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成都试验区及四川省级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情况的初步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孙超英 贾舒 高波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179,共5页
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其意义非常重大;四川省选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区的地级市作为省级试点市,这对推进四川整个区域统筹城乡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试点地区担负着"先行先试... 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其意义非常重大;四川省选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区的地级市作为省级试点市,这对推进四川整个区域统筹城乡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试点地区担负着"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历史重任,机遇和风险并存。本文就成都试验区及四川省级试点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进展情况、特点、试点中初步发现的问题以及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做出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试验区 四川省级试点市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转型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严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6,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定了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高度依赖外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外生增长之路尽管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但西部民族地...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定了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高度依赖外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外生增长之路尽管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但西部民族地区依然落后,与汉族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创新能力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进行转型,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力资本体系、创新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西部民族地区逐步走上内生增长之路,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发展路径 外生增长 转型 内生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毓峰 胡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175,共7页
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事关林农脱贫致富,更关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江河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受独特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历史条件制约,这些区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两难困境,整体进程滞后。本文基于对四川省"三州&... 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事关林农脱贫致富,更关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江河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受独特的自然地理及人文历史条件制约,这些区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两难困境,整体进程滞后。本文基于对四川省"三州"民族区域高山河谷集体林区制度改革实践的考察,尝试性构建了一个博弈视角的制度分析框架,从制度演进的内外约束两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实施及不良激励因素予以理论阐释,并从中发现改善激励、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的重点和路径。这一制度分析框架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共时性关联",即作为整体性制度系统中的不同制度安排,不可能孤立地被设计或改变,而是存在耦合关系,只有当关联制度互补共生、相互支持时,整体性制度安排才具有耐久性和生命力;二是强调"历时性关联",即新制度须与既存制度产生耦合,成为博弈参与人的共同信念,才能最终演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三是强调"社会资本嵌入",即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对于外部植入的正式制度变迁具有嵌入性影响。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三大目标取向的冲突与权衡、集体林权制度"植入"与民族社群习俗规范相互"解构"、利益驱动下的林农权益与社会排斥,认为西部民族地区集体林权改革既不能简单进行制度移植,更不能搞"一刀切",而是须充分尊重和善加保护利用少数民族社群长期存续并具效率的山林治理规范,支持社群传统"社会资本"适应性改造,均衡相关主体利益并实施一系列深化配套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权 制度分析 策略互动 共有信念 西部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形成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伟霖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会遇到很大的冲击,一个区域能否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从WTO中获益,关键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须要知道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形成原因。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等... 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会遇到很大的冲击,一个区域能否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能否从WTO中获益,关键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须要知道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形成原因。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只有弄清了趋同原因,才能为顺利地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供正确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结构 趋同 形成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增长——西部民族地区打破“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严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4-58,共5页
"资源诅咒"及其消极影响在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其根源就在于过分依赖外援而忽视了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因此通过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基于西部民族地区"... "资源诅咒"及其消极影响在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其根源就在于过分依赖外援而忽视了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因此通过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基于西部民族地区"资源诅咒"广泛存在的残酷现实,分析内生增长的理论内涵、内生增长打破"资源诅咒"的逻辑机理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内生增长的障碍因素,提出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走内生增长之路,是西部民族地区打破"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增长 资源诅咒 西部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的土地资源错配与雾霾污染——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薛蕾 邹炀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4-181,190,共9页
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土地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雾霾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公布的PM年度均值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 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土地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雾霾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公布的PM年度均值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等相关计量模型,考察了土地资源错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分解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直接和间接地加剧了城市雾霾污染,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协作是间接效应的重要作用途径,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了该结论。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打破行政壁垒,推进雾霾污染群防群控协同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错配 雾霾污染 成渝双城经济圈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9-119,共11页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创新能力 分工协作 经济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取向——基于制度变迁与博弈视角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雯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农民工返乡创业日益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扶持其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体来看,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制度变迁和利益博弈的视角,从客观环境和主体禀赋制约... 农民工返乡创业日益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扶持其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体来看,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制度变迁和利益博弈的视角,从客观环境和主体禀赋制约两个方面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其制度根源,并据此探寻有效扶持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制度变迁 政策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唐昭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1,共4页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推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但当前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推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但当前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与分歧。通过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概念误区"和"国退误区"的理论释析,在投资主体、治理结构、企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国有资本 国有经济 国有资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地方政府吸引台商投资政策的新探讨——从企业集群角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隋鹏飞 严红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5-158,共4页
