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效应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立国 冯天笑 +2 位作者 王旭 王平 魏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34-742,共9页
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是目前手法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骨伤科现代化与国际化道路上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我国正逢多学科交叉引领知识生产、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医骨伤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医... 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是目前手法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骨伤科现代化与国际化道路上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我国正逢多学科交叉引领知识生产、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医骨伤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提供了载体。颈椎病作为中医骨伤学科的优势病种,近年来许多学者基于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开展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本文以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为切入点,重点围绕颈部肌群,颈椎椎体、椎间盘、椎体附件,颈部血管,神经系统4个维度,整合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中医手法效应机制研究中多种技术和理论的应用现状和实施策略,有利于中医骨伤学科与其他学科更好地结合、创新、转化,为系统阐明手法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 中医手法 颈椎病 效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方对兔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2
作者 彭伟 朱立国 +10 位作者 尹逊路 罗杰 杨克新 冯敏山 于杰 梁龙 李玲慧 展嘉文 韩涛 罗明义 张典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兔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相关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脊柱动静力失衡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兔模型,将4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及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另设...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兔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相关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脊柱动静力失衡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兔模型,将4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及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2周。HE染色观察髓核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髓核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核组织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Collagen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髓核组织p-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p-RIPK3、p-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兔髓核细胞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减少,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膜连续性中断,细胞器肿胀,核膜破坏,染色质部分缺失,髓核组织Aggrecan、CollagenⅡ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p-RIPK1、p-RIPK3、p-MLK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兔髓核细胞数量增加、排列整齐,细胞外基质较多,透射电镜下可见髓核细胞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结构破坏部分恢复正常,补肾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及布洛芬组髓核组织Aggrecan、CollagenⅡ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RIPK1、p-RIPK3、p-MLK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抑制模型兔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p-RIPK1、p-RIPK3、p-MLKL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Aggrecan、CollagenⅡ生成,从而延缓其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补肾活血方 椎间盘退变 髓核组织 细胞外基质 坏死性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K1/RIPK3/MLKL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3
作者 彭伟 朱立国 +10 位作者 尹逊路 杨克新 罗杰 冯敏山 于杰 李玲慧 展嘉文 韩涛 梁龙 罗明义 张典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压力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及RIPK1/RIPK3/MLKL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髓核细胞,采用持续负载压力法建立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将造模后的髓核细胞分为模型组、补肾活血...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压力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及RIPK1/RIPK3/MLKL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髓核细胞,采用持续负载压力法建立髓核细胞退变模型,将造模后的髓核细胞分为模型组、补肾活血方组和抑制剂组,分别予空白血清、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和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干预,另设正常组髓核细胞常规培养。AO/EB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坏死性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p-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p-RIPK3、p-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蛋白表达,RT-qPCR检测RIPK1、RIPK3、MLKL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髓核细胞AO/EB染色下红色荧光较多,呈圆形、固缩状,髓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率升高(P<0.05),p-RIPK1、p-RIPK3、p-MLKL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RIPK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K3、MLKL 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组及抑制剂组髓核细胞红色固缩状染色质较少,补肾活血方组坏死性凋亡率降低(P<0.05),抑制剂组坏死性凋亡率有降低趋势(P>0.05),补肾活血方组及抑制剂组p-RIPK1、p-RIPK3、p-MLKL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RIPK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K3、MLKL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减轻压力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IPK1/RIPK3/MLKL通路介导的坏死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髓核细胞 坏死性凋亡 椎间盘退变 RIPK1/RIPK3/MLKL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骨针法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疼痛及功能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韩昶晓 冯敏山 +6 位作者 高景华 尹逊路 刘广伟 温海宝 李静 彭博辰 朱立国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 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骨针法 夹脊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疼痛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彭洪凯 程桯 +5 位作者 单鹏程 王宏杰 许月泠 危一飞 温冠楠 白天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62例。