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政务建设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创新 被引量:19
1
作者 孙景峰 王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6-219,共4页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数字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网络化的过程,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按照可能与高效原则经过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络上实现的过程。...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数字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网络化的过程,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按照可能与高效原则经过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络上实现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改革的目标。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政府管理创新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管理理念来看,旧的行政管理理念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体制来看,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主体来看,各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可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政府人员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创新 行政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动员与政府应对策略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4,86,共5页
互联网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通过互联网的活动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一些以前不能想象的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尽管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对于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影... 互联网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通过互联网的活动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一些以前不能想象的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尽管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对于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互联网的方便和低成本性给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动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动员的威胁,政府要保持对于信息的制动权,遏制从在线动员向现实行动转变的触发事件并建立网络化的网络动员应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网络动员 现实行动 网络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石仑山 王晋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与执政绩效的大小、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呈正相关关系,影响执政能力提升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执政党的价值理想目标体系的科学化水平、运作的制度化水平及组织体系的开放程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 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与执政绩效的大小、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呈正相关关系,影响执政能力提升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执政党的价值理想目标体系的科学化水平、运作的制度化水平及组织体系的开放程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提升和发展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均衡与制度变革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务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共3页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制度非均衡既包括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也包括制度供给过多,超出社会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过剩型非均衡,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从制度均...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制度非均衡既包括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不足型非均衡,也包括制度供给过多,超出社会制度需求的制度供给过剩型非均衡,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从制度均衡再到制度非均衡,进而发生制度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革就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制度均衡则是制度变革的目的和归宿,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变革的一个过程完整实现。制度变革是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的矛盾统一。制度非均衡是引起制度变革的动力,制度均衡是制度变革的现实目标,制度变革则是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均衡 制度非均衡 制度供给 制度需求 制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石仑山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3-24,共2页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时代...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根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江泽民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文化观及其对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5,共6页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矛盾是直接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推动力。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兼容并包、批判借鉴的原则,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文化 经济建设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壮征程的珍贵历史纪录——《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评介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5-255,253,共2页
关键词 西路军 中国工农红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历史事件 失败 奋斗目标 崇高 历史纪录 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党的建设主线的意义——兼谈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被引量:1
8
作者 康民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28,共3页
党的十八大把纯洁性列为党的建设主线,进一步拓宽了党的建设主线的范围。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增加纯洁性建设的内容符合党的建设实践发展的逻辑要求,密切了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三者的内在联系,更便于完整理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在... 党的十八大把纯洁性列为党的建设主线,进一步拓宽了党的建设主线的范围。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增加纯洁性建设的内容符合党的建设实践发展的逻辑要求,密切了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三者的内在联系,更便于完整理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要在不断传承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切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洁性 党建主线 总体布局 内在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供给主体及其方式分析
9
作者 刘务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9-111,共3页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而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政府,政治制度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提供政治制度安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政治制度的引进与吸收;二...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过程,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就是政治制度的供给过程,而政治制度的供给主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政府,政治制度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提供政治制度安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政治制度的引进与吸收;二是政治制度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供给 公共产品 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经济视角下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均衡分析
10
作者 刘务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90-92,共3页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是因为政治制度需求与政治制度供给出现了不一致,即政治制度的非均衡。这种非均衡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的需求旺盛,而政治制度的供给则相对不足,是... 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是分析制度变革或制度创新的经典经济分析框架。中国政治改革的发生,是因为政治制度需求与政治制度供给出现了不一致,即政治制度的非均衡。这种非均衡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的需求旺盛,而政治制度的供给则相对不足,是一种制度供给不足型制度非均衡。政治制度供给不足,当前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和政治制度增量不够。因此,继续推进政治改革,增加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的政治制度供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均衡 制度非均衡 政治制度供给不足 政治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长——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11
作者 马雅伦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9-111,96,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长发育阶段 ,邓小平的重大理论贡献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两个必然改变”的思想 ;二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手段 ;三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 ;四是创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长发育阶段 ,邓小平的重大理论贡献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两个必然改变”的思想 ;二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手段 ;三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 ;四是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现实目标 ;五是对占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述评
12
作者 王锐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2-114,共3页
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 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以期该项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 共产党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