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领导班子调整
1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09年6月5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代表总社党组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
关键词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领导班子 研究院 茶叶 杭州 调整 职工大会 副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晋萱 张士康 +2 位作者 朱跃进 刘国艳 金青哲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3期35-38,共4页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g左右,且氧化稳定性良好。茶叶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种类较稳定,棕榈酸含量均值15.53%,硬脂酸均值2.92%,油酸均值57.28%,亚油酸均值22.30%,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1,较为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的比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茶叶籽油 酸价 过氧化值 脂肪酸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龙英 金青哲 +2 位作者 朱跃进 张士康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研究了茶叶籽油的分子蒸馏脱酸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预热温度为因素,以酸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在真空度0.5~2.5Pa、冷凝温度20℃条件下... 研究了茶叶籽油的分子蒸馏脱酸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预热温度为因素,以酸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在真空度0.5~2.5Pa、冷凝温度20℃条件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130℃,进料速率1。7mL/min,刮膜转速110r/min,预热温度6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叶籽油酸值(KOH)为O.38mg/g,氧化诱导时间为1.73h,脱酸率达92.49%。与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相比,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在脱酸的同时,还能提高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与植物甾醇的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分子蒸馏 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酶法制备茶叶蛋白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毛银 朱科学 +2 位作者 张士康 王彬 周惠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9-172,177,共5页
以茶渣为原料,选用碱性蛋白酶,以酶解液的还原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制备抗氧化肽,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pH、底物浓度五个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底物浓度3.3%、加酶量1.8%、提... 以茶渣为原料,选用碱性蛋白酶,以酶解液的还原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制备抗氧化肽,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pH、底物浓度五个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底物浓度3.3%、加酶量1.8%、提取温度51℃、pH9、酶解时间2.5h时进行酶解,所得酶解液还原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碱性蛋白酶 抗氧化肽 还原能力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香气质量的电子鼻检测条件筛选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敖存 龚淑英 +2 位作者 张俊 余继忠 郑旭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253-1256,共4页
通过比较不同茶样量、茶水比、水浴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茶叶的香气特点,确定了茶粉法、喷雾法和叶底法的方法参数。以茶汤法为对照,对这3种条件下的茶叶香气进行电子鼻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茶粉法条件下(过28目筛的茶粉0.5 g于10 ml钳口瓶中... 通过比较不同茶样量、茶水比、水浴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茶叶的香气特点,确定了茶粉法、喷雾法和叶底法的方法参数。以茶汤法为对照,对这3种条件下的茶叶香气进行电子鼻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茶粉法条件下(过28目筛的茶粉0.5 g于10 ml钳口瓶中,茶水比1∶1.5,35℃温浴15 min),电子鼻不同传感器的响应值较高,重复性较好,并能够良好地反映感官评审结果,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质量差异,明显好于其他3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质量 电子鼻 检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叶稀土问题现状与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秀芳 孔俊豪 +3 位作者 高玉萍 张士康 禹超 赵玉香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1期4-7,11,共5页
个别茶类稀土超标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概述了稀土元素摄食过量的安全性、茶叶稀土测定的主要方法、当前我国茶叶稀土问题现状以及茶叶稀土问题的应对策略及解决途径,冀为业者、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全... 个别茶类稀土超标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概述了稀土元素摄食过量的安全性、茶叶稀土测定的主要方法、当前我国茶叶稀土问题现状以及茶叶稀土问题的应对策略及解决途径,冀为业者、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全面了解茶叶稀土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稀土氧化物 超标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咖啡碱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7
7
作者 金阳 刘亚峰 +2 位作者 赵玉香 杨秀芳 苏小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17年第5期38-43,共6页
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及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祛除疲劳及抗癌等保健功能。文章综述了目前茶叶中咖啡碱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包括咖啡碱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提制技术及应用领域研究,并对今后茶叶中咖... 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及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祛除疲劳及抗癌等保健功能。文章综述了目前茶叶中咖啡碱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包括咖啡碱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提制技术及应用领域研究,并对今后茶叶中咖啡碱资源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碱 茶叶品质 生物合成 代谢途径 相关性 提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B/T8313-2008 第二法 茶叶中茶多酚测定的研究比较 被引量:24
