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斜坡效应的桥梁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尹平保 陆帆 +3 位作者 贺炜 万长明 李懿德 张晓曦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6,共11页
地震作用下斜坡段桥梁桩基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损伤程度演化机理尚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开展斜坡桩基离心机振动台试验,获得特定坡度条件下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基于桩-坡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对比分析桩-坡系统加速度响应特征,验证计算模型... 地震作用下斜坡段桥梁桩基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损伤程度演化机理尚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开展斜坡桩基离心机振动台试验,获得特定坡度条件下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基于桩-坡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对比分析桩-坡系统加速度响应特征,验证计算模型和参数取值的合理性;依托某斜坡桩基,通过IDA时程分析,获得斜坡坡度和桩径对桩基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据此建立斜坡桩基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表明:桩-坡系统存在加速度放大效应,且越靠近坡顶放大效应越明显;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正弯矩均位于桩顶处,而最大负弯矩约发生在土-岩交界面处;随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增大,桩基易损性增大;当PGA相同时,桩基极易由轻微破坏发展为中等破坏,而由严重破坏发展为完全破坏的概率相对较小;桩径越大,桩身弯矩越大,而桩身水平位移及易损性减小;随斜坡坡度增大,桩身弯矩、水平位移及易损性均随之增大。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合理布置桩位和设定桩径可有效提高斜坡桩基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斜坡桩基 离心机模型试验 IDA时程分析 数值模拟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M_(S)6.8地震重定位及前震序列识别
2
作者 尹欣欣 左可桢 +1 位作者 赵翠萍 蔡润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0-868,共19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_(S)6.8地震。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其前后7 951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4 370个精确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28.501°N, 87.477°E),震源深度9.3km,余震序列整体呈近SN向展布,长约7...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_(S)6.8地震。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其前后7 951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4 370个精确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28.501°N, 87.477°E),震源深度9.3km,余震序列整体呈近SN向展布,长约70km,深度主要集中在3~15km。由于震中位于台站覆盖稀疏区域,传统台网监测难以全面捕捉地震前的小地震活动。为此,文中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方法PhaseNet与单台振幅-震级估算相结合,对距震中最近的ZHF台站(震中距约50km)连续波形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主震前56h内共识别出90次地震事件,其中88.89%为M_(L)<2.0的小地震,大大超过了同期区域台网识别的8次地震。对293次已知震级的余震进行分析,建立了可靠的单台震级标定关系(log_(10)A=0.77M_(L)+1.36)。基于改进后的地震目录,在考虑震级误差的情况下采用最大曲率法确定完备震级为M_(L)1.10,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得到b值为0.58±0.07。从空间分布来看,精定位结果显示这些前震事件主要发生在主震震中约20km范围内的余震区内;时间演化特征表明,主震前1h内记录到8次地震事件,其中最大前震(M_(L)3.7)发生在主震前约1h。文中结果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台检测方法在台站稀疏区域的有效性,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重要观测资料。这一方法对其他台站覆盖稀疏地区的地震监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发震构造 深度学习检测 前震序列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峰湖建设对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童锦施 周向阳 +1 位作者 任东兴 赵珊珊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大型水库建设将改变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区域建成的大型水库万峰湖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降水产品,分析水库建设前后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年、季变化特征,对比建库前后降水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水汽输送通量及路径、水库建设、地形... 