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益生乳酸菌筛选及原位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胡伟中 李慧颖 +5 位作者 史早 杨雪 易志强 周姝芯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32,共10页
乳制品容易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从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能够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乳酸菌,并评估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安全性以及在巴氏灭菌乳中原位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效果。结果从新疆9份酸奶疙瘩中共分离出26株乳酸菌,通过... 乳制品容易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从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能够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乳酸菌,并评估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安全性以及在巴氏灭菌乳中原位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效果。结果从新疆9份酸奶疙瘩中共分离出26株乳酸菌,通过琼脂孔扩散法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活性的乳酸菌,经形态学和16S rDNA鉴定为罗伊氏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XJ-4、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14、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7、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XJ-24、罗伊氏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XJ-47。益生潜力评估结果表明,罗伊氏粘液乳杆菌XJ-47表现出最佳的模拟胃肠液耐受性。5株乳酸菌均具有良好的胆盐耐受性、自聚集性和共聚集性,而乳酸片球菌XJ-14和乳酸片球菌XJ-7的疏水性最佳。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且无溶血活性。在巴氏灭菌乳中,乳酸片球菌XJ-24抑菌活性最强,单增李斯特菌降低了1.71 lg CFU/mL。此外,在预发酵巴氏灭菌乳中,乳酸片球菌XJ-24几乎完全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乳酸片球菌XJ-24可粘附单增李斯特菌,并严重破坏其细胞形态。该研究为上述5株乳酸菌在益生菌领域和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乳酸菌 益生潜力 原位抑制 巴氏灭菌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发酵研究脱镁叶绿素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全恒 王元楷 +5 位作者 周纯洁 陈玉瑶 庄子越 张文华 蔡甜 陈科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叶绿素可以影响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结构,缓解肥胖和改善炎症,但相关作用还需要深入探究。该研究采用体外厌氧模式,向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中添加脱镁叶绿素,进一步探究脱镁叶绿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发酵4... 叶绿素可以影响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结构,缓解肥胖和改善炎症,但相关作用还需要深入探究。该研究采用体外厌氧模式,向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中添加脱镁叶绿素,进一步探究脱镁叶绿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发酵48 h后,运用16S rRNA微生物组学,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靶向测定短链脂肪酸,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脱镁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对上述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空白组,脱镁叶绿素组在门水平上能够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提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属水平上显著抑制致病菌(P<0.05)埃希氏-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短链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脱镁叶绿素能促进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其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显著提升(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显示,高脂粪菌受到脱镁叶绿素额外作用后可产生脂类化合物、氨基衍生物、胆汁酸盐等代谢物,并且还能产生抗生素类物质(istamycin AO、夫西地酸、庆大霉素C1等)。综上,脱镁叶绿素能够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结构与代谢,对机体健康具有潜在有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体外发酵 脱镁叶绿素a 脱镁叶绿酸a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
3
作者 苏瑶瑶 陈科伟 +1 位作者 杜木英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0,共8页
