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西族传统服饰的藏彝走廊文化交融研究
1
作者 张佳沁 纪杨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藏彝走廊作为连接西北游牧文明与西南农耕文明的历史-民族区域,孕育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以纳西族传统服饰为透镜,通过多元一体理论框架,从多元共生、动态调适与一体性认同3个维度揭示走廊内服饰文化的交融现象。研究发现,地理... 藏彝走廊作为连接西北游牧文明与西南农耕文明的历史-民族区域,孕育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以纳西族传统服饰为透镜,通过多元一体理论框架,从多元共生、动态调适与一体性认同3个维度揭示走廊内服饰文化的交融现象。研究发现,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与历史记忆的符号编码塑造了纳西族服饰的支系分异与族群认同根基;多民族混居格局与茶马古道枢纽的商贸流动催生族际间的风格趋同与服饰共享;而“中心-周边”互构的文化传播实践及国家话语下的符号升维,则推动传统服饰从族群标识、地方性符号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藏彝走廊内多元文化动态整合的普遍规律,更凸显出中华文化超越族群与地域的一体性特征,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微观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传统服饰 纳西族 文化交融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审美认同及其建构
2
作者 庄振富 季中扬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 审美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精神层次,在文化认同的内核之中,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深层次的纽带。一方面,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和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和强化文化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审美认同日益成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动力和结构基础。群体的审美认同是一种可以再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审美文化。中华文化的审美性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风格,具有尚文、尚乐、尚雅、尚俗四种特征。“天人合一”思想是构成这一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与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天下体系”的空间想象和“月令节律”的时间想象,二者共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化、秩序化、审美化,从而创造了作为整体性的美学中国。中华文化审美认同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纽带,其在突显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共享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审美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出发,统筹内外部资源,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审美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探索——以南京市滨江型公共空间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成实 王建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62,共6页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互动 动态观览评价 视觉景观研究 数字景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古都营城智慧的创新探索——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国 吴晨 +1 位作者 杨俊宴 陈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共12页
北京老城是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向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城市定位及交通方式变化等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老城,设计通过对北京老城东方营... 北京老城是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向来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城市定位及交通方式变化等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东方古都的杰出代表——北京老城,设计通过对北京老城东方营城智慧挖掘探索的研究主线,强调中轴线统领作用的“一轴带两翼”总体布局。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规划引导下,设计凝练了北京老城何以杰出的营城智慧——山水格局的自然调和、都城规制的礼制大成、理想城市的市井生活,揭示了北京老城历史传承的重大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城市设计与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进一步诠释了北京老城形态构成的内在规律特征,形成了“营城八法”的北京老城空间解析及价值体系,并最终指导了北京老城空间形态及环境的设计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 总体城市设计 数字化城市设计 活力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的城市滨水界面形态评价与分析模型构建——以南京青奥片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成实 郎蕾洁 杨翔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视觉需求角度厘清公众对滨水空间及滨水界面的品质诉求。【方法】以南京河西滨江青奥片区为例,借助倾斜摄影测量、实景数据影像采集、城市滨水界面形态分析、眼动仪生理眼动指标监测等技术方法,建构“关注度-界面”的关联机制,厘清不同运动方式下游览者的视觉关注特征与滨水界面形态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与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滨水空间游览者的视觉关注度受建筑占空度、界面层次数量、轮廓起伏频率与轮廓起伏频度的正向影响;在不同运动方式下“关注度-界面”的指标关联情况各异。【结论】完成对城市滨水界面形态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关联机制的建构,可强化城市滨水界面对人群的有序引导,并为相关空间布局和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空间形态评价 动态感知分析 数字景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老年友好型绿地研究热点及关键方法探析与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郎蕾洁 成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对研究的全球分布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并基于148篇精选文献进行研究热点议题和研究方法转变的探析。