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1例口服转腰汤治疗,B组33例口服扶他林治疗,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目的:评价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1例口服转腰汤治疗,B组33例口服扶他林治疗,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Cobb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个月。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VAS、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两组患者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3)治疗1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结论: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优于扶他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
文摘目的:评价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1例口服转腰汤治疗,B组33例口服扶他林治疗,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Cobb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个月。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VAS、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两组患者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3)治疗1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结论: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优于扶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