2组患者均应用术后常规镇痛方案;干预组于术后1~7 d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30...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62例。2组患者均应用术后常规镇痛方案;干预组于术后1~7 d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次,2次/d。分析2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追加次数和阿片类镇痛药用量,以及2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结果干预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追加次数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术后恶心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7 d的实验室检查(WBC、PLT、SCr、BUN、ALT、AS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镇痛药物应用后的部分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全膝关节置换术 镇痛药物 有效性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秦晓宽 孙凯 +5 位作者 朱立国 陈忻 魏戌 银河 杨博文 陈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5期150-154,共5页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探讨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探讨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收集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剂73首,共涉及中药134味,药物频数排列在前5位的分别是当归、黄芪、川芎、丹参、红花,用药类别以补虚活血药为主;利用组方规律得到28项药物关联规则;进一步分析,演化出18个核心组合,9首新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以补虚为主,兼以活血化瘀,药物之间关联多以补阳还五汤的组方为核心。分析结果可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中医药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7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8 位作者 陈洋 王朝鲁 刘广伟 史长龙 黄晓宇 陈奕历 陈泓颖 汪雄伟 赵继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96-1201,共6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后负重稳定性。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模型(右侧)6个及踝关节尸体标本4对(8只),根据Ruedi-Allgower Pilon骨折分型设计截骨线,采用摆据依据预先设定的截骨线制备Pilon骨折模型;用微创截骨器对尸体标本行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后负重稳定性。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模型(右侧)6个及踝关节尸体标本4对(8只),根据Ruedi-Allgower Pilon骨折分型设计截骨线,采用摆据依据预先设定的截骨线制备Pilon骨折模型;用微创截骨器对尸体标本行骨折造模,制备Pilon骨折尸体模型。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骨模型和尸体标本模型后,在力学加载机上进行轴向载荷力学加载。对踝关节骨模型分别施加150、300、450N的轴向载荷,用动态捕捉仪记录腓骨骨折块、胫骨外侧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在三维空间(X、Y、Z轴)上的位移。对外固定架固定后的踝关节尸体标本模型分别施加300、600、900N的轴向载荷,拍摄不同载荷条件下外固定架固定下的Pilon骨折尸体模型X线片,用digimizer软件中测量不同载荷下胫骨前侧角、胫骨踝穴角、距骨移位值、距骨倾斜角度、外踝侧方移位值、内踝侧方移位值、内踝分离移位值、关节面台阶位移值。结果:对外固定架固定的Pilon骨折骨模型分别施加150、300、450N轴向载荷后,未出现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局部固定骨折端的克氏针也未出现松动、断裂及不可逆的塑性形变。腓骨骨折块在X轴(左右)位移值分别为0.032(-0.022,0.269)、0.061(-0.002,0.427)、0.212(-0.016,1.223) mm,Y轴(上下)位移值分别为0.002(-0.031,0.103)、0.051(-1.133,0.376)、0.128(-1.394,0.516) mm,Z轴(前后)位移值分别为-0.003(-0.130,0.171)、0.137(-0.076,0.433)、0.030(-0.487,0.478) mm;胫骨外侧骨折块在X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00(-0.108,0.027)、0.083(-0.364,0.050)、-0.121(-0.289,0.165) mm,Y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09(-0.200,0.025)、-0.179(-0.710,0.084)、-0.257 (-0.799,0.027) mm,Z轴位移值分别为0.112 (-0.024,0.256)、0.157 (-0.068,0.293)、-0.210(-0.035,0.430) mm;胫骨内侧骨折块在X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10(-0.060,0.013)、-0.165(-0.289,0.056)、-0.181(-0.395,0.013) mm,Y轴位移值分别为-0.036(-0.156,0.007)、-0.104(-0.269,0.178)、-0.245(-0.380,-0.011) mm,Z轴位移值分别为-0.005(-0.372,0.189)、-0.012(-1.774,0.380)、0.200(-1.963,-0.540) mm。对外固定架固定的Pilon骨折尸体模型分别施加300、600、900 N轴向载荷后,胫骨前侧角、胫骨踝穴角、距骨倾斜角、关节面骨折台阶、距骨移位、外踝侧方移位、内踝侧方移位、内踝分离移位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数值与未加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负重外固定架能维持骨折端及踝关节稳定,负重量最大不超过300 N,临床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植入物的材料特性和骨折类型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架 PILON骨折 负重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疼痛及脊柱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8
作者 李玲慧 王达 +5 位作者 刘治泽 王晓阳 谢榕 彭啸 王尚全 李光华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11期82-87,共6页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研究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在2024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在PubMed、Cochran...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研究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在2024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EMBASE数据库、SinoMed文献服务系统、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参照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逐一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702例患者,其中手法复位联合PVP组857例,PVP组8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法复位联合PVP与单纯PVP组相比较,近期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0.5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0.07,P=0.03)、远期VAS评分(MD=-0.78,95%CI:-1.09~0.47,P<0.00001)、近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MD=-3.99,95%CI:-4.91~-3.07,P<0.00001)、远期ODI评分(MD=-7.02,95%CI:-7.99~-6.05,P<0.00001)、椎体后凸Cobb角(Cobb′s