【结果】老年友好型绿地是应时应策的必要发展方向,空间载体逐渐多元化;研究热点涉及空间及人群2个层面,从早期理论框架搭建到近期绿地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空间物理特征评价、人群使用感知评价和混合研究评价,在空间层面由微观转向宏观的多层次方法发展,在人群层面从传统量表转向新兴科学量化监测手段。【结论】未来应在绿地设计实践全流程中运用老年友好型理念,并对整体视角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基于多元议题、多样目标的新兴技术方法,形成更适合中国的评估及优化方法,以有效地引领并指导中国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积极老龄化 老年友好型城市 空间评价 老年人群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融合及其推进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季中扬 胡锐翔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I0004,共12页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个方面。其中,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公共文化属于“融合发展”的深层,不仅能根本性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上限,还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条有效路径:一是改善城乡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城乡社会互动场景;二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培育乡民面向陌生人社会的诚信理念与服务意识;三是深耕内发节事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效能;四是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爱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辅助下的风景园林:2000—2020年中国数字景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谢华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5,共6页
当下,“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风景园林领域中辅助景观量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国近20年间“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检索出的中国知网收录的15177篇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文本数据内在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将“数字景观... 当下,“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风景园林领域中辅助景观量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国近20年间“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检索出的中国知网收录的15177篇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文本数据内在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将“数字景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总结为兴起期、平稳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由此对“数字景观技术”研究的区位拓展特征、所适用的热点议题,以及研究发展态势3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由此总结出我国“数字景观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与发展规律。(1)研究发展途径:网状发展结构,院校间协同联动,跨学科趋势明显;(2)研究关注热点:多元议题共生,战略规划引领,化解特定地域问题;(3)研究发展态势:持续迅猛前行,结合科技革新,应对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发展历程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观山体验为导向的山地丘陵型城市公共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成实 苏子玥 张冠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与自然山体视觉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通视分析,缺乏人群视觉关注机制的分析解读。为拓展传统分析方法的维度,提出了人群在公共空间中对于自然山体的3个视觉诉求:可视、可感、可知,以及对应的定量分析指标:通视程度、可视山体数量、视觉吸引程度。借助ArcGIS及眼动生理数据监测等分析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方法,以典型山地丘陵型城市南京为例,对所拟定的评价方法予以运用及修正,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南京主城范围内高质量的观山公共空间分为风景游憩空间、门户节点空间、慢行交通设施沿线绿地、社区公园等小微型绿地4种类型,再结合现状挑战对各类观山空间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视觉景观 视觉分析 城市山体 公共空间 空间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多维形态特征量化方法研究——以南京滨江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实 王一婧 程子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
目前中国大量滨江城市逐渐从沿江发展转变为跨江发展,因此其两岸的滨江空间建设及品质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为实现高品质的滨江空间营造,需形成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空间形态调研、评估方法,鉴于过往对空间形态的调研及评估仍以定性分析为... 目前中国大量滨江城市逐渐从沿江发展转变为跨江发展,因此其两岸的滨江空间建设及品质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为实现高品质的滨江空间营造,需形成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空间形态调研、评估方法,鉴于过往对空间形态的调研及评估仍以定性分析为主,而近期对于倾斜摄影技术的运用仍多停留于空间信息采集。尝试建构起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高精度量化路径,借助起伏频率等8项关键形态指标以全方面记录滨江形态变化,并选取南京为研究案例,对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量化方法加以运用,计算出各维度形态变化特征的同时,结合现状调研挖掘其形态变化动因,以期为滨江空间精细化营建及品质提升提供积极探索,并拓展既有空间形态量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江城市 空间形态 倾斜摄影技术 量化方法 数字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艺术的当代形态及其多元共生性
11
