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气底吹熔池熔炼过程气泡生长行为仿真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学益 王双 +2 位作者 王亲猛 闫书阳 田庆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4-1215,共12页
采用CFD商业软件ANSYS Fluent中VOF多相流模型研究底吹氧气底吹熔池熔炼过程中气泡的生长行为,并研究单气泡在水中的生长破裂行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底吹炉熔池内部单氧枪的纵切面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熔池内部相分布、气泡的形状、... 采用CFD商业软件ANSYS Fluent中VOF多相流模型研究底吹氧气底吹熔池熔炼过程中气泡的生长行为,并研究单气泡在水中的生长破裂行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底吹炉熔池内部单氧枪的纵切面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熔池内部相分布、气泡的形状、生长频率、直径,以及变形、融合、破裂等过程。结果表明:水中的气泡直径越小、位置越深,停留时间越长。氧枪口处的初始气泡直径为400 mm左右,气泡生成频率约为4 Hz;稳定状态下熔池内部气泡直径分布符合Boltzmann函数分布,直径为0~100 mm的气泡数量占比80%左右;气泡破裂时间比气泡融合时间短,因此气泡更容易破裂,气泡融合后再破裂会搅拌熔体,加强传质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底吹 熔池熔炼 气泡生长 氧枪 VOF模型 数值模拟 气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底吹铜熔炼渣中多组元造渣行为及渣型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亲猛 郭学益 +2 位作者 田庆华 廖立乐 张永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8-1686,共9页
通过分析氧气底吹铜熔炼过程产生的铁硅型工业铜渣中SiO2、Fe、S、Cu、CaO等组元含量变化趋势,结合冶金过程原理,研究上述各组元造渣行为及组元含量相互间的映射关系,并进行渣型优化。结果表明:SiO2、Fe、S、Cu及CaO等组元的造渣行为... 通过分析氧气底吹铜熔炼过程产生的铁硅型工业铜渣中SiO2、Fe、S、Cu、CaO等组元含量变化趋势,结合冶金过程原理,研究上述各组元造渣行为及组元含量相互间的映射关系,并进行渣型优化。结果表明:SiO2、Fe、S、Cu及CaO等组元的造渣行为具有相互关联性,且各组元与Cu造渣行为的关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S、m(Fe)/m(SiO2)、SiO2、Fe。同时,SiO2和Fe含量对Cu含量的耦合作用较明显,随SiO2含量升高,Fe含量降低,Cu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渣型优化,渣中SiO2含量为26.5%~28%、Fe含量为38.5%~40%(质量分数),该渣型的流动性较好,理论上底吹熔炼渣含Cu可降低到2.5%(质量分数)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 氧气底吹 铜渣 组元行为 渣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底吹炼铜多组元造锍行为及组元含量的映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亲猛 郭学益 +2 位作者 廖立乐 田庆华 张永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6,共9页
通过分析氧气底吹炼铜过程产生的高品位铜锍中Cu、Fe、S、Si O2等组元含量变化趋势,结合冶金过程原理,研究上述各组元造锍行为及组元含量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Cu、Fe、S、Si O2等组元在铜锍中的造锍行为具有相互关联性,其中Cu、Fe、... 通过分析氧气底吹炼铜过程产生的高品位铜锍中Cu、Fe、S、Si O2等组元含量变化趋势,结合冶金过程原理,研究上述各组元造锍行为及组元含量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Cu、Fe、S、Si O2等组元在铜锍中的造锍行为具有相互关联性,其中Cu、Fe、S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较强,Cu-Fe、Cu-S、Fe-S含量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0.89、0.79,但Si O2与Cu、Fe、S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构造了Cu、Fe、S组元含量复合映射模型,该复合模型预测精确度高于单因素模型的预测精确度,可为生产过程中高品位铜锍多组元含量的精细调控,及熔炼-吹炼过程热量精确分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底吹 炼铜 铜锍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还原法制备微米级球形银粉及其分散机理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学益 邓多 +1 位作者 李宇 田庆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84-2491,共8页
采用液相还原法,以硝酸银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银粉。系统探索加料方式、分散剂、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和Ag NO3溶液浓度等工艺参数对银粉形貌、粒径的影响,并对分散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Ag+和银... 采用液相还原法,以硝酸银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银粉。系统探索加料方式、分散剂、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和Ag NO3溶液浓度等工艺参数对银粉形貌、粒径的影响,并对分散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Ag+和银粉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银粉形貌和分散性的提高。采用正向快速加料法,在PVP用量为硝酸银的5%~20%(质量分数),硝酸银溶液浓度为0.1~0.3 mol/L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表面光滑的球形银粉,其振实密度可达4.9 g/cm3;通过调节分散剂的用量,能够实现银粉平均粒径在1.02~2.72μm之间的可控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银粉 分散机理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控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熔炼烟气中三氧化硫的形成与抑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学益 闫书阳 +2 位作者 王亲猛 王松松 田庆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77-2085,共9页
