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体电生理与光遗传视角下探讨中医脾脏象理论与认知功能
1
作者 王钰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0-2836,共7页
在体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脾脏象理论核心思想,聚焦在体电生理及光遗传学两大关键技术,多层次探讨脾主运化功能与进食行为、脂肪-脑轴,脾主升清功能与脑葡萄糖代谢,脾主思藏意功能与肠-脑轴等相关... 在体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脾脏象理论核心思想,聚焦在体电生理及光遗传学两大关键技术,多层次探讨脾主运化功能与进食行为、脂肪-脑轴,脾主升清功能与脑葡萄糖代谢,脾主思藏意功能与肠-脑轴等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重点阐释了脾脏象理论内涵与脑认知功能的密切关联。本文认为,创新性开展神经环路研究是现代化诠释中医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中医从脾论治认知障碍提供神经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象 认知功能 在体电生理 光遗传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探讨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研究
2
作者 曹媛 刘春英 +5 位作者 贾连群 宋囡 马艺鑫 裘雪莹 冷雪 朱敬轩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0,I002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至肝脏,于肝内代谢转化,随即排出体外。RCT通过将过量的胆固醇从动脉血管壁排出体外来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对RC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胆固醇的代谢转化过程中,而对胆固醇运输过程的研究较为少见。淋巴管存在于动脉壁外膜中,淋巴管生成在AS的病理进程中较为关键,当淋巴管功能障碍时,免疫细胞的输送、免疫应答反应以及吸收膳食脂肪等功能受阻,进而加速AS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淋巴管作为RCT的重要通道,斑块内胆固醇排出依赖于淋巴管运输,于是,该综述推测增加动脉外膜淋巴管新生可能是缓解斑块中过量蓄积胆固醇的应对措施。苓桂术甘汤源自《金匮要略》,课题组前期证明其对AS疗效显著,就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AS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淋巴管生成 胆固醇逆向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探讨“阳气亏虚,脾肾虚冷”与年龄相关疾病内在联系及附子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美菱 王琪格 +5 位作者 王杰 裘雪莹 宋囡 隋国媛 王佳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衰老是细胞持续丢失,组织与器官功能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生物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的一类疾病称为年龄相关疾病(age-related diseases,ARDs)。人至中年,阳气渐衰,脾肾虚冷为甚,虚与痰瘀毒交织,是ARDs发生的... 衰老是细胞持续丢失,组织与器官功能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生物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的一类疾病称为年龄相关疾病(age-related diseases,ARDs)。人至中年,阳气渐衰,脾肾虚冷为甚,虚与痰瘀毒交织,是ARDs发生的关键病机。铁死亡属于铁依赖性非凋亡程序性死亡,年龄相关的铁稳态和氧化还原失衡使其在ARDs发生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是从脾肾论治ARDs现代生物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脾阳不足,运化无主”与线粒体铁稳态失衡相关性、“肾阳失煦,元气失化”与氧化还原失衡相关性两个方面。以铁死亡为切入点丰富中医理论对ARDs的认识,并对于近年来附子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衰老水平相关疾病的中西医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疾病 阳气亏虚 脾肾虚冷 铁死亡机制 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从顺其宜”理论探讨参苓白术散通过SGLT1调控“糖偏好-肠-脑轴”干预肥胖2型糖尿病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连连 路童 +1 位作者 杨可威 战丽彬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9,I0003,共7页
肥胖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等代谢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大和疑难课题。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T2DM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甘味偏嗜是肠-脑轴信号传导的结果,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 肥胖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等代谢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大和疑难课题。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T2DM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甘味偏嗜是肠-脑轴信号传导的结果,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1,SGLT1)在其中作为肠道识别糖的分子起关键作用。根据文献报道和课题组前期证实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肠道功能对肥胖T2DM的防治具有突出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从顺其宜”的中医理论,探究以甘味药物为主的参苓白术散通过调控肠道糖偏好分子SGLT1,基于肠-脑轴干预肥胖T2DM的糖代谢和糖偏好信号传导环路,进而干预肥胖T2DM的疗效机制,为进一步阐述中医从肠-脑轴治疗肥胖T2DM的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肥胖2型糖尿病 肠脑轴 糖偏好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分析
5
作者 梅茹梦 臧凝子 +4 位作者 宫成军 高天舒 杨潇 战丽彬 李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99-3009,共11页
目的 系统梳理分析中医药防治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与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两个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检索提取中医药防治临床试验超重/肥胖注册信息,检索时间从各注册中心建立至2024年12月3... 目的 系统梳理分析中医药防治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与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两个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检索提取中医药防治临床试验超重/肥胖注册信息,检索时间从各注册中心建立至2024年12月31日注册的超重/肥胖临床试验,并对注册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6项临床研究,招募总样本量为25165人,年注册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主要结局指标为人体测量指标、代谢类指标,目前仅有2项试验完全满足WHO临床试验注册国际标准条目。结论 对整体注册信息进行了质量评价,总体试验注册质量有待提高,规范化、透明化、全面性程度较差,注册地区分布不均衡,且中医证候相关指标亟需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临床试验注册 中医药 循证医学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的古籍考证及其现代应用——以2型糖尿病为例
6
作者 张婧奕 朱连连 战丽彬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2-137,I0001,共7页