angle,Cobb)(MD=-6.07,95%CI:-8.10~-4.03,P<0.00001)、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值比(odds ratio,OR)=0.33,95%CI:0.17~0.67,P=0.002)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在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脊柱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法复位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远期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宏杰 危一飞 +3 位作者 白天宇 许月泠 彭洪凯 程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远期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接受全膝置换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治疗组在多模式镇痛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经皮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远期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接受全膝置换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治疗组在多模式镇痛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术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痛阈值、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结果术后3、7 d,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治疗组患肢痛阈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4、12周,治疗组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治疗组SF-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多模式镇痛能改善全膝置换术后疼痛,促进近、远期关节功能恢复,且对术后近期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较远期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全膝置换术 术后功能恢复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讨防己黄芪消肿方干预代谢综合征表型骨关节炎作用机制
10
作者 危一飞 李紫阁 +6 位作者 白天宇 邱佳明 王宏杰 肖潇 温冠楠 梁佩文 程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6-83,共8页
目的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究防己黄芪消肿方对代谢综合征表型骨关节炎(MS-O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关节炎(OA)组、MS-OA组、西药组和中药高、低剂量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OA模型,改良Hulth法+... 目的基于PPARγ/NF-κB信号通路探究防己黄芪消肿方对代谢综合征表型骨关节炎(MS-O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关节炎(OA)组、MS-OA组、西药组和中药高、低剂量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OA模型,改良Hulth法+高碳水高脂肪饮食建立MS-OA模型。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予防己黄芪消肿方药液15.12、7.56 g/kg灌胃,西药组给予洛索洛芬钠16.2 mg/kg灌胃,其余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测量大鼠体质量,生化检测血脂及血糖,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及瘦素含量,番红O-固绿及HE染色观察软骨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软骨组织蛋白聚糖(Acan)、Ⅹ型胶原(Col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TNF-α、IL-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组织PPARγ、核因子(NF)-κBp65、p-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S-OA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IL-1β、瘦素含量均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10含量降低(P<0.01),软骨组织退变明显,Mankin评分增加(P<0.01),软骨组织ColⅩ、MMP13、TNF-α、IL-1β、p-NF-κB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Acan、PPARγ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MS-OA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C、TNF-α、瘦素含量降低(P<0.05,P<0.01),IL-10含量增加(P<0.05),软骨组织病理损伤改善,Mankin评分降低(P<0.01),软骨组织ColⅩ、MMP13、TNF-α、IL-1β、p-NF-κB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can、PPARγ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结论防己黄芪消肿方可改善MS-OA大鼠脂代谢紊乱、改善关节内炎症环境、平衡软骨代谢、延缓软骨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γ/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黄芪消肿方 骨关节炎 代谢综合征 PPARγ/NF-κB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敏山 朱立国 +4 位作者 王尚全 于杰 陈明 李玲慧 魏戌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 :评价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对10位临床应用旋提手法至少5年且熟练掌握手法操作要领的医师进行操作考核,对考核过程中的6项核心指标(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 目的 :评价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对10位临床应用旋提手法至少5年且熟练掌握手法操作要领的医师进行操作考核,对考核过程中的6项核心指标(预牵引力、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提扳时间、旋转幅度和俯仰幅度)进行数据采集,比较10位医师5次操作(G1、G2、G3、G4、G5)中各项指标的合格率差异,并对每位医师5次操作各项指标的合格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价该机器人的稳定性。结果:10位医师在G1、G2操作中存在不合格指标,以提扳力、最大作用力、旋转幅度为著,经χ~2检验,P值分别为0.074、0.264、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3次操作开始未再出现不合格指标。对10位操作者的5次操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提扳力方面,G4、G5与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最大作用力方面,G4、G5与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12);其余各项指标两两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旋提手法教学机器人作为考核工具能稳定有效地评价术者施行旋提手法操作的优劣,可以将旋提手法的核心指标进行客观量化,有望建立新的手法教学和考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手法 骨科 机器人 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戌 韩涛 +7 位作者 齐保玉 银河 陈忻 于杰 冯敏山 杨克新 高景华 朱立国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45-347,共3页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失稳、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北京地区颈椎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分别为13.8%和9.0%,颈部和腰...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失稳、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北京地区颈椎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分别为13.8%和9.0%,颈部和腰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功能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脊柱退行性疾病 循证实践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捕捉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运动力学参数及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春雨 王宝剑 +6 位作者 冯敏山 朱立国 高景华 陈忻 银河 魏戌 李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9期802-806,共5页
