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依据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6
- 1
-
-
作者
全养雅
钱自亮
周玲君
顾晖
-
机构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
文摘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讨论其临床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共108名,按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头痛程度的VAS评分,头痛部位、头痛的性质、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及颈部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表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讨论其诊断依据。结果:在颈源性头痛的各项临床表现中,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以及颈部影像学检查结果阳性是最主要的表现。结论:颈部僵硬感、颈部阳性体征、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以及影像学阳性结果是颈源性头痛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LOGISTIC回归分析
临床症状
-
Keywords
Cervicogenic headac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linical symptoms
-
分类号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刘延青
王平
康妹娟
冯瑞晶
李东莺
郭晓红
-
机构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北京铁路中心医院疼痛科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乌盟医院内四科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4-215,共2页
-
文摘
目的 :探讨来比林 (Aspegic)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 :12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 :对照组 (30例 ) ;Ⅱ组 :来比林组 (30例 ) ;Ⅲ组 :地塞米松组(30例 ) ;Ⅳ组 :来比林静滴组 (30例 )。Ⅰ~Ⅲ组患者均采用神经根或外周神经阻滞治疗 ,间隔 3~4天治疗一次 ,一疗程 4次。Ⅳ组患者用来比林静滴治疗 ,每天一次 ,7天为一疗程。各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用VAS评估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来比林组神经阻滞治疗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来比林静滴组。 (2 )来比林组和地塞米松组神经阻滞治疗后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治疗 ,镇痛效果优于单纯全身用药和常规局麻药镇痛复合液。来比林和地塞米松镇痛复合液比较 ,镇痛作用相似。
-
关键词
来比林
镇痛复合液
神经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
颈椎病
-
Keywords
Aspegic
Analgesic Combination
Nerve Block
-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
-
题名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
被引量:18
- 3
-
-
作者
刘延青
-
机构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67,共2页
-
-
关键词
下腰痛
治疗原则
诊断和治疗
生物分子学
就诊人数
疼痛门诊
发病机制
神经病理
保守治疗
综合治疗
手术发展
临床
残疾人
劳动力
患者
-
分类号
R68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1047例回顾总结
被引量:7
- 4
-
-
作者
刘延青
王平
牟桂玲
张少臣
安玉风
赵娜
-
机构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北京天坛医院疼痛诊疗中心
北京铁路中心医院疼痛科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河北省高碑店市延安疼痛病院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32-334,共3页
-
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特色专业项目(首都TS199906)
-
文摘
目的回顾总结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发生率及改行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穿刺置管的有关问题。方法对骶裂孔穿刺、置管失败的病例进行统计,并参考其术前骶尾侧位片、术中监测X线造影片,分析骶裂孔穿刺失败原因。计算首次置管达后间隙及发生脊麻的比率,并对采用后路硬膜外前侧间隙法的病例进行1年远期疗效随访。结果在X线下首选骶裂孔前间隙法穿刺失败率7.54%,置管失败率为0.94%,首次置管达后间隙的发生率为3.63%,脊麻的发生率为2.06%,其中延迟性脊麻的发生率为1.22%。随访44例后路法患者1年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84.09%,总有效率为97.73%。结论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安全有效的途径;骶尾侧位片有助于确定骶裂孔及骶管有无畸形。
-
关键词
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
-
分类号
R681.53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丛集性头痛的脑血流研究
- 5
-
-
作者
李永昌
余海
王晶
匡培根
周赛群
-
机构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6,共5页
-
文摘
用TCD脑血流分析技术对丛集性头痛患者丛集期之无头痛时与头痛时的脑血流速度(MFV)进行了研究。患者共1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0.0±5.6岁。正常对照组也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8±9.9岁。以TCD测定了颅内双侧MCA、ACA、PCA以及BA的MFV。结果发现:(1)无头痛时,患者诸动脉之MF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2)头痛时,其痛侧MCA之MFV与非头痛侧的MFV比较显著升高(P<0.01),ACA则相反,即显著降低(P<0.01);头痛时,头痛侧与该侧非头痛时比较,头痛时MCA的MFV显著高于非头痛时(P<0.01),而ACA则相反(P<0.01)。结果表明:丛集性头痛在丛集期头痛时颈内动脉系统之主要分支确有血管收缩,也有扩张的表现。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丛集性
头痛
脑血流
TCD
诊断
-
Keywords
Cluster headache:Cerebral blood flow
-
分类号
R741.04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康宁克通A、利多卡因复合用于胶原酶盘外溶解术
被引量:23
- 6
-
-
作者
刘延青
牟桂玲
康妹娟
王平
郭惠访
冯瑞晶
-
机构
中华疼痛学会第二临床中心
内蒙古兴安盟妇幼保健院
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治疗中心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0-73,共4页
-
文摘
目的:观察康宁克通A、利多卡因复合用于胶原酶盘外溶解术的作用。方法:随机将70例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注入胶原酶行盘外溶解术的患者分为三组。1、单纯胶原酶组(C组);2、胶原酶、利多卡因组(C+L组);3、胶原酶、康宁克通A、利多卡因组(C+K+L组)。结果表明:C+K+L组2周疼痛缓解率较C组、C+L组明显增加。术后7天、14天VAS评分C+K+L组明显低于C组和C+L组。2周直腿抬高试验好转率C+K+L组也明显高于C组。术后3个月近期疗效随访观察,C+K+L组优良率(91%)虽高于C组(67%),但3组间有效率无显著差异。本组总有效率达97%,优良率达81%。另外,本法将CT定位改进为用利多卡因试验剂量测定阻滞平面,以确定是否与病变椎间盘节段相符,然后注入治疗药,省却了CT定位的麻烦。从而使本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具重要临床价值。结论:1、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2、康宁克通A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胶原酶盘外溶解术可明显缓解术后2周内的疼痛,并可提高近期优良率。
-
关键词
康宁克通A
利多卡因
胶原酶溶解
腰椎间盘突出
-
Keywords
KenacortA
Lidocaine
Anterior epidural space
Extradisc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
分类号
R681.530.5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15例报告
被引量:4
- 7
-
-
作者
周保定
刘延青
周健
李博华
辛广科
-
机构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北京铁路分局中心医院
河南平顶山市颈肩腰腿痛医院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9-49,共1页
-
-
关键词
儿童
腰椎间盘突出
非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
分类号
R726.8
[医药卫生—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