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涛 栾翔茹 +1 位作者 周思思 刘金林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路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述评,总结当前既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宗祠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中心
2
作者 段丽 李良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祖先、纂修家谱、文化教育等举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从区域比较视角出发,剖析西南地区宗祠在政治整合、文化调适及移民融合等方面的多维特征,并与中原、东南地区宗祠的礼制传承、经济理性及边疆语境中的国家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宗祠通过实证血脉相融、彰显理念相同、体现文化相通及筑牢情感相依,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为深化西南地区宗祠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地区 宗祠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3
作者 冉诗泽 李良品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 清朝在论证自身为中华正统的核心逻辑中逐步发展、完善了大一统思想,革除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内容,建立起一套以“大一统”的中国观、一体观、正统观、民族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政治上固化结构、经济上厚植基础、法治上提供保障和文化上润育浸染等方面的践行,不仅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清代“大一统”思想体系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建共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一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发展。近代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形塑为“自觉”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践行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清代 互建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9
4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5
5
作者 龙金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9,共13页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出了形象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形象的生成过程及其多层级转化机制,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亦是多层级不断发生互动与意义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形象研究的理论谱系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生成机制、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设与叙事中,应依据历史记忆符号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源、依靠政治文化符号具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体、依托语言文字符号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意。有必要在整体性视角中兼顾历史性与现代性、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融通共同性与差异性、贯通民族性与世界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多维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 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多民族县域日常饮食交融研究——基于四川省松潘县的实地考察
6
作者 天浩然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松潘县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多民族县域,拥有藏、羌、回、汉四个主体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松潘县本土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饮食交融现象显著。松潘县各民族之间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因彼此之间接触的加深,形... 松潘县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多民族县域,拥有藏、羌、回、汉四个主体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渐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松潘县本土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饮食交融现象显著。松潘县各民族之间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因彼此之间接触的加深,形成了共餐共饮的饮食文化,地域性特色饮食受到松潘各民族的共同喜爱。相互尊重、包容共享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松潘各民族之间日常交往的行为逻辑,并且反作用于和谐族际关系的形塑,表现为当地各民族对清真餐饮的兼容以及清真餐饮的符号化和边界模糊化。饮食作为族群间文化身份的边界,尽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却在松潘各民族的日常和谐交往中被逐渐突破,并滋生出对于地域性身份的认同。松潘个案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启示在于关注微观良性的族际互动,有利于实现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从而在“他者”中凝聚出全新的“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松潘县 多民族 饮食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四重维度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利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1]高校是系统科学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创新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是事关铸牢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1]高校是系统科学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创新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战略性工程 教材建设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创新推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泰山文化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左岫仙 吕志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共11页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发展了独特的泰山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察泰山文化可知:泰山区域是中华民族的诞育交融之地,泰山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基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创共认的文化本性,蕴含...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发展了独特的泰山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察泰山文化可知:泰山区域是中华民族的诞育交融之地,泰山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基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创共认的文化本性,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万邦瞻岱”的中华民族形象。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泰山文化,将泰山树立和突出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一统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砥定、内涵要义与实践进路
9
作者 余志坤 普布次仁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4,160,共17页
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基于边疆及各民族视角审视中华文明,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来看,边疆区域融入国家疆域,生成了中华文明的存续空间;边疆地区进行开... 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基于边疆及各民族视角审视中华文明,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来看,边疆区域融入国家疆域,生成了中华文明的存续空间;边疆地区进行开发治理,促进了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边疆政权坚持中华认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凝聚一体;边疆与中原双向互动,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交融格局;边疆地域扼守内外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新自觉,它为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明确了基本内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成为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自觉:以顾颉刚在民族问题上的情感与理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奂平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2,共9页
顾颉刚的民族思想,交织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他早期的古史辨史学,尽管有理性的一面,但其个性、情感及五四运动的氛围等非理性因素,是其走上疑古反传统激进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顾颉刚反思其古史辨民族话语并转变... 顾颉刚的民族思想,交织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他早期的古史辨史学,尽管有理性的一面,但其个性、情感及五四运动的氛围等非理性因素,是其走上疑古反传统激进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顾颉刚反思其古史辨民族话语并转变疑古反传统立场,不过,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论中,偶尔仍表现出古史辨的倾向,其中不无学究偏见和情绪化。但总体来看,顾颉刚的中华民族研究坚持以理智指导情感,实现了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其中华民族研究经历了从打破“中国民族出于一元”到建构“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转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由怀疑批判转向理智的认识与热爱,从反传统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重传统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华民族 情感与理智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郝亚明 秦玉莹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7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其出台与实践进程可以从公共政策议程视角加以解读。多源流理论是解读政策议程设置的经典分析工具,其通过阐释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交汇过程打开政策议程设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其出台与实践进程可以从公共政策议程视角加以解读。多源流理论是解读政策议程设置的经典分析工具,其通过阐释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交汇过程打开政策议程设置的“黑箱”。