通过查询古代本草、医书、医案等古籍以及近5年文献,聚焦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ns,T2DM),对山药进行古籍考证与现代应用分析。山药,别名“薯蓣”“玉延”“修脆”等,道地产地为河南怀庆府,入药部位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 通过查询古代本草、医书、医案等古籍以及近5年文献,聚焦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ns,T2DM),对山药进行古籍考证与现代应用分析。山药,别名“薯蓣”“玉延”“修脆”等,道地产地为河南怀庆府,入药部位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茎。山药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作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其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其中,山药善滋阴液而入肺、脾、肾三经正合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脾、肾。运用CiteSpace v.6.2.R6(64-bit)Basic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山药”的发文量整体是处于增长趋势;从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来看,作者之间已形成多个团队群,团队内部成员合作较为密切,但是不同团队之间作者合作较分散。许建秦课题组发文量最多,其中以山药为首的高频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山药相关的数据挖掘、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用药规律、名医经验等研究较热,山药相关疾病研究主要集中于糖尿病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2型糖尿病 古籍考证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食药同源考证及痰湿“体质土壤-疾病发生”应用探析
7
作者 薄其琳 王琪格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5-110,共6页
陈皮食用、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2024年《药食同源目录》明确陈皮为药食两用品,善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痰湿体质为各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同时痰为诸病之源,常与他邪兼夹为病,因此改善痰湿体质偏颇,防止痰湿相关疾病形... 陈皮食用、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2024年《药食同源目录》明确陈皮为药食两用品,善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痰湿体质为各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同时痰为诸病之源,常与他邪兼夹为病,因此改善痰湿体质偏颇,防止痰湿相关疾病形成及传变成为现代医家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故分别对陈皮食用药用古今应用进行考证,探究其对痰湿“体质土壤-疾病发生”的改善作用,同时初步探索陈皮食药两用联系,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痰湿体质 痰湿病邪 食药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对“脾在味为甘”的认识及甜味觉受体在T2DM作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8
作者 禹姗姗 朱连连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1,I0008-I0012,共11页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会导致机体运化失司,代谢失常从而引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课题组前期研究认为脾在味为甘,即脾通过甘味药物的干预,可以“藏精于脾”,从而改善T2DM的症状。已知在口腔中,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会导致机体运化失司,代谢失常从而引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课题组前期研究认为脾在味为甘,即脾通过甘味药物的干预,可以“藏精于脾”,从而改善T2DM的症状。已知在口腔中,甜味化合物激活味蕾中的甜味觉受体,为进一步挖掘甜味觉受体与应用脾在味为甘理论治疗T2DM的相关性,结合文献计量学系统梳理了甜味觉受体在T2DM中的作用,从甜味觉受体的角度阐释脾在味为甘的科学内涵,充分体现了基于甘入脾、脾在味为甘、脾欲甘、甘生脾、以甘治甘等理论的角度阐释从脾论治T2DM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在味为甘 甜味觉受体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昕欣 杨关林 王彩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629-1630,共2页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象 脾主运化 脾主统血 理论研究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和蓄积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丽娟 李宁 +7 位作者 张哲 贾连群 吴瑾 杜莹 隋国媛 宋囡 潘国伟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6,I0019,共5页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具有生物危害性,其体内过程尚未阐明。阐明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蓄积机制是认识其危害的前提和防治其危害的关键环节,但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脂质借助载脂蛋白转运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作为与脂质具有相似...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具有生物危害性,其体内过程尚未阐明。阐明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蓄积机制是认识其危害的前提和防治其危害的关键环节,但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脂质借助载脂蛋白转运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作为与脂质具有相似性的微塑料是否也受脾功能调控有待阐明。通过阐明微塑料与载脂蛋白的关系探讨其运输机制,通过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时微塑料蓄积的时空特征探讨其蓄积机制,将有助于认识微塑料体内生理过程和蓄积条件,并深化现代知识背景下中医脾脏象理论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运输 蓄积 脾主运化 载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9
11
作者 陈丝 杨关林 +2 位作者 王群 宋囡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00-2202,共3页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同时发现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密切,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从脾论治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血脂异常合并脑卒中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怡然 冯秀芝 +8 位作者 宋囡 张小卿 李记泉 李思佳 赵曦彤 吴琼 李凯煜 马铁明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血脂异常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和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肥人”和“中风”范畴,二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膏脂运化失常,聚生痰浊血瘀等实邪阻滞络脉导致中风。“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诊治疾病的重... 血脂异常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和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肥人”和“中风”范畴,二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膏脂运化失常,聚生痰浊血瘀等实邪阻滞络脉导致中风。“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之一。基于该理论,认为血脂异常合并中风的病程分为络脉空虚、风痰侵袭、络脉不通,痰火瘀闭、络脉虚损,毒邪肆虐3个阶段,对应治则分别为补肺脾肾,益气通络、泻火化痰、祛瘀通络、解毒通络、醒神固脱。围绕络病理论概述、从络病理论诠释分析血脂异常合并中风的病机和治疗3个方面展开,以期为临床改善血脂异常治疗中风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络脉 血脂异常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探讨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婧 魏东升 +4 位作者 安杨 孙欣 张国栋 伊桐凝 张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69,I0011-I0014,共10页
