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系统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琼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6-50,共5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根据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上有充分的开放性,强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与"底线"均等,强调充分尊重全体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根据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上有充分的开放性,强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与"底线"均等,强调充分尊重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和需求偏好的表达权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强调基本消费均等化和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涵盖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目标、实质、过程、公共财政、标准、监督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平均化 内涵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钦建军 杨升祥 杜鸿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0,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重要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国不断就加强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重要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国不断就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提出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建立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总结和汲取党领导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际,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与治理转型 被引量:9
3
作者 康之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74,共7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这些转型社区还难以适应城镇发展和城乡转变对其治理转型的要求,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薄弱、社区参与不足、自治功能弱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社区文化事业待拓展、社区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这些转型社区还难以适应城镇发展和城乡转变对其治理转型的要求,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薄弱、社区参与不足、自治功能弱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社区文化事业待拓展、社区治安管理待加强等问题,使社区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必须从整合管理体制,厘清管理职责,实现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有效实现治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转型社区 治理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执政党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被引量:5
4
作者 邱小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4期23-26,共4页
意识形态可以为执政党提供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和创造稳定的执政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又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种种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 意识形态可以为执政党提供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和创造稳定的执政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又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种种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我们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党 意识形态 网络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当代中国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敬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9,共8页
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对其进行过直接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执政党的人民内部主要矛盾观点未纳入人民内部矛盾... 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对其进行过直接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执政党的人民内部主要矛盾观点未纳入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文本,这主要是整风运动后期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换的结果,深层原因是执政党未厘清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与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视阈狭窄有关。尽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监督下反腐“双轨”运行的新态势 被引量:1
6
作者 邱小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5,79,共6页
网络反腐是网络技术条件下公民对公共权力监督的新范式。在以网络为手段的反腐进程中,设立网站的主体有官方和民间两大类。网络反腐的"双轨"运行,指官方网站反腐与民间网站反腐的并行,二者在反腐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特点,两者在... 网络反腐是网络技术条件下公民对公共权力监督的新范式。在以网络为手段的反腐进程中,设立网站的主体有官方和民间两大类。网络反腐的"双轨"运行,指官方网站反腐与民间网站反腐的并行,二者在反腐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特点,两者在反腐战场上应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补益。随着微博的出现,官民利用微博反腐成为网络反腐的新特点。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需制度的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反腐 舆论监督 微博 制度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的政治化与政治体制改革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志超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77-80,共4页
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目标,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实践为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这一目标才获得了实现的可能性。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助于先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文明成果,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通过体制改革... 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目标,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实践为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这一目标才获得了实现的可能性。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助于先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文明成果,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市场的整合作用下取得最终成功。其间有两个基本的尺度是一以贯之的:一是以人力资本为取胜的决定性条件,借助于现代技术力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发挥政治的社会调节器功能。可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上,技术与政治具有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技术力量 政治合法性 社会实践 实现现代化 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解放社会生产力 两个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升祥 杨睿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8-41,共4页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在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制度的需求预测、编纂清理、审查监督,增强制度安排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实体性、程序性,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在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制度的需求预测、编纂清理、审查监督,增强制度安排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实体性、程序性,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而进行的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敬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4期3-8,共6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谋略施政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大政方针的稳定,实施社会稳定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谋略施政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大政方针的稳定,实施社会稳定新策略;着力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应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措施;提出和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稳定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力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小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55-57,共3页
