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李家坊金矿区火成岩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骏峰 吴晓林 +2 位作者 陈镜文 刘文元 卢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302,共30页
福建李家坊金矿为何宝山矿田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火成岩岩体,然而,由于缺少对其岩浆活动时限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各类岩体与金矿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定... 福建李家坊金矿为何宝山矿田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火成岩岩体,然而,由于缺少对其岩浆活动时限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各类岩体与金矿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测试,约束李家坊金矿床内火成岩岩体成岩年龄,并讨论了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矿区内加里东期赋矿围岩及其U-Pb年龄分别为:含白云母花岗岩为(432.2±3.9)Ma、含白云母正长伟晶岩为(438.7±4.6)Ma、含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为(424.5±3.1)Ma、黑云母花岗岩为(444.4±2.7)Ma及(446.6±7.1)Ma。其中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w(P_(2)O_(5))(0.15%)和低w(Na_(2)O)(2.66%)特征,A/CNK=1.07,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S型花岗岩,在板内褶皱后造山伸展环境中由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发生深熔作用形成。此外,矿区内首次获得燕山期存在岩浆活动的证据,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年龄分别为(133.2±0.8)Ma和(135.6±3.1)Ma,前者A/CNK=0.80,FeO^(T)/MgO=8.55,Ga/Al=3.09,AKI=1.08,w(Zr+Nb+Ce+Y)=294.4×10^(-6),后者A/CNK=0.99,FeO^(T)/MgO=6.59,Ga/Al=2.68,AKI=0.98,w(Zr+Nb+Ce+Y)=317.8×10^(-6),二者均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拉张环境。结合华南中生代大规模的金矿成矿事件及未发表的辉钼矿Re-Os年龄数据(~130 Ma),文章推测燕山期岩体可能为李家坊矿区内隐伏的成矿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火成岩 成岩年代 李家坊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成矿带闽西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磊 林国宣 谢晓亮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9-142,200,共5页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的成因类型多为热液充填型,但成矿构造与岩浆的控矿机制仍有待研究。研究区内萤石矿的地质构造特征、富氟元素岩浆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探索武夷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对于本区实现萤石矿找矿突破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区内...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的成因类型多为热液充填型,但成矿构造与岩浆的控矿机制仍有待研究。研究区内萤石矿的地质构造特征、富氟元素岩浆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探索武夷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对于本区实现萤石矿找矿突破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区内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十分发育,有利于区内萤石矿的形成。萤石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另外,燕山期早期富氟元素的花岗岩岩浆活动也是本区萤石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之一。萤石矿体呈脉状、复脉状、透镜状,成矿在时间、空间上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充填式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成矿带 闽西北 萤石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支盘土锚的承载性能研究
3
作者 黄炜 简文彬 +2 位作者 杨坚 豆红强 罗金妹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2-782,共11页
多支盘锚杆是新近研发的新型锚杆,具有抗拔承载力高、鲁棒性强和灵活性强等优点。为了进一步掌握多支盘锚杆的抗拔承载性能,本文在多支盘锚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边坡锚固原型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锚杆,单支盘锚杆... 多支盘锚杆是新近研发的新型锚杆,具有抗拔承载力高、鲁棒性强和灵活性强等优点。为了进一步掌握多支盘锚杆的抗拔承载性能,本文在多支盘锚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边坡锚固原型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锚杆,单支盘锚杆盘径从300 mm增大到500 mm时,抗拔承载力分别提高35.7%、50%、71.4%,变形控制能力也相应增强;在粉质黏土中,双支盘锚杆可以到达更大的抗拔承载力,支盘间距≥4倍支盘直径时更能充分发挥两个支盘的协同作用;随着支盘个数从1个增多到3个,多支盘锚杆锁紧的地层范围越大,多支盘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及变形控制能力也相应增强;多支盘锚杆的荷载-位移关系符合双曲线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多支盘锚杆的承载力。研究成果可以为多支盘锚杆的工程应用奠定了较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盘锚杆 极限承载力 拉拔试验 双曲线模型 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串行非局部正交差分的无人机红外检测
4
作者 刘天奇 韩桂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124,共11页