作者 季中扬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不仅没有衰微、消失,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形态。民俗形态的民间艺术不再与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仪式活动紧密相联,而是成为民众日常的审美表达。遗产形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审美... 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不仅没有衰微、消失,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形态。民俗形态的民间艺术不再与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仪式活动紧密相联,而是成为民众日常的审美表达。遗产形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审美化形态的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化之后的创新形态。促进民间艺术多元形态的共生共荣,要高度重视民俗形态民间艺术的奠基性地位,大力支持民众自发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遗产形态的民间艺术在社区扎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共文化建设 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窟:网师园历史时空中的观与照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彤 闵天怡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和艺术集成。以网师园为历史基底和空间载体,实验性设计作品“云窟”以“冰裂纹”几何图形的三维数字生成及对山石云起之形态的空间再现,用轻质透明材料构筑了一处文化装置。意于网师园历史文化时空图景中,借... 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和艺术集成。以网师园为历史基底和空间载体,实验性设计作品“云窟”以“冰裂纹”几何图形的三维数字生成及对山石云起之形态的空间再现,用轻质透明材料构筑了一处文化装置。意于网师园历史文化时空图景中,借由古典语境对话现代技术的“多元时空体文本”,表达时间层序与空间图景的时空因对与古今观照。该作品受邀参展于威尼斯举办的欧洲文化中心2023“时间-空间-存在”建筑双年展,激发了全球语境下关于文化形态的历时性交互和多样态共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云窟 网师园 古今观照 时空因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ylogic平台的社区公园人群多时空行为活动特征模拟方法及应用——以511社区公园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成实 张敦松 张潇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共7页
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进程中,社区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其制定开放策略、优化空间形态和丰富人群绿地活动方式是塑造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关键。过往研究持续聚焦于人群行为特征与风景园林空间形态布局间的关联性,但既有研究在人... 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进程中,社区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其制定开放策略、优化空间形态和丰富人群绿地活动方式是塑造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关键。过往研究持续聚焦于人群行为特征与风景园林空间形态布局间的关联性,但既有研究在人群绿地行为的数据获取、分析及模拟方面还存在方法层面的局限。引入Anylogic平台中的社会力模型,基于社区娱乐和游戏观察系统(SOPARC)等相关理论,结合人群绿地行为特征提出了社区公园人群行为分析技术框架并构建起“空间布局-绿地行为”分析模型,该方法涵盖“行为特征识别-模型构建-多时空预测”3个关键步骤,旨在实现对社区公园人群行为的精确模拟与预测。以南京511公园为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分析及实操层面的有效性及运用潜力,以期为后续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决策提供新的量化分析途径,进而提升绿地空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化景观 人群活动行为 模拟仿真 社区公园 多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图谱的中等城市特色风貌营造方法与实践
14
作者 陈旭阳 章飙 徐兵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5-94,共10页
针对当前中等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现实问题,尝试引入特色风貌信息图谱的概念。首先,通过数据采集与空间转译、特征定量识别、结构特征提取,建构特色风貌征兆信息图谱,以识别特色风貌信息的系统数字特征。其次,通过特色风貌诊断指标建构... 针对当前中等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现实问题,尝试引入特色风貌信息图谱的概念。首先,通过数据采集与空间转译、特征定量识别、结构特征提取,建构特色风貌征兆信息图谱,以识别特色风貌信息的系统数字特征。其次,通过特色风貌诊断指标建构、综合价值算法及评价分级、类型价值关联关系诊断,建构特色风貌诊断信息图谱,以诊断特色风貌信息的分类分级关联。再次,通过空间格局识别、空间实施分区划定、刚性实施内容界定,建构特色风貌实施信息图谱,以指导特色风貌信息的实施营造策略。最后,探讨中等城市特色风貌信息图谱的应用路径,并以江苏灌云为例,基于特色风貌信息图谱的系统诊断与实施引导,界定特色风貌营造的空间实施分区与刚性实施内容,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与实施管控方法,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风貌 信息图谱 中等城市 风貌营造 城市设计 江苏灌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兹石窟壁画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及其来源
15
作者 李秋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蛇身平结图像,在印度和中亚融入佛教物质文化,进而传入龟兹地区。罗马帝国两端有头蛇、中印度和东南印度一体多头蛇,与波斯双头鹰、印度人面鸟喙形金翅鸟像组合造型,形成龟兹特有的金翅鸟擒蛇平结表现。龟兹石窟金翅... 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蛇身平结图像,在印度和中亚融入佛教物质文化,进而传入龟兹地区。罗马帝国两端有头蛇、中印度和东南印度一体多头蛇,与波斯双头鹰、印度人面鸟喙形金翅鸟像组合造型,形成龟兹特有的金翅鸟擒蛇平结表现。