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特征及对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勇军 卢云龙 +3 位作者 王双龙 谢丽君 操警辉 安旭晨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9-1059,1121,共12页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监测,分析未冻水含量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并探讨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冻融过程岩石中孔隙水受温度影响显著,共经过5个阶段,即过冷段、快速冻结阶段、缓慢冻结阶段、缓慢融化阶段和融化加速阶段。(2)岩石在解冻过程中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岩样冻结过程未冻水含量明显高于解冻过程。与之对应,解冻过程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对于冻结阶段显著提高。(3)冻融过程的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岩石弹性模量与未冻水含量的关系可由指数函数表示。冻结初期,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冰含量的增长及孔隙冰对岩石颗粒的胶结作用影响,随温度进一步降低,吸附水膜厚度下降,吸附能力增强,使孔隙冰与对岩石颗粒之间的整体性增强,岩石力学参数进一步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冻融回滞 未冻水含量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砂岩水力耦合特性及破裂机制研究
2
作者 宋勇军 安旭晨 +3 位作者 孙银伟 谢丽君 卢云龙 王双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7,共14页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受载时,破裂位置张拉与剪切微裂纹相互交错出现,形成宏观剪切带,导致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随着渗透压的增大,微裂纹总数、组构接触力和接触数目均减小,峰值应力后岩石脆性断裂更明显;在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内部渗流场的演化与微裂纹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岩样中的流体主要沿新形成的微裂纹和剪切带渗透,而未损伤区渗流场与剪切带处没有太大变化,这与室内试验中渗透率的急剧增加相对应;据声发射振铃计数将试样破裂过程分为无损期、平静期、增长期和爆发期4个阶段;振铃计数在试样破坏前存在小范围沉寂期,该时期振铃计数相对均匀出现,累计振铃计数呈阶梯式增长,直到试样强度达到峰值点,该特征可作为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水力耦合 渗流场 细观损伤 声发射 破裂机制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凯 张森 +1 位作者 梁冲 李向民 《中国矿业》 2021年第4期224-228,共5页
对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数理统计,研究其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对乌鲁木齐市主要岩土层土工试验数据和原位测试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对该地区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概率统计特征分析... 对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数理统计,研究其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对乌鲁木齐市主要岩土层土工试验数据和原位测试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对该地区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概率统计特征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岩土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粉土物理力学参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粉土液性指数和含水率、塑限和液限的相关性极强,主要呈线性相关;卵石的重力触探击数与剪切波速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弱。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主要岩土参数特性及其相关性的分析研究,可以为乌鲁木齐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卵砾石 物理力学性质 相关性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冻结/解冻过程蠕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勇军 操警辉 +3 位作者 程柯岩 杨慧敏 毕冉 张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3,共11页
寒区岩体长期经受荷载与冻融的共同作用,若不考虑冻融过程对其长期力学行为的影响,将会给寒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以寒区某边坡工程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冻结温度下的冻结/解冻过程单轴分级加载蠕变试验... 寒区岩体长期经受荷载与冻融的共同作用,若不考虑冻融过程对其长期力学行为的影响,将会给寒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以寒区某边坡工程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冻结温度下的冻结/解冻过程单轴分级加载蠕变试验,使岩石在同一应力状态下处于冻结和解冻过程,真实再现寒区工程岩体长期力学响应特征。以此研究冻结/解冻过程对岩体长期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蠕应变、稳态蠕变速率及长期强度等宏观力学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砂岩冻结过程先后经历冷缩阶段、冻胀阶段和稳态蠕变阶段,解冻过程只经历融缩阶段和稳态蠕变阶段;冷缩阶段和融缩阶段砂岩发生收缩变形,冻胀阶段则发生膨胀变形;(2)冻结/解冻温度为-5℃/25℃、-10℃/25℃、-15℃/25℃时,砂岩蠕应变较常温状态下蠕应变增幅范围分别为102%~193%、81%~126%、105%~194%,解冻后稳态蠕变速率较冻结前最大增长3.65倍、4.31倍、5.56倍,冻结/解冻过程蠕变砂岩的长期强度是常温状态下长期强度的96.33%、88.52%、75.44%;(3)应力对冷缩、冻胀变形的产生起抑制作用而对融缩变形的产生起促进作用;冻结温度越低,冻胀变形和解冻后融缩变形越明显。文章提出的将蠕变与冻融过程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工程实际,该方法为寒区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评价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特性 冻结/解冻过程 冷缩应变 冻胀应变 融缩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瑞 吕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4-177,共4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矿山建设逐渐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矿山建设过程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当广泛应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从而准确监测矿山区域的各项地质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矿山建设逐渐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矿山建设过程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应当广泛应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从而准确监测矿山区域的各项地质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提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而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监测 绿色矿山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模拟的冻融砂岩细观破裂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宋勇军 孙银伟 +3 位作者 李晨婧 杨慧敏 张磊涛 谢丽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02-3616,共15页
为探究冻融岩石细观损伤累积及受载破裂过程,基于离散元提出一种水冰颗粒相变耦合膨胀方法,借助颗粒流程序实现岩石冻融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定量表征孔隙水颗粒冻胀评价指标λv,建立λv与冻融循环次数N之间的函... 为探究冻融岩石细观损伤累积及受载破裂过程,基于离散元提出一种水冰颗粒相变耦合膨胀方法,借助颗粒流程序实现岩石冻融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定量表征孔隙水颗粒冻胀评价指标λv,建立λv与冻融循环次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冻融岩石受载过程中微裂纹−位移场−力链场演化及破裂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内部孔隙水体积膨胀及持续补水是造成其损伤的本质原因;冻融过程中试样细观微裂纹由拉伸裂纹主导,呈“先慢后快”趋势演化,且外围岩石颗粒位移较内部更显著。(2)试样受载时微裂纹呈“慢→缓→陡”发展,冻融循环次数N与受载产生的微裂纹数量呈正相关,但与微裂纹起裂应力σi却呈负相关。(3)冻融前后试样破裂过程与形态明显不一,受载趋于峰值强度σf时,试样微裂纹分布−位移场−力链场有“异常信号”出现,可作为破坏前兆识别信息;冻融循环影响下,试样内部微裂纹空间排布方式更为复杂,由拉伸微裂纹主导破裂向拉−剪混合微裂纹主导转变。该研究可为探索冻融岩石破坏行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冻融循环 颗粒流 细观损伤 单轴压缩 破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制约及机理 被引量:22
7
作者 顾鸿宇 许东 +2 位作者 李丹 刘港 鲁成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533-6545,共13页
国土空间资源和城镇化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将改变地下三相介质(固-液-气)的平衡状态,造成一系列工程、环境及生态问题。地下水是地质体中能量传输和物... 国土空间资源和城镇化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将改变地下三相介质(固-液-气)的平衡状态,造成一系列工程、环境及生态问题。地下水是地质体中能量传输和物质迁移的载体,是引起岩土体性质、地下水化学组分及水动力条件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地下水为主线,总结并阐述了8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与地下水相关的工程、环境及生态问题:地下水水压、浮力、地表变形及沉降、特殊岩土体性能劣化、地下结构腐蚀、地震震害、地下水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目前研究地下水与城市地下空间(特别是深部地下空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实际案例很少,导致对地下水系统变化造成的相关问题的机理认识有限。提出了5个方面的研究建议: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体系化监测;研究地下水系统变化对岩土体物性影响;研究地下水系统变化对地层中有毒元素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机理;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及长期影响;研究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基础抗浮设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地质环境 地下水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