目的通过观察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逍遥补肾方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高碘水喂养联... 目的通过观察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逍遥补肾方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高碘水喂养联合甲状腺球蛋白皮下注射复刻EAT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EAT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硒酵母组及逍遥补肾组,每组17只。硒酵母组予25.2 mg/(kg·d)硒酵母片水溶液,逍遥补肾组予11.79 g/(kg·d)逍遥补肾方溶液,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8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3,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收集各组大鼠的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逍遥补肾方改善EAT大鼠的相关菌群。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SH、SOD、SOD/MDA、GPx明显下降,TPOAb、TGAb、MDA水平明显升高,ROS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给予治疗药物后,逍遥补肾组及硒酵母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有一定改善(P<0.01或P<0.05)。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逍遥补肾方能够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相对丰度调节EAT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脱硫弧菌属及粪球菌属是逍遥补肾组的优势菌群。结论逍遥补肾方能够调节EAT大鼠血清TSH及甲状腺双抗体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多种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逍遥补肾方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终端中医舌象辅助诊断系统关键技术及整体架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世祺 杨珺涵 +8 位作者 孙宇衡 尹妮 李腾 吴海波 高诗岳 王基实 陈智慧 李相泽 张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8-1637,共20页
舌诊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舌象辅助诊断的关键环节是对舌象特征的提取和处理,也是中医舌诊智能化的瓶颈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中医特征进行量化并识别,寻找既符合中医原创思维,又能对中医舌象准确诊断的方法,已成为中... 舌诊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舌象辅助诊断的关键环节是对舌象特征的提取和处理,也是中医舌诊智能化的瓶颈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中医特征进行量化并识别,寻找既符合中医原创思维,又能对中医舌象准确诊断的方法,已成为中医和计算机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移动终端中医舌象辅助诊断系统舌象采集基本属性、舌诊图像信息构建、舌象特征精准提取等方面所需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搭建整体架构,以期为舌象智能诊断提供技术参考,促进中医舌诊技术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数字化分析 关键技术 舌诊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胞脉络于心”探讨绞股蓝通过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共治动脉粥样硬化与卵巢癌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小扉 王莹 +7 位作者 闵冬雨 赵佼 王华文 李政 杨莹 赵卓 周立江 宋囡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3,I0038,共5页
心血管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潜在联系。从中医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位在血管,与奇恒之腑“脉”对应,卵巢癌以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为本,邪毒内生为标,阻于胞宫所致,又... 心血管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潜在联系。从中医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位在血管,与奇恒之腑“脉”对应,卵巢癌以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为本,邪毒内生为标,阻于胞宫所致,又《素问·评热病论篇》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可见,两种疾病可以“脉”为桥梁构建联系。绞股蓝化痰止咳,健脾理气,益气活血,解毒利湿,具有调血脂、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心血管系统与肿瘤领域疾病中疗效显著。N 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基于“胞脉络于心”理论,以中医异病同治观点为依据,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以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为切入点,对绞股蓝共治AS与卵巢癌的中医内涵及现代药理作用予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m6A甲基化 卵巢癌 动脉粥样硬化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脑相关”理论探讨从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霖峰 周雯 +1 位作者 王钰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56,共4页
从中医“脾脑相关”理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出发,阐述从脾论治DACD的依据和策略。DACD其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脑,与多脏相关,但根于脾脏。脾气亏虚,脑髓失... 从中医“脾脑相关”理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出发,阐述从脾论治DACD的依据和策略。DACD其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脑,与多脏相关,但根于脾脏。脾气亏虚,脑髓失充,痰蒙清窍,湿瘀阻络是脾功能失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补脾健脾应当贯穿于DACD治疗的全过程。基于“脾脑相关”理论,对脾脏和脑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脾脑相关联角度揭示DAC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并阐释“脾脑相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脾脑相关”理论 从脾论治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虚气留滞”理论探究肥胖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证治规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琪格 丁思元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89-2094,共6页
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治法进行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往往始于脾虚肥胖,发于气满脾瘅,成于燥留消渴,败于毒滞变证。按照病机的阶段发展特点可概括为“虚-气-留-滞”,符合“虚... 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治法进行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往往始于脾虚肥胖,发于气满脾瘅,成于燥留消渴,败于毒滞变证。按照病机的阶段发展特点可概括为“虚-气-留-滞”,符合“虚气留滞”以虚致实的整体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病不同时期总结出“温药和之”“以兰治之”“益阴养之”“攻补施之”的治法,为指导临床肥胖2型糖尿病精准辨证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气留滞 肥胖 2型糖尿病 病机演变 证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
18
作者 刘继东 张家豪 +2 位作者 王建波 曲怡 薛亚楠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88,I0027-I0030,共10页