大型水库建设将改变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区域建成的大型水库万峰湖为对象,基于高分辨率降水产品,分析水库建设前后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年、季变化特征,对比建库前后降水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水汽输送通量及路径、水库建设、地形特征因子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峰湖建设后局地降水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改变,降水量的改变在不同季节也有所差异:夏秋季降水表现为减小、而春冬季表现为增加的特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贡献度分析表明水汽输送通量及路径方向是影响该区域降水的主导因子,建库后相对水库距离对研究区降水的重要性略有增强,反映出来自水库的陆源水汽贡献度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对于水库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洪旱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库 区域降水 时空变化 影响机制 万峰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边坡编录立面图与展示图的CAD转换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 周斌 +1 位作者 徐湘涛 崔海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AutoCAD系统为现场编制的开挖边坡地质编录资料的展示交流提供了一种便利平台,根据其3D空间的VLISP变换函数,进行二次开发可实现各种投影图式的相互转化。获得了用矢量解法构造相关变换的矩阵形式,指出其为非满秩的平行投影变换,给出... AutoCAD系统为现场编制的开挖边坡地质编录资料的展示交流提供了一种便利平台,根据其3D空间的VLISP变换函数,进行二次开发可实现各种投影图式的相互转化。获得了用矢量解法构造相关变换的矩阵形式,指出其为非满秩的平行投影变换,给出了相应的LISP测试代码,表明该变换矩阵形式简明、易于编程开发。通过一水电工程开挖边坡的编录图元变换实例,展示了其立面图向3D立体表面转化的结果。对所编代码在测绘数据叠加、共面边界找平等方面的拓展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变换 VLISP 开挖面 岩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渗气试验的黄土潜蚀地层渗气率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喜安 薛泉 +2 位作者 庞涛 郭泽泽 师建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7-1034,共8页
利用改进的渗气仪器对不同地区原位马兰黄土地层及原状马兰黄土试样的渗气率进行了测量。通过新研制的原位渗气率试验装置和已有成熟经验的室内原状黄土试样渗气率试验装置的渗气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对原位渗气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 利用改进的渗气仪器对不同地区原位马兰黄土地层及原状马兰黄土试样的渗气率进行了测量。通过新研制的原位渗气率试验装置和已有成熟经验的室内原状黄土试样渗气率试验装置的渗气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对原位渗气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合两种渗气率试验方法所得的结果综合分析了颗粒粒径、孔隙比、含水率等因素对马兰黄土渗气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通过原位渗气率试验分析了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对黄土地层渗气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原状黄土试样室内渗气试验与黄土地层原位渗气试验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黄土地层原位渗气率试验结果是可靠的。原位试验因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试样取样、运输及室内制样等过程的扰动影响而结果更为精确,且能较好地反映黄土地层的真实情况,室内渗气率试验只适合均匀、无明显节理裂缝(隙)的黄土试样。两种渗气率试验结果均表明:马兰黄土粗颗粒愈多级配愈差渗气率愈大,反之渗气率则愈小;同一地点随深度增加、孔隙比减小、含水率增大,渗气率呈现减小的趋势。潜蚀黄土场地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附近黄土地层因受裂缝(隙)和洞穴扰动,渗气率明显偏大,而远离湿陷裂缝(隙)和潜蚀洞穴的黄土地层渗气率基本接近于非洞穴裂缝(隙)分布区黄土渗气率平均值。原位渗气率测量结果精确,测量过程快速便捷,该方法在评价黄土地层渗透性乃至评价黄土地层结构缺陷(如隐伏节理裂隙、潜蚀洞穴的发育程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兰黄土 渗气率 原位渗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域新翻耕黄壤不同降雨强度下胶体动态释放规律:以贵阳市花溪区耕地为例
6
作者 季师航 周向阳 +4 位作者 雷文娟 任东兴 舒远菊 张腾 曾师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44-4057,共14页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坡耕地区域的水环境风险较高。研究通过采集原状土样,应用模拟降雨入渗实验探索喀斯特区域黄壤坡耕地在新翻耕后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胶体动态释放规律,包括胶体浓度、粒径分布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胶体浓度呈现随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增加而增大外,并且所释放的土壤胶体浓度在3个雨强下的差异表现出3个不同阶段:0~100 mm阶段雨强为25 mm/h与40 mm/h时胶体浓度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10 mm/h;100~250 mm阶段3个雨强下胶体浓度均有较大差异;累积雨量大于250 mm时三者差异小;胶体粒径的特征统计量在雨强为40 mm/h时呈明显的两阶段、突降特征,雨强为25 mm/h和10 mm/h时则呈现出渐变特征;不同粒径胶体含量变化分别呈现出稳定、增加和减小的趋势。研究揭示出不同流速下土壤胶体出流浓度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并从细观尺度量化了不同粒径胶体随累积入渗量的含量变化趋势,将为进一步评价该时段的区域水环境风险和驱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释放 贵州黄壤 翻耕条件 降雨入渗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系统作用下红层软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其健 马德翠 +2 位作者 邓荣贵 康景文 祝全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33-3342,共10页
