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政策变迁的过程理论及其阐释 被引量:46
1
作者 陈潭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1,共4页
公共政策变迁是人类社会基本的正式制度变迁模式,是围绕集体行动而开展的自发的或通过人为安排的秩序演进过程。政策变迁除了呈现为政策时滞、政策博弈、政策演进三个结构性逻辑外,还表现为政策失效、政策创新、政策均衡三个阶段性逻辑... 公共政策变迁是人类社会基本的正式制度变迁模式,是围绕集体行动而开展的自发的或通过人为安排的秩序演进过程。政策变迁除了呈现为政策时滞、政策博弈、政策演进三个结构性逻辑外,还表现为政策失效、政策创新、政策均衡三个阶段性逻辑。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变迁都可能无法回避均衡—失效—创新—均衡这种方程式循环。因此,研究公共政策变迁的过程理论对于理解和掌握政策变迁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变迁 过程理论 政策失效 政策创新 政策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论逻辑——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潭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公共政策变迁是人类社会基本的正式制度变迁模式,是围绕集体行动而开展的自发的或通过人为安排的秩序演进过程。公共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变迁的必然阶段,是人类走向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有效制度安排。作为一项政策工具,人事档案制度一... 公共政策变迁是人类社会基本的正式制度变迁模式,是围绕集体行动而开展的自发的或通过人为安排的秩序演进过程。公共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变迁的必然阶段,是人类走向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有效制度安排。作为一项政策工具,人事档案制度一直以来强化着中国的身份管理和单位管理,对于中国的人事管理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人事档案制度突出的应该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而不是身份限制和单位控制的功能。因此,人事档案制度的变革不可避免。在可预见的诱致性政策创新当中,交易费用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普遍信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将为制度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变迁 理论逻辑 人事档案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国家”与“隐形社会”:农村扶贫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许源源 邹丽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53,71,共5页
国家与社会作为我国当前农村扶贫的二种力量,可视为行政国家与隐形社会。行政国家是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与拓展,农村扶贫中表现为政府扶贫机构的庞大及行政扶贫权力的扩渗。隐形社会相对于无社会状态而言,在农村扶贫中表现为一定程度的... 国家与社会作为我国当前农村扶贫的二种力量,可视为行政国家与隐形社会。行政国家是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与拓展,农村扶贫中表现为政府扶贫机构的庞大及行政扶贫权力的扩渗。隐形社会相对于无社会状态而言,在农村扶贫中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化及作用的隐性和潜在性。二者在农村扶贫中以"国家相对主导,社会主动参与、分开行动为先,尝试合作为后"的状态实现互动,这种作用关系对当前我国农村扶贫的扶贫战略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国家 隐形社会 农村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价值误区与纠偏 被引量:9
4
作者 胡春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5,共3页
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的应用为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治理效率提升、跨部门合作、及时回应公众需求等。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强调透明性、责任性、整合性、共享性、创新性、回应性等价值。从数字技... 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的应用为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治理效率提升、跨部门合作、及时回应公众需求等。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强调透明性、责任性、整合性、共享性、创新性、回应性等价值。从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运行情况看,一些地方的治理实践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存在价值误区,造成权责模糊、“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难题。为此,应做好价值纠偏,通过数字权责安排、数字协同建设、数字化考核激励、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等措施提升数字治理效能,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基层治理 价值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住房分异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展望
5
作者 万成伟 叶裕民 +1 位作者 唐一可 胡盼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9,共9页
系统梳理国内外主要核心文献发现,住房分异研究已形成测度指标及方法、解释分异的理论流派、实证研究和后果效应等系列成果。既有研究侧重城市住房,较少有系统地针对农村和非正规住房的分异研究;既有理论解释均假定住房通过市场交易或... 系统梳理国内外主要核心文献发现,住房分异研究已形成测度指标及方法、解释分异的理论流派、实证研究和后果效应等系列成果。既有研究侧重城市住房,较少有系统地针对农村和非正规住房的分异研究;既有理论解释均假定住房通过市场交易或福利分配间接获取,并重点从行为主体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及其所孕育的社会经济特征来解释住房分异,忽视了自建自住的住房及其所在的政策制度、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范式多利用国家或典型城市的截面数据量化分析,缺乏过程式、案例式、多层次、多方法的混合研究;研究学科上以社会学为主,缺多学科交叉研究;分异结果研究侧重其对行为主体及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财富影响,缺乏对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最后,从研究的住房类型、理论视角、研究学科、研究方法与范式、研究层次、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分异 测度方法 分异机制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造住房”到“造生活”——大都市东京住房规划建设政策制度演变、成效和启示
