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科学发展如何评价”大讨论之二 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十个焦点问题的中外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齐晔 李小云 +8 位作者 杨开忠 肖金成 蔡永飞 唐钧 朱丕荣 王勇兵 郭定平 陈云 康培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4-15,共2页
世界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推进县域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是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构,所必须观照的一个重要视域。比如,"县"作为我国普遍存在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组织,在世界其... 世界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推进县域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是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构,所必须观照的一个重要视域。比如,"县"作为我国普遍存在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组织,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存在?如果存在,那他们的县级政府划分与我国是否存在差异?国外存在县域经济吗,他们是如何发展的?我们的邻邦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等等。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媒体的报道非常有限,一般干部群众更是不甚了了。针对这一情况,本期人民论坛"特别策划",我们特别邀请了关注此问题的专家学者,并组织本刊编辑记者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大家共同努力,总结分析国外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县域科学发展的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发展 中外比较 焦点问题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 外学 “特别策划”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之存在的主体性三题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金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8-42,共5页
人之存在的主体性三题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人之主体性的著述颇丰,这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但就总体而论,此种研究尚有片面性、空泛性之弊。人们常常只在认识论或价值论或... 人之存在的主体性三题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人之主体性的著述颇丰,这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但就总体而论,此种研究尚有片面性、空泛性之弊。人们常常只在认识论或价值论或本体论的方面研究主体性,而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人之存在 实践活动 认知主体性 创造性 客体 价值主体性 实践主体性 自为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但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城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被引量:116
4
作者 何增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9,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治理和善治的基本观点,随后用治理和善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指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已有成就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积...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治理和善治的基本观点,随后用治理和善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指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已有成就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角度来看,过去20年的努力为政治体制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预示进一步变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善治 政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答一个问题:何谓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周凡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6,共5页
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盛行的主要根源可追究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挫折、右派的复兴、新左派的思想转变、工人阶级在社会和政治上重要性的衰微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政... 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盛行的主要根源可追究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挫折、右派的复兴、新左派的思想转变、工人阶级在社会和政治上重要性的衰微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背景上。它解构了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井在话语理论的支撑下对社会主义概念进行了战略性重建,正缘乎此,它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和来自不同方向的理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解构 建构 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六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增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进步的整体状态,体现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效能、稳定、廉洁、公正等基本政治价值为内核。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向量,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进步的整体状态,体现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效能、稳定、廉洁、公正等基本政治价值为内核。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向量,表现为治理和善治的实现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传统政治文明 现代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下)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70,共8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话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恩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十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构想 被引量:35
8
作者 何增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共6页
笔者就利益协调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会工作体制、社会治安体制、社会应急管理体制等十大社会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委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 笔者就利益协调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会工作体制、社会治安体制、社会应急管理体制等十大社会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委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管理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筑反腐败的制度平台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增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5-10,共6页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单一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向多中心的、自主的治理结构的转变过程之中。中国目前许多腐败形式的流行 ,都与转型期治理结构的某些过渡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推进治理结构的变革 ,建立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公民社会...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单一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向多中心的、自主的治理结构的转变过程之中。中国目前许多腐败形式的流行 ,都与转型期治理结构的某些过渡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推进治理结构的变革 ,建立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 ,乃是构筑反腐败制度平台的重要举措。为此要求深化以市场化、民营化、分权化、自治化、网络化为基本面向的反腐败体制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败制度 中国 治理结构 政治国家 社会分工 政府职能 社会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农村民主治理的经济基础 被引量:7
10
作者 俞可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49-52,共4页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发展现象,它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它对于民主政治的意义何在?它的运行机制怎样?这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从经济与政治...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发展现象,它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它对于民主政治的意义何在?它的运行机制怎样?这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来探讨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基层民主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民主治理,主要体现在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一系列民主制度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规民约制度、财务和政务公开制度。以村民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农村产生和发展起来,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承包责任制 民主治理 现实基础 人民公社体制 我国农村 经济基础 农村经济 农民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增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2期50-54,共5页
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是政治民主化以及在民主化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实践表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民主政治发展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并深刻体现在民主政治... 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是政治民主化以及在民主化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实践表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民主政治发展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并深刻体现在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划分、路径选择、动力机制和战略策略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化 政治发展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陷阱还是机遇:数字时代的人文语境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荣湘 《新视野》 CSSCI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表现在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国际鸿沟、性别鸿沟、语言鸿沟、种族鸿沟等。数字鸿沟既助长了旧的帝国主义,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帝国主义模式即数字帝国主义。然而,数字鸿沟并不全然是坏事,它在创生新的不平等和统治...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表现在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国际鸿沟、性别鸿沟、语言鸿沟、种族鸿沟等。数字鸿沟既助长了旧的帝国主义,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帝国主义模式即数字帝国主义。然而,数字鸿沟并不全然是坏事,它在创生新的不平等和统治形式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并利用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机遇,才能缩小数字鸿沟,甚至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内涵 信息技术 人才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中)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8,共8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19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 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 进行了...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19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 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 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 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城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已的理论规划属 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 不同的理论论城中自有它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 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 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 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它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上)——论拉克劳与莫菲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2,共6页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自发性 偶然性 必然性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型官员的优势与缺陷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雪冬 《人民论坛》 2007年第23期32-33,共2页
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都要在完善的制度下进行。
关键词 学者型官员 缺陷 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治理 学科分布 官员数量 平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金海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2期5-10,共6页
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杨金海按照里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精神现象学习》(上),第116页)这种反思性的自我意识只是人的狭义的自我认识,广义的自... 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杨金海按照里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精神现象学习》(上),第116页)这种反思性的自我意识只是人的狭义的自我认识,广义的自我认识还应当包括人对自身的感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识 人的存在方式 自然主义 人类自我意识 领悟性 费尔巴哈 黑格尔 人的本质 人的自然存在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产权到社会产权——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惠斌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2期13-16,共4页
在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即从早期坚持由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发展为后来主张由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认为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依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在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即从早期坚持由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发展为后来主张由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认为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依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只有通过股份所有制、托拉斯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三个阶段的自然过渡以后,才能进入以社会直接占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中国目前正在从国家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产权 社会产权 国家占有 社会直接占有 剥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凡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73,共11页
把"生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拿过来"并"化"为"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将之放在哲学层面上加以概念性的反思,以至于... 把"生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拿过来"并"化"为"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将之放在哲学层面上加以概念性的反思,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业内惯用语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概念黑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面隐藏着诸多需要审视与明辨的关系,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内在结构问题,等等。只有对这些关系进行认真地剖析与反思,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是歪曲化的倾向,才能更有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哲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精神转型需要个体觉醒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雪冬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25,共2页
我们在物质财富的创造、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如果认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会随着财富增长、制度完善而实现。
关键词 国民心理 精神转型 觉醒 个体 精神建设 物质财富 财富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的政绩是公信力增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雪冬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8-30,共3页
如果GDP的提高、地标性建筑的修建以及巨额外汇投资的吸引,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感,伤害了当地人民长期的根本利益,那么不能算是真正的政绩,因为它们破坏了公共权力的公信力。没有人民的信任。
关键词 公信力 政绩 外汇投资 公共权力 GDP 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