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视网膜神经胶质血管单元损伤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蒋孟洋 李志林 +2 位作者 吴泓樾 袁晓辉 段俊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95-998,1004,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40岁以上人群中排在首位的致盲性眼底病。当前研究表明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GVU)损伤会引起DR多种特征性眼底改变,包括渗出、棉绒斑、微血管瘤、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近年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40岁以上人群中排在首位的致盲性眼底病。当前研究表明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GVU)损伤会引起DR多种特征性眼底改变,包括渗出、棉绒斑、微血管瘤、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DR患者视网膜NGVU损伤出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且与视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故NGVU未来有望成为防治早期DR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对NGVU与DR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预防及干预早期DR进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胶质血管单元损伤 靶向治疗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刘春梦 丁珊 +4 位作者 董雪雯 赵丹丹 蒲思源 裴利 张富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8-435,共8页
目的研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塑的影响。方法将36只出生后第7天的(P7)SPF级C57BL/6J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每组9只。正常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 目的研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塑的影响。方法将36只出生后第7天的(P7)SPF级C57BL/6J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每组9只。正常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饲养,其余小鼠均在高氧环境中[氧浓度为(75±2)%]饲养5 d(P7~P12)后再在正常环境中饲养5 d(P12~P17)建立OIR模型。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从P12开始分别给予芪灯明目胶囊(900 mg/kg)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阿帕替尼(70 mg/kg)灌胃,1次/d,连续5 d。P17时,摘取小鼠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各组小鼠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制作视网膜铺片并行FITC-dextran荧光染色,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比、新生血管密度与总血管密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与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分布和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分布。结果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分别为(2.83±4.40)、(37.33±5.43)、(23.83±6.79)和(14.00±9.34)个,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13,P<0.001),其中OIR组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组视网膜存在大片无灌注区域与新生血管芽,血管迂曲,分布紊乱,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血管分布较OIR组更均匀,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较OIR组减少。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比和新生血管密度均较OIR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CD31免疫荧光强度和HIF-1α吸光度值明显低于OIR组,α-SMA免疫荧光强度和VE-cadherin吸光度值明显高于O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芪灯明目胶囊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周细胞覆盖,缓解视网膜缺氧以及增加血管完整性,对OIR小鼠视网膜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小鼠 芪灯明目胶囊 阿帕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改变与青光眼的关系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玉洁 祝光宇 +1 位作者 孙悦 路雪婧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320,325,共8页
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VU)在青光眼中的重要性已被证实,在未来或可成为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治疗靶点。NVU是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细胞构成的细胞群落,其通过神经血管耦合(NVC)参与视网膜神经血管间的生理病理作用。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VU)在青光眼中的重要性已被证实,在未来或可成为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治疗靶点。NVU是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细胞构成的细胞群落,其通过神经血管耦合(NVC)参与视网膜神经血管间的生理病理作用。青光眼作为代表性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视网膜微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密切相关,因此NVU功能的正常运转在其中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NVU的结构基础,包括视网膜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NVU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以及NVC对视网膜血流调节和代谢及毒性物质的清除作用,并阐述了NVU各组分及其功能异常与青光眼之间的联系,这将有利于基于神经血管角度进一步明确青光眼作用机制,为视神经保护提供新的防范方向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神经血管单元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血管耦联 眼胶质淋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探讨视网膜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管理中的应用
4
作者 吴美初 柯殷雨 +1 位作者 唐云华 张富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3-667,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对有效治疗AD至关重要,然而AD诊断的复杂性使得基层筛查面临困难。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延,其变化与AD进展紧密相连,能够为非入侵性早期检测AD提供新途径。近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对有效治疗AD至关重要,然而AD诊断的复杂性使得基层筛查面临困难。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延,其变化与AD进展紧密相连,能够为非入侵性早期检测AD提供新途径。近年来,深度学习(DL)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图像识别和分析方面,DL与视网膜成像的结合在诊治AD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探讨了DL在分析AD视网膜图像中的应用进展,包括疾病的诊断、进展预测、长期管理策略,以及现阶段在临床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DL在AD视网膜图像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与分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眼底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变化
5