地热能源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但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出现的系列建筑地基病害问题与地源热系统关系尚不清楚。依托成都某建筑群事故调查项目,研究了有无地热系统作用下泥岩、石膏岩的工程特性,并基于室内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 地热能源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但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出现的系列建筑地基病害问题与地源热系统关系尚不清楚。依托成都某建筑群事故调查项目,研究了有无地热系统作用下泥岩、石膏岩的工程特性,并基于室内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不同温度及不同浸水时间等因素下岩石宏观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场地有无地热系统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甚微,但有地热系统时岩体中裂隙发育数量明显增多,累积张开度明显增大;(2)随着浸泡时间增加,泥岩最大含水率可达30%以上,石膏岩含水率超不过15%,泥岩浸水软化效应较石膏岩显著,二者力学指标随含水率增加呈负指数型下降,石膏岩因晶粒大小不同,离散性大;(3)天然状态下石膏岩呈脆性破坏,泥岩呈延性破坏,石膏岩水岩界面溶蚀作用效应显著,随着石膏岩由表及里溶蚀加剧,温度变化效应对岩体内生裂隙萌发起一定促进作用;(4)在20~50℃温度变化范围内,石膏岩抗压强度随温度呈抛物线变化,而泥岩单调升高;(5)地热管与岩体间填筑不密实容易形成渗水通道,改变水动力条件,动水作用下使石膏岩裂隙及软弱夹层溶蚀加剧,形成更大空洞,从而诱发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石膏岩 地热系统 试验研究 建筑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黄土塬边斜坡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福秀 吴志坚 +1 位作者 严武建 赵多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80-2890,共11页
以平凉市崆峒区的黄土塬斜坡为原型,采用含裂隙与不含裂隙的斜坡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1:25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在满足相似原理的前提下,通过输入不同幅值的水平向与竖直向地震波,分析两种结构的斜坡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平与竖直向... 以平凉市崆峒区的黄土塬斜坡为原型,采用含裂隙与不含裂隙的斜坡概念模型,设计并完成1:25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在满足相似原理的前提下,通过输入不同幅值的水平向与竖直向地震波,分析两种结构的斜坡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平与竖直向地震波沿着坡面和内部竖直方向上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放大效应,并在坡顶达到最大值;同等幅值的地震波作用下,在坡体中上部,坡面与断面4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同等高程处无裂隙斜坡侧,而在断面1处,含裂隙斜坡的放大系数却小于无裂隙斜坡;输入地震波经斜坡土体传递后,卓越频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高程的增加,坡体会对中高频段进行选择性放大作用,在含裂隙斜坡侧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且随着地震波的幅值增加,卓越频率向低频方向转移。在竖向地震波作用下,卓越频率衰减现象却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边斜坡 振动台试验 裂隙 加速度动力响应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质心墙坝防渗墙顶部土体剪切带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宁 何蕃民 吴梦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1-198,共8页
由于混凝土防渗墙的压缩模量远远高于其两侧土体,导致墙体两侧土体的沉降远大于墙体本身,防渗墙顶部土体内部出现沉降量急剧变化的剪切带。鉴于剪切带模拟方法的复杂性,提出预设剪切面单元模拟剪切带变形的计算方法,用以模拟土体出现剪... 由于混凝土防渗墙的压缩模量远远高于其两侧土体,导致墙体两侧土体的沉降远大于墙体本身,防渗墙顶部土体内部出现沉降量急剧变化的剪切带。鉴于剪切带模拟方法的复杂性,提出预设剪切面单元模拟剪切带变形的计算方法,用以模拟土体出现剪切破坏时的滑移特征,解决刚性结构顶部土体剪切变形的模拟计算问题,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沟埋式涵洞顶部土压力计算。研究表明:计算成果与模型试验规律基本一致;该方法较好揭示了防渗墙上部土体的剪切变形特征,其计算的防渗墙顶部竖向平均应力值与常规方法相比减小30.43%,可较好解决防渗墙计算应力比实际监测值偏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 混凝土防渗墙 接触面单元 剪切面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的震后滑坡易发性建模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天游 刘畅 +2 位作者 薛鹏 杨豹 舒建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7-185,共9页
