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克寒 杨升辉 +1 位作者 黄巧云 崔文靖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目的】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丰富的大豆根瘤菌资源,针对该区域筛选优质抗逆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对于大豆的提质增产至关重要。【方法】从黑龙江采集根瘤、根际土分离纯化大豆根瘤菌、根际菌,通过rpoB、16S rRNA基因... 【目的】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丰富的大豆根瘤菌资源,针对该区域筛选优质抗逆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对于大豆的提质增产至关重要。【方法】从黑龙江采集根瘤、根际土分离纯化大豆根瘤菌、根际菌,通过rpoB、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种属鉴定。在试管培养条件下进行根瘤菌菌株对盐胁迫(1.2%NaCl)、干旱胁迫(15%PEG6000)的耐受性评价。胁迫耐受根瘤菌菌株接种到黑河43,筛选高效共生菌株。代表性根瘤菌菌株及其根际促共生菌株混合菌接种到黑河43,获得高效共生根瘤菌及促共生显著的菌株。【结果】(1)分离获得大豆根瘤菌136株,其中129株慢生型根瘤菌(分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B.japonicum、B. diazoefficiens、B. yuanmingense、B. liaoningense);7株快生型根瘤菌(分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Sinorhizobium sp.)。(2)分离获得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镰刀菌)的菌株6株(B1-B6,分属于Bacillus velezensis、B. subtilis、B. licheniformis、B.cereus、B. megaterium),其中有4株(B1、B2、B4、B5)具有产IAA的能力。(3)获得耐盐或耐旱代表性大豆根瘤菌28株,其中有两株大豆根瘤菌B. japonicum GN1、B. diazoefficiens GN10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均具有较好抗性,并且通过共生表型的筛选确定GN10是代表菌株中最为高效的大豆根瘤菌。(4)混合接种大豆表型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B4相比于其余5株芽胞杆菌可以显著提升B.diazoefficiens GN10的共生表现。【结论】成功获得耐盐、耐旱且共生效率高的慢生大豆根瘤菌1株,同时获得对共生表现促进效果显著的贝莱斯芽胞杆菌1株,为高效复合根瘤菌菌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瘤菌 胁迫耐受 高效共生 根际促生菌 共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类污染场地堆式燃气热脱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盛王超 焦文涛 +5 位作者 李绍华 岳勇 顾海林 詹明秀 张博 徐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10-2818,共9页
近年来,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可控、污染物去除率高以及修复成本低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技术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仍有待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某退役焦化厂污染土壤,开展了2000 m^(3)的堆式燃... 近年来,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可控、污染物去除率高以及修复成本低等优势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该技术的工程示范与效果评估仍有待研究.针对我国北方某退役焦化厂污染土壤,开展了2000 m^(3)的堆式燃气热脱附工程试验,系统分析热脱附过程中土壤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修复效果以及能源消耗等情况,并提出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的应用条件和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当加热运行至35 d时,堆体测温点平均温度达175℃,抽检的12组土壤样品中污染物浓度均远低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修复达标率为100%;运行至39 d时,收集水量共计310.4 m^(3),土壤体积含水率从25.8%降至10.3%左右;同时,该试验采用的烟气余热再利用技术将排烟温度降至300℃以下,使修复能耗降低约11.5%,即每修复1 m^(3)污染土壤消耗约49.5 Nm^(3)天然气和16 kW∙h电量;此外,采用COMSOL软件模拟堆体的温度和湿度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小于7.36%和7.49%,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研究显示,热脱附修复过程中堆体的底层平均温度处于较低水平,需提高底层加热管温度,或铺设岩棉板进行隔热保温措施,以提高堆体底层土壤的修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式燃气热脱附 焦化污染土壤 数值模拟 热脱附效率 节能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夫曼重排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晋培 黄丹 +1 位作者 王法军 徐建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6,共9页
霍夫曼重排反应作为制备伯胺及其衍生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药物合成和功能材料制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传统霍夫曼重排反应工艺存在反应效率低、流程烦琐和安全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主要从反应条件优化和过程强化两方面入... 霍夫曼重排反应作为制备伯胺及其衍生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药物合成和功能材料制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传统霍夫曼重排反应工艺存在反应效率低、流程烦琐和安全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主要从反应条件优化和过程强化两方面入手。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发展了许多温和、高选择性的反应工艺条件,为不同酰胺底物的反应方案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微波辅助、电化学合成以及微化工技术等新型反应过程强化技术的出现,为实现高效绿色的霍夫曼重排反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重点阐述了霍夫曼重排反应在反应条件优化和过程强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该反应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夫曼重排 氧化 酰胺 微化工 微波 电化学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炼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苏介浦 李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3,79,共4页
