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庆祥 王海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8,共6页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蕴涵着对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独特思考,必然在深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哲学范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学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毋庸...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蕴涵着对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独特思考,必然在深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哲学范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学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毋庸讳言,由于长期以来文本依赖这一研究惯习的影响,那种能够真正直面并有效破解中国问题的创新性成果还不多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亟需以“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作为主攻方向,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结构转型、力量转移和利益博弈问题,中国文化转型问题,理应成为“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中央党校的哲学研究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优良传统,正在建构之中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范式,体现出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一种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创新 哲学研究 范式概念 领导干部 哲学智慧 哲学工作者 杨献珍 彻底性 具象 现实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第十次应用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书刚 屠春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应用哲学理论 研究对象 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元理论变换的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乔清举 马啸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元理论的变化为线索,从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哲学70年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6年,其元理论是"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的斗争史话语。第二个阶段是1977... 以元理论的变化为线索,从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哲学70年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6年,其元理论是"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的斗争史话语。第二个阶段是1977-1989年,其元理论是"哲学史是认识史"的认识论话语。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后10年,其特点是元理论的多样化和中国哲学生命的复苏。第四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其特点是元理论思维逻辑逐渐被放弃,中国哲学的主体地位逐步得以恢复,构建基于中国自身传统的哲学体系渐成趋势。70年间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大局是元理论变换与社会变迁形成互动,元理论逻辑和对象性思维的突破渐成发展趋势。就前者而言,对元理论的选择一方面是由社会变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元理论的变换与学术界对元理论认识的深入及元理论自身逻辑的展开三者形成一致。就后者而言,中国哲学的主体地位和生命力得到恢复,重新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这是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否定性环节以及中国的哲学成为中国哲学之后的辩证否定的回归,中国哲学突破了近代以前的内容,形成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的新型哲学形态,自身成为自身的元理论,这种新形态的哲学是中国未来获得国际哲学话语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学史 元理论 中国哲学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艾思奇、胡绳、陈唯实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为雄 赵文丹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0年第6期49-55,共7页
在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中,艾思奇、胡绳和陈唯实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表达,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 在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中,艾思奇、胡绳和陈唯实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表达,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的共识是使广大知识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知识饥荒,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思想利器。同时,他们在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哲学与认识真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看法,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共同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艾思奇 胡绳 陈唯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青 赵玉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5期37-43,共7页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应该着重加强利益...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应该着重加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社会流动机制的建设,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两相配合、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改革 意识形态 利益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新劳动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振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4,共4页
本文提出,作为人类劳动高级形式的创新劳动,从哲学人类学的意义上更加充分地体现和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和满足了人的需要本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创新劳动,不仅可... 本文提出,作为人类劳动高级形式的创新劳动,从哲学人类学的意义上更加充分地体现和确证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和满足了人的需要本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创新劳动,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人学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劳动 哲学人类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哲学唯心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纪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7,共6页
唯心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派别,从人类社会诞生时起就和唯物主义"相伴而生"。唯心主义本质上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历史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学说和具体形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此外... 唯心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派别,从人类社会诞生时起就和唯物主义"相伴而生"。唯心主义本质上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历史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学说和具体形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此外,在阶级社会,还有其阶级根源。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唯心主义本质上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将唯心主义当做死狗一样完全抛弃,应该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哲学唯心主义,充分利用其合理因素和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揭示哲学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派别 科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思维与大国战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9,共5页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博弈,国家作为人类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着利益冲突和力量转移,体现着不同的人类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力量整合,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大国战略。大国战略指的是国家为了达到特...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博弈,国家作为人类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着利益冲突和力量转移,体现着不同的人类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力量整合,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大国战略。大国战略指的是国家为了达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是对所掌握的国内外的资源的一种配置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战略 哲学思维 国际地位 人类政治 人类群体 程伟元 社会发展动力 发展阶段 战略目标 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发展哲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信礼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73,共6页
发展哲学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发展哲学兴起背景和基本特点、学科定位和体系建构、现实关切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成果。可以断言,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发展哲学已在中... 发展哲学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发展哲学兴起背景和基本特点、学科定位和体系建构、现实关切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成果。可以断言,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发展哲学已在中国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 中国 新形态 发展哲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为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摒弃苏联学者的不良治学模式,不能再以"原理"研究为中心;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会贯通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恰当解释;改革学术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