为探究LED蓝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控制干红辣椒中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有效工具,该文进行了体外和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在100μmol/(m^(2)·s)蓝光照射强度下,黄曲霉生长及其产毒几乎完全被抑制。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到蓝光显著抑制黄曲... 为探究LED蓝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控制干红辣椒中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有效工具,该文进行了体外和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在100μmol/(m^(2)·s)蓝光照射强度下,黄曲霉生长及其产毒几乎完全被抑制。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到蓝光显著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并破坏菌体结构。碘化丙啶荧光染色和电导率测试结果显示,蓝光导致细胞膜被破坏且通透性增加。此外,蓝光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积累和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降低,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衡。在评估LED蓝光处理对干红辣椒品质影响时,发现蓝光对辣椒品质(颜色、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小。因此,该文揭示了LED蓝光可以作为减少干红辣椒中黄曲霉污染的有效工具,为采用物理方法防控农作物中黄曲霉及毒素污染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蓝光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抗真菌活性 干红辣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改善热诱导青稞蛋白凝胶的特性与机制研究
4
作者 付明泽 张亿 +2 位作者 彭小伟 陈会景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8-225,共8页
为了改善青稞蛋白的凝胶性质进而扩大其应用,将海藻酸钠与青稞蛋白(highland barley protein,HBP)混合制备凝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对HBP持水性、凝胶强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HBP的二级、三级结构及对其凝胶结构的观察,对... 为了改善青稞蛋白的凝胶性质进而扩大其应用,将海藻酸钠与青稞蛋白(highland barley protein,HBP)混合制备凝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对HBP持水性、凝胶强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HBP的二级、三级结构及对其凝胶结构的观察,对海藻酸钠调控HBP凝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海藻酸钠添加量的增加,青稞蛋白的持水性、凝胶强度分别从23.4%、13.3 g显著提升至59.4%、33.8 g。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添加能够提高青稞蛋白的热稳定性。海藻酸钠的添加对HBP二级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会使HBP的表面疏水性及游离巯基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2.3%与53.3%。通过测定HBP中分子力,发现添加海藻酸钠会使复合凝胶中氢键、二硫键、静电相互作用分别提高51.4%、40.4%、50.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添加海藻酸钠之后会出现相分离,促进了蛋白质分子的聚集,从而形成更加致密的凝胶结构。综上,使用海藻酸钠可以改善青稞蛋白的凝胶性质,扩大青稞蛋白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蛋白 海藻酸钠 凝胶 热稳定性 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传统后发酵中的成分变化及其与生物胺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敏 张仁凤 +2 位作者 陈光静 宋军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60,共10页
以大豆为原料,总状毛霉、米曲霉沪酿3.042分别纯种制曲,研究豆豉在"传统后发酵"中有关成分变化及其与生物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此过程中豆豉水分基本稳定,总酸、氨基酸态氮和游离氨基酸先增加后稳定,pH先下降后稳定。对照组... 以大豆为原料,总状毛霉、米曲霉沪酿3.042分别纯种制曲,研究豆豉在"传统后发酵"中有关成分变化及其与生物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此过程中豆豉水分基本稳定,总酸、氨基酸态氮和游离氨基酸先增加后稳定,pH先下降后稳定。对照组无脱羧酶活力但有少量的4种生物胺;曲霉组有鸟氨酸与苯丙氨酸的脱羧酶活力,生物胺种类由腐胺、2-苯乙胺、亚精胺和精胺减少为腐胺和2-苯乙胺;毛霉组有鸟氨酸和酪氨酸的脱羧酶活力及腐胺、亚精胺和酪胺。后发酵期间,曲霉和毛霉组总生物胺分别增加3.05、3.40倍,但前者含量更高。苯丙氨酸与2-苯乙胺呈弱相关,精氨酸与亚精胺、精胺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除水分外,pH、总酸、氨基酸态氮都与检出的生物胺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种制曲豆豉 传统后发酵 有关成分 生物胺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色变泡萝卜中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汤艳燕 龙谋 +3 位作者 黄盛蓝 周先容 于丽红 杜木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12,共6页
以泡萝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变黄和变红泡萝卜中共检测到7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中分别检测出39,4... 以泡萝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变黄和变红泡萝卜中共检测到7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中分别检测出39,47,32种挥发性成分。在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中,共有组分(硫代乙酸甲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二甲基二硫、芳樟醇、辛醛、癸醛和2,2,3,4-四甲基戊烷)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9.27%,44.65%,49.11%;非共有组分分别有15,20,5种,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5.04%,20.09%,11.36%。正常、发黄和发红泡萝卜中非共有组分的数量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说明色变会对泡萝卜的风味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变 泡萝卜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维生素A酯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韵唱 王龙琼 +5 位作者 何小玲 丁德胜 王元楷 周凤兰 蔡甜 陈科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0-87,共8页