不同机器学习预测滑坡易发性的建模过程及其不确定性有所差异,高精度地评价震后滑坡灾害易发性是实现有效防灾减灾的关键。首先建立了九寨沟“8·8”地震震后滑坡数据库,通过开展因子共线性诊断,从14个初始滑坡影响因子中剔除了2个... 不同机器学习预测滑坡易发性的建模过程及其不确定性有所差异,高精度地评价震后滑坡灾害易发性是实现有效防灾减灾的关键。首先建立了九寨沟“8·8”地震震后滑坡数据库,通过开展因子共线性诊断,从14个初始滑坡影响因子中剔除了2个因子,最终选取了12个因子参与滑坡易发性建模。然后选取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4种机器学习模型和10折交叉验证数据取样方法,利用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和易发性指数分布特征(均值和标准差)等来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建模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震后滑坡高易发区主要沿震中附近和沟谷发育分布;4种模型准确率AUC值均超过0.87,对于预测研究区潜在震后滑坡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SVM易发性指数均值和标准差均较小,表明模型对滑坡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其预测精度均值CV_(mean)最高(0.925),其他模型依次为ANN(0.920)、LR(0.894)和RF(0.877)。研究结果对推广和促进机器学习模型在其他地区的易发性预测建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滑坡 滑坡易发性评价 机器学习 10折交叉验证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蔡润 彭涛 +4 位作者 罗东林 周亚东 尹欣欣 郭鹏 彭界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8-508,共11页
基于成都市地震安评报告中的场地钻孔剪切波速资料,定性探讨了成都地区Ⅱ类场地常见的10类土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将拟合优度作为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推荐给出针对不同类型土层的拟合函数模型。基于某工程的钻孔数据,利用推荐的数学... 基于成都市地震安评报告中的场地钻孔剪切波速资料,定性探讨了成都地区Ⅱ类场地常见的10类土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将拟合优度作为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推荐给出针对不同类型土层的拟合函数模型。基于某工程的钻孔数据,利用推荐的数学回归模型和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与其它研究模型计算得到的剪切波速预测值及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常见土类的剪切波速与埋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随埋藏深度的不断增大,离散程度也随之增大;推荐的两种模型得到的剪切波速值更接近于实测值,预测精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埋深 函数模型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夯法消除风积粉细砂湿陷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毛洪运 朱江鸿 +2 位作者 喻小 毕俊翔 李忠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5-752,共8页
沙漠地区的风积粉细砂具有轻微至严重的湿陷性,消除该类地基土的湿陷性是工程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强夯法加固风积粉细砂地基土,通过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检测加固情况,评价强夯法消除风积粉细砂地基湿陷... 沙漠地区的风积粉细砂具有轻微至严重的湿陷性,消除该类地基土的湿陷性是工程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强夯法加固风积粉细砂地基土,通过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检测加固情况,评价强夯法消除风积粉细砂地基湿陷性的效果及规律。结果表明,风积粉细砂的湿陷性主要受含水率及密实度的影响,含水率对于湿陷变形作用尤其突出;强夯施工前,应对场地洒水充足,使土体含水率达到最优含水率;强夯加固中,填方区最佳锤击数为10击,挖方区最佳锤击数为8击,坚持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强夯后,风积粉细砂的承载力是强夯前的两倍,在湿陷试验中风积粉细砂变形增量随时间变化较少;强夯法改善风积粉细砂湿陷性效果显著,其中,洒水是控制湿陷性的主要因素,强夯是次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强夯法处理风积粉细砂地基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为同类型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法 风积粉细砂 湿陷性 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某填土斜坡场地地质病害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伟 张忠平 +1 位作者 谭冬生 邓安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5,共5页
研究目的:对于黄土地区填土斜坡场地,如果在最初场地平整时没有对填土进行有效处理,则以后场地会出现各种地质病害,兰州碑林地质病害就是一处典型的黄土地区填土斜坡场地问题。本文通过对兰州碑林地质病害发生发展机理的分析,提出治理措... 研究目的:对于黄土地区填土斜坡场地,如果在最初场地平整时没有对填土进行有效处理,则以后场地会出现各种地质病害,兰州碑林地质病害就是一处典型的黄土地区填土斜坡场地问题。本文通过对兰州碑林地质病害发生发展机理的分析,提出治理措施,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论:(1)兰州碑林地质病害主要表现为填土体沿老地面蠕动变形,同时伴有地面不均匀沉降;(2)病害产生原因主要为场平时对填土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加之黄土自身强湿陷性,导致地面裂缝的产生,地表水大面积下渗,汇聚于填土与老地面接触带,继而引起地表变形;(3)鉴于地表水下渗是场地病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故工程治理必须坚持"控排水为主,支挡工程为辅,地基处理断后"的原则,根据场地监测资料,本工程设置合理,治理效果明显;(4)填土斜坡场地一定要在最初场地平整时对填土进行有效处理,否则后患无穷;(5)本文对于类似的黄土地区填土斜坡场地病害分析及治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填土 斜坡 地质病害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塌陷地震震相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欣欣 蔡润 +2 位作者 陈文凯 彭立顺 李少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3,共5页
