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鸿谟 张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年第4期26-32,共7页
中医色诊学是通过观察颜面气色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色诊一直停滞在目测水平,加以可见光波范围甚窄,使之受到极大限制,以致近代濒于失传。笔者分别用中心座标法定点、自然标志法分区,改进传统明堂色部和颜面色部,配合面部整体观测,... 中医色诊学是通过观察颜面气色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由于色诊一直停滞在目测水平,加以可见光波范围甚窄,使之受到极大限制,以致近代濒于失传。笔者分别用中心座标法定点、自然标志法分区,改进传统明堂色部和颜面色部,配合面部整体观测,构成三级精确定位模式,为仪器测量奠定了可靠基础。使用瑞典AGA782红外热像仪摄取46例健康青年红外面图,对经改进的传统色部即时温度进行数据测试和数理分析。 通过数理分析,发现面温与阳气呈正相关的多种现象。故依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凡不符合正常值范围者为病态,高于上限者可考虑为实热阳证,低于下限者可考虑为虚寒阴证。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诊 色部 红外成像 中医诊断 中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化红外热像仪用于针灸原理和经络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栋 《红外技术》 CSCD 1992年第4期28-32,共5页
本文是作者使用计算机化红外热像仪进行的有关针灸原理和经络现象研究的综述性介绍。研究涉及下述方面:(1)面瘫患者面部病理特征和针刺该病疗效的热图像观察;(2)针刺良性甲状腺瘤治疗机制的热图像分析;(3)针刺手法的研究;(4)火针疗法的... 本文是作者使用计算机化红外热像仪进行的有关针灸原理和经络现象研究的综述性介绍。研究涉及下述方面:(1)面瘫患者面部病理特征和针刺该病疗效的热图像观察;(2)针刺良性甲状腺瘤治疗机制的热图像分析;(3)针刺手法的研究;(4)火针疗法的观察;(5)针刺手捻针与电针升温效果的比较;(6)针刺巨刺法对双侧面部温度的影响;(7)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升温作用关系的观察;(8)上下肢分别取穴针刺对面部升温作用的比较;(9)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10)针灸后体表循经温度变化的热像图表现;(11)面部循经特异性温度分布的显示;(12)穴位温度特性的观察。通过上述的研究,作者认为:红外热像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方法在针灸和经络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经络现象 红外热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龙祥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 20世纪 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 20世纪 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具针灸铜人的制作年代及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仅此一条史料还无法解释其他相关的疑团。近年来作者从该铜人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大量更直接的证据及可靠的旁证证明:该铜人系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奉幕府之命,于 1809至 1819年间铸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博物馆针灸铜人 制作年代 制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59,共2页
反思针灸学研究60余年的历史,有许多经验需要吸取。从研究环境的改善到研究思路的拓展、研究方向的探索、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的确定等,都留下了许多教训。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还与这支队伍... 反思针灸学研究60余年的历史,有许多经验需要吸取。从研究环境的改善到研究思路的拓展、研究方向的探索、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的确定等,都留下了许多教训。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还与这支队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重要关系,而知识结构的问题又与大学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受制于传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美芹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19,共3页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为自己设置的桎梏,这类课题立项时就决定了其结果的悲壮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传统针灸学 科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被引量:2
6
作者 晁储然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75,共2页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属性而排斥科学属性,不能利用文化角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果取代科学角度的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反之亦然。文化的针灸可以努力固守,以保个性的纯洁与永恒;但科学的针灸需要不断发展,以超越个性文化而走向科学大同。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传统针灸学 文化属性 科学属性 文化绑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痛与体表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荣培晶 张建梁 +1 位作者 张世平 张宏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单细胞中皮肤触觉与内脏伤害性传入的相互作用与规律性。方法:用球囊扩张直-结肠(CRD)的方法产生内脏痛刺激,10H_z气流喷射皮肤感受野产生触觉刺激。两种刺激先后给予以观察先行条件刺激对其后的检验... 目的:研究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单细胞中皮肤触觉与内脏伤害性传入的相互作用与规律性。方法:用球囊扩张直-结肠(CRD)的方法产生内脏痛刺激,10H_z气流喷射皮肤感受野产生触觉刺激。两种刺激先后给予以观察先行条件刺激对其后的检验刺激反应的影响。结果:在记录的70个对CRD和皮肤刺激都有确定反应的VPL神经元中,44%(31/70)的细胞对CRD反应在触觉条件刺激之后有所抑制,而54%(38/70)在CRD伤害性条件刺激之后触觉反应表现为增强。对CRD有反应的细胞的皮肤敏感点多数分布在下肢外侧,主要沿相当于中医经络理论中的胃经及胆经下段分布。结论:在丘脑单细胞水平,条件性皮肤触觉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脏痛觉反应。相反,内脏伤害性刺激后可引起VPL神经元对皮肤触觉的过度反应,可能与内脏病变时临床常见的体表敏感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疼痛 丘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瘫与面部温度对称性关系的热像图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栋 高惠合 +1 位作者 温宝珠 魏正岫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71-173,184,共4页
