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宇宙共同体”: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
1
作者 张耀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2,共3页
假如我们把大于个人的单元称为“共同体”,则各种立足“共同体”的理论或学说,就都是反个人主义的。这种理论或学说在西方思想中始终存在,只是不占主流而已。。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是西方人到目前为止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 假如我们把大于个人的单元称为“共同体”,则各种立足“共同体”的理论或学说,就都是反个人主义的。这种理论或学说在西方思想中始终存在,只是不占主流而已。。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是西方人到目前为止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视野并不是最大的。还有比“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如“太阳系共同体”、“银河系共同体”,直至“宇宙共同体”。这个“宇宙共同体”是中国历代哲人所倡导的。“宇宙共同体”正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真正一以贯之之“道”, 是中国文化真正之“道统”。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宇宙共同体”的总体框架是可以保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宇宙共同体 共同体 反个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
2
作者 张军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如何看待和设计人生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所在。围绕这一理论旨趣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理论主要由"人性"论、"人道"论、"人格"论三个部分构成。"人性"论主要讨论如何看待人和... 如何看待和设计人生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所在。围绕这一理论旨趣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理论主要由"人性"论、"人道"论、"人格"论三个部分构成。"人性"论主要讨论如何看待人和人的本性两大问题;"人道"论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修养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人生修养的目的、态度、途径、具体方法以及人生境界等问题;"人格"论则是古代思想家在各自不同的"人性"论和"人道"论基础上铸就的理想人格。对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关于人生价值哲学的不同立场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 人性 人道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焦虑与文化自觉 被引量:3
3
作者 童萍 罗艳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87,共4页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焦虑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价值与规范价值:话语基础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100,共7页
"元价值"与"规范价值"是两个话语层次的哲学范畴。"元价值"是指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而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的提出,则是就人的活动域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客观物质系统"质"与"... "元价值"与"规范价值"是两个话语层次的哲学范畴。"元价值"是指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而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的提出,则是就人的活动域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客观物质系统"质"与"态"的统一上去揭示价值的本质,既明确了"元价值"与"规范价值"具有不同的话语基础,又阐发了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即任何规范价值系统的存在都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价值话语基础之上的,同时,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个活动领域的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作为价值现实的、感性的、属人的表达,又各自在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和说明着元价值的本质。明确元价值与规范价值的分界与统一,其理论意义不仅仅是要消除价值定义的内在逻辑矛盾,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价值哲学的"无根"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价值 分析 规范价值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精神的人文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孟建伟 《新视野》 1999年第6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意义 实证主义 功利主义 自由探索 创新 严谨求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因素决定论”到“道德平静”——论康德的道德心理学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滨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1,共8页
一般而言,康德的伦理学主张,只有出于义务的行动才具有道德价值。但是,针对行为者的道德动机,研究者们却发现在康德那里似乎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解释。汉森就指出,康德所说的道德动机是一种"多因素决定论",具体而言,其内在构成... 一般而言,康德的伦理学主张,只有出于义务的行动才具有道德价值。但是,针对行为者的道德动机,研究者们却发现在康德那里似乎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解释。汉森就指出,康德所说的道德动机是一种"多因素决定论",具体而言,其内在构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冲突论",即理性通过约束感性欲望而促发行动;二是"一致论",即在理性与感性欲望相互协调一致的状态下所产生的行动。在两种情况下,行动都可以说具有康德所要求的道德价值。但在前者那里,行为者的内心是压抑甚至痛苦的;在后者那里,行为者的内心却是轻松愉悦的。对此,究竟哪一种状态更具有道德价值?或者说更符合康德的义务论诉求?汉森认为康德的论述并没有提供清楚的回答。道德动机的"多因素决定论"在康德那里确实存在,而它主要体现于康德不同阶段的思考中。但在最终意义上,"道德平静"才是其道德心理学的核心特征,也正是借助这一理论,汉森所说的"冲突论"与"一致论"之争才能够得以较好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义务 道德价值 多因素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觉的实践品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金齐 童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文化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观念,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而艰难的探索活动。文化自觉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文化自觉只有通过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表现... 文化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观念,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而艰难的探索活动。文化自觉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文化自觉只有通过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表现出来,它使得如何判定主体地位、明晰主体角色、明确主体诉求成为文化自觉的首要任务。