关键词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摒弃苏联治学模式 重读经典 改革学术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与思想——神话研究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惠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113,共9页
神话研究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学术课题,因此,具有多学科性质。神话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原始意识表现形式,人在神话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神话研究的哲学意义,主要是通过对神话意识本质特征的分析,在比较研究中,深入了解神话意识... 神话研究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学术课题,因此,具有多学科性质。神话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原始意识表现形式,人在神话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神话研究的哲学意义,主要是通过对神话意识本质特征的分析,在比较研究中,深入了解神话意识与作为哲学范畴的思想的区别,从而深刻认识思想的本质。归纳起来其要点主要是,与神话意识幻想性质相对立的,是思想的客观真实性;与神话意识虚构想象特征相对立的,是思想的现实抽象性;与神话意识非规范性质相对立的,是思想的严格理性逻辑性质;与神话意识主体非人格性相对立的,是思想的现实人格主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神话意识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卫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6-57,共2页
对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似乎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努力发掘和传播中国传统哲学,并通... 对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似乎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努力发掘和传播中国传统哲学,并通过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好地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国家治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深刻认识新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玉成 李祥峰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56,共3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该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习近平同志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转化为一系列认识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该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习近平同志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转化为一系列认识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1982年中国哲学界有关上层建筑的争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为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29-35,共7页
1978年由朱光潜引发的上层建筑争论,可视为1950年代争论的继续,它尽管没有撼动斯大林的上层建筑解释模式的统治地位,但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引发人们重新反思斯大林的上层建筑定义并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其主要成果是对... 1978年由朱光潜引发的上层建筑争论,可视为1950年代争论的继续,它尽管没有撼动斯大林的上层建筑解释模式的统治地位,但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引发人们重新反思斯大林的上层建筑定义并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其主要成果是对斯大林上层建筑定义的缺陷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从政治学角度对上层建筑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从总体上看,它在学理上并未超出1950年代争论的水平。由于学术生态的退化,这次争论取得的成果较少,并且所提出的建议,即要求在哲学教科书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表述规范化也未能得到响应。迄今为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上层建筑的解释仍是斯大林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8—1982年 中国哲学界 上层建筑 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实践哲学的限度
15
作者 郭祖炎 刘雪影 《学习论坛》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本土化 后实践哲学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观及其方法论研究——兼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观比较
16
作者 乔清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9-95,共7页
金岳霖写过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一书。由对逻辑学研究,金岳霖又进一步研究了逻辑哲学的问题,包括逻辑的本体论基础、逻辑的必然性的内涵、不同逻辑系统的关系问题等,这些构成了金岳霖逻辑哲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研究逻辑学... 金岳霖写过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一书。由对逻辑学研究,金岳霖又进一步研究了逻辑哲学的问题,包括逻辑的本体论基础、逻辑的必然性的内涵、不同逻辑系统的关系问题等,这些构成了金岳霖逻辑哲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研究逻辑学的认为是哲学,研究哲学的又认为是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 逻辑命题 哲学观 方法论研究 哲学体系 逻辑空间 逻辑学 本体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资本逻辑的盛行中彰显劳动的价值——评《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哲学研究》
17
作者 靳凤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4-224,共1页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明确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逐步建立,以私营企业家为核心的资本阶层不仅其各种权利正在迅速扩张,而且其...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明确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逐步建立,以私营企业家为核心的资本阶层不仅其各种权利正在迅速扩张,而且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飙升,与之相对的劳动阶层的权利和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致使劳资矛盾同政商矛盾、干群矛盾一道逐步上升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最为突出的三大社会矛盾之一。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劳动 哲学研究 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科学人生观的批判
18
作者 崔文良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0-92,89,共4页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科学人生观的批判崔文良科学人生观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为指针确立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的人生观类型。在西方,科学人生观伴随着理性主义对基督教信仰主义的胜利而登上历史舞台。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家崩解了上帝...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科学人生观的批判崔文良科学人生观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为指针确立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的人生观类型。在西方,科学人生观伴随着理性主义对基督教信仰主义的胜利而登上历史舞台。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家崩解了上帝的偶像,却把科学视为新的神抵。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人生观 西方人本主义 科学技术 理性主义 哲学家 单向度的人 海德格尔 弗洛伊德 科学精神 雅斯贝尔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道德批判
19
作者 胡为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78,共9页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贯穿着道德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痛苦、不幸福,它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贯穿着道德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痛苦、不幸福,它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把工人的需要维持在其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这种最低程度。土地所有者寡廉鲜耻、无法无天,资本家贪婪成性、见钱眼开。私有制制造出无限制和无节制的消费,而消费不平等一方面是需要的资料精致化,另一方面是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国民经济学家要把人的一切变成可以出卖的,它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货币及货币持有者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并且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所以,工人应从异化劳动和奴役关系中得到解放,这种解放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同时,马克思试图揭示道德与生产的內在联系,他认为国家、法、道德等等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道德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最初传播的特点
20
作者 胡为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3,共2页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初,晚清中国的士大夫们更多地是用新闻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其次,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落后,人们当时在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在进行文字翻译时存在着不少困难。复次...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最初,晚清中国的士大夫们更多地是用新闻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其次,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落后,人们当时在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在进行文字翻译时存在着不少困难。复次,国民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试图运用于中国的过程中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并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不平等;重视唯物史观,并用来解释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经济原因,以找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来源看,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改良派、无政府主义派还是革命派,主要是经过日本这个中转站来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最初传播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