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络马穿牛”问题的儒家诠释及其生态伦理智慧
- 1
-
-
作者
叶达
-
机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
-
出处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
文摘
“络马穿牛”问题源出《庄子》,是其表达天人关系合理限度之思的大哉问。传统儒家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具有不同内在理路、思维特征和实践面向的多重诠释。其核心构成是:以自然为生命之本、价值之源、生生之道,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有机整体自然观,以责任、义务、使命为核心的德性主体观,和强调一体之仁与差等之爱相统一的动物关怀原则。与此同时,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诠释,才能发挥其时代价值。有机整体自然观需要现代话语体系的解码与转译,以责任、义务、使命为核心的德性主体观既要有“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也要有“最高限度的伦理道德”,动物关怀原则必须吸纳现代科学知识论作为落实一体之仁的指引,否则难以应对现实中“络马穿牛”问题的变异版本。
-
关键词
“络马穿牛”
生态伦理
儒家
生态智慧
-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儒家“戏谑”观:从接受到警惕
- 2
-
-
作者
叶达
-
机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4,168,共9页
-
文摘
戏谑是一种以引起他人积极情绪反馈为目的且在大多数场合不具备道德属性或义理价值的交往型活动。宋以前儒家对戏谑行为大体持开放态度。以孔子、毛公、郑玄、孔颖达、韩愈为代表的儒者都肯定戏谑的合理性,尤其以郑玄“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矜庄而时戏谑”的表述最为经典。这与他们将戏谑视为一种具有调适功能的行为活动有关。宋明道学家则主要将其视作一种摇荡性情、妨碍德性生成的危险行为,戏谑与生命内在的冲动与欲望被紧密关联起来。宋明道学家对戏谑持警惕态度,与他们建立的以道德本体为根基、以道德生命为基本面向的生命学说体系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学说中,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被赋予义理价值,这就导致无道德或义理意义的戏谑行为被排斥在真实而庄严的道德生命之外。其中,刘宗周将“谑”“笑”视为导源于七情且必须对治的“显过”,可谓道德严肃主义之典型代表。
-
关键词
戏谑
宋明道学
接受
道德严肃主义
儒家幽默文化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