6
作者 万成伟 叶裕民 +2 位作者 胡盼 叶丹 蒋希冀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60,共9页
梳理东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住房规划建设政策制度的演变,发现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摸索期、从散到合的形成期、从量到质的稳定期、从公向私的过渡期、从宅到居的发展转型期等5个阶段,总体呈现出住房供给主体多元协同、住房供给对象全面包... 梳理东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住房规划建设政策制度的演变,发现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摸索期、从散到合的形成期、从量到质的稳定期、从公向私的过渡期、从宅到居的发展转型期等5个阶段,总体呈现出住房供给主体多元协同、住房供给对象全面包容平等、住房供给法规先行行政保障、住房规划体系完善和住房更新行动持续升级等5大特征,最终形成充足稳定均衡的居住用地配置、与城市发展结构相契合的住房分布以及集约多样富有品质的住房供给等3大发展成效。对我国大城市住房发展有3大启示:从住房供给治理机制、住房规划、调查制度等方面完善住房规划建设政策制度,从“造住房”转向“造生活”,以及充分均衡地供给居住用地和住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住房 规划建设 居住生活 东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制度优势与运行逻辑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源源 邹丽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因其扶贫模式新颖,效果明显,以点对点扶贫为主,以提升农民能力为本位而具有制度优势。相对于政府扶贫来说,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项目的监管到扶贫效果的评估,非政府组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其独特...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因其扶贫模式新颖,效果明显,以点对点扶贫为主,以提升农民能力为本位而具有制度优势。相对于政府扶贫来说,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项目的监管到扶贫效果的评估,非政府组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扶贫 非政府组织 制度优势 运行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潭 胡晓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共6页
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分配作用的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根据罗尔斯原则,高等教育公平应该遵循"普惠"和"差异"并存,坚守"正义底线"与"差异... 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分配作用的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根据罗尔斯原则,高等教育公平应该遵循"普惠"和"差异"并存,坚守"正义底线"与"差异补偿"并重。本文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制度博弈和制度建构三个方面,采用案例研究、模型分析和理论推导等思维方法与演绎方式,探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寻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原则 高等教育公平 正义底线 差异补偿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方政府合作扶贫的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许源源 李小飞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1-253,共3页
地方政府合作扶贫不仅包括传统的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还包括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次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合作扶贫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各合作方的利益互补。要使合作扶贫能够良性地推进,除了有一定的信息... 地方政府合作扶贫不仅包括传统的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还包括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次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作。合作扶贫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各合作方的利益互补。要使合作扶贫能够良性地推进,除了有一定的信息协调基础外,还必须构建相关的组织,并提供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扶贫 地方政府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五保”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晓林 彭忠益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7年第2期74-79,共6页
我国五保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税费改革以来。普遍认为五保养老是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络的重要一环。目前对五保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执行环节。基本是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对比研究,缺乏关于政府支撑五保养老... 我国五保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税费改革以来。普遍认为五保养老是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络的重要一环。目前对五保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执行环节。基本是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对比研究,缺乏关于政府支撑五保养老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沿革、养老模式、困境和原因、出路等整理、归纳和评述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对五保供养的目标操作化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应将对五保的关注提升到权利和人权层次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保 养老模式 集中供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