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装备进口与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虞柳明 黄先海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51,共11页
工业智能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如何借助数智转型提升制造业创新实力,对于推进创新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9—2016年中国制造业税收调查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智能装备进口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异质性特... 工业智能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如何借助数智转型提升制造业创新实力,对于推进创新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9—2016年中国制造业税收调查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智能装备进口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异质性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智能装备进口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提升;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赋能企业增强研发合作能力和经营运作能力,推动了创新质量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未拓展服务业务、西部的企业而言,民营、外资、拓展服务业务以及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企业,其智能装备进口对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工业智能生产装备和智能控制型装备的进口对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智能信息化装备和虚拟仿真型装备的进口对创新质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研究结论从技术引进和创新合作的角度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跃升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装备进口 创新质量 赋能型技术 税收调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及理论启示
2
作者 张翱 孙久文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9,共12页
进入新时代,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影响日益凸显。构建一个旅游服务需求外生于区域经济的空间均衡模型,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视角研究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外生的旅游服务需求引导区域内人力资本... 进入新时代,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影响日益凸显。构建一个旅游服务需求外生于区域经济的空间均衡模型,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视角研究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外生的旅游服务需求引导区域内人力资本的空间配置,从而影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发现: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以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集聚经济的抑制作用;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区域的人力资本规模,与此同时,降低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特征是“小集聚,大分散”。文章的研究为在大国内部旅游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区域如何发展经济和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理论启示,也为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空间溢出效应 区域经济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营商环境试评价”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陆 张泽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文章以“中国营商环境试评价”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2年中国245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评价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进行一... 文章以“中国营商环境试评价”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2年中国245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评价显著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政府重视程度、促进绿色创新、激发创业活力和提高人力资本是营商环境评价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小规模和官员晋升激励弱的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评价 经济高质量发展 准自然实验 多期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三维分析
4
作者 蒋雪颖 刘欣 许静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40,共7页
作为基于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前瞻性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如何扩大优质出版内容供给、融合出版技术应用和优化出版治理体系,可以揭示出版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实... 作为基于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前瞻性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如何扩大优质出版内容供给、融合出版技术应用和优化出版治理体系,可以揭示出版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为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出版深度融合 出版技术 出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逻辑、现实境遇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先海 虞柳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248,共14页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生产力质态拓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考察了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挖掘了人工智能通过劳动者增强效应、劳动资料智能集成效应、劳动对象算力驱动效应、劳动三要素智能优化效应等微观机制和催生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等宏观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中国应加快构筑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治理制度框架,制定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方案,打造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生态系统,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智能集成 “技术—经济”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协商民主的嵌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徐东涛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01,共11页
