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北京密云“保水富民”为例
1
作者 薄凡 季荣旺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重要论述为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优先维护生态效益,协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转;优先维持生态功能,协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重要论述为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优先维护生态效益,协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运转;优先维持生态功能,协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优先培育生态产品,协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践中,北京密云在这一重要论述指引下,逐步探索出一条“保水富民”之路,为全国各地提供了一定经验借鉴。未来,可从价值准则、制度建设、利益协同、合作模式等四方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优先保护生态效益,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建立兼顾生态底线和最大化效益的考核体系;以环境民生为基本点实现环境治理中的公正转型;整合多方力量保护修复主体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北京密云 保水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内涵、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
2
作者 薄凡 庄贵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7,共1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对完善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绿色基础设施由自然生态系统、人造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市政工程设施三大要素构成,为支撑城市韧性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塑造体现在结构优化、功能改善和阈值拓宽三方面,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市政设施改造来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增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自控制和自适应能力,进而支撑更广泛的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人工设施和生态系统的耦合程度应与城市风险水平相适应,构成深绿、中绿、浅绿的绿色基础设施谱系。以绿色基础设施塑造城市多维韧性,可从韧性评估规划、人工与自然协同治理、自然资本管理等方面着手,综合评价长期和短期效益、生态和经济效益、投资成本和避险价值等,创新投融资机制,提升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的普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韧性城市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资本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经济助推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钟勇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4,共7页
平台经济具有边际收益递增、价值由平台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协调自动化等三大特性,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日益成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推手。在资本逻辑下,平台经济发展面临诸如加速资本金融化积累、激化... 平台经济具有边际收益递增、价值由平台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协调自动化等三大特性,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日益成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推手。在资本逻辑下,平台经济发展面临诸如加速资本金融化积累、激化社会矛盾等问题,而我国具有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优势。未来,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进而助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体路径包括: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公共平台为基础的平台体系;坚持宽容审慎监管原则,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发展;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坚持平台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新发展格局 资本逻辑 人民逻辑 制度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与路径 被引量:10
4
作者 贺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68,共3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村现代化相对比较落后。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面临着不少难点,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乡村建设短板突出、农村基层治理薄弱等,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村现代化相对比较落后。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面临着不少难点,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乡村建设短板突出、农村基层治理薄弱等,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需要从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及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等几方面着力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辨:理论回溯、实践逻辑与政策方向 被引量:6
5
作者 刁琳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9,共11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理论溯源能够有效解释和引领改革,以传统经济学关于土地“有限”供给功能的认知分歧为出发点,从“介入”合理性分析入手,为阐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特征构筑理论基础;实践逻辑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安排,在从“供给管理”到“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范式转向中,揭示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政策方向是更大改革愿景的起点,探讨我国土地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的延续性问题,最终为结构性改革奠定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基础和土地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供给侧改革 供给管理 “介入”机制 实践逻辑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