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色冶炼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曾嘉庆 高文艳 +5 位作者 李雪 李楚璇 唐璐 可文舜 罗兴华 薛生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40-3461,共22页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弃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针对我国有色冶炼工艺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溯源难等问题,对2002~2022年间发表的冶炼场地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工业遗弃场地,存在极大的环境风险。针对我国有色冶炼工艺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溯源难等问题,对2002~2022年间发表的冶炼场地污染特征研究和工程修复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综述了有色金属冶炼场地的精细刻画、污染形成、污染传输、污染阻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晰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厘清污染物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耦合与策略制定;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遗弃场地的环境风险管控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冶炼场地 重金属污染 精细刻画 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 修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炉渣的土壤重金属稳定/固化剂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哲祥 肖威 李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57-1963,共7页
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降低量、正交实验法和扫描电镜方法,研制一种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的土壤重金属稳定/固化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础配方稳定/固化剂HMS-1的添加量的增加,修复土壤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降低越多,当HMS-1与土... 通过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降低量、正交实验法和扫描电镜方法,研制一种以高炉渣为主要原料的土壤重金属稳定/固化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础配方稳定/固化剂HMS-1的添加量的增加,修复土壤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降低越多,当HMS-1与土壤的质量比为1:4,液固比为0.28:1 L/kg,室温下养护7 d,有效态锌、镉和铅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0.23%,56.68%和48.33%。在HMS-1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HMS-1各组分配比,优化后的固化剂命名为HMS-2,即高炉渣、添加剂、石灰石和激发剂的质量分数比等于65:15:2:15。用HMS-2修复土壤,在添加量、液固比、养护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养护90 d,修复土壤的p H接近原土壤,有水化产物低钙硅质量比的C—S—H凝胶生成,土壤内部结构致密,有利于吸附或共沉淀、包裹和固化重金属,有效态锌、镉和铅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64.08%,66.37%和57.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稳定/固化剂 高炉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言
3
作者 闵小波 郭占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冶金工业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绿色冶金指复杂物料冶金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金属冶炼模式。在我国...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冶金工业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绿色冶金指复杂物料冶金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金属冶炼模式。在我国“双碳”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创新绿色流程、装备和技术,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的多重制约因素,实现我国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是我国冶金工业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业 可持续发展模式 资源高效利用 制约因素 能源利用效率 冶金工业发展 国防建设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工业赤泥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薛生国 李玉冰 郭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1-412,共12页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盐分含量高、资源化利用难。外排赤泥以堆存方式为主,污染事故频发,赤泥环境安全问题正严重威胁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调研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赤泥的物理化学特性...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盐分含量高、资源化利用难。外排赤泥以堆存方式为主,污染事故频发,赤泥环境安全问题正严重威胁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调研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赤泥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学毒性,分析赤泥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环境影响,剖析赤泥堆场生态修复和基质改良的环境问题,解析赤泥库溃坝对周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的环境风险,结合国内外氧化铝工业赤泥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面亟待关注的问题提出未来赤泥环境影响研究的重点方向。这将为赤泥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化处置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管理、促进氧化铝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氧化铝工业 赤泥处置 赤泥资源化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压浸出工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作者 黎泽 王淼 +2 位作者 史美清 项紫薇 王庆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72,共15页