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具特色与活力的部分,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协商民主深度嵌入地方社会关系和制度环境,其运行显著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和专业认知四种制度环境因素。依据制度因素的自... 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协商民主体系中最具特色与活力的部分,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协商民主深度嵌入地方社会关系和制度环境,其运行显著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和专业认知四种制度环境因素。依据制度因素的自主性程度,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衍生出实体嵌入与形式嵌入两种路径。实体嵌入作为主流,依赖社会组织、乡镇党委政府、群众情感信任及治理共同体的支撑。在基层社会更具创新性的形式嵌入,则主要依托基层精英网络、县级机关、群众利益信任及专业共同体的协同。两种嵌入共同揭示了政社互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等复杂动力学机制。实体嵌入与形式嵌入的协同演化,将有效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向纵深发展,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实体嵌入 形式嵌入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学术共同体运转起来: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功能定位
7
作者 徐东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中心,是推动学术进步、打造学术生态的重要支撑。学术共同体建设对于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学术期刊对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及其有效运转,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中心,是推动学术进步、打造学术生态的重要支撑。学术共同体建设对于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学术期刊对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及其有效运转,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学术期刊开展高质量选题策划,不仅提升了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度,达成协作质量与研究范式的创新,而且通过引领学术前沿,有助于培育学术新人,塑造集体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学术共同体黏性。在学刊期刊选题策划过程中,一方面,主编、编辑、编委、作者、读者等形成多层次互动,让共同体成员更紧密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学术传播、知识分享,吸引更多研究者参与学术对话、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共同体成长壮大。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相辅相成,构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共同体良性运转互促机制,是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学术共同体 选题策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数据新闻实践:范式变迁、应用变革、深度融合 被引量:2
8
作者 蒋雪颖 付砾乐 许静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我国数据新闻历经社会科学范式的本土化移植到计算主义范式的技术跃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驱动数据新闻迈入认知重构的新阶段。通过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叙事生成与交互式可视化等创新技术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构数据新闻的生... 我国数据新闻历经社会科学范式的本土化移植到计算主义范式的技术跃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驱动数据新闻迈入认知重构的新阶段。通过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叙事生成与交互式可视化等创新技术手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构数据新闻的生产链条与运作模式。在转型过程中,数据新闻呈现多维度的深度融合特征:在价值导向上,实现了技术向善理念与新闻公共使命的有机统一;在人机交互层面,构建了以信息协同为核心的新型交互模式;在知识生产维度,开辟了通向共享与开放的知识创新路径。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数据新闻的实践边界,也为新闻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新闻范式 新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经济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大鹏 郭东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平台经济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及其机制仍待探索。本文从平台基础设施、平台交易、平台网络和平台创新四个维度构建平台经济的评价指标,并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平台经济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及其机制仍待探索。本文从平台基础设施、平台交易、平台网络和平台创新四个维度构建平台经济的评价指标,并以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平台经济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作用。研究发现,平台经济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但这一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平台经济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在高盈利水平企业、非国有企业、高创新水平企业和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平台经济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技术市场活跃度和提高市场竞争度三条途径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企业数字化 融资约束 技术市场活跃度 市场竞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工作专班泛化的现实表征与路径依赖——基于L区信访工作示范区创建的案例分析
10
作者 唐京华 陈宏彩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工作专班是科层组织韧性治理的重要实践机制,为基层政府完成一些超常规、复杂性的治理任务提供了有效工具。然而,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专班组织泛化、功能泛化、责任泛化等问题,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L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专... 工作专班是科层组织韧性治理的重要实践机制,为基层政府完成一些超常规、复杂性的治理任务提供了有效工具。然而,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专班组织泛化、功能泛化、责任泛化等问题,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L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专班泛化现象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产生与基层政府的认知惰性、成本控制和责任落实等密切相关。工作专班泛化的路径依赖逻辑折射了基层治理转型中自上而下控权强化与自下而上自主性缺失的体制性悖论,以及基层治理体系愈加朝向刚性化特征演进的总体趋势。如何平衡好行政权集中与基层自主性生长之间的关系,使基层政府 拥有更具灵活性、适应性的可持续治理能力,是当前亟待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层体制 工作专班 治理转型 基层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空间黏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化效应:来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设的证据
11