在当今时代,围绕着综合国力展开的竞争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是综合国力不容忽视的要素和力量,它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可称文化力。它通过渗透和独立变革两种机制来影响综合国力... 在当今时代,围绕着综合国力展开的竞争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决定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是综合国力不容忽视的要素和力量,它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可称文化力。它通过渗透和独立变革两种机制来影响综合国力,以科技力、文化经济力、民族凝聚力的形式推动综合国力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国力 文化力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辨是非 看清危害 强基固本 维护稳定——本刊编辑部揭批“法轮功”座谈会发言摘要
11
作者 何敬文 杨彧 +3 位作者 李放 许成庚 黄霭明 赵晓呼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4-6,共3页
一场严肃的思想政治斗争随着揭批的深入,"法轮功"组织的政治本质日益清楚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大量事实说明,我们与"法轮功"组织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思想政治斗争。江泽民同志一再要求我们"讲政治",提... 一场严肃的思想政治斗争随着揭批的深入,"法轮功"组织的政治本质日益清楚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大量事实说明,我们与"法轮功"组织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思想政治斗争。江泽民同志一再要求我们"讲政治",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应当从思想政治高度认识这场斗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法轮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轮功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 法轮大法 歪理邪说 马克思主义 政治敏锐性 唯物论 政治鉴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我校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12
作者 李淑华 阮小庆 王宝沅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4期15-18,共4页
天地邈邈,岁月悠悠,回眸我校走过的50年历程,既蒙上过战火的硝烟,又倍受着历史的考验;既走过艰难曲折的路途,也留下辉煌的历史足迹。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 天地邈邈,岁月悠悠,回眸我校走过的50年历程,既蒙上过战火的硝烟,又倍受着历史的考验;既走过艰难曲折的路途,也留下辉煌的历史足迹。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正确的办学方针,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深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以创新精神,狠抓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校建设 党校工作 建设发展 邓小平理论 领导班子建设 教职工 发展历程 党校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 理论联系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嫉妒心理初探
13
作者 王沛战 张凤美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1期77-81,共5页
提起"嫉妒"一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性,然而嫉妒绝非女性的专利,很多人(甚至比我们发现或想象的还要多)都曾为之困扰,不分肤色,不分男女,亦不分老少。我们大可不必隐瞒自己曾经或多或少地产生过这种微妙的情感,其实嫉妒作为... 提起"嫉妒"一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性,然而嫉妒绝非女性的专利,很多人(甚至比我们发现或想象的还要多)都曾为之困扰,不分肤色,不分男女,亦不分老少。我们大可不必隐瞒自己曾经或多或少地产生过这种微妙的情感,其实嫉妒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或生活竞争中采取的一种难以避免的、根深蒂固的反应方式。只要存在比较,存在竞争,就存在嫉妒,它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它,更少有人积极接受它,正确对待它,却总是竭尽全力加以掩盖、压抑,并试图把它摒除于人性之外。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嫉妒心理不仅很难消除,而且常常是欲盖弥彰。我们在产生嫉妒与压抑嫉妒的恶性心理往复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恐惧、愧疚乃至罪恶感,而这远比嫉妒本身的危害大得多。所以笔者认为,积极地认识嫉妒心理,勇敢地面对嫉妒心理,以科学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公正客观地研究并阐释这一特殊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嫉妒心理 嫉妒者 个体心理现象 正确对待 三个阶段 恐惧 每个人 心理压力 性心理 人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深度发展中的政治稳定及其控制
14
作者 李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71-74,共4页
政治稳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生存到社会生存的演变过程,它由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圈层构成。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政治稳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生存到社会生存的演变过程,它由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圈层构成。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为此,必须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通过扬弃的自为控制,消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动态政治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深度发展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机制 自在控制 自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究竟什么是人民内部矛盾
15
作者 何敬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4期69-72,76,共5页
矛盾概念有四种涵义。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中的矛盾不是辩证法意义上的矛盾,而是指人民内部的对立、斗争或冲突。毛泽东经常在人民内部的对立、斗争或冲突意义上理解和使用人民内部矛盾范畴,我国1956年出现的“少数人闹事”是人民内部矛盾... 矛盾概念有四种涵义。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中的矛盾不是辩证法意义上的矛盾,而是指人民内部的对立、斗争或冲突。毛泽东经常在人民内部的对立、斗争或冲突意义上理解和使用人民内部矛盾范畴,我国1956年出现的“少数人闹事”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只有立是于缓解人民内部的对立、斗争或冲突,才能与我们党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原则和措施协调起来,充分体现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对立、斗争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中西文化观述评
16
作者 王沛战 张凤美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q...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 “全盘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法与可持续发展
17
作者 白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1期76-78,共3页
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这一思想和原则逐渐为世界各国基本认同,并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这一思想和原则逐渐为世界各国基本认同,并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在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进程中,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同时可持续发畏观点的提出对法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依靠法治来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目标 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可持续发展与法的价值
18
作者 白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传统法学的价值取向存在许多局限性,它也使我国既有的法学理论进一步更新,同时赋予法律价值以崭新的含义,并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各种价值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法的价值 有机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整顿党的组织的思想
19
作者 陈浙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2期66-69,共4页
整顿党的组织的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的团结,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和运用这一思想,对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 整顿党的组织的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的团结,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和运用这一思想,对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走出一条适合新形势的党的建设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邓小平整顿党的组织的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协调一致的。早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央秘书长和总书记期间,邓小平就对此有过深入思考。他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滋长着骄傲自满的情绪。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增加了。客观形势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运用过去整党工作的经验,采取群众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但是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任务已不同于过去。整顿党的组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有所创新。60年代初,他开始比较多地思考运动式的整顿党的组织与党的经常性工作的有机结合问题,号召建立党的经常性工作。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这几年,我们搞了许多大运动,差不多是把大运动当作我们群众路线的唯一的形式,天天运动,这是不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整顿 经常性工作 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组织 战斗力 思想武器 新路子 党性党风教育 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