8
作者 周卫龙 许凌 +2 位作者 徐建峰 沙海涛 陆小磊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1期40-41,共2页
本文对GB/T8313的2002版和2008版中茶多酚的测定进行了比较,GB/T8313-2002法和GB/T8313-2008法测定的茶多酚含量有明显的差异,GB/T8313-2002版比GB/T8313-2008版测定的茶多酚含量高33%左右,基本在27%-40%之间。同时指出对茶叶标准中茶... 本文对GB/T8313的2002版和2008版中茶多酚的测定进行了比较,GB/T8313-2002法和GB/T8313-2008法测定的茶多酚含量有明显的差异,GB/T8313-2002版比GB/T8313-2008版测定的茶多酚含量高33%左右,基本在27%-40%之间。同时指出对茶叶标准中茶多酚的指标制订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T8313 茶多酚 福林酚(Folin—Ciocalte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叶加工技术装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唐小林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3,30,共5页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业的基础。1990年以来,全国名优绿茶叶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目前,茶机制造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实力弱,创新不足。机械加工茶叶的质量仍普遍低于手工加工的茶叶。茶叶加工机械装备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业的基础。1990年以来,全国名优绿茶叶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目前,茶机制造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实力弱,创新不足。机械加工茶叶的质量仍普遍低于手工加工的茶叶。茶叶加工机械装备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叶加工工艺研究为基础,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为目的,以提高机械装备机械水平为中心,加大创新力度,强化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要求环保节能,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装备的适用性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技术 机械 装备 适用性 规模化 现状 工艺 质量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花青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及分光光度测定法的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静 王瑾 +2 位作者 徐建峰 郑国建 周卫龙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3期59-62,69,共5页
随着花青素生物功效的广泛研究,茶叶中的花青素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章就目前花青素测定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在以往的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茶叶中总花青素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进行了改良,为茶叶中花青素测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叶 花青素 检测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稀土含量水平茶叶中稀土浸出率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秀芳 孔俊豪 +1 位作者 赵玉香 陈水潮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1期14-17,共4页
选取不同稀土含量水平(不超标、中度超标、严重超标)的三种典型茶叶样品开展稀土浸出率实验和浸出安全性研究,采用间接定量法系统考察了茶叶在不同浸提条件下稀土元素的溶出率,并对茶汤中稀土的摄食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受... 选取不同稀土含量水平(不超标、中度超标、严重超标)的三种典型茶叶样品开展稀土浸出率实验和浸出安全性研究,采用间接定量法系统考察了茶叶在不同浸提条件下稀土元素的溶出率,并对茶汤中稀土的摄食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预测。结果表明:受试茶样在不同浸出条件下,稀土元素(以氧化物总量计)的总浸出率均在20%以内,依据ADI参考值,仍处于低暴露水平,因此,稀土含量水平适度偏高的茶样在泡饮过程中尚不足以引起膳食安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稀土超标 浸出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宗岸 毛志方 +1 位作者 李强 施海根 《中国茶叶加工》 2008年第2期14-16,共3页
本文综述了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富集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富γ-氨基丁酸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茶叶 富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在茶叶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广鑫 范起业 +2 位作者 何鑫 李文萃 唐小林 《中国茶叶加工》 2013年第1期20-24,29,共5页
从传统茶叶品质检测手段与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着手,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茶叶品质成分定量分析和茶叶定性识别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并对该技术标准化和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 从传统茶叶品质检测手段与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着手,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茶叶品质成分定量分析和茶叶定性识别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并对该技术标准化和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茶叶 品质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涂云飞 毛志方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的衡量茶叶抗氧化能力,本文采用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其进行测定,并以响应面实验设计对测定条件进了优化。结果表明,二价铁离子与双氧水方差分析极显著,并有高度协同作用。出于试验的可操作性及环保性,试验选择在25mL... 为了快速、准确的衡量茶叶抗氧化能力,本文采用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其进行测定,并以响应面实验设计对测定条件进了优化。结果表明,二价铁离子与双氧水方差分析极显著,并有高度协同作用。出于试验的可操作性及环保性,试验选择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配制好的0.2mL鲁米诺及5mL Fe2+-EDTA离子溶液并以缓冲溶液定量后作为载流,以去离子水配制的8.4%的双氧水作为进样环溶液进行分析;其峰形较好,发光强度适度,适合抗氧化性测定。同时以DPPH法与该方法进行了茶叶抗氧化性测定对比,在以IC50为指标的前提下,测定的茶叶抗氧化性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抗氧化性 鲁米诺 化学发光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特征成分对小鼠酒精化学损伤修复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大伟 张士康 +3 位作者 吴惠岭 宋燕华 朱跃进 施海根 《中国茶叶加工》 2011年第1期34-38,共5页