为了提升旋翼无人机目标检测的准确性、鲁棒性与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串行非局部正交差分的无人机红外检测方法。首先将局部对比度测量转换为非局部正交差分,通过自注意机制将打破语义连续性的特征点视为潜在目标位置。进一步考虑... 为了提升旋翼无人机目标检测的准确性、鲁棒性与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串行非局部正交差分的无人机红外检测方法。首先将局部对比度测量转换为非局部正交差分,通过自注意机制将打破语义连续性的特征点视为潜在目标位置。进一步考虑到目标的尺度变化,采用双向串行特征调制方法,保证对目标多尺度的自适应性,满足实时性要求。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提出方法能够在高度复杂和低对比度的场景中,实现了更高的目标检测精度,并且保证了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检测 旋翼无人机 自注意机制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泛非和印支事件的记录:来自俄久卖变质杂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艺龙 王根厚 +5 位作者 郭志文 梁晓 袁国礼 王寒冻 黄波 何亚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7-1152,共16页
藏北羌塘盆地大地构造属性是长期争议的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探讨。俄久卖杂岩体产出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包括夕线石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以及侵位于其中的淡色花岗岩脉。在中央隆起北侧,高级变质岩仅发现于俄久卖杂岩... 藏北羌塘盆地大地构造属性是长期争议的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探讨。俄久卖杂岩体产出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包括夕线石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以及侵位于其中的淡色花岗岩脉。在中央隆起北侧,高级变质岩仅发现于俄久卖杂岩体内。因此,该杂岩为研究羌塘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片麻状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其中,片麻状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76.6±4.8Ma,且岩石中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Pb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较亏损,显示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淡色花岗岩中的锆石呈明显的核-幔-边环带结构,其核部测得年龄介于2052±25Ma^541±8Ma之间,幔部加权平均年龄为463.7±7.5Ma,边部内侧为214.6±2Ma,边部外侧为189.4±1.1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淡色花岗岩形成于典型的同碰撞构造环境。综合研究表明,俄久卖杂岩体包括早古生代泛非晚期岩浆事件产物(~470Ma),且在印支运动期遭受深埋作用并发生部分熔融,分别形成了~214Ma和~189Ma的淡色花岗岩。因此,羌塘盆地内泛非时期的地质记录可延伸至中央隆起带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变质杂岩 锆石U-PB年龄 泛非运动 印支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腾冲来利山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林进展 曹华文 +3 位作者 张寿庭 刘瑞萍 肖常先 杨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9-971,共13页
腾冲地块处于滇西复合造山带和青藏高原东南缘,研究区发育的花岗岩携带了大量的构造信息。腾冲来利山二长花岗岩锆石 U-Pb 年龄为50.4±0.4 Ma,是新生代早期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产物。花岗岩 SiO2含量较低(67.52%~68.99%),高钾(... 腾冲地块处于滇西复合造山带和青藏高原东南缘,研究区发育的花岗岩携带了大量的构造信息。腾冲来利山二长花岗岩锆石 U-Pb 年龄为50.4±0.4 Ma,是新生代早期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产物。花岗岩 SiO2含量较低(67.52%~68.99%),高钾(K2O=5.13%~5.70%), AR 值为2.02~2.14, A/CNK 值为0.95~0.99,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FeOT/MgO(4.03~4.54)、10000±Ga/Al(5.18~5.59)比值较高,相对富集 LILE(Rb、Th、U、K、Pb)和 HFSE (Zr、Hf),相对亏损 Ba、Nb、Sr、P、Ti、Eu,而且稀土总量较高(∑REE=381.38±10–6~471.47±10–6),较富集轻稀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上特征均指示来利山二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且属于A2亚型花岗岩。岩石的εHf(t)=–11.44~–8.01, Hf 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 tDM2=1625~1845 Ma,反应其源岩物质单一,主要由地壳增厚引起中元古代的古老大陆地壳熔融形成。在早始新世(50 Ma 左右),滇西腾冲-梁河地区正好处于印度?欧亚板块同碰撞?后碰撞的过渡构造环境,揭示了该地区从挤压机制向拉张机制转变的动力学过程。因此,作者推断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高峰期至早始新世,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板块应处于同碰撞挤压构造环境,之后进入后碰撞短暂拉张构造环境,并在滇西腾梁地区形成了来利山A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来利山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支盘式锚杆拉拔荷载传递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坚 简文彬 +3 位作者 黄炜 黄聪惠 罗金妹 李先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96-1904,I0005,共10页
基于支盘式锚杆室内模型拉拔试验,探究荷载–位移曲线的变化特征和轴力传递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支盘式锚杆的力学模型,推导出盘端阻力的理论计算公式,结合锚-土界面的双曲线非线性模型,采用分段变形协调迭代算法建立荷载传递计算模... 基于支盘式锚杆室内模型拉拔试验,探究荷载–位移曲线的变化特征和轴力传递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支盘式锚杆的力学模型,推导出盘端阻力的理论计算公式,结合锚-土界面的双曲线非线性模型,采用分段变形协调迭代算法建立荷载传递计算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对极限扩孔压力分布、支盘挤扩角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荷载–位移曲线可划分为三阶段,轴力分布沿锚固体深度呈减小趋势且在支盘处发生台阶状突变,荷载比也不断增长;计算模型所得结果与室内实测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支盘的极限扩孔压力沿支盘径向先快速非线性增长后缓慢减小,其峰值随着位移增大而增大并以支盘中心为圆点径向外移,整体分布由"锥台状"发展为"圆柱状";挤扩角大于50°时,对锚杆承载性状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对支盘式锚杆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盘式锚杆 扩孔理论 非线性 荷载传递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盘锚杆的原型试验与荷载传递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炜 简文彬 +2 位作者 杨坚 豆红强 罗金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0-530,共11页
