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任弼时的经济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崇信 张培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36,共5页
任弼时的经济思想研究吴崇信,张培林任弼时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较早致力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在领导陕甘宁边区及广大解放区经济建设中,以马列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勇于探索经济规律,为民主革... 任弼时的经济思想研究吴崇信,张培林任弼时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较早致力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在领导陕甘宁边区及广大解放区经济建设中,以马列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勇于探索经济规律,为民主革命后期党的经济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弼时 经济思想 解放区 经济建设 陕甘宁边区 经济工作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发展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经济:在协调中走向一体——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
2
作者 郑欣淼 侯辅相 +1 位作者 王同信 吴长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5-61,67,共8页
当前农村诸多问题,其基本的深层的原因,在于长期城乡隔绝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利益矛盾和冲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把农业发展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把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结合... 当前农村诸多问题,其基本的深层的原因,在于长期城乡隔绝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利益矛盾和冲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把农业发展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把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从协调城乡关系入手,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农村 城乡经济 城乡关系 城市工业 农民 城乡一体化 县城建设 小城镇 超经济强制 农村发展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线的警呼——关于建立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研究
3
作者 吴崇信 胡俊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9-75,共7页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总产量 良性循环 粮食生产 1949年 陕西 耕地面积 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自然增长率 陕南山区 食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仲勋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5
4
作者 袁武振 梁月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8-55,共8页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习仲勋先后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和北大门,1936年至1942年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关中分区专员、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和关中分区警备司... 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习仲勋先后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和北大门,1936年至1942年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关中分区专员、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和关中分区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1943年初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他领导关中分区和绥德分区军民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开展反磨擦斗争,坚持抗战,支援前线,巩固后方,为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习仲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抗日民主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地委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对西北经济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武振 梁月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34,共12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习仲勋主政西北地区。他在努力完成西北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致力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平抑物价,实现了西北地区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在制订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计划、恢复和发展西北...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习仲勋主政西北地区。他在努力完成西北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致力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平抑物价,实现了西北地区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在制订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计划、恢复和发展西北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习仲勋注重抓好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植树造林、铁路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使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他"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的庄严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仲勋 主政西北 经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仲勋对建立和巩固西北人民民主政权的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月兰 袁武振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24期68-86,共19页
新中国成立后头3年,习仲勋全面主持西北地区工作。他领导西北各族人民努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积极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西北... 新中国成立后头3年,习仲勋全面主持西北地区工作。他领导西北各族人民努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积极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他自身也从战争年代"年轻有为"的领导者成长为"炉火纯青"的主持西北大区全面工作的高级领导人,实现了"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的庄严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仲勋 西北人民民主政权 中共中央西北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仲勋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4
7
作者 袁武振 梁月兰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8期70-81,共12页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的7年时间里,分管党的统一战线包括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的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宽宏大度的政治修养,平易近人善交朋友的工作作风,为开创新...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的7年时间里,分管党的统一战线包括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的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宽宏大度的政治修养,平易近人善交朋友的工作作风,为开创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尤其是他在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和新的创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和理论,为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实现新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仲勋 中共中央书记处 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评《三元结构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
8
作者 广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20-122,共3页
中国农村的改革走过了十年的路程。理论界对农村改革的总结与思考,远远超出了农村改革自身的范围。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这场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冲击着我国原有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众多农业... 中国农村的改革走过了十年的路程。理论界对农村改革的总结与思考,远远超出了农村改革自身的范围。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这场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冲击着我国原有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国度而言,研究农村改革与城乡经济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说,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 三元结构 国民经济发展 农民家庭经济 城市产业 新思路 城乡关系 工农业关系 乡镇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股份制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9
作者 王宏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45,共5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国营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已基本明朗,人们普遍认为股份制将成为国营企业体制的一种主要模式,应当加快试点和推广步伐。然而,在实践中,股份制却面临重重困难,并未象人们预料的那样顺利,也未发挥其应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国营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已基本明朗,人们普遍认为股份制将成为国营企业体制的一种主要模式,应当加快试点和推广步伐。然而,在实践中,股份制却面临重重困难,并未象人们预料的那样顺利,也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份制企业 试点企业 难点与对策 企业股 国营企业改革 股息 前股 红利 国有资产评估 股票交易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意识
10
作者 王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77-78,共2页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已提出多年,但至今还搞得不活,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思想认识讲,是全社会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意识不强。未能始终如一地把企业改革当成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而在企业改革中,又未能把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放在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 搞活大中型企业 企业改革 国营企业 中心环节 乡镇企业 意识 实亏 企业税负 大改革 突出的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深度综合开发: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出路
11
作者 郑欣淼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6-30,共5页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年来主要流向城镇和乡镇企业,这仍是今后应坚持的重要途径。但经过十来年已转移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年来主要流向城镇和乡镇企业,这仍是今后应坚持的重要途径。但经过十来年已转移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1990年末,全省城镇劳动力达509.9万人,其中待业人员11.2万人。城镇隐性失业又严重,企业富余职工约30万人。在大中城市和陕北陕南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县,问题尤为突出。如绥德县有3万多非农人口,1990年待业人员高达2633人,占全县非农人口的9%。据省劳动部门预测,1990年至2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基本出路 综合开发 1990年 开发性农业 乡镇企业 农村劳动力 待业人员 农民 城镇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关中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12
作者 岳仁华 王同信 +1 位作者 武会儒 朱学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9-66,共8页
一、关中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矛盾 关中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矿产丰富,且地处要津,承东启西,宜农宜牧,宜工宜商。建国四十年来,经国家大量投资建设,关中己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现在,关中已拥有以纺织,机械、电子、电器等... 一、关中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矛盾 关中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矿产丰富,且地处要津,承东启西,宜农宜牧,宜工宜商。建国四十年来,经国家大量投资建设,关中己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现在,关中已拥有以纺织,机械、电子、电器等骨干产业为主的强大产业群,以42所大学,500多家研究机构和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建构而成的科技教育网络;拥有以西安为中心、宝鸡、咸阳、铜川、渭南、韩城为骨架的具有相当产业基础的城市群。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经济 重工业 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 西安 咸阳 进口替代 韩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