吸引外商投资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正被各地政府视作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现代企业进行投资生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企业集群,但在实际工作中,以政府主导的吸引外资行为却很少受到企业集群理论的指导,因而产生招不到“商”或即使... 吸引外商投资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正被各地政府视作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现代企业进行投资生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企业集群,但在实际工作中,以政府主导的吸引外资行为却很少受到企业集群理论的指导,因而产生招不到“商”或即使招到“商”也留不住的现象。对于台资企业,这一现象尤为明显。根据企业集群根植性的理论对台资企业群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地方政府吸引台商投资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群 根植性 台资企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信息与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识别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静 《征信》 2017年第10期27-32,共6页
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包容,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弱、还款意愿差,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遗漏、造假情况使硬信息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功能大打折扣。识别小微企业... 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包容,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弱、还款意愿差,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遗漏、造假情况使硬信息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功能大打折扣。识别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必须充分发挥软信息的作用。赋于硬信息和软信息不同权重,分别模拟计算信用风险得分发现,软信息权重越大,低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企业分离得越彻底,案例印证了软信息在识别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方面的突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信息 小微企业 信用风险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业竞争对金融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昭霞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81-184,共4页
文章选取金融行业的4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金融行业竞争程度与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整体来看金融业竞争能显著提升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并且纯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利于规模效率。竞争程度对证券行... 文章选取金融行业的4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金融行业竞争程度与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整体来看金融业竞争能显著提升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并且纯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利于规模效率。竞争程度对证券行业内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作用最强,银行次之,保险业则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竞争有利于国有和大规模金融企业效率的提升,但对小规模金融企业效率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这说明过度的竞争会损害小金融企业的效率,导致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降效率保生存"的行为。因此在促进行业充分竞争的同时应保护好中小金融企业的利益,防止出现大企业侵占小企业市场份额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竞争 经营效率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非线性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信息与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度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静 《征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20,共8页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难以有效度量是银行排斥小微企业的根源,寻找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是关键。使用混合分析法能够达到认识"较多人的多面性"的目的,克服了定性分析法了解"较少人的多面性"和定量分析法...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难以有效度量是银行排斥小微企业的根源,寻找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是关键。使用混合分析法能够达到认识"较多人的多面性"的目的,克服了定性分析法了解"较少人的多面性"和定量分析法研究"较多人的单面性"的局限。混合分析法能使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认识更科学、合理,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其有效性。原因是加入软信息后,银行的信息劣势大幅降低、淡化了硬信息在风险度量中的绝对地位,拉长了信息的有效时间跨度。混合分析法能够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信息 硬信息 信用风险度量 混合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水利治理机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新型网络合作治理结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雯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77-81,共5页
近年持续的干旱灾害,暴露出中国农田水利长久巨额"欠账"所致整体抗灾减灾能力薄弱的"硬伤",更对其背后持续累积的体制"沉疴"提出拷问。如何确保农田水利巨额投入的大发展具有可持续的高效率,创新相配套... 近年持续的干旱灾害,暴露出中国农田水利长久巨额"欠账"所致整体抗灾减灾能力薄弱的"硬伤",更对其背后持续累积的体制"沉疴"提出拷问。如何确保农田水利巨额投入的大发展具有可持续的高效率,创新相配套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长期困扰农田水利发展存在"三大隐忧",改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面临政府、市场"双缺位"、"双失灵"的困境,必须建立起从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力量共同介入的"新型网络合作治理关系"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利 治理机制创新 农民用水者协会 新型网络 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才吸引的个人所得税优化研究——由任正非的访谈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燕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83-88,共6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数国家或地区已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影响人才国际流动的重要因素。2019年5月21日,任正非在接受多家媒体群访时指出中国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负已对国际高端人才流动到中国形成了阻碍。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数国家或地区已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影响人才国际流动的重要因素。2019年5月21日,任正非在接受多家媒体群访时指出中国较高的个人所得税负已对国际高端人才流动到中国形成了阻碍。因此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已变得非常急迫和重要。文章认为,2018年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在留住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碍,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一是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二是提高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标准,增加家庭联合申报选项;三是进一步完善免除项目;四是进一步完善针对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端人才 个人所得税 最高边际税率 优惠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效应 被引量:56
16
作者 薛蕾 申云 徐承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3,共9页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下同)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下同)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在2004-2015年间得到大幅提升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梯度递减的分布规律;从极差值来看,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但各区域内部临接省份间的差距则不断缩小;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部性,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国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4倍,东北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分别约为直接效应的0.8倍和1.3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而溢出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商环境优化视角下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成都例证下的概念创新与运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明星 徐慧兰 薛蕾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3期46-60,共15页
一直以来,“政府失灵”都是学界一大热点话题。近年来,伴随“营商环境”理念的持续深化,政府如何在营商环境优化中积极作为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文章运用案例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成都践行“场景营城”战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一直以来,“政府失灵”都是学界一大热点话题。近年来,伴随“营商环境”理念的持续深化,政府如何在营商环境优化中积极作为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文章运用案例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成都践行“场景营城”战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存在的行为失灵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共质抽取,并结合对传统理论的吸收,创新提出“G效型政府”和“保障型政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概念阐释和内涵区分,将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营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失灵”问题归结为“G效型政府”不可摆脱的先验信仰、边际效益和行为趋同三大惯性所致,并从修正的视角,结合对“有为政府”理念的深化认识,进一步构建起“保障型政府”行为逻辑和边界,以旨在为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发挥职能职责,实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优化 成都案例 政府行为 “G效型政府” “保障型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