作者 李羽 郭玉 +2 位作者 娟汪思瑶 张美美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视网膜周边离焦及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纳入研究,其中女27例(54眼),男24例(48眼)。使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仪测量视网膜周边离焦。记录视网膜周边总屈光差异值(TRDV);四个象限的RDV:上方RDV(RDV-S)、下方RDV(RDV-I)、鼻侧RDV(RDV-N)及颞侧RDV(RDV-T);距黄斑中心凹10°、20°、30°、40°及53°相应同心圆环区域的RDV(分别表示为RDV 0°-10°、RDV 10°-20°、RDV 20°-30°、RDV 30°-40°、RDV 40°-53°)。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并记录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10 c·d^(-1)、20 c·d^(-1)、30 c·d^(-1)空间频率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分别表示为10 c·d^(-1) MTF、20 c·d^(-1) MTF、30 c·d^(-1) MTF)以及截止频率(MTF cutoff)。采用iTrace像差仪测量并记录角膜垂直三叶草(Z_(3)^(-3))、垂直彗差(Z_(3)^(-1))、水平彗差(Z_(3)^(1))、水平三叶草(Z_(3)^(3))、垂直四叶草(Z_(4)^(-4))、垂直二次散光(Z_(4)^(-2))、球差(Z_(4)^(0))、水平二次散光(Z_(4)^(2))、水平四叶草(Z_(4)^(4))及总高阶像差(HOA)的数据。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周边TRDV、RDV-S、RDV-N、RDV 20°-30°、RDV 30°-40°、RDV 40°-53°比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OSI、MTF cutoff及10 c·d^(-1) MT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患者角膜Z_(3)^(-3)、Z_(3)^(-1)、Z_(3)^(1)、Z_(3)^(3)、Z_(4)^(-4)、Z_(4)^(-2)、Z_(4)^(0)、Z_(4)^(2)、Z_(4)^(4)及HO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ΔRDV 0°-10°与ΔZ_(3)^(-3)、ΔZ_(3)^(1)、ΔZ_(4)^(-2)、ΔZ_(4)^(0)及ΔZ_(4)^(2)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10°-20°与ΔZ_(4)^(-4)及ΔZ_(4)^(-2)呈正相关(均为P<0.05);ΔRDV 20°-30°与ΔZ_(4)^(-4)及ΔZ_(4)^(4)呈正相关(均为P<0.05);ΔTRDV、ΔRDV 40°-53°均与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ΔRDV-S与ΔZ_(3)^(-1)及ΔHOA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ΔRDV-N与ΔZ_(4)^(-4)呈正相关(P<0.05)。结论FS-LASIK能降低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但引入了部分角膜高阶像差,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周边离焦 视觉质量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文峰 宋琼涛 +2 位作者 刘春梦 常璐 张富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德尔随机化(MR)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检测和量化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克服了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近年来,MR在AM...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德尔随机化(MR)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检测和量化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克服了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近年来,MR在AMD的病因推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MR进行概述,总结了与AMD相关的MR研究,重点探讨不同风险因素与AMD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AMD的病因学研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与SMILE矫正近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7
作者 杜玉芹 周春阳 +3 位作者 周跃华 李羽 苏丹 文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比较应用1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 目的比较应用1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拟行TransPR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5眼和拟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46例8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屈光度、等效球镜度(SE)变化,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TransPRK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趋向正视状态并相对稳定。SMILE术后早期屈光度呈轻度远视,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术眼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和SMILE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89±0.248和1.120±0.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P=0.065)。术后7 d及1个月SMILE组术眼裸眼视力(UCVA)明显优于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术眼安全性指数为1.209±0.222,明显高于SMILE组的1.143±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P=0.045)。结论采用SPT的TransPRK和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均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TransPRK安全性指数高于SMILE,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早于TransPRK,但2种手术术后术眼远期视力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术 激光/治疗用途 疗效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角膜透镜取出术 智能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巩膜形态及组织中HIF-1α、SOD、MD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邓柔 张曦文 +1 位作者 杨轲 路雪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0-265,共6页
目的 探究针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豚鼠巩膜组织形态特点及巩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普通级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24只)。用... 目的 探究针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豚鼠巩膜组织形态特点及巩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普通级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24只)。用半透明气球作为眼罩分别固定于模型组和针刺组豚鼠右眼及头面部建立FDM模型,左眼充分暴露作自身对照;针刺组在豚鼠模型建立当天起,于每日相同时间对豚鼠进行针刺和电针干预治疗,空白组豚鼠不做任何干预。记录每组豚鼠造模前、造模后2周及4周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造模后4周处死豚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各组豚鼠巩膜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 造模后2周和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减小,眼轴增长明显减缓(均为P<0.05)。造模后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巩膜厚度明显变薄,胶原纤维分布稀疏,有明显纤维空隙且排列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豚鼠巩膜层增厚,与胶原纤维分离程度较小且排列更加规则。造模后4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巩膜中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豚鼠巩膜中HIF-1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造模后4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巩膜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提高(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豚鼠巩膜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通过调节FDM豚鼠巩膜中HIF-1α、SOD及MDA的表达,改善巩膜缺氧及抗氧化应激状态,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觉剥夺性近视 豚鼠 针刺 巩膜 缺氧诱导因子1Α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春 蹇文渊 段俊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847-1856,共10页