该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不同泌乳阶段下的母乳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维生素A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热图分析研究三者在母乳中分布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 该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不同泌乳阶段下的母乳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维生素A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热图分析研究三者在母乳中分布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母乳中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含量随着泌乳期的延长逐渐降低,二者含量具有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16)。母乳中的维生素A酯含量相对稳定,在3个泌乳阶段下共检测出9种维生素A酯,长链视黄醇酯为主要存在形式,二十四酸视黄醇酯含量最高。不同的维生素A酯间呈现一定的聚类性,辛酸视黄醇酯、二十二酸视黄醇酯与二十二碳烯酸视黄醇酯两两之间的代谢关联性最强(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1)。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研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 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 维生素A酯 定性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红杂交鲜天麻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段桂媛 张曼 +5 位作者 唐鑫静 颜宇鸽 姚红 阚建全 刘雄 杜木英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7,共11页
为综合评价重庆乌红杂交鲜天麻质量,以5批重庆不同地区乌红杂交鲜天麻(G1~G5)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乌红杂交鲜天麻在营养成分、活性成分、重金属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乌红... 为综合评价重庆乌红杂交鲜天麻质量,以5批重庆不同地区乌红杂交鲜天麻(G1~G5)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乌红杂交鲜天麻在营养成分、活性成分、重金属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乌红杂交鲜天麻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5批重庆天麻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67~0.997,说明不同批次天麻之间差异较小;G2天麻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质量比最高,为(5.92±0.67)mg/g;从所有样品中共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9.77%~18.66%的氨基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质量比较高,为(5703.77±240.89)~(7889.03±145.37)mg/k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3.05%~76.79%。除G5天麻外,其余天麻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有关行业标准规定。5批天麻共检出67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确定了20种OAV大于0.1的化合物,其中5批天麻都含有(E)-2-壬烯醛且OAV较大。研究旨在为重庆乌红杂交鲜天麻整体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天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天麻 药食同源 质量评价 挥发性成分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辣椒复水模型构建及复水后特性和发酵品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美玲 姚红 +5 位作者 黄璐晗 武运 武亚婷 ZSOLT Zalan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230,共9页
为探究干辣椒复水后的加工适应性,选取西南地区常见的5个辣椒品种进行复水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综合得分最高的品种并以其为原料制备辣椒酱。结果表明,Peleg模型适用于料液比1:50(g:mL),恒温45℃干辣椒复水过程,复水90 min时5种辣椒... 为探究干辣椒复水后的加工适应性,选取西南地区常见的5个辣椒品种进行复水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综合得分最高的品种并以其为原料制备辣椒酱。结果表明,Peleg模型适用于料液比1:50(g:mL),恒温45℃干辣椒复水过程,复水90 min时5种辣椒质构特性较好,微观结构最接近新鲜辣椒,其中二荆条为最适宜复水再加工辣椒品种。以鲜二荆条发酵辣椒酱(A)为对照,对比研究复水二荆条发酵辣椒酱(B)和复水二荆条加蔗糖发酵辣椒酱(C),辣椒酱A的总酸、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辣椒酱B和C(P<0.05),但辣椒酱C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38.43%)最接近理想蛋白模式;辣椒酱B的辣度最高,添加蔗糖后辣椒酱C的辣度显著改善;辣椒酱C和A的感官评分最为接近。试验表明复水二荆条添加蔗糖发酵可提升复水辣椒酱的营养价值,感官品质也更接近鲜二荆条发酵辣椒酱。该研究结果可为复水辣椒的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辣椒 复水 Peleg模型 二荆条 辣椒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萍 冯西娅 +2 位作者 李爱君 王洪伟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9-305,共7页
