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奥司他韦不同时序干预对A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药效及炎症因子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韩雨秀 赵良鑫 +5 位作者 刘衍梁 孙启慧 刘孝云 叶冬雪 杨勇 容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9-1346,共8页
目的针对目前抗病毒体内实验给药时间点偏早的现状,本研究以磷酸奥司他韦(达菲)作为“工具药”,比较不同时序干预对病毒感染小鼠的影响,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选择合理的模型干预时间点提供依据。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滴鼻感染流感病... 目的针对目前抗病毒体内实验给药时间点偏早的现状,本研究以磷酸奥司他韦(达菲)作为“工具药”,比较不同时序干预对病毒感染小鼠的影响,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选择合理的模型干预时间点提供依据。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滴鼻感染流感病毒(0.25 TCID_(50))建立病毒感染小鼠模型,达菲-1组、达菲-2组分别在染毒后d 1和d 4灌胃给药。测定体质量,计算生存率、脏器指数,测定病毒载量及炎症因子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降低,肺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模型-2组13个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1组相比,达菲-1组肺指数、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病毒载量为模型-1组的0.54倍;与模型-2组相比,达菲-2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病毒载量为模型-2组的0.03倍,13个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方案2的小鼠染毒后症状更明显、稳定、给药后减轻了肺部炎症损伤,考虑了潜伏期,待模型动物出现症状开始进行药物干预符合临床用药指征,无论是在模型评估还是药物评价将更合理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H1N1流感病毒 达菲 不同时序 炎症因子 潜伏期 干预时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感染小鼠模型建立及达菲的干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雨秀 赵良鑫 +3 位作者 杜宝香 孙启慧 杨勇 容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 模拟临床常见的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共感染建立小鼠模型,评价达菲干预后的药效及对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调控作用。方法 (1)通过筛选不同滴度的PR8流感病毒、金葡菌,建立共感染小鼠模型。(2)选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 目的 模拟临床常见的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共感染建立小鼠模型,评价达菲干预后的药效及对淋巴细胞和炎症因子调控作用。方法 (1)通过筛选不同滴度的PR8流感病毒、金葡菌,建立共感染小鼠模型。(2)选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第0天滴鼻流感病毒(0.25 TCID_(50),每只20μL),第3天滴鼻感染2.5×10^(7)CFU金葡菌20μL。感染病毒24 h后灌胃给药达菲,连续7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计算脏器指数,RT-qPCR检测流感病毒M基因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及IL-6等13种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以气泡图的形式显示每组促炎平均值和促炎细胞因子之和。结果 (1)0.25 TCID_(50)的流感病毒感染后体重下降相对平缓,小鼠没有出现死亡;(2)2.5×10^(7)CFU的金葡菌共感染后半数致死,体重下降相对平缓,作为后续共感染组的剂量;(3)共感染组小鼠体重下降较大,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5),肺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流感组相比,共感染组M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金葡组相比,细菌载量显著升高(P<0.05);与流感组和金葡组相比,小鼠淋巴细胞绝对含量明显降低(P<0.05),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菲及时干预共感染小鼠后延缓了体重的下降,显著升高了胸腺指数(P<0.05),降低了肺指数(P<0.05);显著降低了M基因的表达和细菌载量(P<0.05);淋巴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气泡图显示共感染组小鼠体内促炎症因子的平均值以及促炎因子之和均远远高于其他各组,达菲及时干预后有较好的回调作用。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符合临床特征的共感染小鼠模型,采用达菲干预治疗,可以减轻后续继发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机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病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感染 炎症因子调控 T淋巴细胞 达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时间维度特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新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芳彤 邢淑雁 +5 位作者 刘孝云 叶冬雪 杨佳 张国英 容蓉 杨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以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为例进行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分析,建立一种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特征的EC_(50)评价新策略。方法应用RTCA Software Pro数据分析及... 目的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以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为例进行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分析,建立一种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特征的EC_(50)评价新策略。方法应用RTCA Software Pro数据分析及GraphPad Prism、Origin Pro做图,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时间维度表征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顺铂受试液/药的体外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结果①受试液/药对A549及H1299细胞在24 h、48 h终点法中的EC_(50)值有的存在较大差异。②采用四参数方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0.9,EC_(50)动态变化相对稳定期(相邻4点EC_(50)线性拟合|斜率|≤1)计算此时间维度内的EC_(50)值。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对A549细胞的EC_(50)分别为52.97±1.75μmol·L^(-1)(16~48 h)、62.88±2.91μmol·L^(-1)(32.25~48 h)、78.84±0.33μmol·L^(-1)(21.5~29.75 h)、13.57±1.54μmol·L^(-1)(27.5~48 h);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对H1299细胞的EC_(50)分别为43.71±1.26μmol·L^(-1)(19.5~48 h)、47.23±1.19μmol·L^(-1)(14~48 h)、39.45±0.24μmol·L^(-1)(12.75~46.25 h)、25.97±4.76μmol·L^(-1)(10.25~48 h)。显示受试液/药抗肿瘤起效的时间窗口期不同。结论基于RTCA技术,选用拟合度好、稳定并带有时间维度特征的EC_(50)数据用于抗肿瘤活性评价将更加精确和合理。此外,这种区分开不同有效时间的抗肿瘤药物方法可为临床联合用药的给药时机提供参考,本思路也将为其他体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CA技术 时间维度特征 抗肿瘤活性 EC_(50) 肺腺癌 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的生理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鲁冰 刘雪环 李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机械力刺激后会产生机械转导,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调控过程,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是实现信号转导过程的主力军。研究较为广泛的是机械敏感性通道Piezo1。Piezo1已在多种哺乳动物组织中被发现,能够在接受机械刺激后... 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机械力刺激后会产生机械转导,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信号调控过程,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是实现信号转导过程的主力军。研究较为广泛的是机械敏感性通道Piezo1。Piezo1已在多种哺乳动物组织中被发现,能够在接受机械刺激后影响多个信号通路,涉及血管扩张、细胞迁移与炎症反应等,为了发掘Piezo1的潜在治疗价值,提高对其功能的认识,本文检索了关于Piezo1的文献报道,总结了Piezo1在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1 内皮功能障碍 骨细胞凋亡 阿尔茨海默病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细胞分析技术的中药挥发性组分抗人腺病毒3型毒/效整合评价的高通量筛选新策略