背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DR领域的应用情况,阐明AI在DR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新兴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以Web of... 背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DR领域的应用情况,阐明AI在DR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新兴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建库至2022-11-04的AI应用于DR领域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和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 770篇文献,2011年1月至2022年11月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发文量达峰值(402篇)。中国是发文量(440篇)位居第1的国家,英国为中心性(0.26)最高的国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436家机构,以中山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为代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601位作者,以JIA Y L和HWANG T为代表。GULSHAN V、ABRàMOFF M D与TING D W 3位高被引作者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Ophthalmology、Invest Ophth Vis Sci和Ieee T Med Imaging是AI应用于DR领域的相关研究最具影响力的3大期刊。AI应用于DR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病灶分割和DR诊断方面。对DR并发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预测、DR病程管理以及AI算法性能提高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结论 研究者可参考本研究所示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重点关注AI在DR诊断、病程管理与AI算法性能提高方面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玉芹 周春阳 +2 位作者 周跃华 李羽 苏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78-1084,共7页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3例65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等效球镜度(SE)。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对称指数(SI),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角膜前表面Q值,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和总高阶像差,斯特尔比率(SR),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10、20、30、40 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BCVA为-0.09±0.06,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10±0.08、-0.12±0.06、1.16±0.06、-0.18±0.05;术前SE为(-4.24±1.24)D,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SE分别为(0.03±0.63)、(0.08±0.53)、(0.02±0.79)、(0.08±0.37)D。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SI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和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Q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负值变为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7 d、6个月的彗差明显高于术前值,术后3个月、6个月的球差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SR均较术前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水平子午线不同空间频率MTF值均较术前降低,垂直子午线30、40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Q值与球差(r=0.798~0.925,P<0.05)、总高阶像差(r=0.596~0.630,P<0.05)、SI(r=0.235~0.303,P<0.05)、角膜切削深度(r=0.583~0.659,P<0.05)均呈正相关;SI与球差(r=0.307,P<0.05)、彗差(r=0.424,P<0.05)、总高阶像差(r=0.300,P<0.05)、角膜切削深度(r=0.227,P<0.05)、偏心切削量(r=0.281,P<0.05)呈正相关;SR与像差、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切削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使用SPT的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稳定、视网膜成像质量提升,而角膜前表面的非对称性增大,并引入不同程度的高阶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手术 屈光不正 经上皮 准分子激光 角膜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春 马捷 +1 位作者 王露瑶 段俊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7-490,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世界导致患者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针对DR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较局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青蒿素(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恢复胰岛细胞功能、抗炎、抗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世界导致患者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针对DR的治疗方式及其疗效较局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青蒿素(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恢复胰岛细胞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功能,对DR有显著干预和缓解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针对ART及其衍生物治疗DR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R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衍生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胶质淋巴系统及相关眼病研究进展
12
作者 祝光宇 程雨欣 路雪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3330-3334,共5页
最近发现的眼胶质淋巴系统更新了临床对眼内循环的认知,其是一个由神经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AQP4)驱动并依赖视网膜动、静脉周围间隙的房水-组织液交换系统,最终起到将β淀粉样蛋白等神经毒性物质排出眼外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眼胶... 最近发现的眼胶质淋巴系统更新了临床对眼内循环的认知,其是一个由神经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AQP4)驱动并依赖视网膜动、静脉周围间隙的房水-组织液交换系统,最终起到将β淀粉样蛋白等神经毒性物质排出眼外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眼胶质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描述了生理状态下该系统具体的循环路径及其在青光眼、视盘水肿、Terson综合征(TS)等疾病过程中的障碍机制,并提出未来可确定眼胶质淋巴系统具体调控环节,针对具体环节改善该系统的功能,如利用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促进眼内代谢废物的清除,这将有机会为青光眼等诸多眼病和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眼胶质淋巴系统 青光眼 视盘水肿 TERSON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猕猴视网膜血管管径研究
13
作者 吴艳霞 宋姗姗 +2 位作者 刘瑞宝 段钰 路雪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4,共5页
本实验研究纳入12只成年猕猴,使用Oxymap视网膜血氧仪(Oxymap,雷克雅未克,冰岛)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视网膜图像采集,并按分析手册要求测定视网膜血管管径;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眼别、不同象限血管管径差异,计算相应管径差值、比值。结果... 本实验研究纳入12只成年猕猴,使用Oxymap视网膜血氧仪(Oxymap,雷克雅未克,冰岛)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视网膜图像采集,并按分析手册要求测定视网膜血管管径;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眼别、不同象限血管管径差异,计算相应管径差值、比值。结果显示,正常猕猴视网膜平均静脉管径(188.229±42.386)μm与平均动脉管径(158.375±28.31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各象限静脉管径之间比较、动脉管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动静脉管径差为(29.854±33.316)μm;平均动静脉管径比值为0.864±0.161。这提示正常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大小情况与人类相似,动脉管径均较静脉管径细,进一步佐证了猕猴可能是研究人类视网膜血管的良好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视网膜血管管径 视网膜动脉 视网膜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