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检视与反思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默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8,共15页
本文试图在一种两极张力的思维框架中来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问题。这既突出了哲学反思的"问题意识",又开显出哲学的"后思"之本性,同时,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达至的一种理性的自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问题意识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及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建津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6,共5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志书对推进中国传统地理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3
作者 许晓东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19,共6页
古籍志书作为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理资料,具有史料性和专题性,为研究地理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古籍志书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地理思想,所记录的地理思想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本文在梳理隋唐、两... 古籍志书作为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理资料,具有史料性和专题性,为研究地理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古籍志书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地理思想,所记录的地理思想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本文在梳理隋唐、两宋、元明以及清末时期的地理思想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古籍志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和当代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旨在呼吁重视传统文化价值、结合现代科技推动地理科技创新、将古籍志书精髓融入地理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志书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 地理思想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反思与反思的哲学
4
作者 林默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8,27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在思想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性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现代性的建构,哲学在审视与观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同时经历了自身思想的流变。对这一思想历程的梳理和反思的蕴意既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清理地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在思想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性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现代性的建构,哲学在审视与观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同时经历了自身思想的流变。对这一思想历程的梳理和反思的蕴意既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清理地基"式的努力来寻觅一个新的可能的路向,也在于使哲学能够回归理性的"思"的本性,真正以哲学之思的方式面向当代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启蒙 反思 现代性 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及其批判意义
5
作者 何建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4期10-14,共5页
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这个基础本体论问题有过反复思索。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思考的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现代形而上学意味,是具... 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这个基础本体论问题有过反复思索。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思考的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现代形而上学意味,是具有"人学"意味的、人生成为人的内在依据。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批判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本体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身体”观念的转变与医学进步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晓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20,29,共5页
近代医学进步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疾病的可治疗、可预防、可共存。身体作为人的生理组织,其观念经历了三个转变并催生了三次医学进步。其一,以机械论范式为主导的思想认为“人是机械”,身体形同机械构造,催生了临床医学进步,并部分实现... 近代医学进步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疾病的可治疗、可预防、可共存。身体作为人的生理组织,其观念经历了三个转变并催生了三次医学进步。其一,以机械论范式为主导的思想认为“人是机械”,身体形同机械构造,催生了临床医学进步,并部分实现了疾病可治疗的目标;其二,以系统论范式为主导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微生物、细胞等共同维持身体的平衡,催生了预防医学进步,并部分实现疾病可预防的目标;其三,以现象学范式为主导的思想认为身体与世界具有关联性,催生了身体医学进步,并部分实现疾病与健康的共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观念 医学进步 机械论 系统论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渊源考释与话语创新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永杰 陈世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1-10,170,共11页
虽然"现代化"概念可以追溯到modernization的汉译,但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起始于新中国的... 虽然"现代化"概念可以追溯到modernization的汉译,但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起始于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话语创新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创新了现代化话语和文明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渊源考释 话语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 被引量:9
8
作者 叶志坚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晚年 理论主旨 “人类学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术语的汉译与概念生成——以《共产党宣言》汉译为线索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永杰 靳书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3,共8页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通过考证《共产党宣言》汉语摘译、节译和全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概念Eigentum,经过英语property,再经过日语词"财产",变成汉语术语"财产""所有&quo...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通过考证《共产党宣言》汉语摘译、节译和全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概念Eigentum,经过英语property,再经过日语词"财产",变成汉语术语"财产""所有",再到所有权术语,直到接受十月革命经验影响,对接俄语词coбствeнность译出所有制,并以此为中介最终以所有制对译德语Eigentum,生成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所有制译词以政治经济学概念和关系概念,超越了此前作为法律术语以及实体术语的所有物(财产)和所有权的译法,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的精深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制 中国化 概念 舌语 《共产党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观念史研究视域与方法探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默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5-163,247,共10页
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观念,在“中西古今”的视域融合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问题和思想光谱,展开中国现代观念演变的种种聚讼,涵化出中国现代观念的“中国化”和“中国性”的意谓。只有在这样一种视域交叠和融... 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观念,在“中西古今”的视域融合中,蕴涵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问题和思想光谱,展开中国现代观念演变的种种聚讼,涵化出中国现代观念的“中国化”和“中国性”的意谓。只有在这样一种视域交叠和融合的张力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现代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观念史研究必须通过反思性的诠解,把握这些现代观念在历史和当下语境中生发出来的新的意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提供思想和话语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史 现代观念 语境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林锋先生商榷 被引量:4
11