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议程设置发现,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失衡、社会结构中族际区隔明显、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呈现张力、国内外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构成问题源流;政策共同体的学理推进以及中央顶层设计构成政策源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国民情绪和国家关键职能部门的调整构成政治源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现实问题驱动、民族政策承续和施政理念创新交汇的结果,三条源流清晰揭示了其背景起源、价值导向和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议程 多源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概念的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的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上海 李学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0,共10页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讨论并走出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还须从其最基本的“民族”概念着手。要结合西方民族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概念生成的历史渊源,梳理其演变发展逻辑以及学术思想轨迹,找寻中国化...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讨论并走出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还须从其最基本的“民族”概念着手。要结合西方民族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分析当代中国“民族”概念生成的历史渊源,梳理其演变发展逻辑以及学术思想轨迹,找寻中国化的“民族”概念形成的原初动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当今我国民族研究的核心命题,把握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政治诉求,进而以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厘清“民族”概念中国化与中国化的“民族”概念之间的原初张力;在反思“民族”概念中国化的原初误读、泛化应用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和“人民性”再造民族群体意识,重塑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生成具有时代特质的现代“中华民族观”,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概念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表征及其逻辑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劲松 陆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8,共15页
在网络话语的表达与建构、网络技术的赋权与异化、网络空间的自由与规制、网络信息的节点与集群等网络基础的作用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呈现出治理数字化与流动空间重构、吸纳互补与动员层叠、数据流动趋同与情感表达... 在网络话语的表达与建构、网络技术的赋权与异化、网络空间的自由与规制、网络信息的节点与集群等网络基础的作用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呈现出治理数字化与流动空间重构、吸纳互补与动员层叠、数据流动趋同与情感表达相依等协同表征,这些协同表征背后又蕴含着由党的全面领导、“主体—制度—技术—数据”协同和“前端—过程—终端”监测预警等因素构成的协同逻辑,因而厘清上述协同逻辑是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路创新和路径优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党的全面领导和“前端—过程—终端”监测预警如何为“主体—制度—技术—数据”协同保驾护航,以及系统阐释“主体—制度—技术—数据”协同如何运行,从而全面地认识和系统地把握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逻辑,并丰富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理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全面领导 网络空间 监测预警 协同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把握流而不断的中华文明滋养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钒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5,2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为高等院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交叉学科理念[1]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概论》围绕习近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为高等院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交叉学科理念[1]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概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史论结合、话语阐述、理论创新,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华民族从多族群共创的文化圈开始朝着稳定统一的高阶文明社会形态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论》 出版发行 交叉学科 史论结合 人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综述
15
作者 姚上海 罗高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96,共1页
为了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新时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 为了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新时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于2020年7月18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线上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理论体系 论坛综述 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析"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贽 裴圣愚 金炳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民族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回顾梳理以往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民族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回顾梳理以往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研究,考察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基本特征,辨析其内在的历史继承发展关系,探讨其在工作实践中的时代运用语境和用意。从基本特征、历史关系与运用语境三个向度阐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概念内涵的异同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与具体语境运用中的区别,有助于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团结进步的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质,有助于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继承发展 时代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1
17
作者 金刚 哈正利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4,共10页
“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两个结合”不断激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各民族紧紧凝聚成牢固的民族共同体。新时代深化“两个结合”,必将使“两个结合”的巨大动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 “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两个结合”不断激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各民族紧紧凝聚成牢固的民族共同体。新时代深化“两个结合”,必将使“两个结合”的巨大动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当前,以深化“两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面临大好形势,我们应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切实把握好关键着力点,深入探索其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郝亚明 秦玉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集中体现出积极营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匹配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结构的政策导向。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集中体现出积极营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匹配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结构的政策导向。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蕴含着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共同性要素和互嵌性纽带,通过“全方位嵌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合理性;从现实层面来看,当下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现实背景内含着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方向和内在要求,通过“全方位嵌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时代必要性。概而言之,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系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联结纽带,发挥出以全方位嵌入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方位嵌入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麓淙 刘金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3-139,共7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共同体理论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等理论,从学理上探讨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共同体理论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等理论,从学理上探讨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的内在逻辑,为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挥最大合力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从统一性来看,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从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协调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在于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实现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物质富裕、推进实现以坚定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机理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须爱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既是自然凝聚过程,也是政治形塑过程。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相互依赖的经济生活、互相吸纳的人口联系、互鉴融通的中华文化,是把我国各民族凝聚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使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既是自然凝聚过程,也是政治形塑过程。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相互依赖的经济生活、互相吸纳的人口联系、互鉴融通的中华文化,是把我国各民族凝聚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使之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断发展的主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