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欲仁”:道德情感中的理性之维
1
作者 冯晨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在孔学视域下,道德情感确实不具有本体性,但这并不意味其发生没有基础。情感的发生虽然被作为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其发生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与道德主体的意志联系在一起。孔子的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依据,同时也... 在孔学视域下,道德情感确实不具有本体性,但这并不意味其发生没有基础。情感的发生虽然被作为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其发生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与道德主体的意志联系在一起。孔子的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依据,同时也是“我”这一道德主体经历礼乐文化的熏陶后形成的生存方式。在此方式中,道德情感以仁为基础,成为仁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情感本身也不是自然而无意义的情绪,而是“我”在实践中落实道德动机时的理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道德情感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哲学创新:唯物史观的深化和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红 杨巧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44,共4页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实现了晚年笔记的重大哲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晚年笔记 哲学创新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理解力和执行力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友谊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4,共5页
理解力和执行力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两大表现。理解与执行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理解是人的理性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它既是人的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能力。执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理论、政策、决... 理解力和执行力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两大表现。理解与执行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理解是人的理性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它既是人的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能力。执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等贯彻落实下去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把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连接起来,它不仅检验着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而且也检验着主体对理论、政策、决策、部署、指示的理解。在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看来,理解与执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解与执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过程,两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理解中有执行,执行中也有理解。在理解与执行的往复运动中,主体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执行 理解力 执行力 哲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一家言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英健 张玉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16,共5页
哲学创新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话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实现其真正走向创新的重要前提。这既需要我们回到文本,寻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确认,也需要保持学科上的高度宽容以及方法论上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成竹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7-61,共5页
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关于&q... 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命题,即既强调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又肯认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源于分析问题的两种逻辑——"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实证理路和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人本学视野。由于此时"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游移不定,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给出"异化劳动"的起源,却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845年,马克思终于找到历史的入口——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揭开了"异化劳动"的历史起源——旧式分工和交换。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历史地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历史生成、核心意蕴与基本路径
6
作者 王艳峰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是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从历史生成看,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概念与论断,凝聚了中央和地方...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是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从历史生成看,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概念与论断,凝聚了中央和地方领导工作的长期实践和哲学思考,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主要贡献者。从思想体系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论、“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价值论、“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生态实践论,构筑起这一科学体系的核心意蕴。从实践要求看,提供了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思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新视域中,深入发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哲学之思”,由生态学推进到生态观的研究层面,建构中国特色生态哲学理论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破解全球生态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命共同体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年发展道路的几点哲学思考
7
作者 衣芳 《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1期13-15,共3页
二十年,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二十年走过的发展道路,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上得到许多启示。基础: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律性的内在统一... 二十年,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二十年走过的发展道路,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上得到许多启示。基础: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律性的内在统一《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了。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观 二十年 自我否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邓小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路、问题和出路
8
作者 贾英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9,共4页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必将推动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最近,由山东省哲学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理论学刊》编辑部等单位发起和...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必将推动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最近,由山东省哲学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理论学刊》编辑部等单位发起和组织了"改革开放30年哲学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部分学者集聚一堂,畅谈30年来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刊继上期后继续刊发这次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发言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准确定位 时代精神 独特价值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思想述要
9
作者 牟宗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4-36,共3页
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里程碑性的著作当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主体的实践性本质,政治权力尤其是国家的利益性基础,以及社会的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政治变迁的根本目标及该目标的现实性... 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里程碑性的著作当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主体的实践性本质,政治权力尤其是国家的利益性基础,以及社会的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政治变迁的根本目标及该目标的现实性和价值性特征等思想,为其政治哲学体系锻造了全新的理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政治主体 政治权力 政治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范式、资本逻辑与中国发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英健 孔祥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5,共7页