采用感官分析方法—时间-强度法(time intensity,TI)和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结合HPLC,对8种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及麻味物质进行了测定。TI结果展示了花椒油的时间动态特性,ZAO1样品具备最高... 采用感官分析方法—时间-强度法(time intensity,TI)和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结合HPLC,对8种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感特征及麻味物质进行了测定。TI结果展示了花椒油的时间动态特性,ZAO1样品具备最高的麻感强度(intensity of maximum,I_(max))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I_(max)与AUC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QDA结果揭示了不同产区花椒油的麻感属性差异,其中麻木感、振动感、垂涎感在ZAO1样品中表现突出,而在ZBO4样品中表现最弱;灼热感在ZAO2样品中表达最为强烈。HPLC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的花椒油的麻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羟基-α-山椒素(hydroxy-α-sanshool,HαSS)是影响麻木感、振动感和垂涎感的关键物质。此外,麻木感、振动感和垂涎感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该结果初步揭示了花椒油中麻感特征差异及其与麻味物质的关联性,为我国花椒油的品质监控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不同产区 麻感特征 感官分析 麻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味组学和机器学习模型的中匈特色蒸馏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研究
11
作者 熊浩宇 索化夷 +2 位作者 易志强 杜木英 夏杨毅 《中国酿造》 2025年第8期135-144,共10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不同香型白酒和不同风味匈牙利帕林卡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解析两种蒸馏酒的特征风味成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不同香型白酒和不同风味匈牙利帕林卡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解析两种蒸馏酒的特征风味成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利用方差分析与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差异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两种蒸馏酒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2种、醚类7种、酸类3种、萜烯类11种、酮类10种、酯类17种和其他类30种。通过方差分析结合VIP值,筛选出25种差异风味物质(VIP值>1,P<0.05),其中帕林卡酒以萜烯类和醚类为主要差异成分,而白酒则以酯类和醇类为主要差异成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类模型显示,原甲酸三乙酯和(+)-柠檬烯等物质是区分两类蒸馏酒的关键成分。该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发酵原料和工艺对蒸馏酒风味形成的影响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帕林卡酒 挥发性风味成分 差异分析 风味组学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美玲 王文品 +5 位作者 黄璐晗 杨丽莉 岳宇森 邱思博 阚建全 杜木英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90,共12页
为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采集1~5年生巫山庙党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营养成分、有机酸、水解氨基酸、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采集1~5年生巫山庙党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其营养成分、有机酸、水解氨基酸、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4年生巫山庙党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20.97%和69.74%,5年生多糖含量最低,为8.38%;党参炔苷含量在第4年最高,为16.20μg/g,2~3年为快速生长期。5个年限巫山庙党中共鉴定出116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醇类、醛类和酯类,其中有47种关键风味化合物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从中筛选出15种差异关键风味化合物,癸醇和2,4-癸二烯醛是生长过程风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表现出刺激性脂肪味的庚醛是第5年的特征风味物质。综合分析认为4年生巫山庙党食用和保健品质最佳。本研究对不同生长年限巫山庙党的质量进行动态分析,以期为党参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庙党 生长年限 质量 挥发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麻味物质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阚建全 陈科伟 +2 位作者 任廷远 石慧 陈光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7,44,共8页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 L.)植物的果实,其果皮名为"椒红",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配料,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杀虫、止痛等作用。花椒在我国...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 L.)植物的果实,其果皮名为"椒红",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配料,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杀虫、止痛等作用。花椒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优选经济树种,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近年来其种植面积以20%~30%的速度逐年增加。花椒的药用价值早已得到认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花椒具有抗氧化、杀虫、麻醉、抗炎镇痛、降血脂、除皱、抗癌、祛风除湿等多种作用,而花椒麻素作为花椒中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其生理功效的评价也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研究还停留在花椒麻味物质生理作用效果的初步研究水平,没有对其生理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目前对花椒的开发还多限于食用方面,在新药和日用化工等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仍不足。因此,对花椒中麻味物质的主要种类、麻味物质的生理作用两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味物质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麻味物质 生理功能 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XG1对苹果上棒曲霉素产生菌的防治与抑菌特性