湿法冶金技术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产业,然而常温常压浸出工艺处理低品位难选冶矿物时,存在浸出效率低的技术瓶颈。氧压浸出工艺通过在密闭容器内将反应温度提升至常压沸点以上,维持富氧环境,改善浸出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增强其动力学参数... 湿法冶金技术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产业,然而常温常压浸出工艺处理低品位难选冶矿物时,存在浸出效率低的技术瓶颈。氧压浸出工艺通过在密闭容器内将反应温度提升至常压沸点以上,维持富氧环境,改善浸出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增强其动力学参数及物质传输效率,可有效提升浸出效率。系统阐释了该工艺的核心原理及其在锌、铜、镍等有色金属矿领域、贵金属领域以及二次资源有价元素提取方面的应用现状,通过典型工业案例的技术特性分析,总结了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核心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揭示了氧压浸出工艺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有色冶炼行业技术革新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压浸出 湿法冶金 资源回收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锑的形态及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晓芸 刘晶晶 +2 位作者 柯勇 王庆伟 颜旭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0-1346,共17页
锑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有色金属元素,随着锑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大量含锑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锑的毒性及其在水中的含量与形态结构密切相关,锑在复杂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锑污染控制的理... 锑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有色金属元素,随着锑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大量含锑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锑的毒性及其在水中的含量与形态结构密切相关,锑在复杂水体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锑污染控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水中锑的形态及其氧化和还原、水解和配位、吸附和解吸、溶解和沉淀等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进展,基于此对水体中锑的污染防治及未来研究重点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化学形态 迁移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TiO_(2)-芬顿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纬涵 何德文 +3 位作者 周康根 滕春英 彭长宏 陈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7-80,85,共5页
在光照条件下,通过TiO_(2)光催化反应和光助芬顿反应的结合,以实现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LLNC)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目的。结果表明,反应的优化条件为:pH=2.5,H_(2)O_(2)和COD质量比4,H_(2)O_(2)和Fe^(2+)摩尔比6,初始COD为400 mg/L,对LLN... 在光照条件下,通过TiO_(2)光催化反应和光助芬顿反应的结合,以实现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LLNC)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目的。结果表明,反应的优化条件为:pH=2.5,H_(2)O_(2)和COD质量比4,H_(2)O_(2)和Fe^(2+)摩尔比6,初始COD为400 mg/L,对LLNC中COD、TOC、UV_(254)的去除率分别为81.4%、69.2%、57.6%。仅TiO_(2)纳米光催化对LLNC中的COD几乎没有去除效果,而TiO_(2)纳米光催化反应和光助芬顿反应协同作用时,COD的去除率是仅光助芬顿反应的2.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光芬顿 垃圾渗滤液 协同作用 分子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去离子装置构型演变及除氟电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明飞 王云燕 +2 位作者 张文超 罗永健 孙竹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62-3379,共18页
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deionization,CDI)是一种新兴的脱盐技术,通过在电极两端施加外加电场除去水中带电离子或分子,由于其具有低能耗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储能电池领域的迅猛发展实现了阳离子储存从双电层作用为代表的碳... 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deionization,CDI)是一种新兴的脱盐技术,通过在电极两端施加外加电场除去水中带电离子或分子,由于其具有低能耗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储能电池领域的迅猛发展实现了阳离子储存从双电层作用为代表的碳材料到法拉第电极材料的跨越。相较于传统碳材料,法拉第材料的脱盐性能有了显著提升。目前,CDI中针对阴离子,特别是氟离子,高效去除的电极材料研究较少。本文从CDI装置构型的发展演变出发,系统梳理了CDI中关于除氟电极材料的分类,对比不同类型除氟电极材料的特点,并总结氟离子的去除机理以及氟离子电池领域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为CDI除氟电极与装置构型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技术 装置构型 除氟电极材料 除氟机理 氟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赤泥堆场团聚体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锋 韩福松 +3 位作者 薛生国 郭颖 李萌 廖嘉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6-1323,共8页
