防与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指导复杂地区铁路工程的可靠性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区 铁路工程 知识图谱 Floyd-Warshall算法 卡茨中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引力场导向的铁路选线与大临工程选址协同优化
9
作者 万昕洁 蒲浩 +5 位作者 王杰 宋陶然 李伟 胡建平 乔俊飞 明杰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3,共12页
大型临时工程(大临工程)的合理布设是保证铁路项目在规定的工期、质量、投资等要求下顺利建设的关键。现有以试错法为导向的线-临协同优化方法在复杂选线环境搜索效率低,甚至难以产生可行解。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基于引力场导向的铁路选... 大型临时工程(大临工程)的合理布设是保证铁路项目在规定的工期、质量、投资等要求下顺利建设的关键。现有以试错法为导向的线-临协同优化方法在复杂选线环境搜索效率低,甚至难以产生可行解。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基于引力场导向的铁路选线与大临工程选址智能协同优化研究。首先,建立以协同度为核心的线-临协同优化目标函数,并据此进行选线环境线路通行和大临工程布设适宜度的量化评价。然后,将线路通行适宜度和大临工程布设适宜度分别抽象为1,2级引力场。最后,将上述适宜度引力场融入粒子群算法,指引线临方案的优化方向。将智能协同优化方法应用于某山区铁路案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获得造价、线路通行适宜度、施工工期等指标,优于既有方法的最优方案及人工方案的线-临协同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选线 协同优化 大型临时工程 引力场导向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空间变形效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盛兴旺 林超 +3 位作者 郑纬奇 尹逊一 孙焕重 杨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01,共11页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从地连墙侧向位移、墙后地表沉降、工程桩和坑底土体隆起3个方面,研究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的变形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大基坑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和地表沉降均呈现明显的角部效应,基坑A区(地连墙厚度1 m、桩径1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1.05~1.71倍开挖深度,基坑B区(地连墙厚度0.8 m、桩径1.5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0.91~1.48倍开挖深度;基坑A区、B区地表沉降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分别为1.24~2.10和1.77~2.47倍开挖深度;深大基坑空间变形角部效应与工程桩桩径及地连墙厚度有关,并且对基坑长边的影响效果大于短边。工程桩可有效增大基坑开挖面以下土体的刚度,减小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增大地连墙厚度可有效降低基坑的整体变形。基坑工程桩与坑底土体隆起总体呈现中间大、周边小的特征,工程桩周边土体受其约束,隆起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工程桩对土体隆起抑制作用与其桩径呈正相关,与其桩间距呈负相关。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设计计算中需关注工程桩-连续墙结构体系的空间变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软黏土地区 有限元 修正剑桥模型 空间变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ATEL-AISM的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峰 李媛媛 +1 位作者 彭晓菁 古江林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2-811,共10页
铁路工程建设大型化、复杂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下,潜在的风险因素日益繁多,铁路工程建设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充满挑战。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应对和控制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的关键,受到项目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现... 铁路工程建设大型化、复杂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下,潜在的风险因素日益繁多,铁路工程建设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充满挑战。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应对和控制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的关键,受到项目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现有实践中没有系统的指导,导致风险识别工作易存在疏漏。基于此,通过文献研究和因子分析,提取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的核心影响因素,运用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和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构建对抗多级递阶结构模型(DEMATEL-AISM),计算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的效果受到直接层、间接层和根源层3层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危险源监测分析、人员风险意识、风险调查措施、风险应对能力、铁路建设目标、预期风险后果和风险识别技术是影响风险识别结果的关键因素,在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应重点关注和控制。基于模型结果,分析风险识别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及因果关系,并从风险内部控制、项目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和动态风险预警机制设立3个方面,提出了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的建议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大型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对构建铁路工程建设风险识别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建设 风险辨识 风险识别影响因素 对抗多级递阶结构模型(DEMATEL-A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的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双重风险网络特征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青娥 荆浩飞 蔡超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88-4298,共11页
为提升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协同治理水平,防范化解技术创新核心风险,构建技术创新风险传导网络(A-模网)与风险治理网络(B-模网)的整体性框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双重风险网络特征并进行演化研究。首先辨识技术创新主体和共性风险因... 为提升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协同治理水平,防范化解技术创新核心风险,构建技术创新风险传导网络(A-模网)与风险治理网络(B-模网)的整体性框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双重风险网络特征并进行演化研究。首先辨识技术创新主体和共性风险因素,并明确风险分担关系以建立双重风险网络边界;其次构建A-模网模型,通过网络密度、块模型和中心性分析识别核心风险因素和风险链路;基于A-模网结构参数和网络边界构建B-模网模型,通过核心边缘结构与结构洞剖析创新主体在风险治理中的地位及控制能力;最后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治理策略,通过双重风险网络演化分析实现风险治理效果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组织属性和参与行为将技术创新主体界定为7类,共性风险因素包括16项并可归纳为创新管理风险、技术研发风险、成果应用风险3类;风险治理可采取核心风险靶向控制策略,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组织网络不健全、多主体间文化与沟通缺失、技术创新信息壁垒、技术创新能力缺失、研发人员引进困难与流失5项核心风险因素以及新技术试用验证不充分→新技术与现有技术间融合性差1条核心风险链路;科研方处于网络的核心区域且具备核心风险控制能力,立项出资方也处于网络核心区域,但网络控制力较弱,可采取出资方—业主方—技术创新管理咨询方三方联盟策略优化风险治理网络结构。研究结果为铁路工程技术创新风险协同治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主体 社会网络分析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的大型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识别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璨 宇德明 罗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8-2058,共11页