14
作者 王婷雯 陈科伟 +1 位作者 杜木英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4,共8页
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能够导致苹果腐败并产生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棒曲霉素(patulin,PAT),严重影响苹果加工产品品质,威胁食用者的健康。该研究旨在筛选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和产毒的拮抗菌,并探究抑... 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能够导致苹果腐败并产生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棒曲霉素(patulin,PAT),严重影响苹果加工产品品质,威胁食用者的健康。该研究旨在筛选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和产毒的拮抗菌,并探究抑菌特性以及对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从供试菌株中筛选出1株拮抗菌白地霉XG1(Geotrichum candidum XG1),在体外对棒曲霉和扩展青霉的抑菌率分别78.07%和83.71%,在苹果上对棒曲霉和扩展青霉的抑菌率分别为54.66%和63.56%。此外,G.candidum XG1在不同基质(PDB、苹果汁和苹果)中均可强烈抑制病原菌产生PAT。研究表明提高拮抗菌浓度以及确保接种时间越早或接种次序优先于病原菌,有利于提高抑制效果。同时,G.candidum XG1对病原菌的主要抑菌方式可能是基于营养与空间的竞争,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经过40 d贮藏实验,发现G.candidum XG1能够控制苹果自然腐败,对苹果品质无不良影响。综上可知,G.candidum XG1对苹果上的棒曲霉素产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控毒效果,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地霉 棒曲霉 扩展青霉 生物防治 棒曲霉素 抑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生物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5
作者 阚建全 洪晴悦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0,共10页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优势特种作物,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了3500余年,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点。青稞是生产“糌粑”、青稞酒等食品的原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组分特性。通过饮食摄入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现代研究发现青稞中含有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能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降低人体心脏病、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率。对青稞中β-葡聚糖、戊聚糖、膳食纤维、酚类化合物、维生素E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青稞的生理功能和青稞保健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活性成分 生理功能 加工特性 Β-葡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不同产地五倍子蜂蜜挥发性成分差异分析
16
作者 杨雪 史早 +4 位作者 周姝芯 李慧颖 胡伟中 易志强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9-258,共10页
五倍子蜂蜜是一种特色中草药蜂蜜,是重庆地区秋季主要蜜种,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价值。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重庆市6个产地的五倍子蜂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五倍子蜂蜜中... 五倍子蜂蜜是一种特色中草药蜂蜜,是重庆地区秋季主要蜜种,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价值。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重庆市6个产地的五倍子蜂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五倍子蜂蜜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17种醇类、10种酯类、13种醛类、11种酮类、6种萜烯类、16种烷烃类等,香气活度值>1的化合物共有20种。不同产地样本之间挥发性物质组成存在差异,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出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橙花醚、二十烷、苯乙醛、壬醛、庚醛、叔丁基对苯醌和十一醛等17种化合物对五倍子蜂蜜地理来源判别模型及独特风味有贡献。绘制聚类热图,发现这17种差异化合物能够进一步将不同组样本区分开,可能作为判别重庆市五倍子蜂蜜地理来源的指标。该研究揭示了重庆市五倍子蜂蜜的挥发物组成和香气特征,为重庆市特色五倍子蜂蜜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蜂蜜 不同产地 挥发性成分 香气活度值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3不同成熟阶段五倍子蜜挥发性成分含量、气味阈值和气味描述
17
作者 史早 杨雪 +4 位作者 李慧颖 周姝芯 胡伟中 易志强 杜木英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99-309,共11页