为增加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指标,探讨简便、直观、无创的热像图方法评定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可能性,本文对384例患者进行了面部热像图的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1)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对称;(2)面部双侧温... 为增加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指标,探讨简便、直观、无创的热像图方法评定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可能性,本文对384例患者进行了面部热像图的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1)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对称;(2)面部双侧温度差值定量化统计显示,病程短、病变重者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病变轻和病程长且恢复者;(3)病变期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痊愈后;随恢复程度的增加,面部双侧温度对称性加强,双侧温差值减小。结果表明,面部双侧温度差值与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用该温度差和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的直观分析,进行面瘫病变程度和恢复状况的评价是可行并有实用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红外热像图 面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G艾灸降脂正交设计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跃光 吴中朝 +2 位作者 王玲玲 朱苗花 王沂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91-292,共2页
目的:就艾灸时间、疗程、处方等因素对高甘油三酯血症降脂疗效的影响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结果:发现艾灸疗程、艾灸时间或艾灸时间间隔是影响降脂效果的主要因素,艾灸处方为次要因素。对于HTG者降低其TG... 目的:就艾灸时间、疗程、处方等因素对高甘油三酯血症降脂疗效的影响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结果:发现艾灸疗程、艾灸时间或艾灸时间间隔是影响降脂效果的主要因素,艾灸处方为次要因素。对于HTG者降低其TG、TC、LDLC,每次艾灸时间以15min为佳,艾灸时间间隔以2天1次为好;对于升高HDL-C,则艾灸以1天1次、每穴10min为好。艾灸疗程,对于降低TC、LDL-C,治疗1个月即有明显效果;对于降低TG和升高HDL-C,一般以2~3个月的疗程为佳。结论:提示艾灸降脂的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艾灸 疗效 正交试验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络研究近50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维波 郭义 +5 位作者 林玉英 魏瑚 费伦 丁光宏 贾谦 武夷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年第5期99-104,共6页
本文在强调经络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经络研究的成绩、现状与问题,并就今后5 ̄10年经络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以求集中科技资源,联合攻关,使这一对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和政治等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 本文在强调经络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经络研究的成绩、现状与问题,并就今后5 ̄10年经络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以求集中科技资源,联合攻关,使这一对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和政治等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研究 回顾 建议 经络研究 科技资源 中国经济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痛觉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荣培晶 张建梁 张宏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5-480,共6页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体表和内脏相联系的观点.<灵枢>早已提到"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过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刺时疏通气血,调... 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体表和内脏相联系的观点.<灵枢>早已提到"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医学认为穴位是脏腑经过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刺时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激发点.至于内脏-体表相关的具体作用机理,虽有许多未解之迷,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新进展.本文将集中讨论有关内脏痛的几个关键问题,尤其是中枢传导通路、牵涉痛机理、内脏与体表在中枢神经中的联系、传统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等,并着重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一些新发现,希望起到穿针引线,融汇中西的作用,为痛觉研究与病理生理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理念与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疼痛 体躯-内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兵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6-92,共7页
一、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 二、DNIC仅能被特异的伤害性强度的刺激触发三、对伤害性范围内的不同强度的刺激发生分级的DNIC效应四。
关键词 伤害抑制控制 弥漫性 痛刺激 DN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再生研究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澎涛 陶之理 《医学与哲学》 1997年第7期353-356,共4页