大型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影响深远,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为识别出大型工程项目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势在必行。首先,收集61个大型工... 大型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影响深远,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为识别出大型工程项目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势在必行。首先,收集61个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然后,通过共现的方法得到“利益相关者-社会稳定风险因素”2-模网络,将数据导入Netdraw软件中,形成可视化的利益相关者-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关系网络图,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计算2-模网络的度数中心度。最后,将2-模网络转化为2个1-模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关系网络),识别出大型工程项目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社会稳定风险”2-模网络整体密度较高,大型工程项目中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S6政府部门-R2环境安全风险与S8当地居民-R2环境安全风险是需重点关注的关系;大型工程项目中社会稳定风险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是业主、承包商、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网络媒体;关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是环境安全风险、决策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参与不足、应对行为不当、社会舆情。研究成果为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风险认知水平,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稳定风险 利益相关者 大型工程 社会网络分析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方法及工程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孟雄 陈晓斌 +1 位作者 胡贺松 周治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及时开展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是确保长期稳定和安全、降低维修成本和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环节。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现场容易操作的工作原则,提出一种简化的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方法,包括评估程序、耐久性等... 及时开展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是确保长期稳定和安全、降低维修成本和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环节。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现场容易操作的工作原则,提出一种简化的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方法,包括评估程序、耐久性等级划分、耐久性调查和典型环境耐久性评估。该方法能够快速评估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并划分耐久性等级,为城市地下混凝土结构维修和养护提供参考。耐久性评估简化方法案例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评价结论容易得到,预测计算结果可有效指导城市地下结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结构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评估 侵蚀环境 杂散电流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制度、管理与技术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保全 黄健陵 +3 位作者 李志伟 彭春艳 蔡超勋 陈辉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1-801,共11页
为探索铁路工程制度、管理与技术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验证关键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法,从制度、管理与技术3个维度识别铁路工程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关键影响因... 为探索铁路工程制度、管理与技术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验证关键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法,从制度、管理与技术3个维度识别铁路工程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关键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关键影响因素之间及关键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进行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提出铁路工程创新绩效提升途径。研究发现影响铁路工程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工程法律制度、创新政策、关系型管理、契约型管理、工程技术需求和创新资源投入,这些关键因素相互作用,且每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都对铁路工程项目的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铁路工程项目的创新绩效,有必要发挥铁路工程协同创新制度保障作用,加大铁路工程协同创新管控力度,并构建铁路工程协同创新技术网络。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程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实践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创新策略、合理政策,并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创新绩效提升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协同创新 影响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山区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工程质量风险识别及耦合演化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晨 王卫东 李艳鸽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5-3346,共12页
铁路隧道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工作对整个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山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给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带来极大挑战,而且铁路工程质量风险构成复杂,风险事件的发生通常是多风险耦合作用的结果。目前... 铁路隧道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工作对整个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山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给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带来极大挑战,而且铁路工程质量风险构成复杂,风险事件的发生通常是多风险耦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关于铁路隧道的研究多聚焦于隧道的关键技术、施工安全、绿色性能等方面,鲜有立足勘察设计阶段的山区铁路隧道质量风险耦合研究。为从勘察设计阶段提高隧道工程质量目标的成效,提出基于突变理论的质量风险耦合效应分析模型。首先从内部诱因(人员、技术、管理)和外部诱因(地质、社会、自然)2个维度辨识影响复杂山区铁路隧道勘察设计的质量风险源,并结合改进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对风险因子进行层级归类;其次分析多风险因素耦合的形成机理,基于突变理论从耦合度和稳定性2个方面分析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工程质量风险耦合效应,并构建尖点突变模型进行风险耦合路径演化分析;最后以某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为例,利用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确定其风险耦合等级为Ⅲ级,存在高风险的耦合程度,质量风险需要警惕,但整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可以为复杂山区铁路隧道勘察设计工程质量风险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山区铁路隧道 勘察设计 质量风险耦合 突变理论 改进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识别——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艳鸽 陈新宇 +1 位作者 韩征 傅邦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29-3738,共10页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不易清晰识别,因而难以尽早预防。