选取甘肃省测震台网测定的甘肃平凉地区塌陷地震、甘东南地区天然地震各50个,同地区的30个地震事件为待测事件。采用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里较先进的图像识别方法——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两种地震事件类型,设定波形通道总数的80%为地震事件分... 选取甘肃省测震台网测定的甘肃平凉地区塌陷地震、甘东南地区天然地震各50个,同地区的30个地震事件为待测事件。采用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里较先进的图像识别方法——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两种地震事件类型,设定波形通道总数的80%为地震事件分类阈值,超过分类阈值的设定为“0”或“1”,即可判定该待测事件为对应的事件类型。将地震事件作为原始图像,提取图像中最具代表性特征点;接着提取图像特征进入池化层,池化层会对该图像特征点进行归类压缩,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图像特征,最后输出识别图像。结果表明:塌陷地震最终分类准确识别率为86.7%,天然地震准确识别率为93.3%,总识别率为90%,为今后平凉地区塌陷地震事件类别识别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地震 平凉地区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地壳三维体波速度结构研究
15
作者 赵林林 尹欣欣 +1 位作者 蔡润 张远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4-458,共5页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若尔盖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得到该地区的精细三维速度结构和高精度震源位置参数。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速度结构整体呈低速状态,反映出青藏高原内部具有部分熔融物质特性;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特...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若尔盖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得到该地区的精细三维速度结构和高精度震源位置参数。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速度结构整体呈低速状态,反映出青藏高原内部具有部分熔融物质特性;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低速区蔓延方向印证了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流溢的科学推测;低速青藏高原板块与相对较硬的若尔盖地块相互挤压导致应力累积,因而在两者的高低速过渡带区域内发生了若尔盖系列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地区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下边坡抗滑桩有效加固区与最优加固位置理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曦 彭涛 +1 位作者 张志伟 尹平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30,共8页
假设边坡滑裂面为对数螺旋曲线,应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根据典型均质边坡的局部失稳模式,分别计算桩前和桩后坡体的局部稳定性,提出抗滑桩有效加固区理论.采用Ito理论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分别计算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安全系数、已知设计... 假设边坡滑裂面为对数螺旋曲线,应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根据典型均质边坡的局部失稳模式,分别计算桩前和桩后坡体的局部稳定性,提出抗滑桩有效加固区理论.采用Ito理论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分别计算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安全系数、已知设计安全系数所需的最小桩径或桩间净距及其对应的所需抗力、抗力合力作用点位置和滑面以上桩长.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难度可确定合理的设计桩位,通过算例分析地震荷载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对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有效加固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有效加固区 最优加固位置 边坡稳定 上限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型加筋土挡墙地震动力响应理论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涛 张晓曦 +2 位作者 柯灵 任东兴 何思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21,共10页