以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学理论,研究不同堆存年限赤泥团聚体粒径分布与赤泥理化性质(容重、孔隙度、pH、电导率、可交换盐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堆存年限的增加,赤泥理化性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赤泥团聚体的稳定性逐... 以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学理论,研究不同堆存年限赤泥团聚体粒径分布与赤泥理化性质(容重、孔隙度、pH、电导率、可交换盐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堆存年限的增加,赤泥理化性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赤泥团聚体的稳定性逐步增加;赤泥团聚体分形维数为2.70-2.85,随堆存年限的增加,赤泥团聚体分形维数逐渐降低;赤泥团聚体分形维数与赤泥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均呈显著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能够很好地表征赤泥的理化性质和团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赤泥堆场 分形维数 团聚体 土壤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赤泥堆场盐分组成变化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玲 李义伟 +3 位作者 薛生国 朱锋 吴川 王琼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33-2439,共7页
以典型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分析自然环境条件下赤泥堆场的盐分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存年限的增加,赤泥中盐含量呈降低趋势;CO_3^(2-)是赤泥中占主导地位的阴离子,约占阴离子组成比例的34.14%~73.26%:赤泥可交换态阳离子及水溶态阳... 以典型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分析自然环境条件下赤泥堆场的盐分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存年限的增加,赤泥中盐含量呈降低趋势;CO_3^(2-)是赤泥中占主导地位的阴离子,约占阴离子组成比例的34.14%~73.26%:赤泥可交换态阳离子及水溶态阳离子以Na^+为主,可交换态Na^+占可交换态阳离子组成比例60.50%~83.94%,水溶态Na^+占水溶态阳离子组成比例71.32%~91.16%:随着堆置年限的增加,赤泥中Ca^(2+)、HCO_3^-含量升高,而Na^+、SO_4^(2-)、CO_3^(2-)含量降低,K^+、Mg^(2+)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赤泥中盐含量和SO_4^(2-)、CO_3^(2-)、N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HCO_3^-、Ca^(2+)、Mg^(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Na^+含量和CO_3^(2-)含量过高是赤泥高盐分含量的主要原因,这为赤泥堆场土壤化处置和植被重建过程中盐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赤泥堆场 堆存年限 盐分组成 土壤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风化过程对赤泥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锋 李萌 +3 位作者 薛生国 邹奇 吴昊 王琼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4-1183,共10页
以华中地区某氧化铝企业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时间赤泥堆场(1a,10a,20a)0—20 cm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自然风化过程对赤泥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泥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堆存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重组有机... 以华中地区某氧化铝企业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时间赤泥堆场(1a,10a,20a)0—20 cm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自然风化过程对赤泥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泥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堆存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重组有机碳约占赤泥总有机碳的97.24%—99.11%,以粗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颗粒有机碳为主。3种堆存时间(1a,10a,20a)赤泥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1—1.85、2.62—2.95、3.52—4.15 g/kg。颗粒有机碳含量在2—1 mm粒级赤泥团聚体中最高,随赤泥粒级减小而降低,其中矿物结合态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最高,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最低。这表明自然风化过程增加了赤泥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了赤泥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自然风化过程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土壤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浸渣硫酸铵焙烧-选择性浸出回收锌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兵 李燕春 +6 位作者 柴立元 刘恢 闵小波 胡明 袁莹珍 雷杰 彭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96-2603,共8页