目的:探讨患者个体特征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运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61(52.33±2.34)岁;病程2~72(29.13±3.23)个月。应用运动捕捉技术,测量同... 目的:探讨患者个体特征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运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61(52.33±2.34)岁;病程2~72(29.13±3.23)个月。应用运动捕捉技术,测量同一手法操作者向30例患者施者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运动力学参数,包括旋扳时间、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对比术者左右手参数不同,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运动力学参数影响。结果: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运动力学参数包括旋扳时间、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左右手施行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对操作者的旋扳时间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患者的身高对操作者的最大速度与最大加速度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左右手施行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有相近的力学参数,因此左右手的手法操作在临床应用上并无较大区别。经过研究发现,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受试者的年龄、身高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滑脱 腰椎 正骨手法 运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痛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明 韩涛 +6 位作者 朱立国 王尚全 展嘉文 赵国东 邱模炎 魏戌 李凯明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6期153-157,共5页
总结中西医学中有关下腰痛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疗方法,重点总结下腰痛的现代防治研究进展,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下腰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下腰痛 防治 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忻 银河 +6 位作者 金哲峰 于杰 杨克新 杨博文 刘鹏群 秦晓宽 朱立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大鼠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影响,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5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造模组38只,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压迫脊髓法制备CS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益肾...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大鼠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影响,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5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造模组38只,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压迫脊髓法制备CS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益肾养髓方低、中、高剂量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剂量药液灌胃,1次/d,连续4周。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大鼠运动功能,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轴突变化,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P<0.05),脊髓神经元髓鞘可见“洋葱皮”样松解,轴突退化萎缩,脊髓组织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养髓方各剂量组大鼠BBB评分明显增加(P<0.05),髓鞘脱失、轴突退化有不同程度改善,益肾养髓方低、中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GAP-43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益肾养髓方可有效改善CSM大鼠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GAP-43表达,促进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元 轴突再生 益肾养髓方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春雨 李路广 +6 位作者 高景华 杨克新 孙武 张威 袁娜 银河 张学思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9期12-15,共4页
目的:评价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1例口服转腰汤治疗,B组33例口服扶他林治疗,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目的:评价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31例口服转腰汤治疗,B组33例口服扶他林治疗,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Cobb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个月。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VAS、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两组患者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3)治疗1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P<0.05);治疗3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P<0.05)。结论:转腰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优于扶他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转腰汤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A调控miR-940与miR-576-5p促进退变终板软骨细胞修复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展嘉文 王尚全 +12 位作者 陈明 孙凯 于杰 李玲慧 魏戌 孙武 陈忻 蔡楚豪 张伟业 韩涛 尹煜辉 唐彬 朱立国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82-989,共8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对退变终板软骨细胞(cartilaginous endplates cells,CEPCs)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的潜在非编码RNA(micro-RNA,miRNA)作用靶点。方法:从腰椎间盘手术标本中分离CEPCs,用不同浓度SAA(2、5、10μM... 目的:观察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对退变终板软骨细胞(cartilaginous endplates cells,CEPCs)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的潜在非编码RNA(micro-RNA,miRNA)作用靶点。方法:从腰椎间盘手术标本中分离CEPCs,用不同浓度SAA(2、5、10μM处理24、48、72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确定SAA的最适剂量和干预时间。通过阿利新蓝染色和对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5,ADAMTS-5)、基质金属肽酶3(matrix metallopepridase 3,MMP-3)、Ⅱ型胶原a1(clollagen typeⅡa1,Col2a1)的蛋白表达检测,分析SAA对IL-1β诱导的退变CEPCs的干预作用。进一步结合生信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并应用miRNA模拟物(miR-mimics)与抑制剂(miR-inhibitor),验证SAA对潜在靶miRNAs的调控作用。结果:10μM SAA处理48 h显著提高了CEPCs活性,增加了白细胞介素(interlenkin-1β,IL-1β)所抑制的糖胺聚糖积累与Col2a1表达,并降低了细胞基质中ADAMTS-5与MMP3表达(P<0.05)。