探讨以茶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茶叶特征成分为主要配方的复合氨基酸颗粒剂(以下简称功能修饰因子)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醉酒时间、醉酒率、血液生物化学指标以及肝组织、胃组织代谢酶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功能修饰因子的功效性研究奠... 探讨以茶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茶叶特征成分为主要配方的复合氨基酸颗粒剂(以下简称功能修饰因子)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醉酒时间、醉酒率、血液生物化学指标以及肝组织、胃组织代谢酶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功能修饰因子的功效性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排除小鼠实验中应激反应等不利因素,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灌胃剂量功能修饰因子(0.15ml/10g、0.18ml/10g)不同灌胃浓度(5.35mg/mL、10.7mg/mL、21.4mg/mL)均能明显降低小鼠醉酒率,延长醉酒时间(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功能修饰因子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减少胃、肝组织MDA生成、增加SOD的活性,显著升高大量饮酒后小鼠肝组织ADH活性,促进酒精代谢,降低血酒浓度显示功能修饰因子在减缓及降低酒精化学损伤方面有突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特征成分 功能修饰因子 酒精化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刁春华 孔俊豪 +4 位作者 左小博 苏小琴 涂云飞 翁淑燚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43-48,共6页
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为茶叶中活性物质,对多种人体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口腔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实验研究表明,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条件致病菌如... 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为茶叶中活性物质,对多种人体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口腔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实验研究表明,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条件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牙卟啉单胞菌等具有明确的抑制效果,可作为潜在的口腔菌群调节剂,广泛应用于龋齿、牙周疾病等多种口腔疾病的预防治疗。文章总结了茶叶代表性酚类成分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改善口腔健康作用的有益发现,以期为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组分 口腔微生物 抑制 口腔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氨基酸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杜颖颖 叶美君 刘相真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3期15-21,共7页
对目前茶叶中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按总量、需衍生化和不需衍生化进行了分类论述,比较了茚三酮比色法、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一些应用较多的氨基酸分析方法,以期为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更灵敏、准确、高效分析方法... 对目前茶叶中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按总量、需衍生化和不需衍生化进行了分类论述,比较了茚三酮比色法、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一些应用较多的氨基酸分析方法,以期为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更灵敏、准确、高效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氨基酸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CP光谱仪测定茶叶中十二种元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凌 周卫龙 +2 位作者 徐建峰 沙海涛 陆小磊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4期36-38,共3页
试验研究了ICP测定茶叶中钾、钠、钙、镁等十二种元素的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完全能满足茶叶测定的要求。因此,利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茶叶中十二种元素的含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ICP 茶叶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茶叶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志方 刘宗岸 +4 位作者 李强 涂云飞 黄皓 宿迷菊 李大伟 《中国茶叶加工》 2009年第1期20-23,共4页
试验研究了平阳特早、毛蟹、鸠坑、龙井43四种茶树品种的鲜叶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做青,香气物质中醇类、酮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醛类、酯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平阳特早、毛蟹、鸠坑、龙井43四个品种香气物质中... 试验研究了平阳特早、毛蟹、鸠坑、龙井43四种茶树品种的鲜叶做青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做青,香气物质中醇类、酮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醛类、酯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平阳特早、毛蟹、鸠坑、龙井43四个品种香气物质中的醇类、酮类物质增加量以鸠坑种最为显著,醛类、酯类物质减少量以平阳特早最为显著。四个品种特征性香气成分橙花叔醇的含量,三摇叶比鲜叶分别增加1000.5%、555.6%、959.3%、211%,含量以鸠坑种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茶叶 做青 香气物质 花香型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茶叶标准分析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国建 陆小磊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3期5-10,共6页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茶叶标准体系。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茶叶标准数量多、涉及面广、技术水平较高,是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但与国际、国外标准,以及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茶叶标准体系。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茶叶标准数量多、涉及面广、技术水平较高,是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但与国际、国外标准,以及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性不够,部分标准科学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强,标准的宣传、实施和监督工作不力,各种标准过多过繁,质量安全标准内容不全或者指标过松或过严,不利于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控制等问题。为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梳理、整合现有标准,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尽快制定茶叶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同时,必须加强标准的宣传、实施和监督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标准 绿色壁垒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