作者 叶志坚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本文是为回应王东、林锋先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一文而作的。本文认为,王、林文存在着诸多令人疑虑和困惑的问题;而且所得出的有些结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和基本常识... 本文是为回应王东、林锋先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东南学术》2006年第2期)一文而作的。本文认为,王、林文存在着诸多令人疑虑和困惑的问题;而且所得出的有些结论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和基本常识;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难以准确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人类学笔记”则能够表达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真实内涵。因此,马克思晚年笔记的正确称谓应是“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革命性特征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 人类学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实现社会公正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金珍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143,共6页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公正问题关系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协调、心理承受底线,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不同的社会,社会公正要求、表现及实现程度不同。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社会公正内涵的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公正问题关系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协调、心理承受底线,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不同的社会,社会公正要求、表现及实现程度不同。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社会公正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公正 实现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志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4-105,共2页
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要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更加富有成效 ,应注重把握好五个方面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 :坚持与创新相统一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传统意识与外来意识相融合 ... 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要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更加富有成效 ,应注重把握好五个方面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 :坚持与创新相统一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传统意识与外来意识相融合 ;民主与法治相促进 ;现实性与先进性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建设 方法论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默彪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8,共2页
文化建设不是一次标新立异、急功近利的思想运动,而是一个绵实厚重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历史进程,应该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其思想价值和指导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 历史进程 标新立异 文化建设 急功近利 思想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建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38-41,66,共5页
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内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连续性是指马克思探讨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而非连续性则指他对该主题探讨的思路前后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博士... 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内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连续性是指马克思探讨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而非连续性则指他对该主题探讨的思路前后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博士论文》阶段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莱茵报》时期转向人的生活世界,而《德法年鉴》时期则立足市民社会,其思路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变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新哲学 市民社会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耶克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论析
16
作者 刘希良 周前程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20-22,共3页
哈耶克坚定维护进化论理性主义、激烈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坚定维护市场经济、激烈批判计划经济,坚定维护自发秩序、激烈批判人造秩序,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但是,虽然哈耶克深刻指出了计划经济的缺陷,揭... 哈耶克坚定维护进化论理性主义、激烈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坚定维护市场经济、激烈批判计划经济,坚定维护自发秩序、激烈批判人造秩序,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但是,虽然哈耶克深刻指出了计划经济的缺陷,揭示了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某些一般规律,但由于其理论的片面性,其自信最终难免成为另一种"致命的自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耶克 理论自信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守与推进
17
作者 郑镇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0,共5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争论,实质上关系到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针对各种错误主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坚决地回答: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一轮争论,实质上关系到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针对各种错误主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坚决地回答: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认为,尽管"左"的和右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他们所看到的问题却是我国社会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党中央重视这些现实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通过提升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僵化的老路 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发展观 坚守 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后期闽学的重构与发展--以陈庆镛为中心的探讨
18
作者 姜家君 黄子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闽学在福建确立之后,一方面以朱子学的形态传播到全国,并影响东亚社会;另一方面与福建地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注重世俗与实用的地域特点,成为闽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主线。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陈庆镛对闽学进行了具有一定现代意味的重建,形... 闽学在福建确立之后,一方面以朱子学的形态传播到全国,并影响东亚社会;另一方面与福建地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注重世俗与实用的地域特点,成为闽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主线。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陈庆镛对闽学进行了具有一定现代意味的重建,形成了闽学新的气象风格。他将“明经致用”作为闽学的基本理念,渐次展开了本体论、德性修养论与实践作为的变革。他以“事”为本体,将传统闽学形而上的价值取向转向形而下的经验领域;以“器识”为德性修养标准,主张关注时事变化;以“经世”为务,强调应时与变革,形成了更具开放与包容性的闽学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闽学 陈庆镛 明经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牢记基本国情 提高实践自觉性
19
作者 雷弯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共2页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国情 自觉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 社会主义制度 巩固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生态学基础探源
20
作者 胡延福 姜家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94,共6页
罗尔斯顿以生态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以"内在价值"和"整体主义"为核心的环境伦理学,这使得他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陷入了"从科学能否推出伦理规则"的理论困境之中。
关键词 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