多支盘锚杆是新近研发的新型锚固结构,与普通锚杆相比具有优良的工程特性。在多支盘锚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多支盘锚杆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模型结果与室内实测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有效... 多支盘锚杆是新近研发的新型锚固结构,与普通锚杆相比具有优良的工程特性。在多支盘锚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多支盘锚杆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计算模型结果与室内实测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掌握多支盘锚杆的荷载传递特性,开展了现场边坡锚固原型试验,利用现场多支盘锚杆拉拔测试所得数据研究了多支盘锚杆的支盘直径、支盘间距和支盘个数对多支盘锚杆极限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粉质黏土中,当支盘间距大于等于4倍支盘直径时,可认为各支盘能独立工作,充分发挥多支盘锚杆的承载力;在相同条件下,与普通锚杆相比,随着多支盘锚杆的支盘直径从300 mm增大到500 mm以及支盘个数从1个增加到3个,多支盘锚杆的抗拔承载力提高非常明显,其变形控制能力也大幅度增强;多支盘锚杆的轴力传递曲线在支盘位置发生突变,呈陡降型,充分体现支盘在抗拔方面的贡献作用。该研究成果为多支盘锚杆的工程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盘锚杆 极限承载力 拉拔试验 荷载传递 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沈佳 董岩松 +3 位作者 简文彬 罗金妹 李先忠 聂闻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0-1299,共10页
台风暴雨型滑坡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主要的滑坡类型,揭示其失稳演化规律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建泉州德化石山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建立滑坡物理与数值模型对其... 台风暴雨型滑坡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主要的滑坡类型,揭示其失稳演化规律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建泉州德化石山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建立滑坡物理与数值模型对其变形演化过程进行模拟,探究边坡失稳涉及的渗流和变形位移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初期雨水以垂直入渗坡体为主,且入渗速率较大;后期入渗速率随坡体饱和度增加而减小。有前期小降雨的情况下,坡脚位置更易出现积水饱和现象;(2)雨水入渗是导致坡体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暴雨工况中E3(模拟全程降雨为暴雨雨强100mm·d^-1)中,稳定系数保持下降,从1.197降至1.125;在双峰暴雨工况E4(前期30mm·d^-1小雨强降雨,后期100mm·d^-1暴雨雨强降雨)中,小雨强降雨过程中稳定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从1.197降至1.188,当暴雨一开始,稳定系数骤降至1.060;(3)台风暴雨型滑坡位移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压缩沉降微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曲线变化平缓,基本不发生位移;匀速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匀速增长,位移速率不变;加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直至失稳阶段,破坏迅速,具有突发性,曲线呈非线性;(4)当前期发生小雨强降雨(降雨强度≤30mm·d^-1),后期突发大暴雨雨强降雨(降雨强度≥100mm·d^-1)情况下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变性,在试验中暴雨初期位移骤增20mm,而后快速发展到9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土质滑坡 物理模型 数值模拟 滑坡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支盘式锚杆拉拔试验及极限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坚 简文彬 +3 位作者 黄炜 黄聪惠 罗金妹 李先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6-1132,共7页
注浆支盘式锚杆是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锚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探究支盘式锚杆的承载特性,构建室内试验模型,针对不同的埋置深度、支盘直径和双支盘间距等条件进行拉拔试验,获取相应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对部分数据采取无量纲化处理... 注浆支盘式锚杆是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锚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探究支盘式锚杆的承载特性,构建室内试验模型,针对不同的埋置深度、支盘直径和双支盘间距等条件进行拉拔试验,获取相应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对部分数据采取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埋深比与荷载系数关系曲线,最后通过简化力学模型推导出支盘式锚杆的端阻力与拉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埋置深度与极限承载力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临界埋深;盘径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与极限承载力呈线性增长关系,极限承载力较普通锚杆提高了2~5倍多;双支盘的分界间距为4倍支盘直径时可充分调用双支盘的承载力,由于双支盘锚杆在加载初期时土体主要为剪切变形,故其荷载-位移曲线开始阶段斜率较单支盘锚杆要大得多;埋深比与荷载系数关系曲线的斜率突变点为临界埋深比,其值为3.02;该计算公式所得结果与4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支盘式锚杆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盘式锚杆 极限承载力 拉拔试验 端阻力 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