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aqMan MGB探针的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快速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莲 于洪娟 +1 位作者 朱小琼 段维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5,共9页
为准确快速检测检疫性真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根据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模式分离物ITS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探针,建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特异... 为准确快速检测检疫性真菌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根据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模式分离物ITS序列差异,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探针,建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检测限量为10μL反应体系中总DNA含量1.0 pg;实时荧光PCR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5μmol·L^(-1),探针终浓度0.6μmol·L^(-1)。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疑似受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侵染的进境大豆样品的检测与初筛。此方法准确、快速、灵敏,整个反应过程约1 h,检测过程完全闭管,无需PCR后续处理,可作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检测防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 实时荧光PCR Taq Man-MGB探针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下栎树猝死病菌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汤思琦 武扬 +1 位作者 梁定东 郭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8-397,共10页
基于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平台的有关记录和文献以及WoldClim网站,获取栎树猝死病菌的地理分布数据及气候数据,并用SPSS软件和刀切法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栎树猝死病菌现代和未来情景下在我国的... 基于中国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平台的有关记录和文献以及WoldClim网站,获取栎树猝死病菌的地理分布数据及气候数据,并用SPSS软件和刀切法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栎树猝死病菌现代和未来情景下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并计算和绘制栎树猝死病菌高风险区质心转移轨迹。通过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情况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1,说明MaxEnt模型准确并适用于预测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同时结合其主要寄主植物的地理分布进一步增强预测模型的可信度。预测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栎树猝死病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而2030s(2021—2040年)、2050s(2041—2060年)和2070s(2061—2080年)在3种气候情景下(SSP1-2.6、SSP2-4.5、SSP5-8.5),栎树猝死病菌的潜在适生区相较于现代情景下都有所增加。此外,高风险区面积在3个年代3种情景下的面积增长率均高于45%。高风险区质心变化的预测结果表明,3个年代3种气候情景下高风险区质心移动轨迹均在江西省范围内,且有向北转移的趋势。虽然栎树猝死病菌尚未在我国爆发,但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为该病菌的中高适生区,因此入侵扩散风险不容小觑。一旦栎树猝死病菌入侵成功,在未来的2030s、2050s和2070s其适生区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带来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因此应当加强相关检疫,防治病木和其他带菌材料传入,从源头上断绝入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树猝死病菌 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ArcGI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鲭鱼异尖线虫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文琪 谭毅 +2 位作者 董冬丽 吴希阳 唐书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51,共8页
为探讨热处理后鲭鱼中异尖线虫幼虫能否被检测、幼虫残留体蛋白质是否被破坏及其对于消费者的致敏风险。选用高温灭菌和油炸两种高温加工方法处理异尖线虫体蛋白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基因变化,采用... 为探讨热处理后鲭鱼中异尖线虫幼虫能否被检测、幼虫残留体蛋白质是否被破坏及其对于消费者的致敏风险。选用高温灭菌和油炸两种高温加工方法处理异尖线虫体蛋白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基因变化,采用圆二色谱及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异尖线虫全虫体蛋白质变化情况,借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测定热处理过敏蛋白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后,异尖线虫幼虫DNA和蛋白质被破坏,抗原性降低。高温灭菌处理60 min过敏蛋白抗原性下降98.2%。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热加工食品中异尖线虫幼虫残留非常有效。油炸处理对异尖线虫体蛋白质的破坏作用比高温灭菌方法更为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快速检测出鲭鱼体内异尖线虫幼虫残留,高温灭菌和油炸热加工方法都能有效破坏残留的异尖线虫体蛋白质,从而降低过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食品安全 鲭鱼 异尖线虫 过敏蛋白 热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茶梅中山茶叶杯菌的检疫鉴定 被引量:5
4
作者 段维军 段丽君 +3 位作者 刘芳 吕燕 赵鹏 蔡磊 《中国森林病虫》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为明确宁波口岸从进境日本茶梅Camellia sasanqua种苗花朵上截获的1株疑似山茶叶杯菌Ciborinia camelliae菌株CM-2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28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为明确宁波口岸从进境日本茶梅Camellia sasanqua种苗花朵上截获的1株疑似山茶叶杯菌Ciborinia camelliae菌株CM-2的分类地位,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28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燕麦琼脂和茶梅花水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十分缓慢;经培养可产生菌核和小型分生孢子。菌核圆形至椭圆形、浅盘状,大小为(1.86~14.50)mm×(1.37~10.83)mm,成熟时黑色;小型分生孢子球状,直径3.1~4.2μm,易脱落,有时呈短链状。该菌株与山茶叶杯菌菌株EFA-2、EFA-4序列相似度较高,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个分支。该菌株可侵染茶梅,引起山茶花腐症状并产生菌核。结合上述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山茶叶杯菌,这是我国首次截获山茶叶杯菌这一进境检疫性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叶杯菌 形态学特征 序列分析 致病性测定 检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面向“十四五”规划的关税法律体系--兼论《关税法》立法的时代性、实践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苏铁 《税收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8,共8页
作为对我国现代关税制度的创制,构建现代关税制度,进而完善本国关税法律体系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十四五”规划为下一步关税立法提供了根本遵循.《关税法》立法既要瞄准立法原义,遵循一般立法的基... 作为对我国现代关税制度的创制,构建现代关税制度,进而完善本国关税法律体系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十四五”规划为下一步关税立法提供了根本遵循.《关税法》立法既要瞄准立法原义,遵循一般立法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本国特色,对接世界有关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关税立法的有益经验,充分反映时代性,保证关税框架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关税法律体系 时代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丁香酚的异唑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泽华 肖泰峰 李圣坤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为了探索新型异齅唑啉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候选化合物开发的潜力,本研究以廉价易得的芳香醛类化合物为原料制备了32个氯代肟类化合物,通过其与天然产物丁香酚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和后期官能团化反应,制备了35个异齅唑啉类化合物(D1~D32... 为了探索新型异齅唑啉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候选化合物开发的潜力,本研究以廉价易得的芳香醛类化合物为原料制备了32个氯代肟类化合物,通过其与天然产物丁香酚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和后期官能团化反应,制备了35个异齅唑啉类化合物(D1~D32,E1~E3),其中34个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及元素分析确认。初步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多数目标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D26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活性最高,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为14.3 mg/L,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天然产物 丁香酚 1 3-偶极环加成 异噁唑啉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首部国家标准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媛媛 田宏锦 李锦花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0-203,共4页
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各国对锂离子电池的管控日益严格。为进一步完善国家锂离子电池标准体系,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0165-2021《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从该技术... 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各国对锂离子电池的管控日益严格。为进一步完善国家锂离子电池标准体系,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0165-2021《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从该技术标准的适用范围、测试项目、判定依据,以及与现行标准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的差异进行简要解读。与GB 31241-2014相比,GB 40165-2021对电池测试的安全要求更严苛,对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国家标准 固定式电子设备 安全 GB 40165-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