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创新释要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默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7,248,共12页
哲学创新并非经验性和知识性的创造活动,而是思想家以自由的心灵、理性的沉思和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突破或超越已有的思想观念,去揭示、反思、阐释、澄明在时代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及其意义,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提供“智慧... 哲学创新并非经验性和知识性的创造活动,而是思想家以自由的心灵、理性的沉思和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突破或超越已有的思想观念,去揭示、反思、阐释、澄明在时代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及其意义,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提供“智慧性”的真理。建构与解构、证明与批判、划界与越界、适应与超越、诠释与创造构成哲学创新的张力。对哲学创新是怎样的以及哲学创新何以可能这些前提性问题的追问和论辩,对于当代中国的哲学创新而言,其可能的意义在于:达至一种哲学创新的主体性自觉,揭示并反思现实生活和实践问题,去建构当代中国的思想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哲学创新 哲学问题 主体性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历史图景及其意义与启示
2
作者 何建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共10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是中国历史图景的真实展示,而且对经典作家本人思想的丰富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今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们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有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历史图景 唯物史观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弃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与诠释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杰 潘沁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0,共8页
扬弃概念形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一概念,并使之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一概念最初借入日译词“廃止”进入汉语语境,译作“废止”,中国共产党内一般译作“废除”“消除”“消灭”,更有党外知... 扬弃概念形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一概念,并使之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一概念最初借入日译词“廃止”进入汉语语境,译作“废止”,中国共产党内一般译作“废除”“消除”“消灭”,更有党外知识分子陈瘦石译为“没落”等,这些汉译词都没有译出德语词Aufhebung中的“保留、保存”的内涵。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深入理解,Aufhebung的汉译词进一步精准化,最显著的标志:一是1940年吴亮平在其《反杜林论》中将此概念校译为“扬弃”;二是1978年成仿吾以多个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校译,最终译为“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弃 汉语语境 概念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柔·知足·浑心——从价值之维再论老子“不言之教”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洪杏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道法自然",老子之"教"由修此"法自然"之道而成。此"教"因"道"不可道而"不言",亦因着"弱也者,道之用也"而以"守柔""不争"为旨归。世间人... "道法自然",老子之"教"由修此"法自然"之道而成。此"教"因"道"不可道而"不言",亦因着"弱也者,道之用也"而以"守柔""不争"为旨归。世间人多为名利所诱,其对权势的争夺是因为拥有权势的"强"者可以借此攫取更多,而那些对于名利的获取能够有所节制因而"少私寡欲"者便因为"不争"而显得"柔弱"。就此而言",不争"而"柔弱"说到底是由于"不欲"而"知足"。故老子的"不言之教"在根柢处是"知足"而"不欲"之教。同是为了消除"文敝"而设道以立教,以"质"与"文"的配称相应为宗趣的孔子之教推重"质"又倡导"博学于文",老子之教却因任自然而唯"朴"是从。"名""言"使人得以对原本浑然一体的世界条分缕析,而老子的"不言之教"则要化导人们由炫人耳目于"五色""五音""五味"的纷纭世界重归于朴一,老子"不言之教"的"浑心"本身即构成了此教化的一重内涵"。守柔""知足""浑心"三者实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不言之教” 守柔 知足 浑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道家大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陈喜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35,共7页
儒家与道家大战略各有优势,各领风骚,但本身又都包含着致命缺点。一、儒家"仁者无敌"大战略思想具有自由主义特征,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则具现实主义倾向;二、儒家倡导"礼治""正名""有为&qu... 儒家与道家大战略各有优势,各领风骚,但本身又都包含着致命缺点。一、儒家"仁者无敌"大战略思想具有自由主义特征,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则具现实主义倾向;二、儒家倡导"礼治""正名""有为",道家倡导"自然""无名""无为"。前者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世界秩序,后者则会让世界走向无序;三、为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儒家强调"霸权的正当性"的霸权主义体系,道家则强调力量制衡的均势体系;四、儒家大战略利于"守天下""治天下",道家大战略则利于"打天下""变革天下"。这两种战略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二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法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理解与运用