风险问题在当代人类实践中的凸显,使其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阐释的新视域,而且也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即风险范式。立足于风险范式反思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的出现不过是资本逻辑不断展开和运行的产... 风险问题在当代人类实践中的凸显,使其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阐释的新视域,而且也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即风险范式。立足于风险范式反思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的出现不过是资本逻辑不断展开和运行的产物,它集风险于一身,内化为一种风险逻辑。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资本逻辑的问题,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应当积极关注并给出正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风险范式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炳贵 张涛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21,共4页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包括核心价值层面、战略层面和策略层面三个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对个体和谐人格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社会运行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包括核心价值层面、战略层面和策略层面三个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对个体和谐人格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社会运行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建设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统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以及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内涵 功能 建设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郝良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 ,始终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文化创新是文化安全问题的核心 ,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必须大力推进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 ,始终面临着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艰巨任务。文化创新是文化安全问题的核心 ,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0
13
作者 焦丽萍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76,共3页
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形成和发展与文化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认同的前提,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于文化实践活动的丰富。个体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其自由个性的价值追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个体自我意识 文化认同 文化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英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0,共7页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是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现实存在的批判,致力于超越现实不合理生活的应然的、理想的、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实践 马克思 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拟时空 被引量:5
15
作者 贾英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25,共9页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虚拟时空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时空的传统认识,而且也将人的生存带进了一个虚拟性的时空形式中,实现了人类生存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的重大飞跃,形成了对虚拟时空这一崭新人类生存形式的新阐释。在由计...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虚拟时空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时空的传统认识,而且也将人的生存带进了一个虚拟性的时空形式中,实现了人类生存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的重大飞跃,形成了对虚拟时空这一崭新人类生存形式的新阐释。在由计算机技术所组成的网络化、数字化这一崭新的平台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是一个非物理性和非线性的世界,它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场所被大大压缩,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生存时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虚拟时空作为人的虚拟生存的重要存在形式,表现出了虚拟生存运动的时空跃迁。与现实时空相比,虚拟时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时间的可逆化与空间的共享化,二是时间的即时化与空间的流动化,三是时间的弹性化与空间的压缩化。虚拟时空不仅通过将信息权力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形成一种处处皆中心、实质上又等于处处无中心的新型空间社会,而且也使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的活动都能够通过不断地重演来消解时间的方向性和唯一性,使时间的不可逆性发生了逆转。在虚拟技术时代,时空物理性状近乎消失,时空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彰显,这不仅实现了主体和技术手段的虚拟,而且也实现了既脱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实在。虚拟时空的出现,使时空的客观形态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时空的人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虚拟时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虚拟时空的"虚化"与"实在"的问题,二是虚拟时空的"确定"与"模糊"问题,三是虚拟时空的差异与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时空 虚拟生存 人类生存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友谊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5-67,共3页
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价值重构 当代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的实践主体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文彦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87,共3页
密切联系群众、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既要研究相关的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也要研究其实践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等问题。从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角度讲,要实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 密切联系群众、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既要研究相关的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也要研究其实践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等问题。从联系群众的实践主体角度讲,要实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真正解决想不想、愿不愿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切实解决能不能、会不会创新联系群众制度、方式问题;坚持人民利益的评价标准,准确判断创新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方式行不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 创新 实践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英健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52-56,共5页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探索贾英健近年来,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探讨,人们大都侧重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并以此作为笔记的目的和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笔记虽然与东方社会发展道...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探索贾英健近年来,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探讨,人们大都侧重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并以此作为笔记的目的和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笔记虽然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它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史观 人类学笔记 私有制 摩尔根 亲属制度 发展道路 亚细亚生产方式 创造性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与社会全面进步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友谊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47-51,共5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与社会全面进步张友谊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 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与社会全面进步张友谊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辩证发展观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政治体制改革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系统 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实践本质及其人类公共性理想的复权——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维度及其精神实质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英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9-63,共5页
马克思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生成本质的。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类公共意识。在阶级社会,它总是表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服务于维护一定阶级利益需要和统治的目的。马克思在对以往意识形态的... 马克思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生成本质的。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类公共意识。在阶级社会,它总是表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服务于维护一定阶级利益需要和统治的目的。马克思在对以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展开深入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公共旨趣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实践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