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思政引领力: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路径探赜 被引量:2
1
作者 米丽艳 杨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5,共6页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思政课建设。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政治导向力、思想指导力、价值塑造力和文化引导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思政课建设。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政治导向力、思想指导力、价值塑造力和文化引导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抓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满足智能传播时代学生成才成长需求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从增强教师引领能力、唤醒学生主体自觉、突出内容教法创新、创设智能育人情境等方面着手,打造思政引领力生成的主体优势,压实思政引领力生成的受众基础,把握思政引领力生成的正确导向,营造思政引领力生成的科技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思政引领力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1
2
作者 班惠英 向专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41-44,共4页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大学生党员成长为堪大用、担重责的栋梁之才的强大动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然而,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仍...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大学生党员成长为堪大用、担重责的栋梁之才的强大动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然而,当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仍存在红色文化的系统阐释不够足、红色文化融入的现实关照性不够强以及方式不够新等问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应该以党课教学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以主题党曰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以微传播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大学生党员教育 价值逻辑 问题逻辑 实践逻辑 党课教学 主题党日活动 微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策略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颖 王小琴 谢海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6,共4页
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能够获得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解决“就业难”问题;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解决人才浪费的困境;发展创新思维激发乡村产业,解决“三农”发展瓶颈。当前,大学生乡村创业就业还存在大学生的就业观... 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能够获得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解决“就业难”问题;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解决人才浪费的困境;发展创新思维激发乡村产业,解决“三农”发展瓶颈。当前,大学生乡村创业就业还存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够开放成熟、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教育引导不够、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环境不够健全的困境。鼓励大学生参与农村创业就业要重塑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信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水平;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学生 农村创业就业 人才资源配置 就业观念 教育引导 就业环境 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欣荣 张春秀 杜增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7-60,共4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当前,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当前,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改革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助力我国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是,基于课程特点细化教学目标,统摄课程思政育人;依据课程实际丰富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思政育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兼顾教师学生,优化教学评价,实现课程思政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课程 课程思政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旨归向度及实现
5
作者 尤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学科背景的变化、学科使命的深化与学科困境的持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出场”成为时代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以动力与秩序为“双焦”,依循“学科—个体—社会”三大维度展...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学科背景的变化、学科使命的深化与学科困境的持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出场”成为时代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以动力与秩序为“双焦”,依循“学科—个体—社会”三大维度展开其旨归,为学科的创新变革与秩序确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现实存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有序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旨归的重要价值使得探赜其实现路径成为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旨归的意识属性决定了实践才是其现实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旨归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 被引量:233
6
作者 曾建潮 吴淑琴 张春秀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4-69,共6页
虚拟教研室是在传统教研室式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探索,是高校教师教学学术需求日益凸显的产物。它与传统教研室、学术共同体及现有各种类型教研室同中有异,承担着教学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先行先试、教学理... 虚拟教研室是在传统教研室式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探索,是高校教师教学学术需求日益凸显的产物。它与传统教研室、学术共同体及现有各种类型教研室同中有异,承担着教学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先行先试、教学理念技能示范推广、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等职能。虚拟教研室建设须遵循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前瞻研究和动态建设等原则,凸显其作为官办第三方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研室 基层教研组织 高校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铁+”网络的东北地区城市联系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郭建科 王琰 +2 位作者 王英 高花花 李富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6,共6页