富氧熔炼过程中SO_3(g)的形成是设备腐蚀及污酸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模拟计算,研究温度、O_2(g)和H_2O(g)含量以及硫酸盐的存在这4种因素对烟气中SO_3(g)、H_2SO_4(l)等含硫组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SO_3(g)、H_2SO_4... 富氧熔炼过程中SO_3(g)的形成是设备腐蚀及污酸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模拟计算,研究温度、O_2(g)和H_2O(g)含量以及硫酸盐的存在这4种因素对烟气中SO_3(g)、H_2SO_4(l)等含硫组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SO_3(g)、H_2SO_4(l)的形成;烟气中O_2(g)和H_2O(g)的量越低,SO_3(g)和H_2SO_4(l)含量也越低,这是控制烟气酸性物质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物料中硫酸盐属于不利因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分解生成SO_3(g)和O_2(g),导致SO_3(g)发生率增大。分析认为,精确控制烟道漏风量,尽可能减少物料水分和硫酸盐含量,并延长物料在炉内停留时间,可抑制烟气中SO_3(g)、H_2SO_4(l)的形成,对解决熔炼过程设备腐蚀及污酸问题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熔炼 烟气 SO3(g) SO2(g) 形成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底吹熔炼氧枪枪位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学益 闫书阳 +1 位作者 王亲猛 田庆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39-2550,共12页
在氧气底吹熔炼过程中,合理的氧枪枪位是获得良好熔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分别对氧气底吹炉对心异侧(Ⅰ)、对心同侧(Ⅱ)、非对心同侧(Ⅲ) 3种不同氧枪枪位布置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Ⅰ)、(Ⅱ)、(Ⅲ) 3种方式对熔池气液两相分布、熔体喷溅... 在氧气底吹熔炼过程中,合理的氧枪枪位是获得良好熔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分别对氧气底吹炉对心异侧(Ⅰ)、对心同侧(Ⅱ)、非对心同侧(Ⅲ) 3种不同氧枪枪位布置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Ⅰ)、(Ⅱ)、(Ⅲ) 3种方式对熔池气液两相分布、熔体喷溅高度、熔池气含率、熔池速度场和熔池流线分布等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Ⅰ)、(Ⅱ)2种方式,(Ⅲ)方式下熔体喷溅高度低,熔池波动平稳,熔池平均气含率高且烟气烟尘率低,是一种适宜的氧枪枪位布置方式,对解决生产过程熔体喷溅、炉体腐蚀严重和烟尘率高等问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熔炼 氧枪枪位 数值模拟 气含率 流线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氧气底吹熔炼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学益 闫书阳 +2 位作者 王双 王亲猛 田庆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21-25,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熔池深度、气体流量、氧枪倾角、氧枪直径等参数变化对熔池气含率、熔体平均速度和平均湍动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池深度为1.3~1.5 m时,熔池内部气液两相搅拌强烈,气含率存在较大值为17.5%,熔池处于较好的运...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熔池深度、气体流量、氧枪倾角、氧枪直径等参数变化对熔池气含率、熔体平均速度和平均湍动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熔池深度为1.3~1.5 m时,熔池内部气液两相搅拌强烈,气含率存在较大值为17.5%,熔池处于较好的运动状态;气含率、熔体平均速度和平均湍动能随气体流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选取适宜气体流量为0.6~0.7 kg/s;熔池气含率随氧枪倾角的逐渐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熔体平均运动速度和平均湍动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选取适宜氧枪倾角为20°~25°;氧枪直径为30~35 mm时,熔池气含率和平均湍动能处于较大值,约为13%和0.8 m^2/s^2,熔池处于较好的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底吹 多相流 数值模拟 氧枪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中和褐铁型红土镍矿高压浸出液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庆华 王青骜 +3 位作者 董波 郭学益 曾奎彰 许志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54-4264,共11页
以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作中和剂,在100 mL高压浸出溶液中添加25 g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中和反应时间60 min、中和反应温度40℃的条件下对褐铁型红土镍矿高压浸出液进行中和处理,高压浸出液中杂质铁、铝脱除率分别达到98.8%、96.8%,... 以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作中和剂,在100 mL高压浸出溶液中添加25 g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中和反应时间60 min、中和反应温度40℃的条件下对褐铁型红土镍矿高压浸出液进行中和处理,高压浸出液中杂质铁、铝脱除率分别达到98.8%、96.8%,实现了铁、铝等杂质的高效脱除。采用高压酸浸工艺处理中和反应产物中和渣,在浸出温度250℃、浸出时间1 h、硫酸浓度1.2 mol/L、液固比8∶1(mL∶g)的条件下进行高压浸出,中和渣中镍、钴浸出率均达到98%。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中和高压浸出液-中和渣高压酸浸工艺全流程的镍、钴回收率分别达99.5%、96.8%,实现了物料中镍、钴的高效回收,以及中和反应过程的“零排放”。所开发工艺物料利用率高、环境效益显著、普适性强,符合当前镍、钴金属湿法生产的工艺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腐殖土型红土镍矿 中和反应 高压酸浸 镍钴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