目的从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溴结构域蛋白4(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探讨“健益脾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从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溴结构域蛋白4(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探讨“健益脾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针刺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律饮食复合方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电针“足三里”穴及“脾俞”穴干预治疗,非经非穴组给予电针尾尖作为对照干预,每日1次/20 min,共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取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LncRNA-UCA1、miRNA-331-3p/BRD4轴相关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中BRD4、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结肠组织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大鼠结肠组织miRNA-33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LncRNA-UCA1、BRD4、NF-κB p65、IL-1β、IL-6、IL-8、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miRNA-331-3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LncRNA-UCA1、BRD4、NF-κB p65、IL-1β、IL-6、IL-8、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BRD4、IL-8表达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BRD4表达有所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结肠组织IL-1β、IL-6、TNF-α、NF-κB p65免疫荧光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 p65免疫荧光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5)。另外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结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的损失;TUNEL染色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脾虚大鼠结肠炎症,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凋亡。结论电针“足三里”“脾俞”穴可以干预LncRNA-UCA1调节miRNA-331-3p/BRD4轴,抑制肠道炎症和促炎症介质的表达,进而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脾虚便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脾俞 脾虚 肠道炎症 LncRNA-UCA1 miRNA-331/BRD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祛痰方含药血清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对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影响
19
作者 杜莹 宋囡 +4 位作者 吕美君 王莹 杨莹 王杰 贾连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83-1992,共10页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Huayu-Qutan formula,HYQT)含药血清对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损伤及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探讨HYQT防治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终浓度的油酸诱导HepG2细胞,CCK8法、油...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Huayu-Qutan formula,HYQT)含药血清对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损伤及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探讨HYQT防治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终浓度的油酸诱导HepG2细胞,CCK8法、油红O染色和ELISA法筛选油酸诱导及HYQT含药血清干预的最佳浓度及时间。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HYQT组、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ERS激动剂)组和Tg+HYQT组。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质沉积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质网结构变化;RT-qPCR和Wes全自动蛋白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 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l(stearoyl coenzyme A desaturase 1,SC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000μmol/L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沉积效果明显,10%含药血清作用48 h作为后续实验的相对最佳浓度和时间。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胞浆中橘红色脂滴形成明显增多,内质网扩张,发生ERS,细胞核固缩;TG和FFA含量明显增多(P<0.01);GRP78、SREBP1c、ACC1、FAS和SCD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与model组比较,HYQT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内橘红色脂滴明显减少,内质网形态基本恢复正常,TG和FFA含量明显减少(P<0.01),ERS及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加入Tg后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形成更多,内质网扩张程度更明显,内质网形态迥异,大小不一,呈空泡状改变,部分可见融合成簇现象,TG和FFA含量增多(P<0.01),ERS及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高(P<0.01);与Tg组比较,Tg+HYQT组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减少,内质网扩张程度减轻,空泡体积减小和数量减少;TG和FFA含量明显减少(P<0.01),ERS及脂肪酸从头合成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HYQT含药血清可以减轻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S介导的脂肪酸从头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痰方 HEPG2细胞 内质网应激 脂肪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改善ApoE~(-/-)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吕美君 贾连群 +3 位作者 闵冬雨 宋囡 王杰 张琦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4,I0003,共7页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开始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化瘀祛痰方组灌胃化瘀祛痰方20 g/(kg·d),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混悬液2.275 mg/(kg·d),每日1次,给药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EndMT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主动脉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TWIST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poA-Ⅰ、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ZEB1、TWIST、Akt1、p-Akt1、β-catenin、p-β-catenin、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内壁不平整光滑,可见多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附着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且结构紊乱,管腔中可见脱落的斑块碎;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化瘀祛痰方干预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内壁欠光滑,可见少量内皮细胞脱落,管壁厚度明显减轻;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能够显著改善ApoE~(-/-)AS小鼠EndM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调节EndMT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节EndMT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痰方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间质转化 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