6
作者 李永杰 潘沁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7,共7页
辩证法概念在西方拥有久远的历史谱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思想家。马克思在辩证法概念史上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国古汉语中并没有辩证法一词,但中国拥有丰厚的辩证思维的历史资源,这是唯物辩证法概念被... 辩证法概念在西方拥有久远的历史谱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思想家。马克思在辩证法概念史上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国古汉语中并没有辩证法一词,但中国拥有丰厚的辩证思维的历史资源,这是唯物辩证法概念被中国人接受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唯物辩证法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汉语语境 概念 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矛盾”概念的渊源及其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与衍变
7
作者 李永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6,共8页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对马克思主义“矛盾”概念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矛盾观,列宁进一步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矛盾”概念的内涵。汉语“矛盾”一词有着深厚...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对马克思主义“矛盾”概念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矛盾观,列宁进一步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矛盾”概念的内涵。汉语“矛盾”一词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中国古代辩证的“矛盾”思想构成了中国人接受“矛盾”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基础。唯物辩证法“矛盾”概念在汉语语境中获得了进一步的阐发、丰富和发展,并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矛盾 概念史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犹太人问题》的三重批判及其思想意蕴
8
作者 何建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3,共10页
《论犹太人问题》从宗教异化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批判三个角度和层次,立体地展现了马克思从一个自由主义思想启蒙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过程。上述三重批判是他的理论创造活动朝着对社会存在领域展开实践批判、朝着引领... 《论犹太人问题》从宗教异化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批判三个角度和层次,立体地展现了马克思从一个自由主义思想启蒙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过程。上述三重批判是他的理论创造活动朝着对社会存在领域展开实践批判、朝着引领时代潮流开辟世界历史新进程、朝着唯物史观生成迈出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异化 政治解放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意识”对“本原行动”的遮蔽:费希特耶拿知识学第一原理辨惑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一鸣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146,共8页
耶拿时期的费希特以"自我"表达其所洞见的哲学第一原理("本原行动"),致使人们普遍将耶拿知识学判定为一种立足于"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论。通过阐析《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就寻索第一原理所展开的论述,意在... 耶拿时期的费希特以"自我"表达其所洞见的哲学第一原理("本原行动"),致使人们普遍将耶拿知识学判定为一种立足于"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论。通过阐析《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就寻索第一原理所展开的论述,意在辨明:耶拿时期的"自我"蕴含着"自我意识"与"本原行动"两种判然有别的义涵,就学理逻辑而言,耶拿知识学的思想立足点在于"本原行动",但就表达逻辑而言,它却把"自我意识"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后者对前者构成了严重遮蔽。辨明这一点,对于贯通性地理解前后期的知识学,还原费希特真实的思想肖像,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本原行动 第一原理 费希特 知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伊威尔的公正观及其启示
10
作者 郝涛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赫门·杜伊威尔,20世纪荷兰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别具一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社会与政治哲学领域中反对还原主义,清晰地界定了国家的本质与功能,突出了国家的特定法律整合功能,并提出了多元主义法律领域观,在整个... 赫门·杜伊威尔,20世纪荷兰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别具一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社会与政治哲学领域中反对还原主义,清晰地界定了国家的本质与功能,突出了国家的特定法律整合功能,并提出了多元主义法律领域观,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解构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等级序列。他提倡,通过国家来建构正义,只有国家才能实现正义,国家的正义就是公共正义。杜伊威尔提出了解释国家本质与功能的术语,比如法律样态、法律领域多样性、公共正义、领域主权、政治整合等。可以说,这些理念就构成了杜伊威尔独特的公平正义观。杜伊威尔的公平正义观对我们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样态 法律领域多样性 政治整合 公共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