龟兹石窟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绘制在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中脊天相图中间,表述佛教徒战胜自我烦恼的根本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兹石窟 蛇身平结图像 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 古希腊罗马文化 印度和中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视状态下高层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特征与人群感知偏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1 位作者 程子倩 张冠亭 《风景园林》 2023年第8期72-79,共8页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技术 俯视偏好 高层住区 户外空间 绿化形态特征 三维点云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三维点云数据的小型景观空间微气候分析方法探究——以东南大学梅庵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实 李翔宇 +1 位作者 张潇涵 汪瑞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8-103,共6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微气候研究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过往研究表明,植被是影响景观空间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以往微气候研究及模拟过程中,植被要素因其自身形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被精准量化,造成现状植被与模拟软件中的植被形态存在偏... 在“碳中和”背景下,微气候研究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过往研究表明,植被是影响景观空间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以往微气候研究及模拟过程中,植被要素因其自身形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被精准量化,造成现状植被与模拟软件中的植被形态存在偏差,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所降低。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建模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即利用现状植被三维点云模型辅助在Envi-met软件中精确建模,以提高景观微气候模拟研究结果的精准度。选取东南大学梅庵周边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分析方法予以运用,在验证分析方法可行性的同时,以实测数据为参照,综合比较点云植被模型与Envi-met自带植被模型在计算结果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植被点云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尤其体现在风速测算上。该方法也可为后续微气候模拟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植被 三维点云数据 微气候分析 Envi-me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地表覆被类型数据的市域尺度碳收支核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屹 吴玥玥 杨俊宴 《风景园林》 2023年第9期37-44,共8页
【目的】城市的市域范围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占中国国土面积1.2%的城镇市域空间,贡献了接近总量80%的碳排放量。对此,预期通过厘清市域范围内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所具有的碳排与碳汇能力之间的循环代谢关系,对市域总体碳收支情况进行核算,... 【目的】城市的市域范围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占中国国土面积1.2%的城镇市域空间,贡献了接近总量80%的碳排放量。对此,预期通过厘清市域范围内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所具有的碳排与碳汇能力之间的循环代谢关系,对市域总体碳收支情况进行核算,为市域尺度减碳、控碳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从市域尺度出发,基于GlobeLand30地表覆被数据,关联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碳排放与碳汇系数,对市域地表覆被基础碳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电力能源消耗数据和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非自然生态类市域建设用地的间接碳排放核算进行补充,并选择南京作为案例进行了方法实证。【结果】建构了中观市域尺度的碳收支理论模型,并以市域地表覆被作为碳排放核算的基础因素,提出了市域尺度碳收支核算方法,通过总体碳收支核算得到南京市域净碳排放总量。【结论】建构出的市域碳收支理论模型以及相关核算方法,一方面基于不同市域地表覆被类型所具有的碳排与碳汇特征,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市域内部整体碳收支的循环转化机理。另一方面,从中观市域尺度进行了以基础地表覆被数据和间接能耗数据为支撑的总体碳收支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既有以区域宏观尺度和建筑单体微观尺度为主的碳收支核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地表覆被 能源消耗 低碳城市规划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19
19
作者 方李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51,共13页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所组成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有所关联,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或许能够成为东方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农业社会 人类世 发展模式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公共性的现代传承——以福建潋城村端午节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季中扬 王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1,175,176,共12页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庭节日,也常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以有效地建构集体认同,增进社会网络稠密性,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对于乡村团结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庭节日,也常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以有效地建构集体认同,增进社会网络稠密性,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对于乡村团结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面临多重危机,尤其是传统节日的公共性严重萎缩。从福建省潋城村端午节当代状况来看,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公共性”不仅可以传承,而且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机制在于,一方面要不断讲述传说,再造传统,模塑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现代节庆形式要重视民间组织民俗的传承,尽可能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 村落文化 文化振兴 端午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