介绍了催化湿式氧化、臭氧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和电催化氧化4种高级氧化技术基本原理、优缺点,系统总结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炼化废水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炼化废水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高级氧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原位修复六价铬污染土壤 被引量:9
5
作者 韩建均 柴陆军 +1 位作者 张娟 梁雪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3-618,共6页
以FeSO4化学还原法为对照,开展硫酸盐还原菌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处理后,土壤中Cr(Ⅵ)含量从6.48 mg/kg降至0.95 mg/kg,下降率为85.33%,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符合国家一类建设用地的标准;土壤浸出液中Cr... 以FeSO4化学还原法为对照,开展硫酸盐还原菌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法处理后,土壤中Cr(Ⅵ)含量从6.48 mg/kg降至0.95 mg/kg,下降率为85.33%,修复后的土地质量符合国家一类建设用地的标准;土壤浸出液中Cr(Ⅵ)质量浓度从0.162 mg/L降至0.004 mg/L,下降率为97.53%;土壤中硫酸根浓度略有降低,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原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好于化学还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六价铬 硫酸盐还原菌 土壤 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土壤堆式热脱附过程中热湿迁移试验及数值模拟
6
作者 姜泓杰 盛王超 +6 位作者 詹明秀 李绍华 岳勇 顾海林 王进卿 徐旭 焦文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0-618,共9页
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小、污染物去除率高和处理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土壤中的水分是影响堆体热修复过程中土壤升温的关键因素,然而其热湿迁移机理尚不明晰,工程设计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该研究以山东省某污染场地的... 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小、污染物去除率高和处理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土壤中的水分是影响堆体热修复过程中土壤升温的关键因素,然而其热湿迁移机理尚不明晰,工程设计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该研究以山东省某污染场地的砂质壤土开展堆体热湿迁移试验,结合COMSOL仿真模拟,系统分析加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和湿度在竖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源附近土壤水分呈逐渐升高并出现短暂峰值(高于初始值10.9%)后再下降的趋势,水分峰值随温度提高而升高;热源温度越高,土壤中水汽的对流和扩散作用愈加明显,当热源温度由50.0℃升至100℃时,监测点体积含水量下降率由4.50%升至27.2%,且水汽的浓度扩散机制在水分迁移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对于相同热源作用下,初始体积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变化,温升过程中对流传热以及热传导的作用更显著,当初始体积含水量由0.0700 m^(3)/m^(3)升至0.160 m^(3)/m^(3)时,监测点的温度由37.1℃升至40.0℃,其中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作用占主导.研究显示,堆体热脱附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规律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距热源的距离、热源温度有关,且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是引起土壤升温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式热脱附 热湿迁移 数值模拟 对流扩散 热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消除H_(2)O_(2)对COD检测影响的方法
7
作者 薛云飞 赵霏霏 +1 位作者 张晓晗 高青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00-303,共4页
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水质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双氧水(H_(2)O_(2))是一种常用的绿色修复剂,当其残留在水中时会对COD检测产生干扰。通过实验验证了H_(2)O_(2)对COD检测产生的干扰,并证明了投加1 g/L的二氧化锰(MnO_(2))可以在10 min... 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水质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双氧水(H_(2)O_(2))是一种常用的绿色修复剂,当其残留在水中时会对COD检测产生干扰。通过实验验证了H_(2)O_(2)对COD检测产生的干扰,并证明了投加1 g/L的二氧化锰(MnO_(2))可以在10 min内消除浓度为500 mg/L的H_(2)O_(2)干扰,采用此方法可以控制COD的检测相对误差在5%内,且pH在3~10范围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检测 H_(2)O_(2)干扰 MnO_(2) 消除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