周围神经再生研究的哲学思考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700)李澎涛导师陶之理本文拟从系统方法学角度探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再生对策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一、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 周围神经再生研究的哲学思考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700)李澎涛导师陶之理本文拟从系统方法学角度探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各相关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再生对策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一、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研究及其局限性一般认为,雪旺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再生 医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0,共2页
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既往研究工作中的... 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既往研究工作中的许多失败源于对传统理论或概念的实证,继承与发展不应当受到传统理论认识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针灸学 继承 发展 关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糖尿病研究的发展与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宏才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1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研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索核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建梁 张宏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28,共4页
背索核(DCN)由薄束核(NG)和楔束核(NC)两部分组成,传统上认为DCN属于躯体感觉核,负责机体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临床治疗学的经验对此观念提出修正:DCN不仅是躯体感觉核,还是重要的内脏感觉核,即该核为躯体内... 背索核(DCN)由薄束核(NG)和楔束核(NC)两部分组成,传统上认为DCN属于躯体感觉核,负责机体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临床治疗学的经验对此观念提出修正:DCN不仅是躯体感觉核,还是重要的内脏感觉核,即该核为躯体内脏信息的整合中枢.除此之外,离体与在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膜片钳、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加深并拓宽了我们对DCN功能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感觉 临床治疗学 中枢 内脏感觉 体内 离体 膜片钳 分子生物学 触觉 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大神经初级传入神经元向中枢投射的光镜和电镜研究——CT-HRP跨神经节运送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友时 陶之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用猫20只,于内脏大神经注射CT—HRP,对初级传入在中枢内的投射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内脏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投射纤维主要经Lissauer's束到脊髓后角边缘,部分可能终止于Ⅰ层,大部分分为内、外侧束包绕灰质后角边缘由浅部板... 用猫20只,于内脏大神经注射CT—HRP,对初级传入在中枢内的投射进行了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内脏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投射纤维主要经Lissauer's束到脊髓后角边缘,部分可能终止于Ⅰ层,大部分分为内、外侧束包绕灰质后角边缘由浅部板层向深部板层进入Ⅴ、Ⅶ、Ⅹ层。内侧束可能有部分上升到薄束核。电镜观察,在Ⅰ、Ⅴ、Ⅶ、Ⅹ层看到标记的轴突末梢且可直接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形成突触。本文还对内脏传入通路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交感传入纤维可能经脊髓后角神经元中继上传至孤束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大神经 后角 初级传入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苯胺噻唑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梁德勇 叶燕燕 +2 位作者 莫孝荣 吉长福 朱丽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15-218,共4页
本实验用辐射热照射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 ,观察到脑室注射二甲苯胺噻唑具有明显的量效相关的镇痛效应 ,其镇痛效应与肾上腺素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的相似 ,且可被α2 受体拮抗剂育亨宾阻断 ,说明二甲苯胺噻唑可能通过肾上腺素α2 受体产... 本实验用辐射热照射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 ,观察到脑室注射二甲苯胺噻唑具有明显的量效相关的镇痛效应 ,其镇痛效应与肾上腺素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的相似 ,且可被α2 受体拮抗剂育亨宾阻断 ,说明二甲苯胺噻唑可能通过肾上腺素α2 受体产生镇痛效应。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还可被咪唑啉受体拮抗剂苯恶唑阻断 ,提示其中还可能有咪唑啉受体参与。本实验还观察到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氯胺酮和钙离子络合剂EDTA可加强二甲苯胺噻唑的镇痛效应 ,减少其用量并减轻其副作用。为开发肾上腺素α2 受体激动剂类非成瘾性镇痛药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苯胺噻唑 中枢 镇痛作用 研究 肾上腺素能α2受体 咪唑啉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孟卓 陶之理(指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1期141-146,179,共7页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S)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S)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以Ⅱ—Ⅵ板层分布最多。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可见长梭形、圆形、三角形及星形细胞。本文还就体壁与内脏两种感觉终末在孤束核内的会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 孤束核 上行投射 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质体感Ⅰ区向丘脑中央外侧核一级投射纤维起源的研究
20
作者 罗明富 杨友泌(指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1期111-114,176,共5页
本文采用微电泳导入法向猫丘脑左侧中央外侧核内导入HRP液,用O-D法显示标记细胞,结果观察到在左侧皮质体感Ⅰ区第Ⅴ层内出现较多的标记细胞。这些标记细胞主要属于第Ⅴ层内的中型锥体细胞。在对侧皮质体感Ⅰ区内,未观察到HRP酶标记细胞。
关键词 中央外侧核 皮质体感Ⅰ区 锥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