为解决此问题,依据相关规范从地质、自然和技术三个方面梳理风险要素,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流程建立风险要素多层网络结构框架,结合专家经验和蒙特卡洛模拟确定...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不易清晰识别,因而难以尽早预防。为解决此问题,依据相关规范从地质、自然和技术三个方面梳理风险要素,基于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流程建立风险要素多层网络结构框架,结合专家经验和蒙特卡洛模拟确定网络节点风险值和连边权重,构建风险要素多层网络关系模型,随后引入复杂网络理论,通过中心性指标获取风险要素节点重要度,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获取节点综合重要度,并采取节点移除策略识别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关键风险要素。最后依托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进行实例验证,识别出节点综合重要度前30%的节点是该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风险中的关键要素,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山区铁路隧道 工程质量 勘察设计施工 多层复杂网络 风险要素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合作关系与风险防控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珍旭 王青娥 +2 位作者 彭春艳 彭玉珍 蔡超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4-3863,共10页
技术创新合作是破解重大建设工程难题的关键手段,但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管理也带来了新风险。为有效降低技术创新合作风险,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对风险防控能力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基于“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和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已有研究,... 技术创新合作是破解重大建设工程难题的关键手段,但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管理也带来了新风险。为有效降低技术创新合作风险,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对风险防控能力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基于“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和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已有研究,构建“合作关系—合作行为—合作绩效—风险防控能力”的链式中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到235份有效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作关系、合作行为、合作绩效均对风险防控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良好的合作关系显著提高合作行为的执行效果,提升合作绩效,进而对风险防控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合作行为、合作绩效在合作关系与风险防控能力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合作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风险防控能力,还通过合作行为和合作绩效对风险防控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为提高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合作能力,提出重视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强化合作行为的执行与管理、关注合作绩效的评估与提升及构建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等对策建议。研究揭示了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合作主体通过合作路径影响风险防控能力的内在机理,为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合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建设工程 技术创新合作 合作关系 合作行为 合作绩效 风险防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聚物微型桩加固工程斜坡的抗滑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钰轲 尚海威 +2 位作者 贾朝军 余翔 钟燕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03-3813,共11页
基于高聚物材料成型快、力学性能优异与微型桩施工非开挖、扰动小、场地适应性强的特点,提出一种用于工程斜坡突发滑坡灾害防治加固的新型高聚物微型桩技术。通过自主设计的工程斜坡加固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不同设计方案下高聚物微型桩加... 基于高聚物材料成型快、力学性能优异与微型桩施工非开挖、扰动小、场地适应性强的特点,提出一种用于工程斜坡突发滑坡灾害防治加固的新型高聚物微型桩技术。通过自主设计的工程斜坡加固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不同设计方案下高聚物微型桩加固效果试验,分析高聚物微型桩的抗滑性能、加固机理、桩体破坏形式与受力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聚物微型桩成型快,具有优异的强度性能,能够有效提高滑坡体的承载能力。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桩身呈现出“S”型变形,变形区域主要集中在滑面附近,桩体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不同埋深处桩体的剪力与弯矩沿滑面整体呈对称三角形分布,靠近滑面附近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在无筋和加筋2种方案下,滑坡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分别为35 kPa和50 kPa,桩体偏转角度分别为2°和1°,加筋后,桩体承受的最大剪应力约为无筋桩体的1.55倍,其最大弯矩约为无筋桩体的2.7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微型桩 抗滑性能 工程斜坡 模型试验 变形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浮力正态分布的盾构管片上浮变形半解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维正 师嘉文 +2 位作者 谭际鸣 董军 豆小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9-1052,共14页
针对盾构管片上浮计算中上浮力变化的假设形式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上浮量计算不准确,从而引发管片错台、渗水等工程问题,建立三维管片上浮数值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符合实际的上浮力正态分布函数,并将上浮力作... 针对盾构管片上浮计算中上浮力变化的假设形式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上浮量计算不准确,从而引发管片错台、渗水等工程问题,建立三维管片上浮数值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提出一种符合实际的上浮力正态分布函数,并将上浮力作用范围视为置信水平为99.7%的置信区间。假设盾构隧道为置于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考虑土体剪切变形,建立基于上浮力正态分布的管片上浮变形半解析方法,将解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及已有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分析地层参数、浆液参数对管片上浮及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次注浆作用下,瞬时上浮量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距盾尾21m处,弯矩最大值出现在盾尾处;剪力先增大后减小,在距盾尾9m处达到最大;在持续注浆作用下,累计上浮量、弯矩及剪力不断增大,距盾尾54m处上浮量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弯矩与剪力分别在距盾尾36m、54m处达到最大值;管片上浮量随埋深h、地层等效弹性模量Es增大而减小,随浆液初凝时间t延长呈非线性增大,随注浆压力P的变化呈线性变化;增大h与Es、减小P与t能有效减小管片上浮量、上浮范围及内力;距离盾尾36m至54m为管片最易发生错台区域,Es、t增大会使错台区域首端更接近盾尾。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施工参数选取及管片上浮预测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态分布 上浮力 盾构隧道 管片上浮 半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