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33104例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侯伟 付晓琳 +17 位作者 谢潇潇 张春燕 边佳昕 毛翛 文娟 罗春玉 金华 祝茜 戚庆炜 钱叶青 袁静 赵彦艳 尹爱兰 李树铁 蒋宇林 张蔓丽 肖锐 卢彦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1023,共9页
目的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多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调查中国人群单基因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突变谱,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的12个临床中心共招募33 104例受检者(16 610例女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多... 目的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多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调查中国人群单基因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突变谱,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的12个临床中心共招募33 104例受检者(16 610例女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多种PCR对223个基因的携带者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197个常染色体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55.58%,26个X连锁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1.84%。在16 669例家系中,共检出874对(5.24%)高危夫妇。其中常染色体基因高危夫妇584对(3.50%),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306对(1.84%),16对夫妇同时为常染色体基因和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最常检出的常染色体高危基因包括GJB2(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393对),HBA1/HBA2(α-地中海贫血,36对)和PAH(苯丙酮尿症,14对),SMN1(脊髓性肌萎缩症,14对)。最常检出的X连锁高危基因包括G6PD(G6PD缺乏症,236对),DMD(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23对)和FMR1(脆性X综合征,17对)。除外G6PD后的高危夫妇率为3.91%(651/16 669),进一步除外GJB2 c.109G>A位点后,高危夫妇率为1.72%(287/16 669)。理论上严重的单基因病出生缺陷的发病率约为4.35‰(72.5/16 669)。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22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5%以上的高危夫妇,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54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9%以上的高危夫妇。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中223种单基因病的携带者频率,为中国人群的携带者筛查策略制定和panel设计提供依据。在携带者筛查实践中,针对某些特殊基因或变异位点的遗传咨询可能会面临困难。这些特殊基因或变异需要在检测前告知受检夫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不筛查这些基因或变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者筛查 单基因病 遗传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凯琳 唐北沙 徐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57-760,共4页
近年来,作为遗传与环境之间纽带的表观遗传修饰与PD发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表观遗传是指在没有DNA序列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基因表达或功能的改变[1]。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DNA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 近年来,作为遗传与环境之间纽带的表观遗传修饰与PD发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表观遗传是指在没有DNA序列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基因表达或功能的改变[1]。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DNA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介导的基因表达变化等。本文将着重从上述四个方面介绍PD相关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DNA羟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倩倩 李宛真 +1 位作者 唐北沙 王俊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4-269,共6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检测从单基因位点测序逐步发展至全外显子组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越来越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目...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检测从单基因位点测序逐步发展至全外显子组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越来越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目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蛋白稳态失衡、DNA或RNA功能异常、细胞骨架和轴突动力学改变、自噬过程和溶酶体功能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探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学机制对阐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致病基因、遗传学研究方法及相关致病机制,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遗传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N信号通路基因与基于聚类分析模型的孤独症语言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沈屹东 董慧茜 +2 位作者 赵靖平 夏昆 欧建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8-864,共7页
目的: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神经发育性疾病,患者临床异质性过高是目前孤独症病因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根据儿童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情况建立分类模型,利用其降低异质性,探讨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与RELN信号通路基因(RELN、VLDL... 目的: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神经发育性疾病,患者临床异质性过高是目前孤独症病因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根据儿童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情况建立分类模型,利用其降低异质性,探讨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与RELN信号通路基因(RELN、VLDLR、LRP8、DAB1、CDK5、FYN)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病例组儿童招募自湖南、山东、河南三省共5个医疗及自闭症培训机构,依据招募先后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训练样本,招募时间为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第2部分为验证样本,招募时间为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将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进程里程碑指标中“能够说第1个字的年龄”(X_(1))和“从能够说第1个字到第1个词组之间的时间”(X_(2))作为参数,应用两步聚类法对训练样本的374例孤独症患者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建立Bayes判别方程,而后使用该方程对验证样本的310例孤独症患者进行语言发育亚组划分,分析RELN通路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各亚组之间的关系。结果:聚类分析将第1部分374例样本分为3类,第1类患者X_(1)为(11.83±4.37)个月,X_(2)为(24.55±8.67)个月;第2类患者X_(1)为(12.17±3.46)个月,X_(2)为(7.07±3.79)个月;第3类患者X_(1)为(30.94±7.60)个月,X_(2)为(4.73±4.80)个月。依据聚类结果建立相应的判别方程:Y_(A)=−14.442+0.525X_(1)+0.810X_(2);Y_(B)=−4.964+0.477X_(1)+0.264X_(2);Y_(C)=−19.843+1.175X_(1)+0.241X_(2)。交叉核实法显示方程误判概率为3.8%。在对验证样本进行亚组划分前,纳入分析的34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未通过校正后的检验水准(P>2.44×10^(−5));而亚组划分后,第2类患者LRP8基因rs128850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45×10^(−6))。结论:通过孤独症患者语言发育情况建立的判别方程在分析RELN信号通路基因与孤独症的关系时有助于降低样本异质性,且REL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中LRP8基因与孤独症患者特定类型的语言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RELN信号通路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胎妊娠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彦林 果丽 +1 位作者 华人意 邬玲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44-647,共4页
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在多胎孕妇中高龄孕妇占比亦逐年增加,因此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亦大大增加。多胎妊娠中单绒毛膜性双胎除了可能出现的复杂性双胎以外,其器官结构异常的概率亦增... 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在多胎孕妇中高龄孕妇占比亦逐年增加,因此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亦大大增加。多胎妊娠中单绒毛膜性双胎除了可能出现的复杂性双胎以外,其器官结构异常的概率亦增加,包括心脏及脑部发育异常、神经管缺陷、唇腭裂等。因此,多胎孕妇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以及后续处理对医患双方而言均需要更多的医疗咨询和备选方案,已有一些专题做过此方面的介绍,因此本文将就一些临床切实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多胎妊娠 产前筛查 羊水穿刺 减胎术 羊膜腔穿刺 绒毛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NA基因突变导致非典型Werner综合征伴慢性心力衰竭
6
作者 牛瑞芳 袁慧娟 +1 位作者 李家大 郑瑞芝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分析1例31岁男性患者因LMNA基因杂合突变导致非典型Werne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并分析该突变的致病性。方法对患者进行体格及各项检查、皮肤活检,同时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中的DNA物质,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 目的分析1例31岁男性患者因LMNA基因杂合突变导致非典型Werne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并分析该突变的致病性。方法对患者进行体格及各项检查、皮肤活检,同时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中的DNA物质,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明确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变异,对检出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者存在早老,“小鸟”样面容,脂肪萎缩,皮肤色素沉着,胰岛素抵抗等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患者LMNA(Lamin A)基因1号外显子上存在一个c.G139T(p.D47Y)杂合错义变异,其父母无该基因突变,为新发突变。多种统计方法预测出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影响。结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LMNA基因c.G139T(p.D47Y)可能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该结果可为患者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NA基因 非典型Werner综合征 全外显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