将L型挡墙与加筋土2种柔性支挡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区的支挡工程中。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L型加筋土挡墙的破坏机制与动力响应问题。根据第二、第三滑裂面产生条件,提出踵板长度临界系数λ_(cr)... 将L型挡墙与加筋土2种柔性支挡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区的支挡工程中。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L型加筋土挡墙的破坏机制与动力响应问题。根据第二、第三滑裂面产生条件,提出踵板长度临界系数λ_(cr),以界定长踵板式和短踵板式2种破坏模式。假设填土滑裂面为直线,应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采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分别建立2种破坏模式下L型加筋土挡墙临界状态方程,推导其地震屈服加速度系数。根据极值原理给出最优解,得到临界屈服加速度系数及其对应的填土滑裂面倾角,分析破坏模式与临界屈服加速度系数受几何参数、物理力学参数和加筋作用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可知:加筋作用可有效地提高L型挡墙的抗震能力,改变其破坏模式;当设计筋材拉伸强度较大时,L型加筋土挡墙只发生长踵板式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L型挡土墙 临界屈服加速度 破坏机制 上限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典中组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一入 唐菊兴 +2 位作者 杨宗耀 钟庆伟 张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0-722,共13页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斯弄多典中组板岩与火山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且与火山岩的大部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相似,而不同于沉积成因的板岩。但同时,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典中组板岩的亚铁和As含量明显增高,虽然沉积成因的板岩As含量同样较高,但其亚铁含量却较低,亚铁和As没有明确的关系。结果表明,斯弄多典中组板岩的原岩为典中组酸性火山岩,由典中组火山岩与后期岩浆热液发生接触热变质而形成,并促进火山岩中金的富集,因此区域低温变质作用可能是典中组火山岩形成金矿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地球化学 板岩 林子宗群 火山岩 金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B钢筋的高强度锚杆精细分区抗浮及受力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涛 任东兴 +4 位作者 杨宗耀 廖宏业 赵晓彦 薛鹏 彭界超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7,共11页
随着建筑物地下室的埋深增加、地下水位升高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对抗浮锚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抗浮锚杆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了解决建筑物因不同区域结构自重和地下室底板埋深差异带来的抗浮难题,本文通过精细分区抗浮设计... 随着建筑物地下室的埋深增加、地下水位升高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对抗浮锚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抗浮锚杆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了解决建筑物因不同区域结构自重和地下室底板埋深差异带来的抗浮难题,本文通过精细分区抗浮设计,采用精轧螺纹钢筋代替普通钢筋的高强度扩大头抗浮锚杆解决了抗浮问题,其单根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为560 kN,在最大试验荷载840 kN作用下锚头最大位移仅为5.25~9.97 mm,平均值为7.91 mm,卸荷后回弹率为18.09%~46.26%,未出现破坏,展现了优越的性能。高强度扩大头抗浮锚杆存在3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模式,(压密)-预应力抵消-扩大头端压是抗浮锚杆的理想应力-应变模式,其在1120 kN荷载作用下仍能保持正常维持收敛,且抗拔承载力为560 kN时仅处于预应力抵消阶段,仍具有很大的承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浮锚杆 卵石地层 精轧螺纹钢筋 受力机制 抗拔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城市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识别系统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铁林 廖立国 周昌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7-41,共5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管道缺陷识别依赖于人工判读,费时费力且生产周期长。因此,开展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工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管道缺陷识别依赖于人工判读,费时费力且生产周期长。因此,开展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需求,提出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城市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识别系统。通过管道缺陷数据库建立、多尺度缺陷检测模型构建、样本增量学习和迁移学习、基于专家系统的评估模型和帧间差分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缺陷识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经生产实践验证,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精确率达到78.04%,召回率达到84.59%,可有效提高管道缺陷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排水管道 缺陷识别 增量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