实践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动力和目的,人们只有科学选择实践方式,掌握实践武器,注重实践艺术,以积极主动的实践精神面对世界,才能开启文化自觉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实践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原则的价值透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谧 张军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5-7,共3页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正义”原则及其制度形态的实现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生死存亡。不管是持有正义还是分配正义,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其政治价值本质都在于实现对政治主体的生存、安全、稳定、平等、发展、民主等...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正义”原则及其制度形态的实现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生死存亡。不管是持有正义还是分配正义,无论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其政治价值本质都在于实现对政治主体的生存、安全、稳定、平等、发展、民主等需要的满足。与此同时,“正义”又具有多维呈现的性质,“持有正义”是政治价值之源,“分配正义”是政治价值的核心,“程序正义”是政治价值实现的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有正义” “分配正义” “程序正义”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建伟 《新视野》 CSSCI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人文价值 科学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素养 社会制度 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论与道德运气——一种康德式的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滨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6,共9页
一般认为,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义务论并不考虑"道德运气"。然而,按照威廉斯等人的观点,人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运气实际上深刻影响着关于一个行为的"道德判断"。本文认为,康德... 一般认为,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义务论并不考虑"道德运气"。然而,按照威廉斯等人的观点,人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运气实际上深刻影响着关于一个行为的"道德判断"。本文认为,康德伦理学并非不考虑"道德运气",恰恰相反,现实层面的复杂性正是义务论所思考的出发点,主体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始终不可能脱离开各种运气的影响。正是基于此,康德的义务论才必须提出一种脱离各种运气的法则与原理,它们能在"最小意义"上作为道德行为的衡量标准,从而产生一种基本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说,康德伦理学不仅不反对或者排斥运气,反而以其自身的原则建构给各种意外情况留下充分的解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运气 理性 绝对命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规则困境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滨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5,共10页
为了给行为确立正当性规则,当代美德伦理学提出了诸多论证,其中,以赫斯特豪斯的"完全美德者理论"最有代表性,依据这一理论,一项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可以是由"完全美德者"所实践的。然而,对此,一些人却提出了尖... 为了给行为确立正当性规则,当代美德伦理学提出了诸多论证,其中,以赫斯特豪斯的"完全美德者理论"最有代表性,依据这一理论,一项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可以是由"完全美德者"所实践的。然而,对此,一些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像约翰逊就指出,正当行为可以是由"不完全美德者"所实践的,而且,具有美德之人也可以是不断自我改进的,而这些并不符合"完全美德者"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批评,像安娜丝等人又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反驳。本文则认为,约翰逊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而赫斯特豪斯的支持者们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辩护。虽然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截至目前,当代美德伦理学仍然无法对于行为的正当性标准提供一种完善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正当性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维误区及其矫正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萍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再次透视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文化建设空前繁荣的背后,本质主义思维、意识形态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再次透视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文化建设空前繁荣的背后,本质主义思维、意识形态思维、文化中心文化思维三个误区对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必须从学理上予以廓清,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质主义思维 意识形态思维 文化中心主义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的崇高概念及其道德心理学疑难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滨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8,共9页
在康德的美学与实践哲学中,“崇高”概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文将指出,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崇高”概念却因其自身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导致诸多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崇高感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而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 在康德的美学与实践哲学中,“崇高”概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文将指出,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崇高”概念却因其自身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导致诸多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崇高感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而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是: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或者说,道德行为者应该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本文首先通过考察美与崇高的关系,指出二者对于道德情感具有同等的促进作用;其次,针对崇高感与道德情感的复杂关系,指出必须认识到二者的本质性区别;第三,就其道德动机与情感体验而言,综合康德不同时期的观点,本文认为,“道德平静”才是康德伦理学中道德主体最应该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愉悦”,而且,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也为崇高感所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重 崇高 愉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荣八耻”的战略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建铨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5,共3页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道德理论体系。"