高铁换乘对城市之间的联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高铁+”网络特征、不同时期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功能及换乘城市识别十分重要。该文利用复杂网络研究方法从“高铁+”网络与高铁网络的对比、不同时期“高铁+”网络的变化中进一步解... 高铁换乘对城市之间的联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高铁+”网络特征、不同时期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功能及换乘城市识别十分重要。该文利用复杂网络研究方法从“高铁+”网络与高铁网络的对比、不同时期“高铁+”网络的变化中进一步解析东北地区城市联系网络特征,并识别中转换乘城市。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提升了东北地区城市联系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吉林成为区域第四大中转枢纽。2)春运期间“高铁+”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更明显,铁路网络的联通状况进一步改善;部分邻近中心性低的城市也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与邻近中心性高的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3)春运期间省会城市在城市联系中的“桥梁”作用凸显,省际联系地位更突出;通辽作为内蒙古与东北地区连接的门户,其层级地位在春运期间凸显。针对目前东北地区高铁发展现状,提出未开通高铁的城市要充分发挥普速铁路优势,规划、搭建与高铁网络连接的换乘体系。面对春运期间脉冲式爆发的客流量应及时调整运营线路、发车频次以及科学安排换乘接续列车,最大程度释放高铁优势以缓解运力供需矛盾,此外还需加强换乘枢纽城市的换乘客流引导,确保换乘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联系 复杂网络 春运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协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杜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6-140,共5页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心,塑造了共同价值诉求和精神指向,从而实现了民族生态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多元融为一体。文化协同论就是将协同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文化哲学的研究视域之中,据此阐释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强大协同效应,并揭示其社会功能;进而从文化协同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理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通过本研究的展开,不仅有益于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有益于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有益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同时通过理论和方法的类推,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机制和发展路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协同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共同体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文明非生态表征的理论阐释——一个基于批判性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胜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6-221,共6页
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被其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所消解,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由于丧失了稳固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不能够持续地发展。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它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生态表征,具体为... 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被其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所消解,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由于丧失了稳固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不能够持续地发展。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它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生态表征,具体为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尖锐性、生态经济结构的掠夺性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这些非生态表征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分离对立的客观事实状态,工业文明只有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明 非生态表征 转型发展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课讲好道德榜样故事的四个基本导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米丽艳 陈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64-66,共3页
道德榜样叙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道德榜样故事,须遵循四个基本导向:一是政治建设导向,坚持价值性和生本性相统一;二是破立结合导向,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三是技术赋能导向,坚持先进性与融... 道德榜样叙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道德榜样故事,须遵循四个基本导向:一是政治建设导向,坚持价值性和生本性相统一;二是破立结合导向,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三是技术赋能导向,坚持先进性与融合性相统一;四是实践转化导向,坚持协同性与体验性相统一。上述导向相互交织影响,互动互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道德榜样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道德榜样 历史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文明发展模式非生态经济性质的理论阐释——一个基于批判性视角的分析
11
作者 张胜旺 郭玲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6-212,共7页
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产生的严峻生态问题却使人类文明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有着明显的非生态经济性质,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生态经济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产生的严峻生态问题却使人类文明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有着明显的非生态经济性质,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生态经济关系的破坏、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失衡发展、单向线性非循环经济的运行等。在人类文明生态化演进的趋势下,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随之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由此,曾经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逐渐被消解,人类文明步入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明 发展模式 非生态经济性质 转变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利”视域下的现代企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晋丽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2,共6页
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处理好义利关系问题,而"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儒家伦理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企业经营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儒家义利观发展脉络仍不失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发展的映照。儒家见利思义—义利... 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处理好义利关系问题,而"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儒家伦理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企业经营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儒家义利观发展脉络仍不失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发展的映照。儒家见利思义—义利相通—义利通德的义利发展观念是现代企业发展正确对待义利问题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与“利” 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 价值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的生命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慕娇娇 常开霞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孟子以道自任,既有为百姓养生送死的现实关怀,也有让自己舍生取义的超越境界,更怀有非宗教意义上的救世情怀。舍生取义是孟子生命观的核心主线,以身殉道是孟子生死观的超越追求,尽心知命是孟子生命观的道德践行。孟子生命观以虽千万人... 孟子以道自任,既有为百姓养生送死的现实关怀,也有让自己舍生取义的超越境界,更怀有非宗教意义上的救世情怀。舍生取义是孟子生命观的核心主线,以身殉道是孟子生死观的超越追求,尽心知命是孟子生命观的道德践行。孟子生命观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从容面对死亡,试图通过道的永恒实现生命的不朽。孟子坚信:只有将生死与道合一,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探索出超越的方式,构建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实践中,孟子生命观由于道德理想过高,也遭遇了发展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命观 舍生取义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政治美学的三重意蕴
14
作者 张科晓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7-238,共12页
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 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 美学 政治美学 意识形态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