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革命”到“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转换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爱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两种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着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 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两种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着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话语体系转换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话语 建设话语 话语体系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国家与意识形态——一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冬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62,1,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难点,其中关于个人、国家与意识形态的整性研究却欠缺新意和突破。破解"整体性之谜"有赖于问题式转向,必须抓住"还原论"与"整体论"的问题式关键。通过"隐喻论&qu...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难点,其中关于个人、国家与意识形态的整性研究却欠缺新意和突破。破解"整体性之谜"有赖于问题式转向,必须抓住"还原论"与"整体论"的问题式关键。通过"隐喻论"、"过程论"和"互动论"三种原生态整体性解读,可以从辩证思维的系统科学基础这个视角揭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和反一元主义的方法论意蕴,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形态"社会演进理论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结构隐喻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把隐喻贯彻到底——把国家隐喻为"社会钢构",把个人隐喻为"社会沙粒",而把意识形态隐喻为"社会水泥"。三者结构功能互补,缺一不可,整体功能远远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关于个人、国家与意识形态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之谜 意识形态 社会有机体 建筑结构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军对峙”到“共同的问题域”——韦伯与马克思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唐爱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5,共6页
韦伯与马克思关系的诠释经历了从"两军对峙"到"共同的问题域"的转换。"共同的问题域"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成为两人对话的新平台;两人分别通过合理化范式和劳动范式进行资本主义诊断;韦伯承继和拓展了... 韦伯与马克思关系的诠释经历了从"两军对峙"到"共同的问题域"的转换。"共同的问题域"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成为两人对话的新平台;两人分别通过合理化范式和劳动范式进行资本主义诊断;韦伯承继和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主题,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可以审视两人异化主题上的根本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军对峙” “共同的问题域” 韦伯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韦伯的现代性分析框架——兼与马克思的比较
4
作者 唐爱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4,159,共6页
"理性化"是韦伯分析现代性的基本框架。韦伯从理性化获得现代性的自我理解,运用理性化规制非西方社会;在"理性化悖论"中揭露现代性危机,进而批判现代性。韦伯和马克思所提供的现代性分析框架有着根本差别,"坚... "理性化"是韦伯分析现代性的基本框架。韦伯从理性化获得现代性的自我理解,运用理性化规制非西方社会;在"理性化悖论"中揭露现代性危机,进而批判现代性。韦伯和马克思所提供的现代性分析框架有着根本差别,"坚持悖论"的韦伯理论瓦解了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解放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马克思 理性化 现代性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7,共5页
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承载、传递和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功能。由于当前榜样自身存在认同困境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不够等内外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要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 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承载、传递和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功能。由于当前榜样自身存在认同困境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不够等内外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要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需建立榜样生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机制,突出民族性与时代性、党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建立榜样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整体推进机制,突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引导型"的模式转变;建立榜样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引导保障机制,突出社会引导与制度保障的结合。只有实现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成培育、宣传传播、学习践行"三大环节中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批判与否定么?——一种基于文本解读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海青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87,共6页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来是党和政府改革以来在分配领域提出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它的首要的基本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即按效率分配。按效率分配在理想意义上并不否定基本权利...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来是党和政府改革以来在分配领域提出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它的首要的基本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即按效率分配。按效率分配在理想意义上并不否定基本权利的公平、机会与规则的公平。但在以经济赶超为根本任务的语境下,就分配而言的"效率"却被置换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数量意义上的"效率",并被赋予了增长主义的含义。与其说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提法是针对原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来含义的大幅调整,倒不如说是针对扭曲了这一理念的增长主义及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引发的贫富差距与公平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 效率 公平 增长主义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公民权利相对贫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国法治建设“三维一体”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海青 王永凤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改革全面深化阶段,若要有效解决仍然较为普遍存在的公民权利相对贫困问题,中国法治建设就必须在三个主要维度着力:进一步推动构建科学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加强公正严格的法治程序建设,进一步构建有效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只有通过... 改革全面深化阶段,若要有效解决仍然较为普遍存在的公民权利相对贫困问题,中国法治建设就必须在三个主要维度着力:进一步推动构建科学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加强公正严格的法治程序建设,进一步构建有效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只有通过这"三维一体"的法治建设,公民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确认、维护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贫困 深化改革 法律规范体系 程序 救济 三维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深度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海青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9,45,共11页
深入理解中国改革的阶段性,有利于明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然性。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批判物本与官本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实质是系统各方面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强调基于历史、立足现时而... 深入理解中国改革的阶段性,有利于明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然性。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批判物本与官本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实质是系统各方面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强调基于历史、立足现时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保障,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政治保障,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是总布局。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发展与完善中,还需要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关系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改革 以人为本 党的领导 总体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竞和性发展
9
作者 邱耕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2,共5页
当今人类面临着发展"不够"与发展"不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超越竞争性发展,走竞和性发展之路。所谓竞和性发展,是指在和谐中发展并通过发展既"谋利"更"促和"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当今人类面临着发展"不够"与发展"不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超越竞争性发展,走竞和性发展之路。所谓竞和性发展,是指在和谐中发展并通过发展既"谋利"更"促和"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竞和性发展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动力机制与制衡机制的统一。实施竞和性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开展竞和性发展必须坚持竞争性原则、生态化原则、普遍受益原则和审美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和性发展 竞争性发展 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现代法治的人性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莉 李海青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122,共6页
法治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制度安排,是奠立于特定的人性考量之上的。西方将人性不完善思想作为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设计理论的逻辑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性恶"论却殊途同归走向人治。中西方关于人性设定及其... 法治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制度安排,是奠立于特定的人性考量之上的。西方将人性不完善思想作为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设计理论的逻辑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性恶"论却殊途同归走向人治。中西方关于人性设定及其政治实践的结果表明,完善的现代法治应在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强化对权力制约的基础上,加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政府德性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人治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方法论——改革思维与顶层设计
11
作者 李海青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4期37-44,共8页
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既是中国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要求我们在改革中必须确立这一最大方法论。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要坚持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改革... 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既是中国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要求我们在改革中必须确立这一最大方法论。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要坚持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改革方法论,首先是要正确认识与把握改革处于攻坚期与深水区这一基本国情;关键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改革措施方面要切实反映社会整体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注重实践探索,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私有化 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