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从战略的高度精辟地...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道德理论体系。"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从战略的高度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现阶段所必须树立和加强的热爱祖国的政治观、服务人民的执政观、崇尚科学的科学观、辛勤劳动的人生观、团结互助的人际观、诚实可信的义利观、遵纪守法的法治观、艰苦奋斗的价值观等八大治国理念和执政理念。弘扬和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荣八耻” 执政观 战略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吉富 《新视野》 CSSCI 2000年第3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人学 人的本质 人存在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16
作者 李谧 张军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68,共6页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重要内涵。从价值论视角考察,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基础,在思想本质上面,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思想归宿上面,强调"真实的人本追求"和"自由人联合体"的...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重要内涵。从价值论视角考察,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基础,在思想本质上面,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思想归宿上面,强调"真实的人本追求"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真正体现出关注与理解人性、人的目的与价值、人的主体性、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统一的人学理性。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旨归,它通过公平正义、消除异化,使劳动解放得以实现;它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理念融合起来,并纳入当下的实践领域,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人文精神 价值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解读
17
作者 张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9,共3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深入学习和实践十七大精神,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干部教育工作者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深入学习和实践十七大精神,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干部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这里刊登的是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部分专家教授深入研读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 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 “四位一体” 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终极诉求
18
作者 张耀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三极”思维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历史观、自然观、知识论、治国方略等领域普遍存在,其表现于传统政治思想,总体上就是“天-君-民”生克循环之格局:沿相生方向,是民生君,君生天,天生民;沿相克方向,是民克天,天克君,君克民。民不能克君,... “三极”思维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历史观、自然观、知识论、治国方略等领域普遍存在,其表现于传统政治思想,总体上就是“天-君-民”生克循环之格局:沿相生方向,是民生君,君生天,天生民;沿相克方向,是民克天,天克君,君克民。民不能克君,故不得谓之“民主”;君不能克天,故不得谓之“君主”;天不能克民,故不得谓之“天主”。在这个生克循环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所追求者既非纯粹“民主”,亦非纯粹“君主”,更非纯粹“天主”,而是“无主”。此种政治不追问政权归属问题,只用心于“权力运作”,以“政权”或“政治所有权”为一块“产权不明”、“共同开发,共同经营”的“无主飞地”。“无主”、“无头”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最高秘密”,“产权不明”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终极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极”思维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无主政治” “主体-属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观
19
作者 王建铨 《新视野》 CSSCI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时代性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观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先进性”、“主体性”、“规律性”、“创新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时代性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观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先进性”、“主体性”、“规律性”、“创新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观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时代观 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 先进性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同情理论
20
作者 董滨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39-48,共10页
由于以理性与道德法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一直被认为忽略甚至否定了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一些情感主义者一直针对这种“理性中心主义”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应该以自然情感、尤其是“同情”作为道德行动的根据。然而... 由于以理性与道德法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一直被认为忽略甚至否定了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一些情感主义者一直针对这种“理性中心主义”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应该以自然情感、尤其是“同情”作为道德行动的根据。然而,这种批评在于人们忽视了康德在其后期提出的重要的关于“同情”的理论。在康德看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真正的道德根据,而在实践上,理性比情感能够更加保证道德动机的有效性。相比于情感,理性可能是反应比较迟钝的,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判断的准确性。康德所谓的“同情”需要受到理性的规范与引导,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基于义务论的框架,康德的同情理论拥有比一般的情感主义观点更加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理性 道德法则 同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