作者 张翱 孙久文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08,共12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需要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区域增长极。基于数据要素理论和空间黏性理论,从数据要素的汇聚、本地存储和安全以及不完全流动3个维度解析数据要素空间黏性的概念内涵及其类型。从数据要素跨区... 在数字经济时代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需要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区域增长极。基于数据要素理论和空间黏性理论,从数据要素的汇聚、本地存储和安全以及不完全流动3个维度解析数据要素空间黏性的概念内涵及其类型。从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限的视角构建数据要素空间黏性及其区域经济增长极化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数据要素空间黏性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空间配置两种渠道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化效应;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设作为外生的政策冲击,利用2003—2023年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数据要素空间黏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化效应。研究结果从地理维度上扩展了数据要素理论,为优化数据要素空间治理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空间黏性 增长极化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理:一项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制度安排
12
作者 马文娟 吴兴智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159,共10页
垂直管理是一项多层级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是我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央地关系调整和政府运作流程优化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垂直管理体现出我国独特的体制优势,即发挥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健全中... 垂直管理是一项多层级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是我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央地关系调整和政府运作流程优化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垂直管理体现出我国独特的体制优势,即发挥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健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根据“行动者—资源”视角,构建“治理资源—治理成本”的分析框架,解析实现“两个积极性”的情境性差异,能够为提升垂直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启示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管理 央地关系 两个积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行政答复的合法性偏离及其优化进路
13
作者 孟李冕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自动行政答复,指行政机关使用计算机科技实现行政答复的自动化。无论是基于检索原理,还是基于大模型原理,自动行政答复皆无法律拘束力。然而,基于检索原理的“简单性”,以及基于大模型原理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合法性的偏离。特别地,... 自动行政答复,指行政机关使用计算机科技实现行政答复的自动化。无论是基于检索原理,还是基于大模型原理,自动行政答复皆无法律拘束力。然而,基于检索原理的“简单性”,以及基于大模型原理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合法性的偏离。特别地,对相对人有利的合法性偏离,可能引致行政处罚。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应对优化。制度方面的优化,以相对人保护为目标,聚焦于相对人遵循对其有利的错误答复而做出违法行为的情景。经由信赖保护的原则进路,以及《行政处罚法》的规则进路分析,可知行政机关应当减轻或免予处罚。技术方面的优化,以行政机关提升为目标,主要包括增设获取记录的功能和提高转译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答复 人工智能 简单性 复杂性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AI的不可解释性及其法治应对
14
作者 金龙君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3,共12页
不可解释性应是生成式AI的固有特性,可解释性是其治理导向。传统内置型和事后型可解释性方法应用于生成式AI只作为技术手段且有局限,在不可解释性应对上,应重视生成式AI不可解释性易引发风险的法治防范。“全责任式”的法律治理是负责... 不可解释性应是生成式AI的固有特性,可解释性是其治理导向。传统内置型和事后型可解释性方法应用于生成式AI只作为技术手段且有局限,在不可解释性应对上,应重视生成式AI不可解释性易引发风险的法治防范。“全责任式”的法律治理是负责任创新导向下的法律责任因应,聚焦于科技创新研发到产品生产、使用及维护等链条式的全生命周期上的法律责任方案,在因应体系上,可通过国家法固化创新伦理责任、上市服务责任、使用规范责任、行政管理责任和全程监督责任,同时兼顾技术上的可解释性探索,促使技术主体尽最大可能降低技术的可解释性难题,综合形成“全责任式”法律治理体系,保障生成式AI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不可解释性 全责任式 法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源的代码与隐匿的边疆:DeepSeek在全球南方舆论场中的数字地缘政治图景
15
作者 蒋雪颖 刘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8,共12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发展为影响数字地缘政治格局的显性力量,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因其低成本与开源特征引发了国际舆论场域的多维博弈。本研究聚焦全球南方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文本,剖析DeepSeek在其舆论场中的话语生成机制与地缘政...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发展为影响数字地缘政治格局的显性力量,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因其低成本与开源特征引发了国际舆论场域的多维博弈。本研究聚焦全球南方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文本,剖析DeepSeek在其舆论场中的话语生成机制与地缘政治意涵。研究发现,全球南方媒体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发展愿景等主题框架展开报道。非洲关注AI技术普惠下的跨越式发展;拉丁美洲力图在技术跳板与制度防火墙中实现平衡;中东强调国家意志驱动的“主权平行生态”构建;亚洲追求多元场景驱动与技术主权并重的AI经济革新。同时,研究揭示出数字地缘政治竞争的新趋势:数字主权向文化伦理价值观主张延伸;技术赋权兼具机遇与非对称依赖风险;地缘政治秩序呈现多层次竞争、多元行为体互动与动态博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生成式人工智能 国际舆论 数字地缘政治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消费时长能够反映就业率吗?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小虎 程开明 叶子豪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4,共13页
