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小康社会到美好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演进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建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8,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重构传统"小康"概念的经济基础,重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民生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重构传统"小康"概念的经济基础,重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民生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过40多年的接力奋斗和渐进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完成了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战略内涵出现了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全面提升的伟大跨越,总体布局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系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从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变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征程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建设"美好社会"的战略任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演进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美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回应:以“互联网+”纾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创新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冬梅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5,共6页
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要求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利益诉求,不断提升政府回应能力。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回应、被动回应、胡乱回应、模糊回应等回应不力的现象,反过来加剧和积累了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 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要求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利益诉求,不断提升政府回应能力。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回应、被动回应、胡乱回应、模糊回应等回应不力的现象,反过来加剧和积累了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要实现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必须使政府的回应更加精准更加有效。为此,重庆市从精准回应的理念出发,利用"互联网+"优化基层政府回应机制,实现了问题快速识别、信息精准沟通、责任合理分配、资源有效整合、过程严格监督,有效地回应了群众诉求,较好地纾解了基层社会矛盾,对基层党委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准回应社会诉求、解决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精准回应 社会矛盾 重庆群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倒逼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79,共7页
在群众工作中,加强和改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从调查来看,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拖延受理、推诿处理、搪塞回复群众诉求和应付式对待群众工作决策等作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庆市通过建立&... 在群众工作中,加强和改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从调查来看,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拖延受理、推诿处理、搪塞回复群众诉求和应付式对待群众工作决策等作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庆市通过建立"群工系统"生成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和干群直面"的倒逼机制,迫使领导干部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作风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寻找到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工作作风建设 倒逼机制 重庆群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初探
4
作者 李志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26,共6页
"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论断,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历史性回答。这一论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描述性认识上升到本质性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 "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论断,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历史性回答。这一论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从描述性认识上升到本质性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核心观点和理论原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水平,从方法论层面提升到本体论层面。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认识"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有五个维度: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贯穿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梦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理想高度契合;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得出深刻的历史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充分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权得失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度契合;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史,充分实践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中国文化智慧,与科学社会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方法高度契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改易更化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命担当与理论开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蒋英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4,共7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的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新机制,成为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的重要指导思想,反映了党对自...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的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新机制,成为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的重要指导思想,反映了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和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与追求共同富裕互为动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规律把握。精准扶贫具体化了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方式,提升了党委政府治国理政能力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水平。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境界。同时,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从而使中国的精准扶贫产生了世界意义。因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精准扶贫 治国理政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共享与技术赋权:乡村治理中行政壁垒的破除路径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琦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90,共5页
从乡村治理实践来看,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动员中占据优势,而社会参与力量不足。农村基层政权上下壁垒森严,横向协作不足,与村民的关系逐渐疏离。这引起了权责不清、治理碎片化和村民自治不足等困境。重庆群工系统开辟了信息共享和... 从乡村治理实践来看,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动员中占据优势,而社会参与力量不足。农村基层政权上下壁垒森严,横向协作不足,与村民的关系逐渐疏离。这引起了权责不清、治理碎片化和村民自治不足等困境。重庆群工系统开辟了信息共享和技术赋权的双重路径,有利于优化政府流程,强化部门横向合作,保障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从而推动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有效破除了乡村治理中的行政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行政壁垒 基层政府 重庆群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机制创新 被引量:4
7
作者 谭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72,共6页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服务主体内在动力不足、服务对象外在压力分散、服务环境支持合力不强,推动力机制不完善。重庆市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运行的"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服务主体内在动力不足、服务对象外在压力分散、服务环境支持合力不强,推动力机制不完善。重庆市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运行的"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流程化事项办理机制、实时化民意传递机制、开放化信息共享机制,整合服务主体内在动力、疏导服务对象外在压力、引导服务环境支持合力,协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实效。重庆的实践经验表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党的领导是坚强保证,制度建设是关键环节,社会参与是重要力量,信息技术是强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服务型政府 重庆群工系统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与外交“新常态”的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徐瑶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2,共5页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具体的外交布局和政策落实方面展示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与时俱进,包括合法国家利益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指导性地位愈加凸显;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党中央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形势下中国...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具体的外交布局和政策落实方面展示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与时俱进,包括合法国家利益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指导性地位愈加凸显;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党中央处理中美关系的新思路;"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略周边的外交新战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带来了安全外交的新形势。这些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塑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外交"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大 外交“新常态” 新型大国关系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生的民权化与民权的民生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宜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5,80,共5页
我国正进入到以解决民生与民权问题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从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分析我国民生与民权问题的社会原因与两者互联互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民生民权化与民权民生化思路来探讨两者一体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 民生 民权 民生民权化 民权民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三层含义
10
作者 钟宜 《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7-117,共1页
关键词 江泽民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 讲话 马克思主义 坚持 基本观点 重要任务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机制及政府政策创新
11
作者 周学馨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是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的结果。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环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机制包括: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协调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和政策整合机制。其中,政府的政策... 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是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的结果。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环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机制包括: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协调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和政策整合机制。其中,政府的政策创新包括: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整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加强区域人口统计、信息指导和人口治理及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人口发展战略管理 实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扶贫项目制的“耗散”过程及其逻辑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映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2,共12页
扶贫项目制是我国扶贫开发中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制在运行中产生的损耗影响预期目标实现,学者发现利益冲突、微腐败、利益共谋、贫困户参与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项目制的非制度性损耗。但从县域调查来看... 扶贫项目制是我国扶贫开发中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制在运行中产生的损耗影响预期目标实现,学者发现利益冲突、微腐败、利益共谋、贫困户参与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项目制的非制度性损耗。但从县域调查来看,项目制下扶贫资源在论证、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监管过程中存在制度性耗散与非制度性耗散两种现象。制度性耗散主要包括扶贫项目流程繁杂造成的时间耗费、扶贫项目跑动与论证过程的资金消耗、扶贫项目实施的机构增设与监督成本耗费;非制度性耗散主要包括项目虚报与重数量轻质量、项目施工中的工程外包与阻工闹工、项目验收中的资金挪用和监管缺失等。扶贫项目耗散现象产生主要是在"项目治县"的县域发展逻辑、项目争取的县乡(镇)村竞争逻辑与项目实施中的政绩至上逻辑、项目效益的社会动员逻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项目 制度性耗散 非制度性耗散 项目逻辑 项目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的多重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吴映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3,共11页
项目化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考察发现,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存在项目竞争与政绩工程、项目导向与政府错位、项目逐利与执行变通、项目实施的基层矛盾与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 项目化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考察发现,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存在项目竞争与政绩工程、项目导向与政府错位、项目逐利与执行变通、项目实施的基层矛盾与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乡村振兴项目有限性与需求广泛性的张力、项目分配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不足、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双重规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做好项目整体规划与分配、提高项目利益协调能力、强化项目监督、优化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关系是破解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困境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项目化运作 基层治理 项目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