针对锌浸渣中锌难于选择性浸出回收的难题,提出硫酸铵焙烧-选择性浸出回收锌的新工艺。该工艺通过硫酸铵焙烧改变锌浸渣中锌铁物相,在浸出过程对锌进行选择性浸出回收。研究硫酸铵加入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铁酸锌分解和... 针对锌浸渣中锌难于选择性浸出回收的难题,提出硫酸铵焙烧-选择性浸出回收锌的新工艺。该工艺通过硫酸铵焙烧改变锌浸渣中锌铁物相,在浸出过程对锌进行选择性浸出回收。研究硫酸铵加入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铁酸锌分解和锌铁浸出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工艺参数,即硫酸铵和铁酸锌质量比为4、一段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50℃和90 min,二段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50℃和60 min。在该条件下,锌浸出率可以达到92.63%,而铁的浸出率仅为2.04%,实现了锌浸渣中锌的选择性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浸渣 铁酸锌 硫酸铵焙烧 锌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化改性麦糟对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青竹 覃文庆 +1 位作者 柴立元 王庆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52-1159,共8页
以啤酒工业废弃物麦糟为原料,采用一步快速酯化改性法制备高效重金属离子吸附剂酯化改性麦糟。研究酯化改性麦糟对Pb(II)的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值范围(4~8)内,酯化改性麦糟表现出对PbOI)良好... 以啤酒工业废弃物麦糟为原料,采用一步快速酯化改性法制备高效重金属离子吸附剂酯化改性麦糟。研究酯化改性麦糟对Pb(II)的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值范围(4~8)内,酯化改性麦糟表现出对PbOI)良好的吸附性能。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计算得到该吸附剂对Pb(II)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93.7mg/g,高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吸附剂的吸附量。吸附反应很快在15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活化能的计算表明吸附为活性化学吸附。酯化改性麦糟吸附Pb(II)主要是羟基和羧基中C-O基团的氧原子与Pb(II)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化改性麦糟 吸附 PB(II) 动力学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化改性麦糟对Zn(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青竹 覃文庆 +1 位作者 柴立元 王庆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6-1083,共8页
采用巯基化改性麦糟去除废水中的锌离子,研究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Zn(Ⅱ)初始溶度对巯基化改性麦糟吸附效果的影响;借助吸附平衡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阐明吸附机制。结果表明:... 采用巯基化改性麦糟去除废水中的锌离子,研究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以及Zn(Ⅱ)初始溶度对巯基化改性麦糟吸附效果的影响;借助吸附平衡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阐明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值范围(6-9)内,巯基化改性麦糟表现出对Zn(Ⅱ)良好的吸附性能。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计算得到该吸附剂对Zn(Ⅱ)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53.36 mg/g,高于改性木质纤维素类吸附剂的吸附量(17.88-156 mg/g)。巯基化改性麦糟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特性表明吸附反应很快在3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为活性化学吸附。FTIR 分析可知:由巯基化改性麦糟吸附Zn(Ⅱ)主要是羟基和巯基中S-H基团的硫原子与Zn(Ⅱ)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化改性麦糟 吸附 Zn(Ⅱ) 动力学 吸附特性 Z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酸锌选择性还原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10
15
作者 侯栋科 彭兵 +2 位作者 柴立元 彭宁 闫缓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34-2641,共8页
通过TG、物相分析、XPS、XRD、SEM-EDS等手段研究铁酸锌选择性还原反应机理,考察铁酸锌质量损失和分解特征、物相转变过程和产物层形貌变化以及Zn2+与Fe2+的离子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反应表现为失氧过程,还原产生的Fe2+使铁酸锌分解产生Z... 通过TG、物相分析、XPS、XRD、SEM-EDS等手段研究铁酸锌选择性还原反应机理,考察铁酸锌质量损失和分解特征、物相转变过程和产物层形貌变化以及Zn2+与Fe2+的离子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反应表现为失氧过程,还原产生的Fe2+使铁酸锌分解产生ZnO,ZnO含量与Fe2+含量线性相关。Fe2+向铁酸锌内部迁移替代Zn2+,Zn2+则向外部迁移并富集于表面,促使ZnO在表面形成。铁酸锌逐步向磁铁矿转变,Fe2+的嵌入和锌的迁出使铁酸锌晶胞参数先增大后减小,还原产物为ZnO和含锌的磁铁矿。颗粒产物层中的还原产物相互夹杂,并包裹着未反应的铁酸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酸锌 选择性还原 相变过程 离子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锌焙砂还原焙烧-碱浸工艺 被引量:18
16
作者 彭兵 林冬红 +4 位作者 刘恢 彭宁 陈栋 李燕春 袁莹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3-429,共7页
