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动力夯实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蔡靖
罗明达
董炳寅
-
机构
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工程研究基地
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地基基础研究所
-
出处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6,共7页
-
基金
中国民航大学校内基金(09CAUC-E01)
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工程基地开放基金(KFJJ2012JCGC02)
-
文摘
利用取自山西的湿陷性黄土,模拟动力夯实现场试验,设计不同夯击次数的模型试验,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样的密度、强度参数逐渐提高,湿陷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但当夯击次数大于8次时,土样竖向变形、密度、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均趋于稳定,且湿陷性系数小于0.015。另外,对不同夯击次数下的土样进行SEM(扫描电镜)微观试验,编制SEM图像分析程序,经定性分析得到: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中小孔隙含量越来越大;夯击前土样等效孔径16μm以下的孔隙占92.6%,大于16μm的大孔隙占7.4%,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66.9%。10次夯击后,土体中几乎不存在等效孔径大于16μm的大孔隙,而等效孔径小于4μm的小孔隙占81.8%。经定量分析建立了夯击次数与平面孔隙率、平均等效孔径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建立了湿陷性系数与平面孔隙率和平均等效孔径的量化关系。
-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平面孔隙率
平均等效孔径
湿陷性系数
-
Keywords
the model experiment
the plane void ratio
the equivalent pore diameter
the collapsiblecoefficient of the loess
-
分类号
TU444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