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双娇 李志清 +3 位作者 田怡帆 李燕明 周应新 李丹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64,共29页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文章梳理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固化原理和改良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分析得出固化效率主要受到反应物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当前MICP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土体固化、裂缝修复、防渗处理、污染修复及微生物水泥等领域,但由于矿化难以均匀、反应物不经济、微生物及脲酶活性期短且受环境干扰大、代谢产物附带毒性、现场应用性差,该技术目前主要限于实验室水平。作者分别提出了可能的突破与改进方向,并结合实验室成果指出豆粕进行菌体扩培和脲酶供给的碳源优势,以及将磷石膏作为现场钙源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以期为从事微生物岩土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工程 微生物地质工程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巴氏芽孢杆菌 脲酶 磷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杰 聂文婷 +3 位作者 刘纪根 许文盛 韩素军 黄金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8,共8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复杂多变的降水过程及水汽来源是导致流域洪旱灾害易发、多发的重要因素。以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络(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GNIP)监测的多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探...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复杂多变的降水过程及水汽来源是导致流域洪旱灾害易发、多发的重要因素。以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络(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GNIP)监测的多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气候指示意义;通过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18)O、δ^(2)H、氘盈余)、大气降水线特征与流域气温、降水量的响应关系,解析流域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及气团移动路径。结果表明:①淮河流域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南北气候过渡带特征;②同位素时空变化及异常低的大气降水线斜率、截距与局地降水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是由水汽来源差异及降水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同位素分馏造成的。氘盈余示踪和HYSPLIT模型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及变化受季风活动的控制,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替进退使得淮河流域的降水氘盈余变化具有明显的“V”型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调度管理、极端气候应对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汽来源 气候意义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强 李熙 +2 位作者 江世雄 张文杰 韩素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6-20,共5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能源格局发生着深刻变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电网建设对输变电工程边坡防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输变电工程边坡的特点,阐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下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面临的新形势。从适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能源格局发生着深刻变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电网建设对输变电工程边坡防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输变电工程边坡的特点,阐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下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面临的新形势。从适用性、局限性、经济性等方面对比研究各类生态防护技术的优劣,剖析了当前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战略变化和前沿需求,提出了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处于技术革新、标准完善、制度健全等关键时期的输变电工程边坡生态防护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生态防护 输变电工程 绿色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