利用还原焙烧-碱性浸出工艺处理高铁锌焙砂以解决现有炼锌工艺锌铁分离的难题,通过还原焙烧将高铁锌焙砂中铁酸锌分解为氧化锌和铁氧化物,氧化锌在碱性体系被选择性浸出,铁氧化物赋存于浸出渣中实现锌铁分离。以锌、铁浸出率为评价指标... 利用还原焙烧-碱性浸出工艺处理高铁锌焙砂以解决现有炼锌工艺锌铁分离的难题,通过还原焙烧将高铁锌焙砂中铁酸锌分解为氧化锌和铁氧化物,氧化锌在碱性体系被选择性浸出,铁氧化物赋存于浸出渣中实现锌铁分离。以锌、铁浸出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还原焙烧及碱性浸出条件对锌铁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焙烧产物及浸出渣进行XRD、SEM-EDS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还原焙烧条件如下,焙烧时间45 min,焙烧温度800℃,CO浓度4%(体积分数);最佳浸出条件如下,NaOH浓度240 g/L,液固比12: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60 min。在最佳条件下总锌浸出率约为90%,总铁浸出率约为0.25%,SEM分析显示:浸出渣中锌铁氧化物镶嵌现象严重,这是锌浸出率不能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酸锌 高铁锌焙砂 还原焙烧 碱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模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尤翔宇 杨杰 +3 位作者 王云燕 苏艳蓉 柴立元 舒余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924-2929,共6页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采用预处理后的活性炭吸附苯酚,吸附过程遵守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为0.276 1 g/g。吸附热为23.89 kJ/mol,吸附键强度较小,一个苯酚分子通过氢键吸附在活性炭界面两...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采用预处理后的活性炭吸附苯酚,吸附过程遵守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为0.276 1 g/g。吸附热为23.89 kJ/mol,吸附键强度较小,一个苯酚分子通过氢键吸附在活性炭界面两个活性点上;随着苯酚引入量的增加,红外光谱在3 432 cm 1的羟基谱线由尖逐渐变宽,出现弥散光谱,由此推测出苯酚通过羟基上的氢键发生缔合。综合所得数据提出活性炭吸附苯酚的模型,并圆满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活性炭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冶炼中浸渣锌还原浸出机制与动力学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纯 闵小波 +2 位作者 张建强 王密 李辕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7-203,共7页
以锌冶炼中浸渣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浸渣的化学成分及锌的存在形态,锌主要以铁酸锌形式存在。采用SO2做还原剂,研究温度、初始硫酸浓度、二氧化硫分压对锌浸出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中浸渣中锌还原浸出反应机制及动力学。结果表明:H+在锌还原... 以锌冶炼中浸渣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浸渣的化学成分及锌的存在形态,锌主要以铁酸锌形式存在。采用SO2做还原剂,研究温度、初始硫酸浓度、二氧化硫分压对锌浸出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中浸渣中锌还原浸出反应机制及动力学。结果表明:H+在锌还原浸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锌还原浸出反应活化能为31.67 k J/mol,为化学反应控制;SO2做还原剂时,反应时间、液固比及初始酸度均大幅降低。反应最佳工艺条件:初始硫酸浓度80 g/L、温度95℃、液固比(L/S)10 m L/g、二氧化硫分压200 k Pa、反应时间120 min。该工艺条件下,中浸渣中锌浸出率达99%以上。XRD和ICP分析表明:中浸渣中铁酸锌分解,硫化锌在该反应条件下未完全浸出,还原浸出渣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铅和锌,主要物相为Pb SO4和Zn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浸渣 还原浸出 二氧化硫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冶炼烟气洗涤污酸废水气液硫化除锌 被引量:5
19
作者 蒋国民 彭兵 +4 位作者 王海棠 柴立元 王庆伟 王云燕 史美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76-2685,共10页
采用气液硫化法对模拟含锌污酸废水进行处理,考察pH值、H2S气体分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Zn^(2+)初始浓度等条件对Zn^(2+)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对采用该工艺处理冶炼烟气洗涤污酸废水... 采用气液硫化法对模拟含锌污酸废水进行处理,考察pH值、H2S气体分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Zn^(2+)初始浓度等条件对Zn^(2+)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对采用该工艺处理冶炼烟气洗涤污酸废水效果进行验证。研究Zn^(2+)硫化分离的热力学,及其气液反应动力学过程,并对锌沉渣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为模拟溶液初始pH值3、反应时间80 min、温度35℃、H2S气体的体积分数为30%、Zn^(2+)初始浓度100 mg/L时,Zn^(2+)脱除率为99.54%,沉渣主要物相为ZnS,锌的质量分数达63.84%;实际污酸废水锌浓度为569和216.7 mg/L时,去除率分别达到99.79%和9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酸废水 除锌 气液硫化 热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滤饼的铜砷分离 被引量:13
20
作者 沈忱 闵小波 +4 位作者 史美清 周波生 赵宗文 李辕成 张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6-362,共7页
采用浸出方法使砷滤饼中的铜砷元素进行分离,铜以硫化铜的形式沉淀,砷以砷酸根离子进入溶液中。考察NaCl浓度、Na_2S添加量、液固比、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砷滤饼中砷、铜浸出率的影响。得出最优的工艺条件如下:NaCl溶液浓度为20g/L、液固... 采用浸出方法使砷滤饼中的铜砷元素进行分离,铜以硫化铜的形式沉淀,砷以砷酸根离子进入溶液中。考察NaCl浓度、Na_2S添加量、液固比、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砷滤饼中砷、铜浸出率的影响。得出最优的工艺条件如下:NaCl溶液浓度为20g/L、液固比7:1、Na_2S与砷滤饼质量比3:4、浸出时间4 h、温度80℃、H_2O_2 20 m L。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砷浸出率高达95.56%,铜浸出率低于0.5%,浸出渣铜含量富集至33.6%。浸出液采用硫酸亚铁沉砷方法,沉砷率可以达到98%,生成的砷酸铁晶体含砷量为32.15%,滤液含砷量为0.23g/L,滤液可以返回浸出过程,实现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滤饼 分离 浸出 脱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