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实践生存论存在论”的革命性变革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守奎 罗晓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64,共3页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q...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存在论 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此在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共同富裕可能性的哲学价值观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19-21,共3页
共同富裕作为发展价值观,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嬗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和主体自觉的维度科学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可能性问题,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它是社会制度与政党执政合... 共同富裕作为发展价值观,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嬗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和主体自觉的维度科学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可能性问题,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它是社会制度与政党执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本依据,揭示中国社会走共同富裕的内生性与规律性,深化和丰富着中国模式的内涵,指引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道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发展道路 可能性 哲学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个性发展的哲学反思及其中国问题
3
作者 张志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0,共4页
人的个性是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的个性解放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核。中国在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为制度或体制原因,还与社会... 人的个性是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的个性解放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核。中国在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为制度或体制原因,还与社会的国民性格特质有关。我们在以批判的精神改良社会体制的同时,更应该以哲学的反思精神去进行文化创新,重塑国民性格,解决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 个性发展 人格 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范围研究
4
作者 文国伟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9-192,共4页
发展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又是反思和批判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哲学学说。广义的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是其研究对象。进行准抽象的哲学思考是其研究特点。它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要的研究地域,以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为研究领域。
关键词 发展哲学 对象 特点 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场与在场——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建设的思考
5
作者 鲍刚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4,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何而来”与“向何而去”密切联系着,与马克思创立理论的问题、思路、视角、价值取向密切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创立)的特质,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走向。我们应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对资本主义的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何而来”与“向何而去”密切联系着,与马克思创立理论的问题、思路、视角、价值取向密切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创立)的特质,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走向。我们应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对资本主义的互动扬弃,在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场 在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
6
作者 庞跃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共5页
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 ,主要体现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坚实保障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充分自由与社会制约相统一的重要机制和实现自我... 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观 ,主要体现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坚实保障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充分自由与社会制约相统一的重要机制和实现自我与社会贡献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目标取向 ,努力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哲学观 本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范式创新推动经济观的历史性飞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经济哲学解读
7
作者 何关银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9期5-9,34,共6页
怎么才能解读出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既关系到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关系到通过发挥哲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直接切入作用,使哲学逐步走出“贫困”。存在着用“教科书哲学”公式化地解读和用... 怎么才能解读出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既关系到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关系到通过发挥哲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直接切入作用,使哲学逐步走出“贫困”。存在着用“教科书哲学”公式化地解读和用经济哲学解读两种不同的路径。笔者主张经济哲学的解读。如果用经济哲学的视域解读科学发展观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是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一次关于经济的范式或方法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即经济的价值观或基本经济理念;我们应该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相结合,为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哲学 理论硬核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境遇的思考与行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中应注意的一个视角
8
作者 鲍刚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3,共4页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存境遇 实践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公平和效率”的误释及其再认识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顺达 《探索》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45,共4页
本文分析了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及其产生的根源,论证了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
关键词 "公平与效率" 认识 平均主义 效益原则 福利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建跃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7,共6页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存在三个诠释维度:即道德要求与政治效果的维度、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维度、道德本体与政治制度的维度。这三个维度渐次演进,为思考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问题提供了立体化的参照系。比较分析三个维度的立论...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存在三个诠释维度:即道德要求与政治效果的维度、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维度、道德本体与政治制度的维度。这三个维度渐次演进,为思考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问题提供了立体化的参照系。比较分析三个维度的立论旨趣以及它们对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定位,可以发现儒家为确保善治从而对为政主体提出道德要求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而通过权衡各个维度的理论得失,则可知在道德进入政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避免德性的僭越,又要注意避免德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道德 政治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互惠人生价值观 被引量:4
11
作者 文国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人生价值观 互惠主义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超越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志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2,29,共7页
道德辩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发展、人的解放和社会治理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应当"的状态,奠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 道德辩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真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发展、人的解放和社会治理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应当"的状态,奠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神话,证明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价值观的"多元现代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着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辩护与道德超越。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从为人民服务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的理论自信与道德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道德辩护 共享发展 价值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论视阈下的人的本质观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守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3,共4页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生存 实践活动 实践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深化和丰富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雪风 《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说 江泽民 本质要求 丰富 深化 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和效率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顺达 《重庆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二者关系,对于我们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平与效率关系 理论研究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价与代价意识之我见 被引量:2
16
作者 文国伟 《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9-141,共3页
代价是标志价值付出或丧失的发展哲学范畴和价值哲学范畴。代价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层次性、程度性、交换性、必然性等特点。代价分为显性代价和隐性代价、预期代价和意外代价、有偿代价和无偿代价、有形代价和无形代价、过程代价和瞬... 代价是标志价值付出或丧失的发展哲学范畴和价值哲学范畴。代价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层次性、程度性、交换性、必然性等特点。代价分为显性代价和隐性代价、预期代价和意外代价、有偿代价和无偿代价、有形代价和无形代价、过程代价和瞬时代价、直接代价和间接代价、正常代价和非常代价 ,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代价 代价意识 代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顺达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9-183,共5页
价值问题研究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概念使用的多学科性,二是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错误界定和含混使用。哲学价值范畴的错误界定根源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价值属于纯粹主观的世界,应该从主... 价值问题研究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概念使用的多学科性,二是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错误界定和含混使用。哲学价值范畴的错误界定根源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价值属于纯粹主观的世界,应该从主体的角度对价值进行定位,如主观评价,行为选择和期望等。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和社会行动的感召力在于价值的信仰归宿,信仰是价值的升华和最高表现形态。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范畴 主体定位 信仰归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伦理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邛 《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5,共3页
信用不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外在标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信用就是指诚实守信、无欺、说话算数,能够自觉履行与他人约定的承诺而取得的信任。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几乎涉及到... 信用不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的外在标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信用就是指诚实守信、无欺、说话算数,能够自觉履行与他人约定的承诺而取得的信任。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生活领域更甚,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全面推进和加强信用伦理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 信用伦理 信用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系辞》“无咎”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鲍刚毅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133-138,147,共7页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系辞》 无咎思想 儒家思想 现代意义 个人修养 忧患意识 和谐 默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周易大传·系辞》中合理性思想及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鲍刚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57,共5页
《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 :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 ;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 ,其行为具有合理性。《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 《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 :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 ;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 ,其行为具有合理性。《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是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 ;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警惕的理性 ,是中国人“我忧故我在”的确认 ;对《系辞》阐述的合理性思想进行创造性转换 ,注重差异中的和谐。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 ,形成不同文化的健康互动 ,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大传·系辞》 合理性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