鉴于现行就业统计方式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形势,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补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鉴于短视频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文章将短视频消费纳入效用函数,通过失业人员与雇员在时间分配上的差... 鉴于现行就业统计方式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形势,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补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鉴于短视频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文章将短视频消费纳入效用函数,通过失业人员与雇员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异,揭示全社会用于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与就业率之间存在的理论联系。通过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基于抖音在线人数计算的估计值与描述失业者寻找工作行为的百度搜索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可以借助短视频观看时长变动说明失业者寻找工作行为的变化。基于抖音在线人数估计的劳动参与率与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62,因此估计的劳动参与率可以作为城镇调查失业率,特别是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失业率 大数据 短视频 抖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脸面驱动的农民城镇化——脸面观视角下农村青年的城镇化动力及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红阳 魏长青 赵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9,共8页
基于脸面观的个体动力具有鲜明的内部精神属性,是认识农村青年县城化动力与策略的全新视角与阐释工具。脸面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在于:脸面压力下的排斥力;脸面观念的新型转变;脸面竞争重心的转移。脸面压力形塑的发展策略包括:决策的果断... 基于脸面观的个体动力具有鲜明的内部精神属性,是认识农村青年县城化动力与策略的全新视角与阐释工具。脸面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在于:脸面压力下的排斥力;脸面观念的新型转变;脸面竞争重心的转移。脸面压力形塑的发展策略包括:决策的果断性;行动的策略性;融入的系统性。脸面压力下的策略行动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动力,有利于重新认识农民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这启发我们,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依靠基层农民的民间智慧和自发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脸面观 农村青年 县域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特征与演进逻辑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先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2,共9页
对新质生产力系统性特征的把握需将总体布局、产业形态、要素结构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从总体布局看,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从产业形态看,前沿技术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 对新质生产力系统性特征的把握需将总体布局、产业形态、要素结构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从总体布局看,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从产业形态看,前沿技术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要素结构看,新质生产要素、新型要素组合为传统生产要素提质增效。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特征为深刻剖析其演进逻辑奠定基础。新质生产力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对生产力质变提出更高要求,其演进是以量足为基础的系统性质变。这种系统性要求开辟协同式创新、网络式创新等新型模式,并有效处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先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96,共10页
数字技术对金融发展的赋能作用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资本的数字化。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够有效提高金融业务效率、拓宽金融应用场景。金融科技为金融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为金融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关键动能,进... 数字技术对金融发展的赋能作用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资本的数字化。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够有效提高金融业务效率、拓宽金融应用场景。金融科技为金融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为金融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关键动能,进而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生产力基础。数字技术加速金融资本与数字资本融合,并对数字金融治理和大国数字金融博弈提出更高要求。数字金融强国建设需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在国内层面,需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以数字金融立法为核心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缩小数字鸿沟。在国际层面,需优化区域数字金融规则、提高金融数据的跨境运用与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布局全球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参与国际数字金融标准与规则制定来提升国际金融竞争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金融强国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改革红利与机制完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5,共14页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正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一场深刻变革。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实践创新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正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一场深刻变革。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实践创新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精神要义,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全面性、系统性、集成性改革需要,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客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区域经济平衡、公共产品均衡性、城乡治理融合性和城乡互动关系双向型等突出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系统论证新型城镇化背后发展逻辑和实施路径调整的必要性、合理性。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二次城市化”从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社会结构、制度潜能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强化改革动能,扩展改革空间。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体制机制的重塑与再造,顶层逻辑由激励式的城镇化转变为包容性的城镇化,对可能出现的城市运营和公共产品成本负担增大、城乡人口迁移市民化不充分、中小城市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弱化、产城一体化不融洽、不完全等风险与挑战进行分析研判、风险防范和对策应对,通过集成化的系统改革在公共产品、城乡互通、权益保障、国际竞争、区域经济均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这对于下一阶段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模式借鉴和政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二次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 改革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