为探究中药蜜——五倍子蜜成熟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不同成熟阶段五倍子蜜为试验对象,分别测定其水分含量、淀粉酶值等一系列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为探究中药蜜——五倍子蜜成熟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不同成熟阶段五倍子蜜为试验对象,分别测定其水分含量、淀粉酶值等一系列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其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五倍子蜜成熟过程中其蛋白质、羟甲基糠醛、葡萄糖、果糖含量及酸度、淀粉酶值均提高,水分含量、电导率及蔗糖含量均降低,以上指标在成熟蜜中的值分别为1.92±0.02 g/kg、0.67±0.03 mg/kg、30.75±0.14 g/100 g、35.90±1.08 g/100 g、16.58±0.32 mL/kg、20.59±1.25 mL/(g·h)、19.43±0.16 g/100 g、370.33±2.52μs/cm和2.62±0.12 g/100 g。不同成熟阶段五倍子蜜中共检出包括酸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等在内的11类108种挥发性成分,且挥发性成分总量随其酿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醛类物质总量占比始终最高,为81.15%~85.52%,酮类物质种类最为丰富,为24种。五倍子蜜中共筛选出12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有8种为各阶段蜜共有,分别为2-甲基丁酸、苯甲醇、苯甲醛、苯乙醛、庚醛、壬醛、癸醛及大马士酮,且具有果香味的大马士酮为五倍子蜜香气贡献度最大的成分。在各香气成分的作用下,五倍子蜜成熟过程中其果香及花香均增强。本研究可为五倍子蜜的生产及质量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为更多特色中药蜜的挖掘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蜜 成熟 理化指标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粪菌体外发酵叶绿素a、b后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分析
18
作者 陈玉瑶 王元楷 +3 位作者 曾全恒 周纯洁 蔡甜 陈科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通过代谢组学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探讨叶绿素及其结构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粪菌体外发酵48 h后叶绿素被肠道微生物转化、降解,其主要衍生物为氧化产物(13^(2)-羟基叶绿素a、15^(1)-羟基内酯叶绿素b、13^(2)-... 通过代谢组学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探讨叶绿素及其结构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粪菌体外发酵48 h后叶绿素被肠道微生物转化、降解,其主要衍生物为氧化产物(13^(2)-羟基叶绿素a、15^(1)-羟基内酯叶绿素b、13^(2)-羟基叶绿素b)和脱镁衍生物(脱镁叶绿素a和13^(2)-羟基脱镁叶绿素b),减少的叶绿素降解成非荧光代谢物(m/z 666.289 5)、荧光代谢物(m/z 614.273 5、618.268 4、792.321 2)及丙酸吡咯衍生物(m/z 223.071 3)等。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叶绿素能够下调埃希氏-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并上调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且叶绿素a与叶绿素b对微生物丰度和种类有不同作用。靶向代谢组测定发酵后粪便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补充叶绿素会引起粪便代谢物的差异(叶绿素a、b组均有更多抗生素合成),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叶绿素a组的己内酰胺降解通路和叶绿素b组的12、14和16元大环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路,且两组有15条共同通路。本研究将有助于解释补充叶绿素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为研究叶绿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粪菌发酵 肠道菌群 高脂饮食 短链脂肪酸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食品人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木英 敬成俊 +1 位作者 刘飞梅 雍小菊 《蚕学通讯》 2018年第3期59-62,共4页
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体制,课程建设及评价体系方面培养应用型食品人才。
关键词 双创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米辣鲊辣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尹小庆 汤艳燕 +3 位作者 阚建全 武亚婷 武运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2,共9页
对鲊辣椒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机酸、氨基酸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90 d的发酵过程中共检出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6种有机酸及18种氨基酸。其中醇类物质含量在发酵30 d时达最大值,酯、萜、醛及酸类物质在发酵4... 对鲊辣椒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机酸、氨基酸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90 d的发酵过程中共检出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6种有机酸及18种氨基酸。其中醇类物质含量在发酵30 d时达最大值,酯、萜、醛及酸类物质在发酵45 d时达最大值,吡嗪和烷烃类在发酵60 d时达最大值。琥珀酸和乙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余有机酸含量先增加后基本保持稳定。虽然氨基酸总量不断降低,但人体必需氨基酸由11.9%增加至46.21%。小米辣鲊辣椒在发酵中共鉴定出30个细菌属、36个真菌属,其中Lactobacillus和Candida为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Candida与27种化合物显著相关(p<0.05),Lactobacillus与47种挥发性成分显著相关(P<0.05),且与乙酸己酯、庚酸乙酯等7种特征香气成分相关性极显著(P<0.01)。为小米辣鲊辣椒风味品质的评价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辣椒制品 风味物质 有机酸 氨基酸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