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统领地位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巧华 《学习论坛》 2006年第2期72-74,共3页
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合乎逻辑的演变结果;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是走出发展误区、消除体制弊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合乎逻辑的演变结果;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是走出发展误区、消除体制弊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体现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统领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维护民族团结长效机制 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河南省维护民族团结五大长效机制经验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玉杰 《学习论坛》 2006年第2期55-57,共3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需要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拓宽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民族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河南省创立的维护民族团结五大长效机制,为新形势下的民族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需要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拓宽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民族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河南省创立的维护民族团结五大长效机制,为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护民族团结 长效机制 民族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社会主义主题与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
作者 侯远长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62-67,共6页
19世纪 4 0年代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两个必然”就成为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主题要求 ,马恩提出了两个设想 :一是“同时发生”理论 ;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二战后 ,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 19世纪 4 0年代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两个必然”就成为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主题要求 ,马恩提出了两个设想 :一是“同时发生”理论 ;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二战后 ,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基础上实现的。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波匈事件、“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三次重大挫折 ;同时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制度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过程中又经受了 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 ;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及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国举什么旗的考验 ,使全党同志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主题 社会主义 历史进程 "同时发生"论 "卡夫丁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20
4
作者 田文富 《学习论坛》 2007年第7期64-66,共3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党做出的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生态价值观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生态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14,共8页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属性,其本质特征、发展方式、动力寻求、发展宗旨、根本原则、目标设置等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源头和依凭,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发挥重大作用的鲜明体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支撑。道路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追求 被引量:8
6
作者 顾绍梅 《学习论坛》 2004年第8期60-62,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它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这一核心鲜明地体现了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追求。
关键词 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 内在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被引量:5
7
作者 侯远长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46-48,共3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的提出,标志着解决“三农”问题新思路的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全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统领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与德治的关联互动 被引量:4
8
作者 田文富 薛新立 《学习论坛》 2005年第8期21-23,共3页
法治与德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法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德治的“软”调节。只有把二者的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具“... 法治与德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法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德治的“软”调节。只有把二者的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法治 道德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4
9
作者 顾绍梅 《学习论坛》 2007年第4期55-57,共3页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和谐”中进行,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增长所蕴含的社会治理的价值理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绍梅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2,共3页
社会治理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中"包容"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增长、和谐增长,强调社会包容,其所构建的"兼容、共赢、... 社会治理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中"包容"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倡导科学增长、和谐增长,强调社会包容,其所构建的"兼容、共赢、公正、共享"的全新价值理念,正规范着社会治理的行为方向,推动社会实现"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努力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社会治理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涂小雨 《学习论坛》 2007年第6期15-17,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曾胜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70,共4页
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创造性、指导性和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对... 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创造性、指导性和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追根溯源于毛泽东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探索。无论是从理论贡献还是历史事实的角度,毛泽东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都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历史起点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创新及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文富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8-140,共3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整合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发挥环境伦理的应用性和实...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整合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发挥环境伦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效能,以新型环境伦理价值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发展 环境伦理 价值观 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共享价值观的确立与执政党社会整合 被引量:1
14
作者 涂小雨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0,共4页
共享价值观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支持和遵从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宏观的价值引导和微观的价值规范两个层次上确立共享价值观,达到社会最大限度的共识,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 共享价值观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支持和遵从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宏观的价值引导和微观的价值规范两个层次上确立共享价值观,达到社会最大限度的共识,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党实现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价值观 执政党 社会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宪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3,共5页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是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所确立的运行规范和约束方式,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完善一个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有利于优化两个"对接",即古今文化的"合理对...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是文化发展和建设规律所确立的运行规范和约束方式,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完善一个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有利于优化两个"对接",即古今文化的"合理对接"和中外文化的"合理对接";三是有利于体现突出"三个特色",即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是有利于坚持"四个应用",即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机制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三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远长 《学习论坛》 2005年第9期17-21,共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认识和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自然意识,促进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树立生态经济意识,促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树立生态社会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认识和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自然意识,促进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树立生态经济意识,促进生态生产力与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树立生态社会意识,促进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和谐社会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17
作者 侯远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共4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创新、提法表述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社会动力的创新、发展布局的创新、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基础地位的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战略目标的创新等方面。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变革与精神价值追求的变迁
18
作者 刘源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143,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精神价值追求也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合理性和务实性的特点。探寻中国社会精神价值追求变迁的轨迹及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体系的走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精神价值追求也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合理性和务实性的特点。探寻中国社会精神价值追求变迁的轨迹及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体系的走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当今社会精神价值追求,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精神价值追求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纳与创新: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9
作者 姚巧华 《学习论坛》 2003年第6期26-27,共2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更高阶段。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 ,要注意继承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合理内核 ;同时 ,要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在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更高阶段。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 ,要注意继承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合理内核 ;同时 ,要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 ,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理念初探
20
作者 孙玉杰 《学习论坛》 2004年第8期52-57,共6页
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价值观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性价值导向 ,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 ,又应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 ,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世界上成熟的文化类型都有其... 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价值观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性价值导向 ,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 ,又应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 ,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世界上成熟的文化类型都有其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 ,它应该打造出自己特有的核心理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理念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科学民主、仁爱和谐、求实创新是贯穿中国古今的文化理念 ,这 1 2个字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但都包含了人类文明永恒追求的理念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融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 ,创新发展的成果 ,应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核心理论 民主科学 仁爱和谐 求实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