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筛选与差异基因表达检测,确定了SAA的潜在靶miRNAs为miR-940和miR-576-5p。进一步在SAA处理组中加入miR-940-mimic或miR-576-5p-mimic,与SAA处理组相比过表达miR-940或miR-576-5p后CEPCs基质中ADAMTS-5与MMP3表达显著升高,Col2a1表达显著降低。结论:SAA能够提高CEPCs活性,改善退变CEPCs的基质成分表达,而SAA的调控作用与抑制miR-940和miR-576-5p表达有关,两者可能是SAA调节CEPCs退变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丹酚酸A 终板软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压力对离体培养兔椎体终板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VEGF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展嘉文 冯敏山 +4 位作者 王尚全 朱立国 韩涛 尹逊路 魏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8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持续压力对椎体终板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VEGF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白兔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脊柱运动节段,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压力组,每组各8只,均放入离... 目的研究持续压力对椎体终板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VEGF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白兔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脊柱运动节段,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压力组,每组各8只,均放入离体加载和培养装置中进行培养,其中压力组予持续3 kg压力,对照组不予压力,于培养前及培养3、7及14 d时,两组各取10个样本,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VEGF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持续压力下培养7 d时,终板内VEGF强度显著下降(0.182±0.063),与对照组(0.237±0.0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 d时染色强度进一步降低,压力组(0.156±0.035)与对照组(0.211±0.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持续压力上调了终板内β-catenin的表达,培养期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压力组与培养前及对照组比较,上调了β-catenin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持续压力导致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0.842±0.002),与对照组(0.965±0.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压力导致离体培养兔脊柱运动节段内椎体终板VEGF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上调,提示持续压力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椎体终板内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终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WNT/Β-CATENIN 持续压力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腰通络方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病理变化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凯 魏戌 +5 位作者 朱立国 张平 银河 尹逊路 朱宏伟 秦晓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93-98,共6页
目的观察壮腰通络方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病理变化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5只,采用手术损伤致失稳退变的方法制备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 目的观察壮腰通络方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病理变化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5只,采用手术损伤致失稳退变的方法制备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模型组、腰痹通胶囊组及壮腰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给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8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髓核细胞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含量增加(P<0.05),椎间盘组织Aggrecan表达降低,MMP13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椎间盘组织髓核细胞增加、排列较规则,血清TNF-α含量减少(P<0.05),壮腰通络方中剂量组和腰痹通胶囊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减少(P<0.05),壮腰通络方中、低剂量组和腰痹通胶囊组大鼠椎间盘组织Aggrecan表达升高,MMP13表达降低(P<0.05)。各组大鼠血清ALT、AST、BUN和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腰通络方可有效延缓大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Aggrecan表达、降低MMP13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腰通络方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炎症因子 聚集蛋白聚糖 基质金属蛋白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大鼠 髓核细胞焦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尹逊路 金哲峰 +10 位作者 冯敏山 朱立国 于杰 魏戌 展嘉文 高春雨 梁龙 韩涛 孙凯 谢瑞 王宝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行性变(IDD)大鼠髓核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延缓IDD的机制。方法采用脊柱动静力失衡法构建IDD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造模3 d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每日予补肾活血方(5.94 g/kg...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行性变(IDD)大鼠髓核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延缓IDD的机制。方法采用脊柱动静力失衡法构建IDD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造模3 d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每日予补肾活血方(5.94 g/k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髓核细胞数量、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核组织Ⅱ型胶原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髓核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结果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髓核细胞显著减少,髓核组织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有瘢痕组织形成;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髓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髓核组织炎性浸润及瘢痕组织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髓核组织Ⅱ型胶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髓核组织Ⅱ型胶原表达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髓核组织Caspase-1、NLRP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髓核组织Caspase-1、NLR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下调NLRP3及Caspase-1表达、抑制髓核细胞焦亡、促进Ⅱ型胶原表达等途径发挥延缓IDD进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细胞焦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