5
作者 刘芳彤 李彦青 +5 位作者 王含雪 林佳坤 刘孝云 叶冬雪 容蓉 杨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175,I0037-I0039,共8页
目的基于实时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 analysis,RTCA)技术对中药挥发性组分的细胞毒性及抗人腺病毒3型(human adenovirus 3,HAdV-3)的作用进行毒/效整合分析,构建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新策略。方法采用RTCA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接种密度... 目的基于实时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 analysis,RTCA)技术对中药挥发性组分的细胞毒性及抗人腺病毒3型(human adenovirus 3,HAdV-3)的作用进行毒/效整合分析,构建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的新策略。方法采用RTCA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接种密度的A549细胞48 h生长曲线及10倍梯度稀释的HAdV-3感染A549细胞生长曲线,获得A549细胞最佳接种密度及HAdV-3最佳稀释浓度用于后续实验。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基于RTCA技术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方法对5种中药挥发性组分的细胞毒性及抗HAdV-3的作用进行毒/效整合分析,并与传统终点法数据处理进行对比。结果终点法中艾叶、柴胡、薄荷、荆芥、牛蒡子、酸枣仁和利巴韦林对细胞的保护率分别为0.73%、12.50%、20.99%、44.50%、27.99%、51.50%和82.70%;AUC法中艾叶、柴胡、薄荷的选择性指数(Selective Index,SI)为负数,分别为-0.57、-0.21和-0.08。荆芥、牛蒡子、酸枣仁和利巴韦林的SI值分别为0.14、0.40、0.72和5.33。以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为参照,终点法中酸枣仁、牛蒡子和荆芥的抗病毒活性为利巴韦林抗病毒活性的62.27%、33.85%和53.81%;AUC法中酸枣仁、牛蒡子和荆芥的抗病毒活性为利巴韦林抗病毒活性的13.51%、7.50%和2.63%。结论传统终点法与研究采用的AUC法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抗病毒活性筛选研究多采用终点法检测受试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无法反映整个感染周期的变化,缺乏细胞毒的数据也会对结果的判断产生偏差。研究提示基于RTCA技术对中药挥发性组分开展抗HAdV-3的毒/效整合评价,采用AUC方法计算药物的选择性指数作为高通量筛选新策略,能快速、精准地判断受试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CA技术 挥发性组分 HAdV-3 毒/效整合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MS技术整合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桂枝汤治疗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韩雨秀 张静 +6 位作者 罗竣瑜 贾艳铤 许金珂 孙启慧 王旭 杨勇 容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11-2121,共11页
目的研究柴胡桂枝汤(CGD)治疗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模型,采用CGD进行干预,采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对CGD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CGD中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及流感继发细菌性肺... 目的研究柴胡桂枝汤(CGD)治疗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模型,采用CGD进行干预,采用UPLC-Q-Exactive/MS技术对CGD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CGD中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及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相关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采用KEGG分析和GO分析富集核心作用通路。采用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间的相互作用,RTqPCR对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CGD能显著改善共感染引起的体重、胸腺指数(P<0.05)的下降;降低肺指数(P<0.05)、M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和细菌载量(P<0.05),提高生存率。从CGD中鉴定得到51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挖掘CGD治疗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所对应的相关靶点107个,其中TNF、AKT1、ALB、VEGFA、MAPK3、PTGS2、STAT3、EGFR等靶点关联性较强,主要涉及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通过分子对接研究显示CGD主要活性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与TNF、PTGS2、EGFR靶点有强亲和活性。与共感染模型组相比,CGD组TNF-α显著降低,EGFR、PTGS2显著升高(P<0.05)。结论CGD的主要活性成分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作用于TNF-α、PTGS2、EGFR等靶点,来发挥治疗流感-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共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Q-Exactive/MS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中成药对SARS-CoV-23CLpro和PLP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衍梁 韩雨秀 +6 位作者 王含雪 杜瑞坤 容蓉 叶冬雪 齐冬梅 刘孝云 杨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79-1284,共6页
目的研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时期的6种中成药对3C样蛋白酶(3CLpro)和木瓜样蛋白酶(PLP)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方法经镍柱纯化获得原核表达且纯度高的3CLpro和PLP。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建立3CLpro和... 目的研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时期的6种中成药对3C样蛋白酶(3CLpro)和木瓜样蛋白酶(PLP)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方法经镍柱纯化获得原核表达且纯度高的3CLpro和PLP。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建立3CLpro和PLP活性检测的药物筛选模型,分别以3CLpro抑制剂依布硒、PLP抑制剂GRL0617验证筛选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不同时期(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代表性6种中成药靶向抑制3CLpro和PLP活性的研究。结果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对3CLpro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80%),同时疏风解毒胶囊、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对PLP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80%)。结论金花清感颗粒等6种中成药对3CLpro或PLP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它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不同时期发挥抗SARS-CoV-2的内在机制。另外,疏风解毒胶囊、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对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都较强,可能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新型冠状病毒 3CLpro PLP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